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曾是「守攤攤兒」
1978年,19歲的王黎明被分配到成都市文化局文管處,那是成都考古隊的前身。7個人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
那時考古在外人看來是「守攤攤兒」,接到什麼線索就挖什麼,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主動發掘。不過,對於剛入行的窩叔而言,一切很新奇。一接到線索,他騎上自行車,一口氣就能趕到目的地。不忙的時候,他熟讀中國通史,熟悉每個時期的墓葬。
工作之後,他接觸的第一個重大遺址是蜀王陵。當時,石靈公社為擴建中學,平整坡地時,一輛推土機差點落進深坑,坑內滿是積水。公社安排幾臺抽水機抽了一天一夜,才看清底下有墓地,碑文記載是明代僖王朱友壎墓。
初次參與大型遺址發掘,他既興奮又緊張。而一到現場,他就傻了眼,除了洛陽鏟,同事們拿著鋤頭、鐵鍬,和農民別無二樣。
發掘過程「相當枯燥」
窩叔所在的先遣三人組,率先進墓勘測。從找封門磚、墓道,到清理墓室、繪圖、照相、拓片,他挨個學習了一遍。
那是成都第一次發掘到蜀王墓。他清楚記得,6米高的墓穴裡全是積水淤泥。抽水機抽了40多個小時,他們才把墓門推開,進入墓室清理。雖然凌亂的墓穴一看就慘遭盜竊,他們還是手握鐵鏟,一點一點清除淤泥,生怕遺漏文物。
「挖到寶貝當然很興奮,但發掘的過程相當枯燥,軍用鏟、洛陽鏟換著清淤。」窩叔告訴記者,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是細緻,一點蛛絲馬跡都不能放過,一不小心就可能與千年歷史失之交臂。
意外發現「十二橋文化」
早在1950年代,青羊宮窯址嘗試發掘,但窯址區內如何分布,大家一無所知。1983年,青羊宮窯址重新發掘。作為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隋唐窯場,這一發現填補了長江上遊地區古代陶瓷遺址分布的空白。
參觀考古成都展,看到他參與發掘的文物被展出,窩叔倍感自豪。「我親手清理出了窯爐、作坊區,這一發現讓我們弄清楚青羊宮窯燒什麼材料,分布範圍有多廣。」後來著手發掘青羊宮窯址作坊區的時候,窩叔他們意外發現了十二橋遺址。
1985年底,成都市幹道指揮部修建自來水公司,在地下約4米深的地方挖到許多陶片和烏木。成都考古隊立刻派人趕來發掘,窩叔忙完了青羊宮窯址,又馬不停蹄趕到十二橋。
三星堆文化發展到後期,形成了「十二橋文化」,年代大約從商代晚期延續至西周。以十二橋遺址為中心的十二橋文化,是四川地區繼三星堆文化之後,古蜀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