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上古之神的故事耳熟能詳吧?女媧造人、夸父逐日等,為了記錄這些中國歷史和神話傳說,古人找到了一種可以有效傳承的紀事方式——青銅器。
這個發明以一種嶄新的金屬方式,向世界顯露了向心與凝聚的力量。而在青銅器出土集中的地區陝西寶雞,當地人對本城市斬獲各項考古大獎卻滿是見怪不怪的淡定。
那麼這座城市與被挖掘出來的青銅器都有些什麼過往?青銅器記錄下的內容難道只有史實嗎?這些青銅器與姜子牙又有什麼樣的聯繫?快往下閱讀,神秘的野史等著你來探尋!
-
諸神黃昏
(陝西·寶雞周原)
文 | 鄭驍鋒
01
石鼓山商周墓地,被列為 2013年度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首。
這個獎項向來被譽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不過,對此殊榮,寶雞人滿是見怪不怪的淡定。載我們的司機,便用一口濃重的西府方言,說在他們這裡,隨便用腳尖踢踢,都有可能踢出個銅疙瘩。
雖然不無戲謔,但他的話確實有幾分根據。
中國的青銅器,出土較集中的地區相對固定,不外乎陝西西安、鹹陽、寶雞和河南洛陽等幾地,而尤以西周時的京畿重地寶雞最為重要。
寶雞,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古稱陳倉,是陝西省第二大城市。地名得來遠可上溯到春秋:秦文公時,陳倉出現一對神秘的幼童,被揭破來歷後顯出原形,竟是兩隻神雞,其一化石於陳倉山頂;近可溯至唐安史之亂後期:陳倉山忽聞雞啼,聲傳十餘裡,肅宗為鼓舞士氣,宣告其為祥兆,並改陳倉為寶雞,遂沿用至今。
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青銅鼎,便出在寶雞。早在西漢武帝時期,今天的寶雞扶風縣境內就出土了一件古鼎,被當作祥瑞報告給了朝廷。武帝十分重視,甚至為此把年號改為「元鼎」。
在此之後,兩千多年間,寶雞不斷有青銅器出土。截至目前,累計有兩萬餘件,佔了全國的一半以上。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全部出在寶雞。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甚至聲稱,在世界上凡有博物館的地方,必有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
就在石鼓山上,寶雞修建了自己的青銅器博物館。雖然偏處一隅,但館藏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已經是國內之冠。
就是在這座館中,我見到了那件酷似四不像的犧尊。
02
可以說,以「青銅器之鄉」的角度探訪寶雞,對於我有著某種尋根的性質。
我的家鄉在浙江永康。雖然處在江南,卻有一種超越緯度的硬朗,邑人喜好搗弄各色金屬,有打銅打鐵的傳統,還得了個「五金之都」之譽。
永康人將這歸結於黃帝傳下的手藝。他們相信,這位五金行當的祖師爺,巡遊天下,最終落足永康鑄鼎煉丹,並在毗鄰的縉雲鼎湖峰升天,正如唐《元和郡縣誌》所載:「縉雲山,一名仙都,一曰縉雲,黃帝煉丹於此。」這個說法確切與否暫且不提。
因為那隻傳說中在永康鑄成的黃帝鼎,我這趟將近兩千公裡的旅行,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一次數千年後的回訪,一次江南對於關中的溯源,新五金對於舊五金的致敬。
傳說金石感應。永康與縉雲,都依照古法仿鑄了黃帝鼎。那麼,輕輕叩擊江南的鼎緣,遙遠的西北,某塊土原深處是否也會發出沉悶的低響?
簠、簋、觥、盉、鬲、鎛、匜、罍、甗……
在石鼓山的青銅器博物館,我平生第一次同時遭遇這麼密集的生僻文字。
所有的器皿都是空的,可我分明感受到一種來自遠古的沉重。我有一種不知由來的想像,相信這些形狀不一、用青銅圍起的空間內,分別禁錮著一段數千年前的記憶;而開啟這些記憶的密碼,便是這些書寫繁複、讀音怪異的名稱。
然而,面對銘牌,我幾乎喪失了流暢默讀的能力。這些令我舌頭僵硬的古文字,筆畫嚴厲而決絕,散發出無比倨傲的氣息,正如它們所命名的青銅器,高高在上,拒人於千裡之外。
我莫名地想起了五行方位。寶雞所屬的西方,是日落的方向,屬金,主秋氣,主殺伐。與我的故鄉江南、象徵生長與日出的東方,正好相反。
03
江南出好瓷。我見過許多龍泉抑或是景德鎮的瓷器,它們中很多造型,顯然汲取了青銅器的創意。只是,瓷器的光滑與溫潤,很容易令人忍不住想撫摸、摩挲,就像面對情人;但面對青銅器,縱然殘缺不全銅鏽斑駁,人們卻往往如對尊長,會情不自禁放低自己的身段,恭敬供起,絕不敢有任何輕慢。
這樣的比較,令我聯想起《封神演義》中那些最高級別的神仙名號:鴻鈞老祖、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這些至尊大佬,每一個名號都散發著強烈的洪荒氣息,有一種天地初開、萬物混沌的終極意味。
不過,很快我的思緒就降落在了他們的徒弟輩上。因為,石鼓山的西周墓葬發掘後,一些考古學家猜測,這片墓地很可能與演義裡描述的那場戰爭,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很多學者甚至還將其中一座墓葬的背景,追溯到了姜太公時期。
「四號墓中出土的刻有龍紋的四角青銅簠,目前除了故宮有一件傳世品之外,在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還屬首次,十分罕見。由此可以推斷,墓主人的身份極其尊貴。」 主持石鼓山商周墓葬考古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佔奎表示,四號墓出土的器物酒器少食器多,並且沒有發現兵器,根據過往的經驗,該墓葬的主人應該是一位貴族女性。
參照同時出土的其他器物,考古人員最終推測,這位女性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周朝開國天子周武王姬發的王妃邑姜。
根據史料,這位「邑姜」,就是姜太公的女兒。
雖然對於這種說法,學界意見並未達成一致,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石鼓山上的這片墓葬,與姜太公有著極深的淵源。因為考古人員連續在墓中發現了「高領袋足鬲」——這種形制,正是姜戎文化的代表器物。
而姜戎,正是學界基本認定的姜太公的族系。
04
史籍中記載的姜太公垂釣的磻溪,在石鼓山以東約十公裡處,唐代就建有太公廟。通常認為,姜太公的家族在渭河南岸,並且距離石鼓山不遠。所以,寶雞石鼓山商周聚落遺址及其墓地屬於姜太公家族是合乎情理的。
也就是說,這塊墓葬的主人,即便不是姜太公的至親,也是同族的部將。他們應該作為周朝的盟友,追隨周武王,參加了伐紂的戰爭。如果以這個角度去看,這些墓葬出土的青銅,分明就是他們帶入地下的、沉甸甸的榮耀與驕傲。
在姜太公的時代,衡量一個族系乃至王朝的實力以及文明程度,標準並不是師尊傳授的法寶,而是青銅器。
與西方有所差異,在中國,青銅發明之後,這類新的金屬,很少用於生產。它們主要被用來鑄造兩大類器具:禮儀中使用的容器與樂器,或者是兵器與車馬所需的配件。簡而言之,便是禮器與武器,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繳械方謂投降。因此,徹底徵服一個國家的標誌,就是奪取他們的青銅器。
石鼓山墓葬出土的青銅器,很大一部分都是戰利品,擄自商人的河南、山西,乃至山東——商周易代之際,可以說,普天之下的青銅重器,都被搬入關中,聚攏在了小小的周原。
青銅的向背事實上象徵了國家的氣運。
《野河山》
內容簡介
在《野河山》這本散文集中,作者選取山東曲阜、陝西周原、垓下古戰場、醫巫閭山、運城鹽池、南京雞籠山、龍門石窟、京杭運河、無錫東林書院、舟山花鳥島等十二個不同類型的古蹟,挖掘在程式化的正統官史敘述之外,那些幽隱的更為鮮活的真實。
「為客天涯」系列介紹
「為客天涯」系列包括:《舊城池》、《老江湖》、《野河山》。這三本書是對我國典型歷史人文地理的解讀,可以視作一套文化版的旅行導讀手冊。作者將地圖與史書重疊,為地點標註時間,以當前的現場懷想曾經的現場,通過作者的行走、觀察與反思,對古城、遺蹟,抑或名山勝水,分別進行視角獨特的解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