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1世紀,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都是英國內部較為棘手的問題之一。
多年以來,蘇格蘭政黨一直致力於從英國政府獲取更大的自主權。甚至在2014年,蘇格蘭要求獨立的民意高漲,英國舉行了轟動全球獨立公投。雖然最後以48%的選票失敗,但這也使得蘇格蘭後續達到了更高程度的自治。
可為何處於同一個國家,蘇格蘭民族獨立意識如此強烈?這是因為從843年到1707 年蘇格蘭一直是一個獨立國家,並且這個國家很長一段時間都與英國發生著血腥的戰爭,兩個民族之間的恩怨可謂是由來已久。
很多人看過電影《勇敢的心》後,都會被主角華萊士英勇無畏的氣節和為自由而戰的不滅信仰深深觸動。
這部電影就是以1296年至1328年的蘇格蘭獨立戰爭為背景,講述在戰爭中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帶領著蘇格蘭義軍奮勇抗擊英格蘭的侵略的故事。而這場戰爭在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恩怨歷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01野心初現,與虎結盟
從公元843年,第一位蘇格蘭國王肯尼斯·麥卡爾平在斯昆加冕為王,到13世紀末,蘇格蘭一直是一個幅員遼闊,獨立統一的國家。由於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貧瘠的土地,蘇格蘭的發展一直比較落後,在社會經濟條件上遠比不上當時富庶的英國。
但也正是由於蘇格蘭坐落在易守難攻的偏遠山區,並且當地人民都十分驍勇善戰,所以對於野心勃勃英格蘭來講,想要控制蘇格蘭並不簡單。
然而,1286年開始,蘇格蘭王位繼承紛爭不斷,英格蘭王國開始通過不斷幹預蘇格蘭的王位繼承來對這個國家進行控制。
當時,蘇格蘭國王巴裡奧已經完全淪為英格蘭的傀儡,英國可以隨意幹涉蘇格蘭的內政來獲取想要的利益。
為了擺脫這種壓制,蘇格蘭貴族自主組成聯盟,他們暗中剝奪巴裡奧的王權,並以他的名義對蘇格蘭進行統治,同時開始向外尋求盟友。1295年,蘇格蘭與法國籤訂盟約,從此,英法蘇三國便開始了長達幾百年的糾纏。
作為英國的宿敵,法國利用與蘇格蘭的協議不斷牽制英格蘭王國的勢力,使英方腹背受敵。然而這使英王愛德華一世惱羞成怒,他揮師北上,血洗蘇格蘭,並幾乎完全控制了這個國家。
02群雄起義,抵死反抗
一時之間,在英軍的暴虐不堪的的統治下,蘇格蘭人民苦不堪言。於是,在民族英雄威廉姆·華萊士,也就是《勇敢的心》主角原型的帶領下,蘇格蘭爆發了一場起義。
真實歷史中,華萊士的另一面是殘暴嗜血,殺人如麻,他對英軍恨之入骨,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大肆屠戮當地的英格蘭人,甚至連婦女兒童也不會放過。
雖然最後被俘,被愛德華一世以叛國的名義處死,華萊士的奮勇反抗點燃了蘇格蘭鬥陣到底的決心。於是,羅伯特·布魯斯繼承了華萊士未竟之業,領導民眾最終實現了蘇格蘭的獨立解放。
在法國和教皇的認同下,羅伯特·布魯斯成為新的國王,英格蘭也連連戰敗,短暫的一段時間內放棄了對蘇的宗主權。然而,1329年,羅伯特·布魯斯去世後,他的兒子大衛二世年僅5歲,成功登上王位卻無法理政,蘇格蘭內部再次爆發內亂。
英格蘭王國又發起了對蘇的侵略計劃,愛德華三世趁機扶持曾經的傀儡皇帝巴裡奧的後代登上王位。巴裡奧在英軍的威壓下苟且偷生,心甘情願分割出大片土地,蘇格蘭國內上下怨聲載道,於是爆發了第二次獨立戰爭。
在這場混戰中,英軍延續了一貫殘暴的戰爭策略,愛德華三世的軍隊採取燒田毀舍、劫掠城鎮和蓄意殺傷平民的恐怖行為,想要以此鎮壓住蘇格蘭人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
然而蘇格蘭民族似乎骨子裡延續著堅毅與好強,他們越挫越勇,縱使死傷無數也沒有放棄抵抗。
與此同時法國的腓力六世一直對蘇格蘭予以支援,他甚至將已被廢黜的大衛二世夫婦接到法國予以庇護,使得英國始終無法完全解決蘇格蘭,三國關係也愈發僵持不下。
此後,隨著英法百年戰爭的爆發,三國更是進行長達幾十年的混戰。直到1357年法蘇聯盟最終戰敗,而英格蘭也元氣大傷,無法再對兩國進一步控制。三敗俱傷的局面下,三國休戰並修整了二十年。
03秦晉之好,否極泰來
隨後,羅伯特·斯圖亞特在蘇格蘭建立斯圖亞特王朝,亨利四世又在英格蘭建立蘭開斯特王朝。王權更替之下,英法蘇依舊混戰不斷,戰火又這樣燃燒了幾十年。
到14世紀初,英法百年戰爭還未結束時,英格蘭和蘇格蘭卻已經能維持表面上的和平,可即便如此,兩國之間刻在民族骨子裡的敵對感情依然存在。
直到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接近尾聲,英格蘭節節敗退,在法國的領地也全部淪陷。最終英國破釜沉舟,企圖最後一擊重新奪回加斯科涅,卻以落敗告終,在這場卡斯蒂永戰役中,法蘭西成為百年戰爭的最終贏家。
戰敗後,一向強勢的英格蘭卻開始陷入內亂,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爆發內戰,史稱玫瑰戰爭;而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二世趁機收復了過去被奪走的邊郡。
為了解決內患,出逃的英國王后瑪格麗特開始向蘇格蘭人尋求幫助。在得到割讓貝裡克郡的允諾後,蘇格蘭答應了協助蘭開斯特家族復國。這算是英蘇兩方第一次達成協議正式合作,也使兩國關係得到進一步緩解。
此後的15世紀時期,英格蘭可以說是完全放棄了在蘇格蘭以及大部分愛爾蘭地區的宗主權,對蘇格蘭採取防禦的狀態。在這期間,蘇格蘭的國力也得以休整發展,甚至一些方面超過了英格蘭。
此時,蘇格蘭的獨立地位已經無法否認。可是誰能想到,蘇格蘭人鬥爭數百年,兩國最後還是走向了聯合。
宗教改革後,蘇格蘭和英格蘭都接受了改革成為新教國家,而法國卻是天主教的大本營,宗教上的衝突使法蘇兩國無法維持盟友關係。
1560年,英國派兵打退駐守蘇格蘭的法國盟軍,籤訂了《愛丁堡協議》,正式打破法蘇維繫了兩個世紀的盟約,從此盟友與宿敵關係發生轉變。
在兩國關係愈發緩和的情況下,英格蘭都鐸王朝的開創者亨利七世又將女兒嫁給蘇格蘭詹姆斯二世四世聯姻,兩國具有了姻親關係。而16世紀開始,蘇格蘭國內就開始有了英格蘭和以某種形式合併的少數聲音。
於是,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去世後沒有繼承人時,兩個王朝最終順理成章實現了合併,蘇格蘭皇室的詹姆斯六世同時繼承了英格蘭兩國王位,創立了英格蘭的新的斯圖亞特王朝,成了英格蘭的新的詹姆斯一世。相爭幾百年,最終卻以這種方式和平統一。
04山河猶在,意氣長存
可即便這個聯盟是以英格蘭的名義,也不會說明蘇格蘭從此消失,反而這個兩個民族始終無法真正團結一體。
由於蘇格蘭人的不斷爭取,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聯合中保留了高度自治權,除了貨幣和度量衡制度,大部分蘇格蘭制度被保留了下來,這說明蘇格蘭人民在獨立戰爭中保留下來的民族意識從未消失。
儘管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間一直致力於讓兩個王朝聯繫更加緊密,但不管是英格蘭人還是蘇格蘭人都反感著這種「同化」。1642年開始,已經合併後的英格蘭又發生內戰,並且逐漸演化激烈,期間多方勢力亂鬥,甚至牽扯著宗教勢力。
這一切爭鬥都預示著,未來歷史中蘇格蘭人永遠不會認同自己的英格蘭「烙印",反而會在發展進程中愈加彰顯其自身民族特性。
總之,蘇格蘭民族的倔強好勝和獨立精神是支持他們堅守主權的無限動力,也是蘇格蘭獨立運動的歷史淵源。
歷史證明,要俘虜一個蘇格蘭國王或許容易,但要徵服整個蘇格蘭王國卻沒那麼簡單。蘇格蘭的群山環繞的環境和貧瘠的土地塑造出了蘇格蘭人堅毅、好戰的性格,在與強國的壓迫下不斷鬥爭的歷史更加強了蘇格蘭人的民族認同感。
即使與英格蘭聯合,也沒有磨滅他們的民族特性。時至今日,他們仍驕傲地稱自己為「蘇格蘭人」,未來,他們也依然會堅守著這份融在血液中的自由意志。
註: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