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座機關食堂下發現古墓,考古隊趕到搶救性發掘,越挖越興奮

2020-12-05 國史講官

導讀: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受季風的影響,南方比北方多雨。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了「北人騎馬,南人乘船」的出行習慣。在南北方的喪葬制度中,也能看出差異,北方的古代墓葬中習慣陪葬車馬坑,而南方則流行「以船棺入葬」。

船棺葬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中,因為以船形棺為葬具,所以稱為船棺葬,主要分為露天葬和土葬兩種。在今天的四川、重慶等地,主要流行土葬形式的船棺葬。根據考古發掘顯示,船棺體形碩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鑿或用6塊整板拼合而成,中部為盛屍處,上有木板為蓋。

2000年夏天,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鬧市區的一條商業街,某機關正在一處工地修建食堂,在挖掘地基的時候,有工人挖出了一根巨大的木頭。在場的領導查看之後,也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於是就上報給了成都市博物館。

接到通知的博物館立刻派遣一支考古隊趕到了現場,通過對現場的初步勘察,考古隊員認為下面是一座大型的船棺葬墓地。由於施工對古墓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破壞,考古隊決定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發掘,最終一處佔地600多平方米的大型墓葬展現在眾人面前,通過對墓中碳元素的測定,考古人員認定這是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型船棺葬墓地,距今超過2000年歷史。

在600平米的墓坑中,考古隊一共挖出17具保存完整的大型船棺,這些船棺全部使用整顆金絲楠木製成,最大的一個棺木長達18.8米,直徑1.7米,堪稱中國的「船棺王」,其價值不可估量。

墓葬在歷史上多次遭到破壞和盜掘,其中在漢代被盜挖最為嚴重。雖然多次被盜,但墓中還是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包括陶器103件、青銅器20件及153件漆、竹、木器。珍貴的漆器在出土時,仍然光鮮亮麗,是四川地區第一次發現,現場的考古人員又一次發出了驚呼。

關於墓地的主人,據專家們推測是古蜀國的王族,整個墓坑在下葬時棺木應該不少於30具,後來古蜀國滅亡以後,這些船棺才被有意遷移或破壞。

考古人員介紹說:以往全國各地也都曾發現過船棺葬,但基本都是單個存在,最多是一個家族埋葬在一起。但像成都這樣大規模的船棺葬,還從來沒有發現。而且所有的船棺還都是用金絲楠木做出,價值不可估量,很多考古隊員在發掘過程中異常興奮,表示越挖越有勁,就想早一些揭開地下所有船棺。如今這裡已經開發成旅遊景點,向遊客開放。

參考文獻:《四川古代的船棺葬》《論船棺葬》

相關焦點

  • 四川挖出另一個「三星堆」,考古隊越挖越興奮,專家:馬上停止
    ,當時自然是立馬引起了工人們的注意了,大家都圍了過來,難道這下面也有什麼古墓的存在,成都人其實應該知道著名的三星堆遺址,為此工人們都覺得肯定是古墓了,於是很快就有人將此事報告給成都博物館。 說時遲那時快,博物館下面的考古隊立馬就趕到了金沙村施工現場
  • 四川搶救性發掘600座崖墓 多數古墓已被盜
    四川搶救性發掘600座崖墓,密布在山坡之上,甚至將一座小山包裹成「蜂窩」一般……近日,在新津縣鄧雙鎮大雲山,伴隨著開發建設前的搶救性發掘,一個被埋在綠樹和梯地之下的大規模崖墓群被清理出來。昨日下午,大雲山崖墓群裡,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考古人員和數十名工人,正在一東一西兩座山上忙碌。隨著考古人員在這裡實施搶救性發掘,這些埋在地下多年的古墓,終於重見天日。
  • 此墓歷經千年未被盜,墓門無頭石像成謎,考古隊挖一半被緊急喊停
    此墓歷經千年未被盜,墓門無頭石像成謎,考古隊挖一半被緊急喊停文/婉清眾所周知,考古是通過對古人遺址以及遺物進行勘測研究,從而達到添補歷史的行為。而考古也是如此,雖然挖掘古墓卻是為了中國的文化以及歷史。而且盜墓可比考古早出現很多,最早在三國時期曹操就設立了發丘中郎將,而他們就是最出名的官盜。此後官盜更是多不勝數,在陝西有一座大型古墓名叫乾陵,雖然歷經千年未被盜,但在史籍上記載此墓卻被官盜大肆尋找過。據《唐會要》記載,在黃巢之亂時黃巢曾派出40萬大軍想要盜掘卻也沒找到此墓,在挖出40米深大溝後只得作罷。
  • 奇聞怪談之古墓探秘(二十七)——曹操墓搶救發掘
    南水北調工程總乾渠從安豐鄉的東部經過,他主持的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的挖掘,入選了2007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賈振林告訴潘偉斌,西高穴村的一座古墓又被盜了,請潘偉斌過去看看。這座古墓位於村子南部的高臺上,近年來已經被盜了好幾次。每次被盜後,警察和村民都會把盜洞填上。盜洞位於後墓室,裡面堆了很高的淤土,所以並不是很深。潘偉斌和考古隊員從盜洞鑽進去初步勘查。
  • 亞父範增墓發掘過程中,考古隊發現一盜洞,專家看後:盜墓賊太傻
    此前,我國的考古隊在發掘一座疑似範增墓的古墓時,發現其中竟然有一個盜洞,專家們在仔細查看之後大笑這個盜墓者真有意思!,這其實是一座漢代古墓。 在考古發掘完畢之後,這座彭城王墓便公開成了古蹟景點。人們在進入其中觀賞之時,發現這座古墓之中的牆壁上竟然存在著一個盜洞。據介紹這是曾經元朝時一個叫「賈胡」的盜墓賊覬覦「亞父」範增的陪葬品,耗費了整整二十年在這裡打出了一個盜洞。
  • 鹹寧博物館搶救性發掘一座清代古墓 發掘出土百年乾屍
    鹹寧網訊(香城都市報記者 杜培清 通訊員 羅娟)近日,經過近一個多月的科學發掘,鹹寧市博物館已成功從鹹安區向陽湖鎮廣東畈村一處古墓葬中清理出一具清代乾屍。此次發掘是鹹寧市博物館自1976年成立以來,通過考古發掘發現的唯一人體保存十分良好的百年乾屍。
  • 一座古墓曾被王莽平毀,考古隊趕到:千隻燕子為墓主銜石埋骨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現指的是每個年度評選的當年重大考古發現,是由我國國家文物局所委託文物報社和考古學會所舉行的。而這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極具意義,因為考古發現的內容不僅在歷史上有新認識,而且在藝術、科學等價值上也需得如此,所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又被稱為文物界奧斯卡。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座古墓,也是獲得文物界奧斯卡的一次考古發現。
  • 古墓未遭破壞卻被發掘,墓裡出土之物,至今仍嚴令禁止出國
    一開始,他沒當回事,不過隨著他的繼續挖掘,他卻越挖越覺得不對勁,不一會竟挖出了青色磚石。出於集體榮譽感,該村民將此事報給了當地博物館。聽到這樣的消息,專家不敢怠慢,很快便派出了一支考古隊前往勘測。經專家勘測發現:村民挖到的青磚,確實是古墓無疑,而他的鑿擊,則正打在古墓的墓頂之上。按照常理來說,此墓不應被打開。
  • 成都工地發現古墓,考古隊趕來搶救挖掘,出土兩樣文物轟動中醫界
    成都工地發現古墓,考古隊趕來搶救挖掘,出土兩樣文物轟動中醫界成都老官山漢墓是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它之所以能入選這一考古界的奧斯卡,憑藉的就是其出土文物中兩件改寫中國醫學歷史的文物——醫學竹簡和人體經穴髹漆人像。
  • 親歷成都考古40年 "窩叔"王黎明:"挖到寶貝當然很興奮"
    考古曾是「守攤攤兒」  1978年,19歲的王黎明被分配到成都市文化局文管處,那是成都考古隊的前身。7個人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  那時考古在外人看來是「守攤攤兒」,接到什麼線索就挖什麼,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主動發掘。不過,對於剛入行的窩叔而言,一切很新奇。
  • 湖北發現2000年古墓,意外發現一「活烏龜」,不料卻嚇到考古專家
    這不,在湖北地區就出土了一個兩千年的古墓,這個古墓被盜墓者光顧,而且還被大水淹沒,本來也沒什麼值得說道的。但這個古墓卻曾經嚇到了考古隊,原來在墓中居然爬出了一隻很大的烏龜。一座兩千年的古墓內居然還有活物,這可實在是太讓人驚訝了。那麼這種烏龜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難道真有千年烏龜嗎?一、湖北古墓湖北地區在古代隸屬於楚國,在三國時代屬於荊州地界。
  • 甘肅挖出100座古墓,一腐屍身上發現一張破紙,卻成為珍貴國寶
    古人認為,水面越大聚氣越厚,財富也就越厚。01對於古人的這種說法我們不能一味否認,畢竟是他們對去世之後生活的期盼。看得出古人對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殯葬儀式的看重。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古時候的墓葬,在我們施工或者偶然之間顯現出來,一座座埋葬在地下百年甚至是千年的秘密被揭開。
  • 考古隊:明孝陵有三道「機關」保護,最厲害的竟是一堆「鵝卵石」
    以目前考古來看,帝王陵墓多被人「光顧」過,可「明孝陵」卻至今保存完好,倒不是土夫子手下留情,而是其墓中有三大「機關」,至今無人能破。去過北京「明十三陵」的朋友或許會發現,除了各種古之瑰寶外,墓中還時不時的出現「盜洞」字樣的警示牌;其實這些洞並不少見,古墓不僅是考古隊的專利,也是「土夫子」的主戰場,但南京的「明孝陵」,雖歷經數百年風雲變幻,卻能做到獨善其身。
  • 考古隊拿手電照射墓室,卻突現詭異的綠光,嚇得專家大喊撤退
    其實在古墓中探索,確實會經常性的受到驚嚇,畢竟古墓可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雖然說有大量的陪葬品等著我們去發掘,但是心裡仍然還是很忐忑的,萬一中途出現個什麼機關,那還不得死翹翹啊!
  • 四川瀘州發現兩座宋代古墓,正進行搶救性發掘
    原標題:四川瀘州發現兩座宋代古墓,正進行搶救性發掘澎湃新聞從四川成都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成都發布獲悉,日前,在瀘州市龍馬潭區羅漢街道邱坪村一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在工作中突然發現古墓,隨即通知了相關部門。
  • 為何盜墓賊總比考古隊快一步?對古墓位置也更了解,其原因有兩個
    盜墓這個行業雖然說從古代禁止到現在,但是好像沒有多大的效果,每次墓葬的發現,除了被施工隊挖出來,大部分都是因為發現了盜洞而找到的,這些盜墓賊按理說行動都必須得隱蔽,會受到很多限制,但是為什麼每次都能比考古學家快一步,而且對古墓的位置也更加了解呢?
  • 南越王墓發掘往事:考古隊員被壯觀墓室震驚忘記回話
    發現象崗山建宿舍挖出西漢古墓日前,唯一參與南越王墓、秦代造船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三大考古發掘的考古專家、南越王宮博物館研究館員陳偉漢應邀來到當年南越王墓發掘地,向本報記者現場講述當年親歷。報告發現古墓的是時任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基建科科長的鄧欽友,工人們正在為廣東省政府新建宿舍挖地基。此前三個多月,現場附近曾發現一座東漢磚墓,古墓的模樣讓他記憶猶新。1983年6月9日上午9時許,從象崗山頂向下挖掘到17.7米深時,突然碰到很多堅硬的石板,石縫底下卻是空的。工人開始以為是抗戰時期日本人留下的炸藥庫,而鄧欽友到場一看,懷疑這是一座古墓。「我和冼錦祥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 陝西寶雞旭光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獲新進展
    科學發掘與保護 考古隊專家介紹稱,旭光墓地位於秦嶺北麓向北延伸的大塬上臺原腳下,東臨沙河,西南距高鐵寶雞南站僅600米,隔渭河與鬥雞臺相望,西距石鼓山約5公裡。
  • 中國最驚險的古墓:盜墓賊挖了14.8米,再挖20釐米將是一場浩劫
    我們常常因為古人留下的智慧經典而感到自豪,而在數千年的歷史更替下,那些歷經戰火而深埋黃土之下的無數文物同樣珍貴非常。作為古人智慧的體現,這些古董見證了人類文明的前進。也正是因為它們承載了悠久的歷史,述說著千年的興衰,即使掘地三尺也難逃盜墓賊的魔掌。
  • 成都考古發掘最早發起人走了 享年94歲(圖)
    成都考古發掘最早的發起人之一劉復章老人因病於昨日去世,享年94歲劉老生前照  第一個下到永陵參與發掘工作、曾以墓為家保護永陵、退休後四處搶救文物並上交各大博物館……對於劉復章來說,永陵古墓,幾乎貫穿了他的半生。這個對文物保持了狂熱興趣的老人,不幸於昨日上午11時20分,因肺心衰竭去世,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