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成都考古40年 "窩叔"王黎明:"挖到寶貝當然很興奮"

2021-01-09 四川新聞網

  考古曾是「守攤攤兒」

  1978年,19歲的王黎明被分配到成都市文化局文管處,那是成都考古隊的前身。7個人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

  那時考古在外人看來是「守攤攤兒」,接到什麼線索就挖什麼,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主動發掘。不過,對於剛入行的窩叔而言,一切很新奇。一接到線索,他騎上自行車,一口氣就能趕到目的地。不忙的時候,他熟讀中國通史,熟悉每個時期的墓葬。

  工作之後,他接觸的第一個重大遺址是蜀王陵。當時,石靈公社為擴建中學,平整坡地時,一輛推土機差點落進深坑,坑內滿是積水。公社安排幾臺抽水機抽了一天一夜,才看清底下有墓地,碑文記載是明代僖王朱友壎墓。

  初次參與大型遺址發掘,他既興奮又緊張。而一到現場,他就傻了眼,除了洛陽鏟,同事們拿著鋤頭、鐵鍬,和農民別無二樣。

  發掘過程「相當枯燥」

  窩叔所在的先遣三人組,率先進墓勘測。從找封門磚、墓道,到清理墓室、繪圖、照相、拓片,他挨個學習了一遍。

  那是成都第一次發掘到蜀王墓。他清楚記得,6米高的墓穴裡全是積水淤泥。抽水機抽了40多個小時,他們才把墓門推開,進入墓室清理。雖然凌亂的墓穴一看就慘遭盜竊,他們還是手握鐵鏟,一點一點清除淤泥,生怕遺漏文物。

  「挖到寶貝當然很興奮,但發掘的過程相當枯燥,軍用鏟、洛陽鏟換著清淤。」窩叔告訴記者,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是細緻,一點蛛絲馬跡都不能放過,一不小心就可能與千年歷史失之交臂。

  意外發現「十二橋文化」

  早在1950年代,青羊宮窯址嘗試發掘,但窯址區內如何分布,大家一無所知。1983年,青羊宮窯址重新發掘。作為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隋唐窯場,這一發現填補了長江上遊地區古代陶瓷遺址分布的空白。

  參觀考古成都展,看到他參與發掘的文物被展出,窩叔倍感自豪。「我親手清理出了窯爐、作坊區,這一發現讓我們弄清楚青羊宮窯燒什麼材料,分布範圍有多廣。」後來著手發掘青羊宮窯址作坊區的時候,窩叔他們意外發現了十二橋遺址。

  1985年底,成都市幹道指揮部修建自來水公司,在地下約4米深的地方挖到許多陶片和烏木。成都考古隊立刻派人趕來發掘,窩叔忙完了青羊宮窯址,又馬不停蹄趕到十二橋。

  三星堆文化發展到後期,形成了「十二橋文化」,年代大約從商代晚期延續至西周。以十二橋遺址為中心的十二橋文化,是四川地區繼三星堆文化之後,古蜀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

相關焦點

  • 四川挖出另一個「三星堆」,考古隊越挖越興奮,專家:馬上停止
    金沙遺址的發掘時間是在2001年的時候,當時成都金沙村正在進行施工建設,沒想到挖掘機在作業的時候,卻不小心挖出很多了碎裂的玉片,當時自然是立馬引起了工人們的注意了,大家都圍了過來,難道這下面也有什麼古墓的存在,成都人其實應該知道著名的三星堆遺址,為此工人們都覺得肯定是古墓了,於是很快就有人將此事報告給成都博物館。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史料記載,成都,這座「秦並巴蜀」以前就已存在的古代都市,在漢代已「列備五都」,唐、五代至宋則擁有「揚一益二」的繁華……  隨著近年來不斷展開的考古發掘,成都靚麗的身姿風華再現——從邁向文明門檻、距今四千多年的新津寶墩古城到「王者歸來」的金沙遺址,從老官山漢墓織機、醫簡到天府廣場石犀的「出世」……每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猶如拼圖,描摹出古代成都瑰麗的色彩。
  • 成都考古部門例行考古時發現南朝佛像
    發掘現場成都考古部門例行考古時發現寶貝穿越千年 南朝佛像來逛寬窄巷將層層泥土撥開,一尊尊南朝佛像穿越一千五百年時光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佛像嘴角揚起的那一絲神秘而又迷人的微笑,讓在場的考古人員忍不住連連稱嘆!近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原成都水錶廠的一處空地進行例行考古時,意外發掘出了80餘件精美佛像,其中大多數為稀有南朝佛像。這些佛像保存完整,個別佛像上的貼金尚存,流彩隱約可見,一件單體倚坐式託塔天王像更是國內極為罕見的珍寶。據悉,這是近年來,成都首次出土如此大規模的南朝佛像。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三是在茂縣營盤山等地點的發現,不僅將工作的視野擴展到了成都以外的更大空間範圍,也將成都平原早期文化的發現上溯到了五千多年以前,從而,開啟了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發現和研究的新時代。  這些連續的發現表明,成都考古研究院的同仁具有宏大的學術視野和心胸,不將成都的考古僅僅局限在成都平原之內來謀篇和布局,這也引領了全國各地區域文明研究的潮流和走向,開風氣之先。
  • 3年前,成都船棺墓出土兩隻「玻璃珠」,專家:是蜻蜓眼,能闢邪
    說起船棺墓,我們自然是會聯想到的是四川這邊的墓葬, 船棺墓可以說是四川地區特有的墓葬形式,說實話第一眼看到的話真的是會被驚訝到的,因為船棺墓真的是非常另類的風格。而這次我們要介紹的這件古文物,應該說是非常的神秘的,它乍一看就是玻璃珠,但其實它並不是什麼普通的玻璃珠,相反而是蜻蜓眼,當然了是因為看著像蜻蜓眼,而且據悉它具有闢邪的功能,確實讓人覺得很是神秘呢。
  • 成都考古發掘最早發起人走了 享年94歲(圖)
    成都考古發掘最早的發起人之一劉復章老人因病於昨日去世,享年94歲劉老生前照  第一個下到永陵參與發掘工作、曾以墓為家保護永陵、退休後四處搶救文物並上交各大博物館……對於劉復章來說,永陵古墓,幾乎貫穿了他的半生。這個對文物保持了狂熱興趣的老人,不幸於昨日上午11時20分,因肺心衰竭去世,享年94歲。
  • 聽說團堡最近在大面積「考古」,地下有啥「寶貝」?
    >聽說利川市團堡鎮開始大面積「考古」 地下有啥「寶貝」?,就像「考古」 既是苦力活,也是個「細活路」 「看嘛,他們在抽『棧棧兒』!」所以,當地人把這一步形容為「考古」。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發現超6000座各朝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
    14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成都發現了6000餘座古墓,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 來源:中新視頻 古墓是如何發現的?都挖掘出了哪些寶貝?
  • 成都發現北宋第一畫家墓,挖出一件女性用品,考古專家卻難以啟齒
    2021-01-01 06:40:02 來源: 太傅侃歷史 舉報
  • 四川一座機關食堂下發現古墓,考古隊趕到搶救性發掘,越挖越興奮
    根據考古發掘顯示,船棺體形碩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鑿或用6塊整板拼合而成,中部為盛屍處,上有木板為蓋。2000年夏天,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鬧市區的一條商業街,某機關正在一處工地修建食堂,在挖掘地基的時候,有工人挖出了一根巨大的木頭。在場的領導查看之後,也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於是就上報給了成都市博物館。
  • 成都考古發現4000年前骨杖 或與宗教法杖有關
    3日,成都考古界又有新發現,在一片歡呼聲中,一根深埋地下4000餘年的骨杖重見天日。這根寶墩時期的骨杖到底是何物?他的主人用它來做啥?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人以及考古專家。
  • 154名親歷者給出答案,科學家興奮不已
    很多人也會注意到,人在將死時會有一些異常的反應,或者你看上去他很正常,其實他的大腦中卻在高速運轉著什麼,他們在去世前會看到什麼呢?從這154名實驗者中,科學家們找到了答案。人在臨死前會看到啥?154名親歷者給出答案,科學家興奮不已!
  • 成都考古發現4000年前骨杖 比三星堆權杖早千年[圖]
    昨晚,帶著這些問題,成都晚報記者採訪了市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人以及考古專家。  發掘  一根骨杖 比三星堆權杖早1000年  昨日,成都晚報記者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溫江區文廣新局與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在溫江區公平街道紅橋社區「豐隆城市綜合體」項目的考古發掘工地,發現一根距今4000多年寶墩時期的骨杖。
  • 許昌老漢挖出10萬年前「寶貝」,推翻非洲起源說,華夏祖先找到了
    然而1964年年底,隨著河南許昌的一名老漢挖出的一件「寶貝」,徹底打破了這一理論。「快看!我挖到了一塊寶貝!」位於許昌市建安區西部的靈井村,因泉水而命名,雖說地處偏僻,卻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從地質條件上講,靈井一帶屬於貧水區,地下水一般埋藏較深。唯獨靈井村水脈出露,泉水汨汨而出。在這個缺水的地方,這些自流泉一直都很受重視。
  • 成都考古發掘一段古城牆,可分為唐五代、清代兩個時期
    最新考古成果:成都發現唐代城牆!5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錦橋附近發現唐及五代,清代兩個時期的城牆,為研究成都古城牆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 四川一老人上山挖竹筍,挖到2顆血紅色雞蛋,專家鑑定後提了要求
    四川一老人上山挖竹筍,挖到2顆血紅色雞蛋,專家鑑定後提了要求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國家也是有著長達千年的歷史底蘊的國家,所以我們國家歷史文化厚重,歷史遺蹟也非常之多、非常之廣。除了那些被保護好的文物、文獻,還有一些文物被埋在地底下,需要文物專家長時期的探索,才能最終追尋到它們的足跡。相信也有很多小夥伴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紀錄片,這些考古專家對歷史文化是非常感興趣的,對待這份工作也有著敬畏之情。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看紀錄片,畢竟紀錄片是十分枯燥的,就連做的事情也很瑣碎。
  • 從東北到貴州,考古家不斷挖到「龍」形文物,龍真的存在嗎?
    當然也有人堅持認為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十二生肖流傳了這麼多年,其中的11個動物我們都見過,所以龍至少在古代應該是存在的其實在這些年的考古工作中,從東北到貴州,專家們從地下還真挖出了不少珍貴的「真龍」,或許它們能帶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