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考古發掘最早發起人走了 享年94歲(圖)

2020-11-30 四川新聞網

  成都考古發掘最早的發起人之一劉復章老人因病於昨日去世,享年94歲劉老生前照

  第一個下到永陵參與發掘工作、曾以墓為家保護永陵、退休後四處搶救文物並上交各大博物館……對於劉復章來說,永陵古墓,幾乎貫穿了他的半生。這個對文物保持了狂熱興趣的老人,不幸於昨日上午11時20分,因肺心衰竭去世,享年94歲。

  永陵發掘工作的惟一健在的「見證人」,從此化為一段傳奇。

  見證發掘

  他曾第一個跳下墓穴

  在最初接觸文物工作時,劉復章只是前四川省博物館館長馮漢驥教授手下一名普通工人,負責編號、記錄甚至清理等雜務,並隨博物館駐紮在郫縣犀浦。

  一項歷史性的挖掘,記錄下了劉復章的名字。1942年,成都遍修防空洞。在如今永陵的位置,施工人員發現了一個古墓。馮漢驥教授即刻領命,率隊進駐現場,主持發掘工作。「到了現場,我父親是第一個跳下洞的,他們鑽進去就開始發掘文物。」兒子劉剛回憶稱。

  本報記者在2005年採訪時曾了解到,在此次挖掘中,由馮教授聘請的英籍留學生蘇立文,被旁人發現後,誤認為在盜墓、挖「金娃娃」。消息傳出後,當地袍哥頭子徐子昌為牟取私利插手了這件事,竟將馮漢驥等人(當時蘇立文不在現場)關押起來。最後,還是機警的劉復章尋機逃脫報信。後在教育廳長官郭有守的努力下,馮漢驥等一干人才被營救出來。

  以墓為家

  他全家五口住進墓中

  1950年,劉復章負責看守永陵。偶爾,他仍會被派去參與一些文物拓片、鑑定等工作。

  文革中,一塊由國務院豎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竟被砸掉了兩個字。為保護永陵,劉復章毅然決定,全家五口一起住進墓中。「那墓穴,就像火車隧道,有七八米高,陰森森的。」

  看守古墓,成為一段苦澀的回憶。「我們在地宮中打地鋪,裡面潮溼得嚇人,所有的衣服、被子都是溼的。」子女們七嘴八舌地說。他們在陵園裡開了口井,但下雨時渾濁不堪,他們甚至曾用三洞橋的水煮飯……這份工作,老劉卻一直幹到1979年退休。

  搶救文物

  他到手後一律無償上交

  退休後的老劉,並沒有像其他老人一樣,在家頤養天年。他從不曾遠離文物。

  「只要聽說哪裡在挖地基、修路,他就要跑去看,無論天晴下雨。」女兒劉才麗說。老劉要看的是土裡能不能挖出什麼寶貝疙瘩———文物。

  上世紀80年代,十二橋路附近一醫院修築家屬宿舍。老劉聽說了,如獲至寶,馬上跑到工地上。他估摸出那裡有一個隋唐時期的窯子。看挖土機一鏟揮起來時,他急得不得了,一頭衝進工地,站在挖土機前,非要對方停工。一個工頭氣得罵娘,一再推搡他。得到喘息之機後,老劉忙找來考古隊。一番發掘,工地下果然藏了古窯。

  類似事情不勝枚舉。老劉頻繁輾轉於市內各個工地,搜尋遺失的文物。有次下雨,老劉一早出去轉悠,不見回來,老伴朱淑群急得在家跺腳。女兒劉才麗慌忙騎車出去沿街尋找,結果在八寶街附近看到父親提著一袋文物,褲腳上全是泥巴,她心裡一酸,趕緊幫父親把文物馱回家。更多時候,老劉只要覺得是文物的,還要自掏腰包買下來,帶回家裡。

  但他並不是自己收藏。「東西大都交到了永陵博物館;有漢朝的文物,就交給武侯祠;唐代的就交給草堂。」一個同事說。如果瓷器打壞了,老劉還拿回家仔細修補,完善後才上交。而這些,全部是無償的。

  昨晚,記者在老劉家裡,看到一大疊由文物單位頒發給他的證書,對他搶救文物並上交的行為,均作出了極大的肯定和讚賞。

  親朋鄰居

  涉及文物古玩他「六親不認」

  兒子劉才庚惟一一次挨父親打,是在10多歲時。老劉收集了一堆戰國時代的兵器,其中有一把鋒利無比的銅劍。劉才庚看著喜歡,就背著老父,用銅劍削了一截竹子玩。老劉看到後,竟一巴掌就扇了過去。

  換在平時,老劉是一個慈父,和藹可親。當年他們看守永陵時,也種植了一片果樹,但結果後,他並不急於採回家,而是用扁擔挑去散給同事、鄉親們吃。即便種的向日葵,榨油後也是全部上交政府。鄉親們需要利用墓穴潮溼的土壤培植蔬菜種子,老劉也從不拒絕,代人栽培。

  但涉及文物古玩,老劉會統統「六親不認」。子女們曾試探過他的口風:「爸,這麼多值錢的東西,怎麼說也要給我們留一樣,就當留做紀念嘛!」哪知,老劉從此撿回值錢的文物,在家裡連提都不會提一句,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搗鼓好了就上交。

  去年,劉復章剛出院,90多歲的他竟立馬讓劉才庚推去寬窄巷子看看,「那裡要拆遷了,一定不能毀了地裡的寶貝啊!」就連後來他走不動了,臥病在床,還惦記著文物,逢人就打聽,「你們那裡最近有沒有在施工,他們的廢渣子都倒在哪裡呀?」

  單位領導

  他的離去是成都文博事業的損失

  「他是目前國內見證了永陵發掘工作的惟一一人,也是成都最早進行考古發掘的發起人之一,他的離去對整個成都乃至四川的文博事業都是一種損失。」昨晚,劉復章生前所在單位———永陵博物館的一位領導在老人的靈堂悼念之後,對記者感慨道。他說,劉復章對文物發掘非常痴迷,退休之後還經常四處發掘古物,有時甚至自己掏錢將古物贖回來,無償送給成都的幾家博物館。老人對文博事業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後輩樹立了榜樣。

  本報記者 辜波 簡強 實習記者 唐佳

 

相關焦點

  • 成都平原發現年代最早墓地 未來或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高山古城遺址發掘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7日訊(記者 彭亮)成都平原年代最早的奠基人牲及人祭坑、成都平原上最早的古城之一...這些詞彙被用來描述位於大邑縣的高山古城遺址。在2012年之後,去年9月以來考古人員再度啟動對高山古城遺址的發掘。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高山古城遺址發現了早於目前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第一期的考古學遺存,其中十二橋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確認,為目前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中所不見。  據悉,高山古城遺址已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 大邑高山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
    原標題: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 高山古城遺址發掘出的史前墓地4月1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向記者確認,高山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遺址,該遺址成為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的新坐標。基於其重要性,高山古城遺址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 成都考古新發現! 市中心發掘出明代郡王府
    發掘工地現場明代郡王府遺蹟  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26日訊(記者 李慧穎)今日,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2018年7月,為配合成都市興城建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擬建或擬出讓、劃撥正府街建設用地,考古研究院對正府街遺址進行了文物勘探發掘。
  • 成都高山古城遺址出土保存完好人骨 為成都平原最早人骨資料
    ,位於成都平原西南緣、岷江支流斜江河中遊的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三岔鎮高山古城遺址出土了一批保存十分完好的人骨,這是目前成都平原發現的最早的人骨資料。圖為發掘區航拍。 鍾欣 攝  中新社成都3月15日電 (嶽依桐)記者15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位於成都平原西南緣、岷江支流斜江河中遊的成都市大邑縣三岔鎮高山古城遺址出土一批保存十分完好的人骨,這是目前成都平原發現的最早的人骨資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山古城遺址現場負責人劉祥宇認為,人骨的發現具有重要考古意義。
  • 成都考古發掘:唐代「中央公園」摩訶池找到西北角
    7月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在如今的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一帶,發現了極可能是明代摩訶池的回填堆積,大致可以推測為摩訶池西北角。據介紹,這是今年4月13日開始的三醫院綜合樓考古發掘最重要的發現。在此之前,成都考古人員曾兩次在考古中發現過摩訶池遺存。結合三次發掘,基本可以確定摩訶池在明代時,南部邊界位於今日的成都市博物館新館一帶,東部邊界在成都市體育中心的東華門附近。
  • 成都發掘千年石獸身世成謎 專家推測與李冰有關
    昨日下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在現場舉行了發布會。  籠罩在石獸身上的迷霧逐漸消散的同時,圍繞石獸的身份,四川考古界的專家們也開始了討論。驚喜的是,在發掘現場,考古專家發掘出了戰國、兩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的文物,天府廣場這個成都平原的中心地帶,再次聚焦了大家的目光。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對外公布,一項在成都平原東南緣的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共發現了超過6000座古墓!這些墓葬遺存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沒有大的時代斷層,堪稱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區珍稀的通史式古代墓地。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史料記載,成都,這座「秦並巴蜀」以前就已存在的古代都市,在漢代已「列備五都」,唐、五代至宋則擁有「揚一益二」的繁華……  隨著近年來不斷展開的考古發掘,成都靚麗的身姿風華再現——從邁向文明門檻、距今四千多年的新津寶墩古城到「王者歸來」的金沙遺址,從老官山漢墓織機、醫簡到天府廣場石犀的「出世」……每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猶如拼圖,描摹出古代成都瑰麗的色彩。
  • 六年考古發掘:東華門遺址佐證成都2300多年建城史
    【解說】經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從2013年到2019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成都青羊區東華門街至成都體育中心一帶的東華門遺址開展了長期的考古工作。8月5日,記者來到成都東華門遺址進行探訪,此時現場依然在進行著忙碌的發掘工作。
  • 快去刷成都的 最牛考古成績單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儘管近日成都驕陽似火,但市民朋友走進博物館看展覽的熱情,比這天氣還「熱」。例如,蒲江飛虎村船棺葬墓地出土的「成都矛」,是目前成都平原發現的有「成都」銘文的最早器物,印證了至少在戰國晚期成都的城市稱謂就已存在。  儘管史書上關於先秦時期的蜀地記載筆墨不多,但執著的考古人用手鏟一點點發掘,讓這段歷史重見天日。接二連三的考古大發現,一次次刷新著成都歷史的「新高度」,也對古成都人的智慧嘆為觀止。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中新網11月13日消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當地時間11月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圖為小柴昌俊生前接受採訪時的畫面。
  • 成都公布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窯址發掘區全景影像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11日訊(記者 熊強)為了鞏固防疫成果,同時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居家就能看古蜀文明,聽考古故事,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向社會公布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
  • 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文物與觀眾見面
    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包含近30處成都平原重要考古遺址,從時代最早的高山古城遺址、到距今僅數百年的明代宦官墓群,時間跨度長達4000年左右。其中,出土成都平原最早人骨的高山古城遺址、北宋高官何郯及其家族所葬的何氏家族墓地、「地下青銅器寶庫」雙元村墓地等多個考古遺址更是從未與大眾見過面的新發現。
  • 成都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世人
    蜀錦織機我國發現的唯一有出土單位的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機模型成都商報記者 王聖 實習記者 徐劍蕭 攝影記者 鮑泰良 王勤 張士博成都天回鎮,隨著老官山漢墓的發掘,再一次令世人震驚。2012年夏,為配合地鐵3號線建設,施工人員正在遷改一處管線時,發現了文物。
  • 首個成都考古成果展金沙開幕 全面再現文物保護工作過程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6月9日電 (嶽依桐)《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9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展。本次展覽也是即將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系列展覽的首展。
  • 埃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開羅病逝 享年94歲(圖)
    埃及諾獎得主病逝  據新華社電 埃及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納吉布·馬赫福茲30日早晨在開羅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94歲。  馬赫福茲1911年12月出生於埃及首都開羅。1988年,馬赫福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從而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阿拉伯語作家。
  • 成都考古發掘一段古城牆,可分為唐五代、清代兩個時期
    最新考古成果:成都發現唐代城牆!5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錦橋附近發現唐及五代,清代兩個時期的城牆,為研究成都古城牆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將每年發掘的考古材料,第二年進行報告整理、撰寫,第三年正式出版。報告集標註的年度是指發掘的年度。  《成都考古發現》(1999~2018)共計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25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時代涉及先秦至明清各個時期,內容包括遺址、墓葬、窯址、摩崖石刻等,並有相當數量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
  • 陶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陶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色彩加固一直是出土陶製彩繪文物保護的國際性難題。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讓陶製彩繪文物「朱顏不改」?記者日前獲悉,四川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正嘗試使用高光譜攝影分析等技術修復兩座東漢彩繪陶樓,古時陶樓正在文物修復師的妙手下一步步重放光彩。  顏色脫落 東漢陶樓急需「體檢」  2018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鄧雙鎮寶資山搶救發掘了一批東漢崖墓,其中一座崖墓中出土了兩座彩繪陶樓。
  • 成都考古再現重磅發現 劉備皇宮或在天府廣場東北側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劉備的皇宮在武擔山,然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新發掘成果顯示了另一種可能:蜀漢皇宮很有可能就在天府廣場附近。  大量發現  塗朱瓦當和吉祥語地磚展現高貴等級  史料記載,劉備「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武擔山,位於今江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