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天山腳下,曾出現過一種非常神秘的語言,相傳它已經絕跡了1000多年,世界上認識該語言的專家數量,不超過10位,而其中就包括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這種神秘的語言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公元1890年,在我國吐魯番盆地附近,一支西方探險隊正在進行著緊張的考古發掘,在此次發掘過程中,探險隊員們發現了一份奇怪的手寫文稿,文稿上的文字整齊有序,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破解它的涵義。在此後的20年中,普魯士探險隊及法國探險隊,也都陸續發現了一批批這樣的奇怪文稿。他們將文物帶回西方,並保存在柏林及巴黎的博物館中。直至後來,德國語言學家對這些文稿進行了研究,最終才確定,文稿上的文字都是「吐火羅文」。
吐火羅文是一種原始印歐語中的一種獨立語言,該語言共分為兩種方言,即吐火羅文A與吐火羅文B,語言內部的字母樣式,屬於中亞婆羅米斜體字母,存在時間大概在公元6—8世紀左右。不過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吐火羅文最終徹底失傳,成為了歷史中最神秘的語言之一。也恰恰是吐火羅文的神秘,令不少語言專家都為其著迷,其中就包括季老先生。
季先生字希通,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以及國學家,曾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其學術成就與饒先生並列,被時人稱為是「南饒北季」。季羨林年輕時曾留學於德國學習知識,在留學期間,他認識了一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此人正是德國著名語言學家西克教授。
西克教授一生致力於人類語言學研究,對世界各語系語言特點都頗有心得。此時的季先生已經正在學習數門語言,但是出於對西克教授的尊重與傾慕,他還是主動要求學習吐火羅文,畢竟西克教授對於該語言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就。
1921年,西克教授就出版了一本名為《吐火羅文殘卷》的著作,對吐火羅文中的數詞、家畜名稱、人體部位等詞彙全部加以破解,確定該語種與印歐語系其他語言完全對應,將吐火羅文進行了明確的分類。季先生跟著西克教授學習,不僅汲取了大量的知識,同時也對吐火羅文的內容有了自己的看法與體會。
1981年時,新疆博物館來人拜訪季先生,並拿出幾本殘破的古卷,請求季先生老先生加以研究破解。據館方人員稱,這幾本殘破的古卷,都是在1974年從一處佛教遺址中發現的文物。對於書本上的文字,該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們曾試圖進行破解,但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季先生先生名聲在外,對於古代語言及經卷的研究,稱得上是登峰造極,因此對方才會慕名前來拜訪。
季先生小心翼翼的接過古卷,並戴上眼鏡仔細端詳起來。這本古卷的內容猶如天書,且字形十分古怪,全書共分44頁,每頁兩面都寫滿了文字,屬於一本內容豐富的古籍資料。季先生先生經過仔細的解讀,最終發現,古卷上的文字都是吐火羅文,而古卷上的內容,正是以吐火羅文寫的劇本《彌勒會見記》。
兩年之後,季先生開始撰寫論文,專門針對吐火羅文殘卷的解讀、翻譯和研究,當論文被陸續發表後,立即引起國內外專家們的極大反響,埋沒近千年的吐火羅文,也開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在1993年與1998年時,季先生先後出版了兩部關於吐火羅語的專著,即《吐火羅語研究導論》與《中國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
正是這兩本著作的出版,令世界學者對吐火羅語有了新的認識與了解,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探索。與此同時,季先生還在幾個國內回鶻文專家的幫助下,通過不同的文字解讀了吐火羅文,並在西克教授的成就之上,對很多未知的詞語進行了解讀,大大豐富了吐火羅文的語言體系範圍。
2009年7月11日,季先生先生與世長辭,這可以稱作是語言學界重大的損失,可喜的是,現今世界上不少專家,依然致力對吐火羅文的破解和研究,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定能找到更多的新發現。小編希望在眾多專家的努力下,相信吐火羅文能夠被最終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