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首的城市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21-01-09 澎湃新聞

大家一定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上古之神的故事耳熟能詳吧?女媧造人、夸父逐日等,為了記錄這些中國歷史和神話傳說,古人找到了一種可以有效傳承的紀事方式——青銅器。

這個發明以一種嶄新的金屬方式,向世界顯露了向心與凝聚的力量。而在青銅器出土集中的地區陝西寶雞,當地人對本城市斬獲各項考古大獎卻滿是見怪不怪的淡定。

那麼這座城市與被挖掘出來的青銅器都有些什麼過往?青銅器記錄下的內容難道只有史實嗎?這些青銅器與姜子牙又有什麼樣的聯繫?快往下閱讀,神秘的野史等著你來探尋!

-

諸神黃昏

(陝西·寶雞周原)

文 | 鄭驍鋒

01

石鼓山商周墓地,被列為 2013年度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首。

這個獎項向來被譽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不過,對此殊榮,寶雞人滿是見怪不怪的淡定。載我們的司機,便用一口濃重的西府方言,說在他們這裡,隨便用腳尖踢踢,都有可能踢出個銅疙瘩。

雖然不無戲謔,但他的話確實有幾分根據。

中國的青銅器,出土較集中的地區相對固定,不外乎陝西西安、鹹陽、寶雞和河南洛陽等幾地,而尤以西周時的京畿重地寶雞最為重要。

寶雞,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古稱陳倉,是陝西省第二大城市。地名得來遠可上溯到春秋:秦文公時,陳倉出現一對神秘的幼童,被揭破來歷後顯出原形,竟是兩隻神雞,其一化石於陳倉山頂;近可溯至唐安史之亂後期:陳倉山忽聞雞啼,聲傳十餘裡,肅宗為鼓舞士氣,宣告其為祥兆,並改陳倉為寶雞,遂沿用至今。

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青銅鼎,便出在寶雞。早在西漢武帝時期,今天的寶雞扶風縣境內就出土了一件古鼎,被當作祥瑞報告給了朝廷。武帝十分重視,甚至為此把年號改為「元鼎」。

在此之後,兩千多年間,寶雞不斷有青銅器出土。截至目前,累計有兩萬餘件,佔了全國的一半以上。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全部出在寶雞。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甚至聲稱,在世界上凡有博物館的地方,必有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

就在石鼓山上,寶雞修建了自己的青銅器博物館。雖然偏處一隅,但館藏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已經是國內之冠。

就是在這座館中,我見到了那件酷似四不像的犧尊。

02

可以說,以「青銅器之鄉」的角度探訪寶雞,對於我有著某種尋根的性質。

我的家鄉在浙江永康。雖然處在江南,卻有一種超越緯度的硬朗,邑人喜好搗弄各色金屬,有打銅打鐵的傳統,還得了個「五金之都」之譽。

永康人將這歸結於黃帝傳下的手藝。他們相信,這位五金行當的祖師爺,巡遊天下,最終落足永康鑄鼎煉丹,並在毗鄰的縉雲鼎湖峰升天,正如唐《元和郡縣誌》所載:「縉雲山,一名仙都,一曰縉雲,黃帝煉丹於此。」這個說法確切與否暫且不提。

因為那隻傳說中在永康鑄成的黃帝鼎,我這趟將近兩千公裡的旅行,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一次數千年後的回訪,一次江南對於關中的溯源,新五金對於舊五金的致敬。

傳說金石感應。永康與縉雲,都依照古法仿鑄了黃帝鼎。那麼,輕輕叩擊江南的鼎緣,遙遠的西北,某塊土原深處是否也會發出沉悶的低響?

簠、簋、觥、盉、鬲、鎛、匜、罍、甗……

在石鼓山的青銅器博物館,我平生第一次同時遭遇這麼密集的生僻文字。

所有的器皿都是空的,可我分明感受到一種來自遠古的沉重。我有一種不知由來的想像,相信這些形狀不一、用青銅圍起的空間內,分別禁錮著一段數千年前的記憶;而開啟這些記憶的密碼,便是這些書寫繁複、讀音怪異的名稱。

然而,面對銘牌,我幾乎喪失了流暢默讀的能力。這些令我舌頭僵硬的古文字,筆畫嚴厲而決絕,散發出無比倨傲的氣息,正如它們所命名的青銅器,高高在上,拒人於千裡之外。

我莫名地想起了五行方位。寶雞所屬的西方,是日落的方向,屬金,主秋氣,主殺伐。與我的故鄉江南、象徵生長與日出的東方,正好相反。

03

江南出好瓷。我見過許多龍泉抑或是景德鎮的瓷器,它們中很多造型,顯然汲取了青銅器的創意。只是,瓷器的光滑與溫潤,很容易令人忍不住想撫摸、摩挲,就像面對情人;但面對青銅器,縱然殘缺不全銅鏽斑駁,人們卻往往如對尊長,會情不自禁放低自己的身段,恭敬供起,絕不敢有任何輕慢。

這樣的比較,令我聯想起《封神演義》中那些最高級別的神仙名號:鴻鈞老祖、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這些至尊大佬,每一個名號都散發著強烈的洪荒氣息,有一種天地初開、萬物混沌的終極意味。

不過,很快我的思緒就降落在了他們的徒弟輩上。因為,石鼓山的西周墓葬發掘後,一些考古學家猜測,這片墓地很可能與演義裡描述的那場戰爭,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很多學者甚至還將其中一座墓葬的背景,追溯到了姜太公時期。

「四號墓中出土的刻有龍紋的四角青銅簠,目前除了故宮有一件傳世品之外,在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還屬首次,十分罕見。由此可以推斷,墓主人的身份極其尊貴。」 主持石鼓山商周墓葬考古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佔奎表示,四號墓出土的器物酒器少食器多,並且沒有發現兵器,根據過往的經驗,該墓葬的主人應該是一位貴族女性。

參照同時出土的其他器物,考古人員最終推測,這位女性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周朝開國天子周武王姬發的王妃邑姜。

根據史料,這位「邑姜」,就是姜太公的女兒。

雖然對於這種說法,學界意見並未達成一致,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石鼓山上的這片墓葬,與姜太公有著極深的淵源。因為考古人員連續在墓中發現了「高領袋足鬲」——這種形制,正是姜戎文化的代表器物。

而姜戎,正是學界基本認定的姜太公的族系。

04

史籍中記載的姜太公垂釣的磻溪,在石鼓山以東約十公裡處,唐代就建有太公廟。通常認為,姜太公的家族在渭河南岸,並且距離石鼓山不遠。所以,寶雞石鼓山商周聚落遺址及其墓地屬於姜太公家族是合乎情理的。

也就是說,這塊墓葬的主人,即便不是姜太公的至親,也是同族的部將。他們應該作為周朝的盟友,追隨周武王,參加了伐紂的戰爭。如果以這個角度去看,這些墓葬出土的青銅,分明就是他們帶入地下的、沉甸甸的榮耀與驕傲。

在姜太公的時代,衡量一個族系乃至王朝的實力以及文明程度,標準並不是師尊傳授的法寶,而是青銅器。

與西方有所差異,在中國,青銅發明之後,這類新的金屬,很少用於生產。它們主要被用來鑄造兩大類器具:禮儀中使用的容器與樂器,或者是兵器與車馬所需的配件。簡而言之,便是禮器與武器,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繳械方謂投降。因此,徹底徵服一個國家的標誌,就是奪取他們的青銅器。

石鼓山墓葬出土的青銅器,很大一部分都是戰利品,擄自商人的河南、山西,乃至山東——商周易代之際,可以說,普天之下的青銅重器,都被搬入關中,聚攏在了小小的周原。

青銅的向背事實上象徵了國家的氣運。

《野河山》

內容簡介

在《野河山》這本散文集中,作者選取山東曲阜、陝西周原、垓下古戰場、醫巫閭山、運城鹽池、南京雞籠山、龍門石窟、京杭運河、無錫東林書院、舟山花鳥島等十二個不同類型的古蹟,挖掘在程式化的正統官史敘述之外,那些幽隱的更為鮮活的真實。

「為客天涯」系列介紹

「為客天涯」系列包括:《舊城池》、《老江湖》、《野河山》。這三本書是對我國典型歷史人文地理的解讀,可以視作一套文化版的旅行導讀手冊。作者將地圖與史書重疊,為地點標註時間,以當前的現場懷想曾經的現場,通過作者的行走、觀察與反思,對古城、遺蹟,抑或名山勝水,分別進行視角獨特的解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10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最新一次「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研究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個發布項目,由張東菊教授代表研究團隊向業內專家、媒體鄭重發布。16萬年前古老型人類已出現在青藏高原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經過多年努力,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考古中國」剛剛發布蘭大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這項成果一經發表,吸引了上百家國內外媒體報導,並於2019年末榮獲國內外眾多學術機構評選的多個年度「十大」:「十大考古發現」「十大科學突破」「十大科技進展」「十大科技新聞」等。然而,因為這塊化石發現較早,並非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缺乏具體埋藏位置、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縈繞在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心頭。
  • 美國《考古》眼中的2017十大考古發現:黃金「戰狼」來了
    美國《考古》雜誌近日評選出2017年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包括:哥貝克力石陣頭骨祭儀、阿茲特克黃金「戰狼」、106年前超級水果蛋糕等。美國《考古》雜誌每年都會在年底發布年度十大考古發現,考古學家們不憚於提出各種「最」來試圖觸摸現有自然和社會概念的起源,也樂於在古老的遺物中尋得蛛絲馬跡發現趣味與新奇。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來源:【文博中國】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現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記: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疥疙洞遺址文化序列及演進順序清楚。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
  • 廣東「南海I號」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日下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出爐。此前備受矚目的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成功入選。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今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在全網直播,向公眾呈現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成果。
  • 十大考古新發現,期待一個誠意滿滿的「文博湖南」!
    日前,「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悉數亮相! 「考古迷」「文史迷」甚至對影視作品中 痴迷「盜墓」的朋友們 機會來了呀!
  • 電影《雙魚玉佩》瞄準「中國十大靈異事件之首」
    新快報訊 探險動作電影《死亡之謎之雙魚玉佩》正在北京進行緊張拍攝。在萬聖節到來之際,影片正式發布了三款以沙漠、森林、祭壇為主題的概念海報,暗藏了恐怖的骷髏,預示著不可預知的力量。據悉,影片有望於羊年的賀歲檔上映。
  • 世界上著名的十大考古歷史發現
    2016年6月,圖坦卡蒙陵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蹟,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但由於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較完整,從1748年起考古發掘持續至今,為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
  • 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入選《考古學》雜誌今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據蘭州大學官網12月11日消息:近日,美國《考古學》(《Archaeology》)雜誌評選出2019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學者領銜、多家境內外科研院所參與的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19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王毅:呈現真實的城市,成都考古黃金時代剛剛到來
    於是,考古,成為穿越、連通、揭示、還原、印證、追趕傳說並理性求證的科學。它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還需要具有與眾不同的楔而不舍、矢志追求的情懷。作為有著三十多年考古、文博工作經歷的知名專家,王毅在談到自己的考古體驗時,多次用「幸運」來形容,「很多考古學家一輩子恐怕也遇不上一次重大考古發現,而我和我的團隊卻經歷了多次。」
  • 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2020-12-25 13: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疆奇妙之旅:獨家體驗考古,夜宿吐魯番博物館及高崖子天文臺
    讓小朋友們在博物館裡,聽歷史故事,品文化盛宴,體驗古代的社會生活。>在這裡,參觀完各個展廳,孩子們還可以在這裡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布印花,沿著歷史足跡,重溫古代的社會生活。這裡發現了中國規模最大的侏羅紀恐龍足跡化石群,距今約1.65億年。化石群共有足印150多個,分布長達100多米。足跡絕大多數呈三趾型,每個足印均顯示了3個大而向前伸出的腳趾,並具尖爪。足印最長的達38釐米,最小的有10多釐米。億萬年前,這裡雨水充沛,氣候溼潤,水草茂密,是恐龍的歡樂家園。成群的恐龍像現在的牛羊一樣,怡然自得的在這裡生活、繁衍。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一場寶藏直播 數千萬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誕生
    今年適逢「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舉辦三十周年,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第一次以網絡會議的形式召開。5月1日至5月5日,央視新聞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進行全程直播,在線 「雲考古」,邀請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誕生,吸引了三千多萬網友在線觀看。來自各地的評審專家們坐在各自鏡頭前,在大屏幕上完成了集結。二十個入圍的考古項目匯報人向評審專家和網友們介紹考古新發現。
  • 「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校園」活動在吉大完美收官
    中國文物信息網訊 為進一步拓寬邊疆考古研究視野,豐富邊疆考古研究內容,交流邊疆考古研究心得,推動邊疆考古研究發展,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中國文物報社,於10月28日晚在匡亞明樓第一會議室舉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校園」主題沙龍。
  • 四川江口沉銀遺址入列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李慧穎)4月10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為期兩天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26個入圍項目匯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的20分鐘終評展示和評委、學者提問,評委會經過評議和投票,產生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微型鳥雕像登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