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根據遺傳學原理,人類細胞決定遺傳性質的物體被稱為染色體,每個人都有 46 條染色體,其中 44 條為常染色體,X、Y 為兩條性染色體。XY 組合的為男性,XX 組合的為女性,男性身上特有 Y 染色體 DNA,因為 Y 染色體 DNA 只能父子相傳,所以Y 染色體 DNA表現為父系遺傳。而線粒體中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雖然男女都有,但只有女性的的線粒體基因能隨其卵子遺傳給後代,因此線粒體DNA表現為母系遺傳。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y染色體遷移圖
線粒體 DNA遷移圖
分子人類學表明,歐洲70%的男性都R下的R1類型,而R1是在大約1萬年前進入歐洲。而歐洲女性97%的的母系祖先都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到45000年前冰河時代的7個不同女人,這7個「歐洲祖母」除了最年輕的j 外,其他都誕生在歐洲境內,女兒最多的母系祖先h 大約誕生於2萬年前的法國,早於R1進入歐洲的時間,至於R1最初的原配反而在今日的歐洲難尋蹤跡。也就是說大多數歐洲男人和歐洲女人都不是原配,是R1系人群替代了大部分早期的歐洲男人,並搶走了他們的女人作配偶。
R1的後代主要為使用印歐語系的族群,所以 R 1人群又常被稱為印歐人。印歐人是使用印歐語系人群的總稱,印歐語系包括日耳曼、拉丁、凱爾特、斯拉夫、印度、伊朗等諸多語族,語言學界認為這些語族彼此之間具有親屬關係和相似性,都是從「原始印歐語」分化出來的。原始印歐語的起源目前尚存爭議,主要存在兩種假說,即「庫爾幹假說」(Kurgan hypothesis)和「安納託利亞假說」(Anatolian hypothesis)。「安納託利亞假說」認為印歐語系語言起源時間較早,是於公元前7500年到公元前6000年間在安納託利亞地區發展開來。而「庫爾幹假說」則認為,印歐語系最初是在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3500年間隨著畜牧業而發展和傳播開來,這也是目前最被廣為接受的有關印歐人起源的學說。
印歐人的起源與擴張
「庫爾幹假說」通常又被稱為「墳冢假說」,根據這一假說,古印歐人最早應生活在特裡波利耶文化以東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的東歐大草原(又稱南俄羅斯草原)上,主要以牧牛為生,並從事少量的耕作。東歐大草原氣候適宜、水草豐富、地勢平坦,是捕獵遊牧的理想勝地。在這裡發現的「墳冢文化」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印歐人的考古文化,該文化因印歐人用石頭或木頭築成的房屋狀圓頂的墳冢而得名。
由於印歐人主要靠畜牧為生,所以他們和蒙古人一樣逐草而居,「墳冢文化」呈現隨季節和水草遷移的特點,沒有發現大規模的定居點。原始的遊牧部落往往是半農半牧或半獵半牧的,畜牧往往依附在種植或狩獵的基礎上,這是因為人類自身移動的距離有限,無法實現大規模的遷移放牧。在車輪這項交通革命發生之時,印歐人實現了另一項交通革命——馬匹的馴化。當時的東歐平原上活躍著奔跑迅速、性格溫順的歐洲野馬,對世界上所有人工馴養馬種的 DNA 檢測結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馴養馬種都來源於哈薩克和東歐草原上的歐洲野馬。而考古遺址上也證明了這一點,已發現最早馴化了馬出現在烏克蘭第聶伯河東岸,年代約公元前 4200年。在烏克蘭德累夫卡遺址也發現了約公元前4000年馬嚼子磨傷的馬牙和鹿角做的馬嚼子,這些都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馴養馬匹的證據,在以後的印歐人遺址中又發現了最早的家馬骨骼。
歐洲馬
馬的馴養解決了空曠原野的交通運輸問題,在一些乾旱不適合種植的地區,畜牧業開始完全脫離農業和狩獵快速發展起來,從中國東北到中歐的遼闊草原地區興起了遊牧文化。馬可以說是古代最有影響力的牲畜,古代遊牧民族正是靠馬匹徵服人口超過自己千百倍的農耕民族。相比農業,完全靠遊牧為主的生活需要有大面積的天然牧場,而且要隨著水草遷移,所以遊牧地區的人口密度非常低,每平方公裡內往往只有1—5人,如此低的人口密度和四處遷移的生活方式自然難以形成發達的文明。由於遊牧經濟產品單一,所以他們經常靠著戰馬這項古代最重要的軍事優勢,侵掠物產豐富的農耕民族,這種局面直到火器革命粉碎騎兵階層之後才發生改變。
印歐人的戰車
除了馴化馬匹,印歐人還將笨重的四輪車改裝成輕便的能夠靈活轉向的兩輪車,高大的馬和輕便的兩輪車組成的馬拉戰車,其威力遠比其他地區的牛車和驢車更強悍迅捷,這為他們日後的大遷徙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由於印歐人所處的東歐大草原與歐洲最早的青銅文化發源地高加索山脈的邁科普文化[1]相連,所以印歐人也成為最早一批掌握青銅武器的歐洲人。手持青銅武器,駕馭馬拉戰車的印歐人,就此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族遷徙。
從進入新石器時代起,歐洲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大區域,一個是東歐的原始印歐語文化區,另一個是由非印歐語居民佔據的古歐洲區。東部的印歐民族過著遊牧或半遊牧的生活,經濟生產力較為落後,但尚武好戰;而西部的非印歐語居民則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經濟生產力較為發達。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東部較為落後卻好戰的印歐遊牧民,憑藉著青銅武器和馬拉戰車的軍事優勢逐步徵服了西部非印歐語居民。
印歐人墳冢文化遺址中的青銅器
在歐洲,印歐人向四方分化為好幾支,一支向南穿越喀爾巴阡山脈,進入巴爾幹半島,形成希臘和色雷斯人;一支向西南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形成拉丁人;一支向西進入法國、英倫三島,形成以高盧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為代表的凱爾特人;一支向中北歐擴張,形成以德國人和北歐人為代表的日耳曼人;一支向北進入波羅的海,形成以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為代表的波羅的人;還有一支進入中東歐地區形成以羅斯人(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波蘭人、捷克人為代表的斯拉夫人。
這些入侵的印歐人取代了當地土著,成為歐洲的主人,使歐洲大規模「印歐語化」[2],而首先遭殃的就是和印歐人地理位置相連、同處烏克蘭平原的特裡波利耶文化。在印歐人侵略浪潮的衝擊下,歐洲內陸的定居農業文化陷入嚴重倒退,一直到千年以後的文明時代才出現人口與特裡波利耶文化時期相當的城市。隨著印歐人徵服了整個歐洲大陸,歐洲土著中的男性有許多都被驅逐或殺害,而歐洲土著中的女性則被徵服者所佔有。印歐人進入歐洲時,他們的數量極少,遠不能與歐洲土著的數量相提並論,在以後的數千年裡,印歐男性在徵服歐洲過程中,不斷娶歐洲土著的女子為妻,乃至冷落了自己帶來的原配。最終,印歐男人取代了大部分歐洲土著男,而歐洲土著女則完全取代了印歐人的原配。因此從基因角度上說,這到底是印歐人徵服了歐洲?還是歐洲土著女徵服了印歐人的男性?歷史上的徵服者表面上看往往都是男人,但笑到最後的有時卻是女人。
[1] 高加索山脈的邁科普文化(Maykop culture)時間約為公元前 3700 ~前3000 年,在邁科普文化遺址中發現有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劍和其他一些青銅物品,其年代與伊朗早期青銅器大體相當,同為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冶煉砷青銅。高加索山脈就在伊朗高原北部,因此有許多考古學者認為伊朗——高加索一帶共為青銅冶煉技術的起源地,西亞的砷青銅冶煉術正是經高加索山脈的邁科普文化傳播到歐洲內陸。
[2] 直到古典時期西歐依然還存在大量非印歐語的民族,如西班牙的伊比利亞人、義大利的伊特魯裡亞人。西歐完成印歐語化要等到羅馬帝國全面徵服以後,不過直到今日,在西班牙和法國邊境山脈地區依然存在非印歐語族的巴斯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