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時代 — 吐火羅盆地(鐵門關、杜尚別、泰爾梅茲)

2021-01-16 地緣看世界
比起費爾幹納盆地來說,吐火羅盆地的知名度貌似要低的多。這很大程度是因為阿姆河成為了一條邊境線,一條重要的地緣政治分割線。北部雖然為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所共有,但最核心的南部歸屬了在地緣政治上,沒有歸入傳統「中亞」概念的阿富汗;這個結果,是當年英、俄兩國角力的結果。當大英帝國完成了在南亞次大陸的徵服工作以後,他們開始試圖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向中亞滲透。而與此同時,沙皇俄國也解決了乘著清帝國的衰弱,幾乎控制了整個中亞地區。以俄國人試圖打通四海的帝國夢想來說,興都庫什山脈——伊朗高原是他們必須跨越的天王山。  如果沒有英國人的阻擊,俄國人的這個夢想還是有機會實現的。不過英國人對南亞長期而又卓有成效的經營,使得他們有機會搶先一步控制阿富汗的政治。並讓俄國領土擴張的步伐不得不止步於伊朗高原——興都庫什山脈的北部。其反應在地緣政治上的後果就是阿富汗——波斯成了俄屬中亞和英屬印度之間的緩衝國。並且在英、俄雙方的主導之下,以阿姆河上遊為邊界,劃定了阿富汗與俄國之間的邊界。  從最終的結果來說,阿富汗與中亞國家之間的邊界,似乎是政治操弄的結果。不過仔細分析吐火羅盆地的地緣結構,這種以河為界劃分邊界的方式也還是有它的地緣基礎的。阿富汗在這次劃分之後在吐火羅盆地所得到的「阿姆河上遊南岸地區」,在歷史上也的確作為一個單獨的地緣板塊而存在,並且與興都庫什山脈南麓關係緊密。如果俄國人當年想以「阿富汗自古是俄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理由,在興都庫什山脈主張領土的話,他們最早能夠追溯以為依據的歷史,會是希臘人所建立的「巴克特裡亞」以及塞人所控制的「大夏」(當然,俄國人似乎不屑於這樣做)。在這種假定的歷史主張中,「阿姆河上遊南岸地區」的得失會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在當年巴克特裡亞——大夏時代,「阿姆河上遊南岸地區」是這兩個政權的核心板塊。以此為核心,希臘人曾經向北控制了粟特、費爾幹納地區,向南幾乎控制了整個興都庫什山脈。悲劇的是,在現實的地緣政治結構中,由於阿富汗的地緣政治中心,在興都庫什山脈的南麓。這個曾經在中亞、南亞地緣博弈中起著樞紐地位的板塊,卻暫時成為了一個不太重要的邊緣板塊。  在今天的國際政治中,興都庫什山脈東南麓,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與巴基斯坦西北部一帶,一直是政治熱點地區。而以阿富汗主體民族「普什圖族」為基礎的「塔利班」政權,所控制的區域大體上也是興都庫什山脈分水嶺以南地區。至於興都庫什山脈分水嶺北部,特別是「阿姆河上遊南岸地區」,則主要是由與中亞地緣關係緊密「塔吉克人」所控制。假如當年俄國人,能夠早一步控制整個阿姆河止遊河谷低地的話,今天塔吉克斯坦的南部邊界,就很有可能劃定在興都庫什山脈分水嶺之上了。那樣的話,塔吉克斯坦就將幾乎擁有整個吐火羅盆地,並且有可能將自己的歷史上溯到「大夏」時代。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卻成為了地緣政治博弈的犧牲品,被壓縮成為了中亞最邊緣的政治單元。

大月氏西遷阿姆河流域的時代畢竟離我們太遠了。即使只是想寫一本歷史小說,也很難有足夠的史料幫到我們。好在我們的目標,是解讀「人」與環境的關係。在整個大中亞地區,環境沒有大變化的情況下,今天阿姆河流域的地緣結構,可以為我們還原二千多年前的歷史,提供有益的參考。  記得我們之前曾經說過,塔吉克人是中亞諸民族中,唯一不屬於突厥系的民族。也是唯一在種族與語言上,指向原始歐洲遊牧民族的族群。從族群博弈的角度說,塔吉克人今天困居帕米爾高原——吐火羅盆地的命運,是受來自亞洲的突厥系遊牧民族的擠壓而形成的。而這種突厥——東伊朗族群博弈的局面,並非始於漢帝國——匈奴帝國博弈的時代。在歷史中,匈奴還是一個以草原為本的遊牧,暫時還沒有對整個中亞農業區造成壓力。他們的歷史貢獻在於(從亞洲遊牧民族的角度來說),向西乾草原地帶遷移,將純粹的歐洲遊牧民族變為了歷史。以至於在後來歐洲人的記憶當中,遊牧民族與「黃色」緊密聯繫在一起了。  真正讓中亞進入突厥化時代,並開始在中亞農業區,擠壓東伊朗人空間的時間,始於公元6世紀末西突厥帝國崛起,並隨後將汗庭遷入卡拉套山腳塔什幹綠洲的時間。不過,我們僅僅從地緣博弈的角度,來看待亞洲遊牧勢力對中亞農業區的入侵,大月氏人控制阿姆河以北的粟特地區,也許應該算是一個開始。當然,大月氏人的這次入侵,本質上並不能算是亞洲遊牧民族的勝利。因為無論大月氏人最初是黃種的亞洲遊牧民族,還是東遷至河西走廊的歐洲遊牧民族,他們都沒有改變中亞農業區的種族特徵。  無論是最初以逃亡者身份出現在粟特地區的大月氏人,還是後來以徵服者姿態入主中亞農業區的突厥人。他們在控制澤拉夫尚河——卡爾希河盆地之後,都勢必會轉向東南方向進入吐火羅盆地,去徵服中亞最南部的這塊農業區。很明顯,這兩個盆地的分水嶺本身,應該很有機會成為一道地緣分割線。從地理結構上看,這道分割線就是天山山脈(阿賴山部分)的最西端。而在我們的歷史中,也有一個具體的分割點來讓我們體會它的存在,它就是「鐵門關」。  單從字面上理解,鐵門關一詞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成語。要想以一門之力,控制一條交通要道,這個關口勢必應該是建立在一條狹窄山谷的谷口。在焉耆盆地與塔裡木盆地的出入山口(孔雀河上遊河谷),曾經也出現過的一個鐵門關 ,就是循此思路建築並命名的。地緣分割粟特地區與吐火羅盆地的鐵門關,構築於吐火羅盆地一側(參見《伊朗高原——中亞地緣關係圖》。從撒馬爾罕或者渴石出發的商旅,可以先沿著阿賴山西北麓南行,在現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古扎爾」(Guzar)開始轉向穿越山谷。在谷地的後半段,有一條叫作「舍拉巴德」的河流,會為大家指明穿越鐵門關的方向。順河而下,很快就能到達阿姆河北岸富庶的種積平原帶。  儘管張騫在出訪大月氏時,去大夏地區考察過民情,但卻沒有記錄下他的具體路線。真正為我們留下鐵門關記憶的是玄奘。在他的描述當中,鐵門關是昭武國家(粟特)與吐火羅故地之間的政治分割線。而這條分割線,我們也同樣可以認定為是大月氏與大夏之間的分割線。如果我們今天想重走玄奘之路的話,那麼烏茲別克境內的M39公路,會引領著我們走穿越這段山谷的。需要說明的是,「鐵門關」一詞並不僅僅用於上述兩個地點,穿越突厥斯坦山進入澤拉夫尚河或者卡爾希河河谷的山口,在有的記錄中也被稱之為「鐵門關」。其實哪一個才是真正的鐵門關,這些點具體在河谷的哪一個點已經不重要了,明白它們究竟扼守了哪些地理單元之間的交通要道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我們現在著力解讀的鐵門關問題上來。從技術上看,穿越鐵門關進入吐火羅盆地的路線,也許並不是最容易想到的路線。按照一般邏輯,我們更容易想到的路線,是沿著阿賴山西北麓一直向南,在到達阿姆河北岸之後,再轉而向東穿越天山以及阿賴山之間的空檔進入吐火羅盆地。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交通網中,也的確存在這樣一條路線。問題在於,鑑於阿姆河那巨大的水量,以及它與天山山脈的地理距離過於接近。這樣一條路線在古典時期的技術條件下不會太穩定。洪水、河流變道等因素都會影響它的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尋找合適的山谷打通一條通道直插吐火羅盆地北部,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現在我們需要觀察一下吐火羅盆地的北部,也就是被我們劃定為「阿姆河上遊北部地區」的板塊,是否有成就一個強大國家的潛力了。從地理結構上看,進行這樣整合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整個阿姆河上遊北部的低地,是被一條條由阿賴山延伸下來的山地,南北縱向分割的。也就是說,每一條阿姆河北岸的河谷,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地緣板塊。最先暴露在大月氏人和張騫眼前的,是河谷縱深最寬的蘇爾漢河谷。由於從鐵門關而下的舍拉巴德河對谷地南部低地的形成亦有貢獻,因此這條谷地也可稱之為「蘇爾漢——舍拉巴德河谷」。在這條河谷當中有兩個著名的城市,一個是阿賴山腳下,河谷低地區最北部的「杜尚別」;另一個則是河谷的最南端,蘇爾漢河——阿姆河口的「泰爾梅茲」(也譯鐵爾梅茲)。  就今天的政治結構來說,作為塔吉克斯坦首都的「杜尚別」顯然要比泰爾梅茲更有知名度。然而這其實是一座在十月革命之後,才興建的年輕城市。在歷史上,泰爾梅茲的地緣位置要重要的多,興建城市的歷史也要久遠的多。至今我們仍然能夠在此,尋找到希臘人所留下的城市遺蹟。而在玄奘的記錄中,泰爾梅茲地區所建立的政權,被稱之為「呾密」,並且被視為中亞——西域佛教傳播的起點。  泰爾梅茲地區在蘇爾漢河谷受青睞,並不僅僅因為它處於肥沃的蘇爾漢河——阿姆河三角洲,更重要的是它的地緣位置。因為從粟特地區穿越而來的政權、商旅,接下的並不會著力翻越一條條山地,去徵服吐火羅盆地北部的其它河谷。絕大部分時候,他們會由鐵爾梅茲渡河,迅速穿插到興都庫什山脈北麓的綠洲帶(比如玄奘以及後來的蒙古人都是這樣走的)。正是由於泰爾梅茲處於這樣一個重要位置,在地緣壓力持續由北方導入的情況下,目前泰爾梅茲及其所處地蘇爾漢河谷地區,大部分為突厥系的烏茲別克人所覆蓋。烏茲別克人在此以河為名,建制了「蘇爾漢河州」。而塔吉克人只能保有河谷低地的最北部,並在此建制了首都杜尚別。  二千多年前的大月氏人,在入侵大夏之時應該也是遵循這樣的路線,在先佔據了蘇爾漢河下遊之後,渡過阿姆河攻擊大夏之地的都城——藍氏城。這樣的攻擊路線,也就是我們之前所稱的「對角線」式的路線。至於河對岸究竟是什麼情況,又為有什麼原因讓巴克特裡亞和大夏將統治中心設於興都庫什山脈北麓,我們明天再接著分析。


相關焦點

  • 帝國遺民:大月氏霸權崩潰後的吐火羅系後裔
    但在他人後來居上之前,吐火羅的先民地區已前進到了西域的塔裡木盆地以北、河西走廊、河套地區和蒙古高原的西部。甚至有部分人可能從青海的山麓小道,進入巴蜀盆地和雲南高原。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這些具備一定農業技術的遊牧部族,並不喜歡潮溼的森林地帶。相對乾旱的半山腰地形與彼此間隔的小塊草場,才是他們理想的聚集地。
  • 唐代西域與吐火羅
    他們利用一些新疆出土古屍資料、時代比較晚的一些佛教文獻資料,對青銅時代以來的古代西域居民情況作出了十分積極的推論,認為塔裡木盆地內的早期居民是「吐火羅遷徙者」,龜茲綠洲王國「是吐火羅人的主要中心」,只是回鶻西遷,才出現了「吐火羅語以某種形式消亡」1。也就是說,直到唐王朝統治西域階段,「吐火羅」才因回鶻的西遷消失了痕跡。
  • 貴霜人和吐火羅人是什麼關係呢?
    貴霜人沒有啥「吐火羅」的東西,貴霜是一個集合了希臘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文化和塞人文化的帝國,統治者是塞人。幾乎可以說跟吐火羅毫無關係。 至於說為什麼會有貴霜=吐火羅的情況,是這個錯誤推理導致的: 1、唐代的貴霜故地,被稱為「吐火羅斯坦」。
  • 吐火羅是什麼概念?和娜扎、熱巴有關嗎
    吐火羅人是指史前活躍在新疆塔裡木盆地的一支人群,吐火羅是德國學者的命名,是Tocharian的音譯。現代學者通過新疆出土的殘卷發現,這支吐火羅人群說的是印歐語,有可能是一支帶高加索特徵的白人。為了搞清楚吐火羅是什麼情況,學者應用了分子生物學,對新疆古遺址的人骨進行了基因檢測。
  • 季羨林何以成為國學大師,原來因為他看得懂吐火羅文
    塔裡木盆地處於亞洲的十字路口,因此也是東西方經貿往來的交通要道。公元前 3 世紀就已形成的絲綢之路(李希霍芬語)分南北兩道從盆地通過。公元前 1 世紀統治印度的是塞人,而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塞人建立的。這些有著深厚印歐文化底蘊的商旅不僅促進了商品的交流,而且也將印歐影響烙在盆地上。在高昌故城,曾出土過數千件摩尼教文獻殘片和一些壁畫。中古時期基督教在亞洲的一派——景教(Nestorianism)於公元 431 年後從君士坦丁堡向東發展。
  • 文化基因——吐火羅
    追溯歷史我們知道,古代西域在四千年前就有人類生活居住,其中有一支就是古代民族吐火羅人。他們就是最早定居在天山南北、阿爾泰山至巴裡坤草原之間的月氏人龜茲人和焉耆人,還有定居在吐魯番盆地的車師人以及塔裡木盆地東部的樓蘭人。我們大膽推測,敦煌地名在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因此,敦煌一詞應該很可能是樓蘭吐火羅人說的吐火羅語的譯音。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吐火羅人與西域古國
    一、吐火羅人吐火羅人,是原始印歐人的一支,發源於烏拉爾山和南西伯利亞,南下進入塔裡木盆地,最東到達河西走廊。吐火羅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傳統領域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疆界以北是天山,以南是崑崙山,疆界以東是戈壁灘,以西是帕米爾高原。
  • 吐火羅研究學術史簡介
    與西格和西格靈合作進行吐火羅語研究的還有印歐語言學家和古典學家舒爾茨,三人合作完成的《吐火羅語語法》是研究吐火羅語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書中以吐火羅語A為主,從語音、名詞、代詞和動詞等方面介紹吐火羅語。
  • 語言||吐火羅研究學術史簡介
    與西格和西格靈合作進行吐火羅語研究的還有印歐語言學家和古典學家舒爾茨,三人合作完成的《吐火羅語語法》是研究吐火羅語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書中以吐火羅語A為主,從語音、名詞、代詞和動詞等方面介紹吐火羅語。施密特一生發表了眾多重要的吐火羅語研究著作,藉助他的印度學背景他擅長結合梵語文本來解讀吐火羅語文本,並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他是歐美吐火羅學者中唯一關注過阿毗達磨的學者。
  • 歷史中的西域,吐火羅人文明的發現,引起中外學界的討論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吐火羅人文明的發現,引起多個學界的討論。比爾·布萊森告訴我們,使用印歐語的部落,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2500年開始向歐洲大陸和亞洲擴展。這種遷移形同蝸牛,只是循序漸進,以尋找新的獵物和牧場為目的。
  • Learn Tocharian(學習吐火羅文)
    我學習吐火羅文,就與偶然性有關。   說句老實話,我到哥廷根以前,沒有聽說過什麼吐火羅文。到了哥廷根以後,讀通了吐火羅文的大師西克就在眼前,我也還沒有想到學習吐火羅文。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我要學三個系,已經選了那麼多課程,學了那麼多語言,已經是超負荷了。
  • 陝西意外發現罕見唐代吐火羅人墓誌
    陝西意外發現罕見唐代吐火羅人墓誌 2014-12-22 17:07:49根據墓主人羅何含的生平世系,專家發現其祖曾為「吐火羅國王之密屬」,祖父時已遷到河西走廊,其本人則在延安地區軍隊任職,從而為研究古代民族遷移和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 吐火羅?!這麼神秘到底是家什麼店
    ❶開業當天全場8.8折!  吐火羅以手工皮具作為載體以網絡做媒介,品牌創立近十年。現在從線上到線下專賣店!!!  好復古好喜歡。你肯定跟小美想的一樣,以為他很貴!其實,NO
  • 遊戲帝國時代與現實的歷史
    在很多年前,有一款很火熱的即時戰略遊戲:帝國時代2。帝國時代2是80後的青春時期所追捧的佳作。一個用小小的遊戲描繪出了人類過去那段從部落到航海時代的經過(我說的是世界史)。帝國時代2是將那個時代的經歷用遊戲的過程描繪出的。這其中牽扯了西方人的帝國思想。或許所有的東方玩家都不曾留意。
  • 千年來你輕吟的故事:來自大漠深處的吐火羅語情詩
    吐火羅語是印歐語系分布位置最東方的一種語言,曾經被古代新疆的樓蘭,龜茲,焉耆等古國的居民使用,沿用時間從古典時代開始,延續到公元9世紀,這種語言雖然和歐洲遠隔萬裡,但是這種語言其實和凱爾特語族,日耳曼語族有親緣關係。
  • ...最新資料片《帝國時代2:被遺忘的帝國(Age of Empires II...
    是《帝國時代2》!不是《帝國時代3》!不是全新的什麼遊戲!是那個曾經帶給我們無數歡樂,卻已經成為回憶的《帝國時代2》!預告片欣賞:蘋果用戶視頻入口本資料片名為《帝國時代2:被遺忘的帝國(Age of Empires II: Forgotten Empires)》(還真是準確……大家都快遺忘了……),目前我們僅僅知道,本資料片將加入對於寬屏等眾多新解析度的支持。
  • 世界主要文明地區進入帝國時代的時間及帝國版圖的面積
    不過,各文明進入帝國時代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可以確定的。所謂帝國,顧名思義就是「皇帝」統治的國家,具有鮮明的對外擴張性。不過帝國本是泊來詞,我國本沒有這一稱謂,只有王朝,而現在則接受了這一名稱。人類的文明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自東向西可以分為中國、印度、中東、歐洲四大板塊,而中東又可以分為兩河文明、古埃及文明、波斯文明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