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揚州博物館內收藏著一把青銅卡尺。該卡尺全身均由青銅製成,固定尺通長13.3釐米,固定卡爪長5.2釐米、寬0.9釐米、厚0.5釐米。而起在固定尺上端還有一個魚形柄,長13釐米。在卡尺的中間部位有一個導槽,導槽內有一個能旋轉調節的導銷,拉回左右移動便可以測量物件的長度。
在卡尺和卡爪之間還有一個環形孔,便於繫繩或抓握。雖然這把尺子因為年代太過久遠了,尺上的刻度和銘文已經斑駁不堪,無法辨認。但從尺子上細節的人性化設計來看,無不透露著東漢時期人們的無窮智慧!而這一把遊標卡尺不管從外形上和使用上來看,均與現代的遊標卡尺如出一撤!
而這一把東漢時期的青銅卡尺的發現,也為專家們研究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和度量史提供了物證。
一、文物的意外發現
在1992年的春天,揚州市邗江縣甘泉鄉的村民在勞作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隨即村民們通知了揚州市文物局。文物局派出了一批專業考古工作人員趕往了現場。考古人員先是對現場進行了簡單的勘測,發現這座墓穴已經被盜多次,考古人員立馬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考古學家可以斷定,這座古墓應當屬於東漢時期(註: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而讓現場考古工作者倍感失望的是,隨著發掘工作的不斷進行,工作人員卻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文物出土。看來墓主人的陪葬品已經被盜墓賊盜得一乾二淨了。而就在考古人員惋惜之時,不遠處地上有一個長方形類似「手槍」一樣的物件引起了其中一位考古學家的注意。當這位考古學家拿起這把「手槍」的時候,卻被眼前的這個東西震驚了:這哪裡是一把手槍啊,這分明就是一把銅尺!之後經過現場專家的一致分析與討論,可以斷定,這就是一把青銅的遊標卡尺!現場有專家還發出了「原來它在這」的驚呼聲。
二、物證終於找到了,原來它在這!
晚清學者吳大澄的《權衡度量實驗考》和容庚所編《秦漢金文錄》中,都曾記載過東漢時期王莽時代就曾出現過青銅卡尺。但一直缺少實際物證來證明。而這一文物的出現,完全印證了書中關於「王莽時期青銅卡尺存在」的記載。所以專家在得知這一文物就是青銅卡尺後便發出了「原來它在這」的驚呼。
三、使用方法和現代遊標卡尺幾乎一樣!
測量者一手拿住魚形柄,一手套入環形孔。之後將被測物件置於尺爪中間,移動上方導槽,就可以測量物品的尺寸了。
四、一個被認為是穿越的當權者
王莽統治時期,東漢的科技水平和治國政策確實發達和超前。在這種氛圍之下,百姓中間常常出現一些超乎人們想像的發明出現。比如工匠們設計、發明出來的能讓人飛的翅膀,雖然飛行距離不遠,卻是一項顛覆常人想像的創造發明。
在王莽主張科技改革和創新的東漢時期,包括這一件青銅遊標卡尺在內的諸多發明和創造,也就應聲而出了。而王莽超前的意識和思維常被世人稱為「穿越者」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