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吐火羅研究學術史簡介

2021-01-19 翻譯教學與研究

本文來源:印度學遺老,感謝授權!


第一代吐火羅語學者


西格 (Emil Sieg,1866–1951),西格靈(Wilhelm Siegling,1880–1946) 和舒爾茨(Wilhelm Schulze,1863–1935)。




圖1 (Sieg)


圖2 (Siegling)


圖3 (Schulze)


破解吐火羅語的是德國印度學家和語言學家西格和西格靈。標誌性事件為兩人在 1908 年發表於《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 (德文: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 上名為《吐火羅語,印度-斯基泰人的語言 — 關於一門目前為止還未知的印度日耳曼文學語言的初步評註》 (德文:Tocharisch, die Spracheder Indoskythen. Vorläufige Bemerkungen über eine bisher unbekannteindogermanische Literatursprache) 的劃時代論文。


與西格和西格靈合作進行吐火羅語研究的還有印歐語言學家和古典學家舒爾茨,三人合作完成的《吐火羅語語法》是研究吐火羅語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書中以吐火羅語A為主,從語音、名詞、代詞和動詞等方面介紹吐火羅語。西格和西格靈負責編訂德國探險隊從吐魯番地區帶回的吐火羅語殘片,並對霍恩雷(Rudolf Hoernle,1841–1918) 藏品,即英國藏品中的吐火羅語殘片也做了轉寫和研究。


圖4 (Sieg Siegling 1908)


圖5 (焉耆語殘片 1921)


圖6 (庫車語/龜茲語殘片1949+1953)

 

法國學者列維 (Sylvain Lévi,1863–1935) 和梅耶(Antoine Meillet,1866–1936) 在同一時期也展開了對吐火羅語的研究工作,他們出版了部分伯希和 (Paul Pelliot,1878–1945) 在吐魯番等地區發現的吐火羅語殘片,這些法國藏品保存在巴黎的法國國家圖書館。


圖7 (Lévi)


圖8 (Meillet)


圖9 (Lévi 1933)

 



第二代吐火羅語學者


克勞澤 (Wolfgang Krause,1895–1970) 對推進吐火羅語的研究居功至偉,他除了撰寫了《西吐火羅語語法第一捲動詞》 (Westtocharische Grammatik ,Band I,Das Verbum,1952) 之外,還編寫了直到今天為止依然是最重要的吐火羅語教材《吐火羅語基礎讀本第一卷語法》 (Tocharisches Elementarbuch,Band 1,Grammatik,1960) 。克勞澤也是著名的日耳曼語言學家,編輯出版了大量魯尼文字碑銘,並著有至今依然權威的《哥特語手冊》(Handbuch des Gotischen,1968,第三版)。


圖10 (Krause/Thomas 1960 吐火羅語基礎讀本)


圖11 (Krause 1968 哥特語手冊)


託馬斯 (Werner Thomas,1923–2008) 是西格的學生,負責整理西格和西格靈的遺作,尤其是《庫車語殘片集成》 (Tocharische Sprachreste. Sprache B 1949–1953) ,此外他還協助克勞澤編寫《吐火羅語基礎讀本》,因為當時克勞澤已經雙目失明。


圖12 (Thomas 1983 庫車語殘片再整理)


比利時印歐語言學家庫甫和 (Walter Couvreur,1914–1996) ,他曾在哥廷根和季羨林一起跟隨西格學習吐火羅語。庫甫和負責整理法國收藏的吐火羅語殘片,並對它們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尤其是結合佛教文本的對比研究和解讀。


圖13 (Couvreur 1953)


比利時印歐語言學家範 • 溫德肯斯 (Albert Joris van Windekens,1915–1989) 對吐火羅語的音韻、構詞和詞源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代表作為《吐火羅語方言詞源學詞彙》 (Lexique étymologique des dialectes tokhariens,1941) 和三卷本的《吐火羅語和其他印歐語對比》 (Le tokharien confronté avecles autres langues indo-européennes,1976–1982) 。


圖 14 (van Windekens 1979)


捷克東方學和吐火羅學者鮑哈 (Pavel Poucha,1905–1986) 於 1955 年出版了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覆蓋全部字母的焉耆語或吐火羅語 A 詞典《吐火羅語方言 A 詞典》 (Thesaurus Linguae Tocharicae Dialecti A,1955) ,詞典解釋用拉丁語書寫。


圖 15 (Poucha 1955)


我國吐火羅語學者季羨林師從西格,1935 年至 1946 年在哥廷根留學期間學習多年吐火羅語,他在哥廷根學習吐火羅語的過程中,協助西格找到了許多吐火羅語文本的中文對應文本,幫助西方學者更好地解釋吐火羅語文本,代表作是他於 1943 發表在《德國東方學會雜誌》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ändischen Gesellschaft) 上名為《〈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Parallelversionen zur tocharischen Rezensiondes Punyavanta-Jataka) 的文章(下載地址:http://menadoc.bibliothek.uni-halle.de/dmg/periodical/structure/76372)。


季羨林在吐火羅語研究中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將《彌勒會見記》的吐火羅語本公諸於世與西方學界共享,並與溫特和皮諾等西方學者合作完成了文本的編輯、整理和翻譯,並在 1998 合作出版了焉耆語或東吐火羅語的《彌勒會見記》。


圖16 (Ji/Winter/Pinault 1998)


克勞澤的學生施密特(Klaus T. Schmidt,1932–2017) 也是德國著名印度學家和佛學家林冶(Ernst Waldschmidt,1897–1985) 的學生,而林冶就是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的導師。施密特一生發表了眾多重要的吐火羅語研究著作,藉助他的印度學背景他擅長結合梵語文本來解讀吐火羅語文本,並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他是歐美吐火羅學者中唯一關注過阿毗達磨的學者。2018 年施密特的學生 Stefan Zimmer 出版了施密特的遺作,包括施密特一直未出版的教授資格論文《庫車語佛教受戒儀式殘片—來自說一切有部》(Fragmente eines buddhistischen Ordinationsrituals in westtocharischer Sprache. Aus der Schule der Sarvāstivādins) 和《樓蘭語研究》。


關於樓蘭語的破解研究工作,可參考 B 站的簡短介紹: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7411o7fc?from=search&seid=6581086326796441904。


圖17 (Schmidt)


圖 18 (Schmidt 2018)

 

英國吐火羅語學者布魯海德 (J.W. Broomhead) 對英藏吐火羅語殘片進行了詳細的整理,作為他在 1962 年提交給劍橋大學的博士論文,布魯海德的指導老師是庫甫和。同時期的吐火羅研究者還有在美國印歐語言學家的雷恩 (George S. Lane,1902–1981) ,他曾在巴黎和歐洲學習過一段時間,是美國最早的吐火羅語研究者之一。


圖19 (Broomhead 1962)


法國印度學家和醫學家菲約扎 (Jean Filliozat,1906–1982) 在列維工作的基礎上,繼續編訂和整理了法藏吐火羅殘片中的醫藥和魔法文本。


圖20 (Filliozat 1948)

 

此外還有許多東方學家的研究涉及吐火羅語,比如著名于闐語專家貝利 (Harold W. Bailey,1899–1996) 。

 


第三代吐火羅語學者


冰島語言學家和吐火羅語專家希爾瑪松 (Jörundur Hilmarsson,1946–1992) ,他畢生致力於吐火羅語研究,出版了眾多影響深遠的關於吐火羅語歷史音韻學和詞源學的著作,其中有一部未完成的吐火羅語詞源詞典《吐火羅語歷史和詞源學詞典材料》 (Materials for a Tocharian Historical and Etymological Dictionary,1996) 。在1987 年他還創立了世界上唯一的吐火羅語研究專門期刊《吐火羅語和印歐語研究》 (Tocharian and Indo-European Studies,縮寫為 TIES) 。


圖21 (Hilmarsson 1996)


圖22 (TIES)


美國印歐語言學家林志 (Don Ringe,1954–) 於 1996 出版的《吐火羅語歷史音變》 (On the chronology of sound changes in Tocharian) 一書系統整理了吐火羅語歷史音韻學,對之後的研究影響深遠。


圖23 (Ringe 1996)


法國印歐語言學家和吠陀學者皮諾(Georges-Jean Pinault,1955–)負責對法藏吐火羅語殘片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文本校勘和研究性論文專著,他在 2008 出版的《吐火羅語文選》 (Chrestomathie tokharienne,2008) 成為繼《吐火羅語基礎讀本》後另一部重要的吐火羅語語法和歷史語法教程。


圖24 (Pinault 2008)


慕尼黑大學印歐歷史語言學系系主任哈克施坦 (Olav Hackstein,1962–) 師從施密特、溫特以及林志,研究重點包括吐火羅語動詞,歷史音韻學和詞源學,他於 1995 年出版博士論文《吐火羅語絲音現在時詞幹構成研究》 (Untersuchungen zu den sigmatischen Präsensstammbildungen des Tocharischen)。哈克施坦也是著名的荷馬史詩語言研究專家,代表作為《荷馬史詩的語言形式》 (Die Sprachform der homerischen Epen,2002)。詳見其個人網頁:https://lmu-munich.academia.edu/OlavHackstein/。

圖25 (Hackstein 1995)


圖26 (Hackstein 2002)


語言學家亞當斯 (Douglas Q. Adams) 於 2013 年編纂出版了目前唯一一部庫車語或吐火羅語 B 詞典《吐火羅語 B 詞典》(A dictionary of Tocharian B),但是該詞典的質量並不理想,幾乎每一頁都有錯誤,詳見哈克施坦於1999 年發表在《印度—伊朗研究雜誌》 (Indo-Iranian Journal) 第46期和金 (Kim) 於 2016 年在印歐語言學學術書評期刊《克拉底魯》 (Kratylos) 第61期上的長篇書評文章。


圖27 (Adams 2013)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伊瑟巴艾 (Lambert Isebaert) 是範 • 溫德肯斯的學生,專門研究吐火羅語中的印度和伊朗語外來詞,博士論文為《吐火羅語詞彙中的印度-伊朗語成分》 (De Indo-Iraanse bestanddelen in de Tocharischewoordenschat,1980) 。

圖28 (Isebaert 1980)


此外還有俄國學者Burlak (Бурлак С.А.) 所著《吐火羅語歷史語音》(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фонетика тохарских языков,2000)。


圖29 (Burlak 2000)



第四代吐火羅語學者


(第四代吐火羅語學者的劃分標準是在2000年後完成吐火羅語博士論文和專著)


維也納大學的瑪爾燦 (Melanie Malzahn,1973–) ,她著有《吐火羅語動詞系統》 (The Tocharian Verbal System,2010) ,並編輯了名為《吐火羅語工具》 (Instrumenta Tocharica,2007) 的指導和輔助吐火羅語研究的手冊。


圖30 (Malzahn2007)


萊頓大學貝明 (Michaël Peyrot,2010年完成博士論文) 代表作為《吐火羅語 B 的演變》 (Variation and Change in Tocharian B,2008) 和《吐火羅語虛擬式》 (The Tocharian subjunctive,2013) 。目前貝明負責一項歐盟研究項目,探究吐火羅人的遷徙問題 (https://cordis.europa.eu/project/id/758855/de)。


圖31 (Peyrot 2013)


維也納大學語言學家費爾納 (Hannes Fellner,1980–) 博士論文研究吐火羅語陰性名詞,目前負責一項研究塔裡木盆地地區婆羅米字體的奧地利科學院項目。


圖 32 (婆羅米字體項目)


京都大學教授齋藤治之 (Saito Haruyuki) 2003 年博士畢業於法蘭克福大學,指導老師為吉佩特 (Jost Gippert) ,他用德文撰寫的博士論文《吐火羅語過去時分詞》 (Das Partizipium Präteriti im Tocharischen) 2006 年在德國哈拉索維茨 (Harrassowitz) 出版社出版。


圖 33 (Saito 2006)


法蘭克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日本學者玉井達士 (Tamai Tatsushi) 擅長讀解婆羅米文字,曾經負責轉寫德藏和英藏的大量吐火羅語寫本,代表作為其博士論文《吐火羅語 B 的古文書學研究》 (Paläographische Untersuchungen zum B-Tocharischen,2011) 。


圖 34 (Tamai 2011)


在皮諾的指導下,留學法國的日本學者荻原裕敏 (Ogihara Hirotoshi) 用英語撰寫了博士論文《吐火羅語 A 和 B 中的律藏文本研究》 (Researches about Vinaya-texts in Tocharian Aand B) ,但論文本身一直沒有出版,其中內容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公布。


圖 35 (Ogihara2012)


皮諾的另一位學生,留學法國的中國學者慶昭蓉於 2010 年用英語撰寫了名為《吐火羅語世俗文書》 (Secular documents in Tocharian) 的博士論文,在 2017 年以中文本《吐火羅語世俗文獻與古代龜茲歷史》形式出版。


圖 36 (Ching 2017)


瑞典隆德大學 (Lunds universitet) 的卡玲(Gerd Carling) 在皮諾和溫特的協助下負責東吐火羅語或焉耆語詞典的編輯項目,該詞典基於鮑哈於 1955 年出版的焉耆語—拉丁語詞典和《吐火羅語基礎讀本》第二冊的焉耆語詞彙表。該項目於2009 年出版了第一冊,涵蓋字母A – J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of Tocharian A)。在 2019 年 10 月於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召開的世界吐火羅語大會上卡玲展示了整部詞典的內部資料庫 (CeDICT: A Comprehensive e-Dictionary of Tocharian) ,告知全書目前已經完成,近期會出版。


圖 37 (Carling/Pinault/Winter 2009)


美籍韓裔印歐語言學家金 (Ronald I. Kim) 也出版了眾多吐火羅語研究的著作,近期專著為 2018 年在德國赫爾 (J.H. Röll) 出版社出版的《吐火羅語雙數—從類型學到尾音規律》 (The Dual in Tocharian. From Typology to Auslautgesetz) 。


圖 38(Kim 2018)


(小編補充:還有本文作者潘濤老師!參見:https://www.indogermanistik.uni-muenchen.de/personen/wiss_mitarbeiter/pan/index.html 和 https://lmu-munich.academia.edu/TAOPAN)



相關焦點

  • 吐火羅研究學術史簡介
    標誌性事件為兩人在 1908 年發表於《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 (德文: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 上名為《吐火羅語,印度-斯基泰人的語言 — 關於一門目前為止還未知的印度日耳曼文學語言的初步評註》 (德文:Tocharisch, die Spracheder Indoskythen.
  • 語言||敦煌吐魯番研究的典範——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讀後
    首先,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因為過去發現的吐火羅語材料較少,雖然經過近百年的研究,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通過這部殘卷的解讀,可以增加辨識的吐火羅語詞彙,可以積累吐火羅語的語法形式,可以弄清一些吐火羅語名詞和動詞的變化形式,進而可以討論和檢驗前人關於印歐語系諸語言的關係問題,這一問題還牽扯到新疆發現的吐火羅語材料引發的一個更大的學術爭論問題,即印歐人的起源問題。
  • 唐代西域與吐火羅
    不少國內外的語言、歷史、考古學家關注此問題,彼此觀點亦多種多樣。就此課題展開討論的論文、專著甚多,但仍沒有取得統一結論。僅此歷史文化現象,就足以說明相關研究的複雜與困難。近30年中,隨著新疆考古事業發展,又獲得了一些新的古代回鶻語佛教文獻、眾多保存較好的古屍,使得相關問題的研究,從一度沉寂進入新一輪的高潮,在古代西域與吐火羅語、吐火羅民族關係問題方面刊布了不少新的論述。
  • 文化基因——吐火羅
    二、大夏「夏」是中國古籍記載的第一個王朝,經過近代考古學發現研究和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明確了在中國四千年至三千五百年時期,中原地區確實存在過一個叫夏的王朝。在研究南方方言時就會發現,南方方言中保留了大量漢語上古音成分。比如,粵語保留了秦漢時的語言,客家話保留了唐宋人的語言,吳語保留了中古北音。直至今天,上海話「大夏」與「大華」同音。古人的聲韻沒有今人那麼寬廣細緻,也就是說,上古時期「夏」「華」「黃」發音是一樣的。「大夏」,江浙一帶的上海話、嘉興話、杭州話、台州話均讀為「du wo」,蘇州話讀為「dou wo」,發音極其接近「吐火羅」。
  • Learn Tocharian(學習吐火羅文)
    我學習吐火羅文,就與偶然性有關。   說句老實話,我到哥廷根以前,沒有聽說過什麼吐火羅文。到了哥廷根以後,讀通了吐火羅文的大師西克就在眼前,我也還沒有想到學習吐火羅文。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我要學三個系,已經選了那麼多課程,學了那麼多語言,已經是超負荷了。
  • 陝西意外發現罕見唐代吐火羅人墓誌
    ,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合唐代吐火羅人墓誌。根據墓主人羅何含的生平世系,專家發現其祖曾為「吐火羅國王之密屬」,祖父時已遷到河西走廊,其本人則在延安地區軍隊任職,從而為研究古代民族遷移和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 吐火羅是什麼概念?和娜扎、熱巴有關嗎
    學者對遺址進行了基因研究,結論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論文名字叫「Ancient genomes reveal Yamnaya-related ancestry and a potential source of Indo-European speakers in Iron Age Tianshan」。
  • 梁文道讀《彌勒會見記》 大師的「吐火羅文之謎」
    我們知道吐火羅文版的《彌勒會見記》的殘稿呢,在新疆發掘出來之後,就被交到了季羨林先生手中,希望他把它翻譯出來,同時做一番研究,因為全中國在當時只有他一個人能做這件事,那到底做這個東西價值何在,有什麼意義?首先我們要知道吐火羅文是什麼東西,這麼講我們今天常說古代,像現在新疆中亞那些地方叫西域,西域是有很多小國家的,那這些下來小國家說的語言是什麼語言呢?
  • 帝國遺民:大月氏霸權崩潰後的吐火羅系後裔
    公元9世紀,隨著阿拉伯人的阿巴斯王朝東進與突厥系的回鶻人南下,歷史上的吐火羅系民族走向了最終衰亡。他們的語言成為了後世人難以輕易解讀的死語言,他們的文字也需要專業人士才能費力的破解。
  • 歷史中的西域,吐火羅人文明的發現,引起中外學界的討論
    古拉丁語則衍化出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普羅旺斯語、加泰隆尼亞語等試想,當一個說蓋爾語的蘇格蘭高地人得知他與一個說僧伽羅語的斯裡蘭卡人所使用的語言有著相同的起源,一定分外激動。如果希臘人和羅馬人得知他們的語言都源於同一個牧羊人,一定會目瞪口呆。
  • 天山曾有一種絕跡千年的神秘語言,想要全部解讀,現在還不可能
    直至後來,德國語言學家對這些文稿進行了研究,最終才確定,文稿上的文字都是「吐火羅文」。 吐火羅文是一種原始印歐語中的一種獨立語言,該語言共分為兩種方言,即吐火羅文A與吐火羅文B,語言內部的字母樣式
  • 千年來你輕吟的故事:來自大漠深處的吐火羅語情詩
    吐火羅語是印歐語系分布位置最東方的一種語言,曾經被古代新疆的樓蘭,龜茲,焉耆等古國的居民使用,沿用時間從古典時代開始,延續到公元9世紀,這種語言雖然和歐洲遠隔萬裡,但是這種語言其實和凱爾特語族,日耳曼語族有親緣關係。
  • 帝國時代 — 吐火羅盆地(鐵門關、杜尚別、泰爾梅茲)
    不過仔細分析吐火羅盆地的地緣結構,這種以河為界劃分邊界的方式也還是有它的地緣基礎的。阿富汗在這次劃分之後在吐火羅盆地所得到的「阿姆河上遊南岸地區」,在歷史上也的確作為一個單獨的地緣板塊而存在,並且與興都庫什山脈南麓關係緊密。
  • 貴霜人和吐火羅人是什麼關係呢?
    貴霜人沒有啥「吐火羅」的東西,貴霜是一個集合了希臘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文化和塞人文化的帝國,統治者是塞人。幾乎可以說跟吐火羅毫無關係。 至於說為什麼會有貴霜=吐火羅的情況,是這個錯誤推理導致的: 1、唐代的貴霜故地,被稱為「吐火羅斯坦」。
  • 吐火羅語揭秘:新疆原住印歐人的語言,卻起了一個阿富汗的名字
    其中有已知的健馱邏語、安息語、古波斯語、粟特語、和田塞語等,此外還發現一批用源於印度的婆羅米斜體字母書寫的不為人知的語言,後來證明與最早1890年英國軍官鮑威爾(Bower)在庫車發現一種寫在樺樹皮未知文字屬於同一種語言,時間大約在6~8世紀之間。德國語言學家濟格(E. Sieg)和濟格林(W. Siegling)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獲得解讀上的突破。
  • 語言趣談:掌握多國語言的幾位中國人,有一位是「世界老鄉」!
    不過,在近現代,中國有好幾位非常牛的大師,也是會多國語言,而且是精通,下面我們一起來膜拜一下吧!,還會北京話、常州話、保定話、湖南話和福州話等33種方言,不得不說趙元任先生是全球頂尖的語言天才,是世界各地的「老鄉」。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  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涉及的範圍:  1。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  2。吐火羅文  3。印度古代文學  4。印度佛教史  5。中國佛教史  6。中亞佛教史  7。唐史  8。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吐火羅人與西域古國
    一、吐火羅人吐火羅人,是原始印歐人的一支,發源於烏拉爾山和南西伯利亞,南下進入塔裡木盆地,最東到達河西走廊。吐火羅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傳統領域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疆界以北是天山,以南是崑崙山,疆界以東是戈壁灘,以西是帕米爾高原。
  • 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山東臨清人,精通12國語言,還會古老的吐火羅文
    長大成人後,他求學於國外,精通多國語言,能閱讀俄文、法文,尤其精於古老的吐火羅文。季羨林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終成一代大師。而他海納百川的治學精神,與運河包容萬物的特質,也是一脈相承的。季羨林先生的學生談到,學了一門外語,就等於打開了一扇窗戶,能看到窗戶外面很美妙的風景。他一開,就開了若干扇的窗戶,所以他的視野就比一般的學者要廣得多。
  • 吐火羅?!這麼神秘到底是家什麼店
    ❶開業當天全場8.8折!  吐火羅以手工皮具作為載體以網絡做媒介,品牌創立近十年。現在從線上到線下專賣店!!!  好復古好喜歡。你肯定跟小美想的一樣,以為他很貴!其實,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