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羅語揭秘:新疆原住印歐人的語言,卻起了一個阿富汗的名字

2020-12-04 都城歲月

在20世紀初掀起中亞探險熱潮中,來自普魯士、法、英、俄等國的探險隊在中國吐魯番盆地及庫車等地發現大量古寫本殘卷並將其帶回各自的國家。其中有已知的健馱邏語、安息語、古波斯語、粟特語、和田塞語等,此外還發現一批用源於印度的婆羅米斜體字母書寫的不為人知的語言,後來證明與最早1890年英國軍官鮑威爾(Bower)在庫車發現一種寫在樺樹皮未知文字屬於同一種語言,時間大約在6~8世紀之間。

德國語言學家濟格(E. Sieg)和濟格林(W. Siegling)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獲得解讀上的突破。語言有東西兩種方言,人們起初不知道這種語言的名字,德國語言學家繆勒在吐魯番出土的吐火羅語劇本《彌勒會見記》(講述佛教中未來佛彌勒的生平故事)的回鶻文譯本中找到了證據,說明這種語言被古代回鶻人稱為「Twghry」語,他認為Twghry即Tokhari-吐火羅語,兩種方言就被叫做吐火羅A(焉耆語)、吐火羅B(龜茲語)。

據考釋,吐火羅語屬於印歐語系並構成一個獨立的分支,和臨近的其他印歐語系語言(印度語族和伊朗語族)都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印歐語系下的語言經常劃分為K類語言和S類語言。K類語言又稱為顎音類語言(Centum),S類語言又名噝音類語言(Satem)。K類語言得名於拉丁語中表示一百的詞centum,其特點是保留了原始印歐語的/K/音;S類語言得名於阿吠斯陀語中表示一百的詞satum,其特點是把原始印歐語中的軟顎塞音/K/變為齒齦清擦音/S/。K類語言包括拉丁語、希臘語、義大利諸語言、凱爾特諸語言、日耳曼諸語言,以及西臺語和吐火羅語。S類語言包括波羅的諸語言,斯拉夫諸語言、阿爾巴尼亞語、亞美尼亞語和印度-伊朗諸語言。長期以來,K類語言被看作構成西部語群,而S類語言構成東部語群。

吐火羅語是分布最東的印歐語,卻屬於K類語言,使人們認識到K類和S類印歐語的地理分布不像早先想像的那樣簡單。

西藏象雄王朝時代使用的象雄語屬於漢藏語系,故網絡上流傳的關於吐火羅語即為古象雄語的說法皆為謠傳。

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加拿大蒲立本、美國漢學家梅維恆等學者研究後發現,漢語中有很多詞彙來自吐火羅語:

漢語「蜜」字來自焉耆語 「myat」、龜茲語 「mit」。漢語「沙門」來自龜茲語 「samane」漢語「沙彌」來自龜茲語 「sanmir」漢語「佛」最早來自龜茲語「pud」(季羨林)漢語「獅子」來自焉耆語 sacake漢語「崑崙」來自焉耆語 klyom,龜茲語 klyomo漢語「翕候」來自焉耆語 yapoy,龜茲語 ype (土地)研究還發現了講吐火羅語的古代民族還有的月氏人等,以下為吐火羅語在天山南北的分布情況:

西部方言,或B方言,流行於庫車-古龜茲王國。中部方言,流行於焉耆-古焉耆王國。東部方言,或A方言,流行於吐魯番--古車師王國。月氏方言,流行於哈密北巴裡坤草原-古月氏部落。樓蘭方言,流行於塔裡木盆地東部--古樓蘭王國。由下圖可見焉耆、龜茲、車師、樓蘭的位置與地理分布。

那麼講吐火羅語的印歐語居民都是什麼樣的一些人呢?

龜茲文明可以推溯到青銅器時代。在距今3000-4000年以前,也就是中國的夏商時期,這裡便已經存在了一批來自西方的居民,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考古發現「樓蘭美女」,以及其後不斷被發現的墓葬遺骨,都印證了這一說法,塔裡木盆地地區最早的原住民,是長顱、高鼻、深目、薄唇、白膚操吐火羅語的歐羅巴人種民族。後逐步分散在龜茲、焉耆、吐魯番、樓蘭等地,建立起城邦國家,並跟北方阿爾泰語系民族、漢藏語系蒙古人種居民發生融合。

我們知道印度雅利安人、古波斯人也都是亞洲古老的印歐人。此外,在西亞幼發拉底河支流的卡布爾(Khabur)河畔(今 敘利亞地區)公元前15世紀到13世紀存在一個叫做米坦尼的古國,該國人民的主體是不屬於印歐人胡裡安族,而王族根據名字判斷屬於印歐人。

考古發現了他們與同時期該地區另一古國西臺王國籤訂的和平協議銘文。籤署時間約在公元前14世紀,銘文提到了米坦尼王族崇拜的神的名字。從下面表格可以看出新疆操吐火羅語的古代居民和印度雅利安人、古波斯人及米坦尼王族信奉共同的神祇,同時也證明了語言上的聯繫。

月氏部落早期生息地即在圖中蒲類湖(今巴裡坤湖)附近,而左側所注「大月氏」是其後來遷過去的。這裡有必要進一步說明。《史記·大宛列傳》 記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前文已註明崑崙山之名就來自吐火羅語klyomant(意為神聖的,不同轉寫略有區別)漢代譯作 「祁連山」、唐代譯作 「祁羅漫山」,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崑崙山指的就是巴裡坤附近的東天山。《史記·大宛列傳》 記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這裡的祁連山同樣是來自吐火羅語Klyomant並實指的東天山。敦煌也不是後來的敦煌郡(即今甘肅敦煌),而可能即《山海經》的「敦薨」和《漢書·西域傳》提到的「單桓』』,也在巴裡坤草原。

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主持的考古已經在這裡發現月氏和匈奴的王庭遺址(東黑溝),提供了考古學的證據。月氏後來就是被匈奴打敗而被迫西遷的。甘肅祁連山脈一帶至今未發現任何相關的文化遺存也間接證明了這一點。

吐火羅一詞很早就在西方被指稱地理上阿富汗東北部地區。公元前140年前後,斯基泰等遊牧民族四部Asii, Pasiani, Tochari, Sacarauli 聯合滅掉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建立政權,《史記》稱為大夏。據研究,大夏可能是四部落主要力量Tochari的對譯。史書也提到Asii是Tochari的王族,並在佔領首府藍氏城過程中戰勝了Sacarauli。吐火羅也是Tochari的對譯。此時起,西方文獻稱此地為吐火羅斯坦-Tokharistan。

130BC前後,大月氏南渡阿姆河,攻敗大夏諸部,並設休密、貴霜等五翕候(即上面源於吐火羅語詞彙之一)治其地,有趣的是講吐火羅語的大月氏來到這裡之前,這一區域已經就成了"吐火羅斯坦"。玄奘翻譯成「睹貨邏國」,說明也是其後很長時間這裡居民對自己家園的稱呼。

時間不長,貴霜統一了五部翕候,推翻大月氏宗主,後來發展為強大的貴霜帝國。貴霜王族一種可能是大月氏人,但更可能的是來自建立大夏的遊牧四部之一的Pasiani(為Gasiani之誤拼),即貴霜Kushan是Gasiani同一部落名的不同叫法與拼寫,這樣他們就是講吐火羅語的印歐部落,而不屬於斯基泰(即中國所說的塞種,操東伊朗語印歐人)系統。後來的貴霜一直被中國稱為:「大月氏」。

在這一區域,目前尚沒有吐火羅語曾被使用及流行的證據,而我們已知這一時期的官方語言是Bactrian:一種用希臘字母書寫的東伊朗語,中文可以翻譯為大夏語,或許這才是這裡的原住民和Tochari部落的母語,但吐火羅語這個名字卻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焦點

  • 樓蘭人為何講吐火羅語
    吐火羅語是上個世紀初在塔裡木盆地發現的另一種中亞死語言,在庫車、焉耆和吐魯番等地的古城和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大批用吐火羅語言書寫的宗教、文學和醫藥文獻。人們起初不知道這種語言的名字,是德國語言學家繆勒在吐魯番出土的吐火羅語劇本《彌勒會見記》的回鶻文譯本中找到了證據,說明這種古代印歐語言被古代回鶻人稱為「吐火羅語」。
  • 世紀難題:季羨林之後,吐火羅語怎麼辦?
    誰為往聖繼絕學——   世紀難題:季羨林之後,吐火羅語怎麼辦?  「吐火羅語」,是門連名字都未必確定了的稀奇語言,其發現和解讀是20世紀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  1890年,英國人在新疆庫車地區發現了寫在樺樹皮上的吐火羅語文書。
  • 語言||敦煌吐魯番研究的典範——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讀後
    說這部吐火羅語的著作為「天書」,一點也不過分。熟悉語言學的人都知道,二十世紀初以來在新疆發現幾種滅絕千年以上的古文字材料,其中尤以吐火羅語最難解讀,因為吐火羅語屬於印歐語系的西支,而發現的地點卻在印歐語系各種語言分布區域的最東端,其中不少詞彙早已變形或消失,給解讀帶來極大困難。
  • 新疆哈密巖刻系婆羅米文字
    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烏魯木齊10月23日電 (記者 孫亭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日本籍講師、吐火羅語專家荻原裕敏博士
  • 曾經· 新疆——在中國,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新疆」
    所以新疆之「新」是實施新政,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在《大清一統志》裡,稱現在的新疆為「西域新疆」。光緒年間,清朝政府令左宗棠收復被中亞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和沙皇俄國侵佔的新疆。左宗棠收復新疆後,為加強對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建議在新疆設立行省,並在新疆建省奏議中明確表述,新疆的收復是「他族逼迫,故土新歸」,意即原是中國領土,被外國入侵者佔領後,現在又被重新收復。故清朝政府正式建省時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所以,新疆不是「新闢疆域」的縮寫,而是「故土新歸」。
  • 絲路遺韻 新疆出土文物展_新聞_聚焦東方_中國發展網_國家發展和...
    戒託兩面相對各有一個鑲嵌寶石的基座,原鑲嵌的寶石已佚失。該銅眼罩出土時原置於死者眼上,通常用銅薄片衝壓而成。20世紀初在中國新疆發現了用中亞婆羅米斜體字母書寫兩種印歐語系語言的文字,兩種語言的詞彙和語法差異不大,一般認為是一種語言的兩種方言。所發現的殘卷的年代約在隋朝至唐朝前期之間(公元7-8世紀),現已沒有任何民族使用這種語言,當年流行地區估計就是焉耆和庫車。
  • 天山曾有一種絕跡千年的神秘語言,想要全部解讀,現在還不可能
    在我國的天山腳下,曾出現過一種非常神秘的語言,相傳它已經絕跡了1000多年,世界上認識該語言的專家數量,不超過10位,而其中就包括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這種神秘的語言究竟是什麼?
  • 從印歐人起源說起
    印歐人是使用印歐語系人群的總稱,印歐語系包括日耳曼、拉丁、凱爾特、斯拉夫、印度、伊朗等諸多語族,語言學界認為這些語族彼此之間具有親屬關係和相似性,都是從「原始印歐語」分化出來的。原始印歐語的起源目前尚存爭議,主要存在兩種假說,即「庫爾幹假說」(Kurgan hypothesis)和「安納託利亞假說」(Anatolian hypothesis)。
  • 新疆樓蘭古城你不知道的秘密
    樓蘭古城遺址位於新疆巴州若羌縣境內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裡,東距羅布泊北岸28公裡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樓蘭佛塔和「三間房」成為樓蘭遺址的標誌,古城遺址包括城區面積10.8萬平方米和東郊墓地MA、MB,周圍寺院居民遺址及樓蘭貴族墓。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2008年10月1日,季羨林先生給溫家寶總理寫信,稱自己需要一位助手,並希望助手是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的原主編、博士生導師蔡德貴。從此以後,蔡德貴教授就成了季先生的助手,專門負責給季老做「口述歷史」。
  • 語言||吐火羅研究學術史簡介
    標誌性事件為兩人在 1908 年發表於《普魯士科學院會議報告》 (德文: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 上名為《吐火羅語,印度-斯基泰人的語言 — 關於一門目前為止還未知的印度日耳曼文學語言的初步評註》 (德文:Tocharisch, die Spracheder Indoskythen.
  • 中國歷史上那些語言大神
    所謂的語言天才,就是他們很容易找到學習語言的竅門,這個竅門就是一層紙,一捅就穿了,所謂大道至簡。語言看起來紛繁複雜,但背後潛藏的規律其實很簡單。 玄奘 玄奘,佛學大師,唯識宗開創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中印文化交流使者。
  • 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地區發生7.7級地震 新疆有震感(圖)
    【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地區發生7.7級地震 新疆有震感】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地區發生7.7級地震,巴基斯坦首都有強烈震感,印度首都新德裡建築搖晃明顯。新疆喀什、和田等地網友表示震感明顯,「剛地震了,整棟樓的人都出去了」、「18樓的我感覺頭暈暈的,眼睛有點花」。
  • 文明的迴響:阿富汗古代珍寶遺存
    這是一個讓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先民與阿富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已跋涉千山萬水,進行著早期的商貿交易。山脈之巔常年積雪,猶如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哺育著境內的河流與民族,故有人稱阿富汗是「興都庫什山脈的饋贈」(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