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受季風的影響,南方比北方多雨。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了「北人騎馬,南人乘船」的出行習慣。在南北方的喪葬制度中,也能看出差異,北方的古代墓葬中習慣陪葬車馬坑,而南方則流行「以船棺入葬」。
船棺葬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中,因為以船形棺為葬具,所以稱為船棺葬,主要分為露天葬和土葬兩種。在今天的四川、重慶等地,主要流行土葬形式的船棺葬。根據考古發掘顯示,船棺體形碩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鑿或用6塊整板拼合而成,中部為盛屍處,上有木板為蓋。
2000年夏天,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鬧市區的一條商業街,某機關正在一處工地修建食堂,在挖掘地基的時候,有工人挖出了一根巨大的木頭。在場的領導查看之後,也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於是就上報給了成都市博物館。
接到通知的博物館立刻派遣一支考古隊趕到了現場,通過對現場的初步勘察,考古隊員認為下面是一座大型的船棺葬墓地。由於施工對古墓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破壞,考古隊決定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發掘,最終一處佔地600多平方米的大型墓葬展現在眾人面前,通過對墓中碳元素的測定,考古人員認定這是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型船棺葬墓地,距今超過2000年歷史。
在600平米的墓坑中,考古隊一共挖出17具保存完整的大型船棺,這些船棺全部使用整顆金絲楠木製成,最大的一個棺木長達18.8米,直徑1.7米,堪稱中國的「船棺王」,其價值不可估量。
墓葬在歷史上多次遭到破壞和盜掘,其中在漢代被盜挖最為嚴重。雖然多次被盜,但墓中還是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包括陶器103件、青銅器20件及153件漆、竹、木器。珍貴的漆器在出土時,仍然光鮮亮麗,是四川地區第一次發現,現場的考古人員又一次發出了驚呼。
關於墓地的主人,據專家們推測是古蜀國的王族,整個墓坑在下葬時棺木應該不少於30具,後來古蜀國滅亡以後,這些船棺才被有意遷移或破壞。
考古人員介紹說:以往全國各地也都曾發現過船棺葬,但基本都是單個存在,最多是一個家族埋葬在一起。但像成都這樣大規模的船棺葬,還從來沒有發現。而且所有的船棺還都是用金絲楠木做出,價值不可估量,很多考古隊員在發掘過程中異常興奮,表示越挖越有勁,就想早一些揭開地下所有船棺。如今這裡已經開發成旅遊景點,向遊客開放。
參考文獻:《四川古代的船棺葬》《論船棺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