專訪| 北師大邱小波教授:「蛋白修飾和降解」領域有很多驚喜

2020-11-29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2018年4月,冷泉港亞洲「泛素家族、自噬與疾病」主題會議在蘇州舉辦。作為大會的主要組織者,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邱小波教授忙碌於會場。抓住空隙,生物探索開始了此次專訪。

邱小波教授是「蛋白質修飾和降解」領域的傑出學者,曾先後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人事部高層次留學人才基金,併入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在接受生物探索採訪時,他強調道:「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其修飾和降解關聯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生命醫學研究領域的一個永恆主題。」

1改變方向:從藥學轉向細胞生物學

1996年,剛從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的邱小波並沒有按照常理地走「藥物研發」這一條路。「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覺得開發藥物需要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所以我申請加入哈佛大學醫學院,開始了細胞生物學的研究之路。」 邱小波教授回憶道。

博士後階段,他所在的團隊主攻「泛素-蛋白酶體」(一種細胞內蛋白質降解的主要通路)研究方向。其中,泛素化是蛋白質的一種修飾方式,也是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熱門,而蛋白酶體的主要功能則是清理被標記的蛋白質,已成為疾病治療領域備受關注的藥物靶點。

近20年的研究生涯裡,邱小波教授完成了多項原創性突破——發現新的泛素連接酶Nrdp1,並證實由Nrdp1 介導的細胞凋亡抑制蛋白BRUCE 的降解是引發細胞凋亡的新途徑;找到在哺乳動物蛋白酶體中作為泛素底物受體的亞基hRpn13;發現生精蛋白酶體,並解析核心組蛋白的降解機制。問及秘訣,他笑著說:「這個領域很寬,充滿著未知和驚喜。」

2獨闢蹊徑:挖掘蛋白修飾、降解的秘密

2013年,已在北京師範大學任職4年多的邱小波教授帶領團隊揭示了組蛋白降解的機制,而這一發現也顛覆了科學界關於「體細胞組蛋白不降解」的觀點。他們證實,在體細胞DNA損傷修復及精子發生過程中,乙醯化介導核心組蛋白由特異的蛋白酶體降解。這一開創性研究發表於權威學術期刊《Cell》,有望為「乙醯化介導蛋白質降解」開闢新的研究方向。

隨後,基於泛素化研究的多年累積,他的團隊參與發現結核桿菌入侵的機制,證實該細菌會利用宿主泛素激活其抑制宿主固有免疫反應。這一結果為肺結核治療提供了新線索。

邱小波教授表示,團隊下一步將繼續圍繞泛素-蛋白酶體等方向展開研究。基於泛素-蛋白酶體通路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他希望能夠延續博士階段的「初衷」,繼續針對基礎研究中發現的靶點進行藥物研發。

3關於科研:課題選擇和專注同等重要

2008年,邱小波教授加入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組建研究團隊的同時還承擔著教學任務,包括本科生的《分子生物學》雙語課程以及多門研究生課程。對於自己的職業生涯,他如此評價,「大學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同時能夠進行自己感興趣的科研,這讓我很知足和享受。」

邱小波教授也坦言,科研並不是簡單的職業選擇。對於青年學者,當然需要考慮「生存大計」,但最重要的是找準研究方向並心無旁騖地堅持自己的選擇。

對於冷泉港亞洲會議對學術的推動作用,邱小波教授給予充分肯定:「當下,國家注重科學創新。藉助於冷泉港會議這樣的大型學術平臺,國內學者能夠跟國外大咖平等交流、互相學習。所以,我們處在一個很棒的時代。」

相關焦點

  • 北師大邱小波教授:「蛋白修飾和降解」領域有很多驚喜
    邱小波教授是「蛋白質修飾和降解」領域的傑出學者,曾先後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人事部高層次留學人才基金在接受生物探索採訪時,他強調道:「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其修飾和降解關聯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生命醫學研究領域的一個永恆主題。」1996年,剛從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的邱小波並沒有按照常理地走「藥物研發」這一條路。「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覺得開發藥物需要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所以我申請加入哈佛大學醫學院,開始了細胞生物學的研究之路。」 邱小波教授回憶道。
  • 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今在滬隆重開幕
    來自科研及醫療領域的科學家及醫生學者們共聚一堂,對蛋白質修飾與降解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交流探討。本次會議為期兩天,本次會議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程金科教授、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張令強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曉峰  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衛研究員等眾多領域專家。
  • 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圓滿落幕
    蛋白質的修飾與降解,和生命活動以及各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這一領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
  • 成果速遞丨這一年,有哪些成果上了北師大頭條?
    成果速遞丨這一年,有哪些成果上了北師大頭條?在BNU有多少收穫?寫下了怎樣的故事?北師大物理學系郭文安教授課題組提出通過量子相變實現超導的新機制北師大生態學研究所破解核桃遺傳學起源之謎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邱小波教授團隊揭示細胞凋亡和自噬的重要調控機制北師大物理學系何林教授課題組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論文
  • 蛋白降解專輯:洞悉技術突破、創業熱點與資本布局
    根據《人類蛋白質圖譜》,5068 種蛋白質與疾病有已知關聯。然而,在這五千多種蛋白質中,有 3131 種因為不能被小分子藥物和蛋白藥物所調控,被認為是 「不可成藥」 的靶點。剩下 1937 種潛在的藥物靶點,其中 672 種已經被證明為靶點並被當前已獲批准的藥物所充分利用。除去可能不能成功的靶點,據粗略推算,在目前技術條件下有希望且有價值被開發出藥物的靶點可能已經不足 200 個。
  • 有證據了!更「經濟」的蛋白修飾機制
    這項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基礎免疫創新團隊賈洪林課題組、日本東京大學教授Noboru Mizushima團隊及合作者共同完成,他們首次證明蛋白修飾過程也有更省力、更經濟的機制。 泛素蛋白和類泛素蛋白都是小分子蛋白,參與多種多樣的細胞生物學過程,包括蛋白酶體途徑和自噬途徑的蛋白降解、動植物機體的免疫應答、動植物細胞內的DNA修復以及信號傳導等。
  • 抑制蛋白已經過時,降解蛋白即將來臨?
    這篇文章介紹了目前已知的蛋白降解技術,從無選擇性的熱休克蛋白抑制劑、到意外發現的AR、ER降解小分子、到機理未知的HyT、到Crews教授自己發明的利用連接酶降解的PROTACs技術。重點比較了PROTACs和其它蛋白去活技術如RNA抑制蛋白表達、不可逆抑制劑去活目標蛋白。PROTACs的目標是成為藥物,而不僅是用於靶標確證。PROTACs技術原理很簡單。
  • 蛋白酶體和氧化蛋白的降解:第二部分,蛋白質的氧化和蛋白酶體的降解
    常見的可逆和不可逆蛋白質修飾  圖1描述了ROS/RNS引起的一些主要的可逆和不可逆蛋白修飾。上半部分顯示了一些蛋白質在氧化應激下的細胞中所發生的不同修飾。 可逆的氧化修飾(綠框):可以被細胞的酶促機制逆轉。可逆修飾主要存在於半胱氨酸和蛋氨酸殘基中。
  • 有證據了!更「經濟」的蛋白修飾機制—新聞—科學網
    3月26日,《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基礎免疫創新團隊賈洪林課題組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Noboru Mizushima,以及京都大學、長崎大學等的研究者合作的成果,首次證明蛋白修飾過程也有更省力、更經濟的機制。
  • 鄭曉峰: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2015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6月4日在上海"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鄭曉峰教授與大家分享了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 王津團隊開發新型PROTAC,增強其細胞內積累和蛋白降解效果
    目標蛋白被降解後,PROTAC會被釋放重用,繼續破壞目標蛋白。相比於其他的藥物和療法,PROTAC有許多潛在的優勢,比如其組織分布廣泛,可以口服給藥。相比於其他療法(如細胞治療、抗體藥物等),PROTAC的生產流程更簡單;相比小分子藥物,PROTAC可以靶向其更多小分子藥物無法靶向的靶點,產生更好的效果。
  • ABA等植物激素調控與蛋白翻譯後修飾研究
    PP2C磷酸酶和SnRK2激酶的關鍵作用提示它們底物蛋白的磷酸化在受體途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近期的研究表明受體ABA的受體蛋白PYL發生了磷酸化修飾以後能夠影響它與ABA的結合併影響PYL蛋白本身的活性【2】。
  •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研究再獲突破
    LSD2抑制OGT引起的腫瘤細胞生長機制示意圖 日前,復旦大學徐彥輝課題組在組蛋白甲基化修飾研究領域獲得新進展
  • 蛋白質修飾研究現狀與未來
    蛋白質的修飾與降解,和生命活動以及各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這一領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
  • 拜耳與Arvinas達成蛋白降解療法研發合作
    今日,拜耳(Bayer)公司與專注打造蛋白降解療法的Arvinas宣布達成合作協議。拜耳公司將利用Arvinas的PROTAC蛋白降解技術,打造全新的人類療法,用於心血管疾病、腫瘤疾病、以及婦科疾病的治療。此外,拜耳也計劃將這項技術用於農業領域。目前,這項合作的先期付款超過了1.1億美元。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李海濤:破譯表觀修飾密碼
    這一突破性發現首次證實細胞核核小體上的組蛋白不僅僅是用作染色質的骨架,組蛋白修飾還能夠調節基因活性,這一發現標誌著表觀遺傳學的興起。然而,直到目前為止,仍有不少聲音並不承認表觀因子對細胞命運影響的重要性。現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冰研究員曾經展開過一場公開辯論。
  • 冉冉升起的新星: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及其調控
    Kcr修飾最早由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實驗室鑑定,文章發表在2011年的Cell (文章第一作者譚敏佳博士現為中科院藥物所研究員)。該修飾通常出現在轉錄活躍的染色質區的組蛋白上,Kcr修飾和生殖調控密切相關,參與精子細胞發育基因的調控。上述研究分別被Cell雜誌和Faculty1000評選為表觀遺傳領域的研究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