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700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2021-01-10 歷史知識小達人

眾所周知,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已有30餘國分布在西域地區,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西域從漢武帝時期屬於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直至西漢王莽篡位,匈奴趁機統治西域。到了唐朝時期,唐軍消滅了回紇、突厥勢力時,西域除高昌不服統治被消滅以外,西域各國均臣服唐朝政府。唐朝曾設立安西都護府及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但安史之亂後,唐朝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又紛紛獨立。

尉犁又名「羅布淖爾」,源於「羅布泊」而得名,意為「水草豐腴的湖泊」。19世紀末,瑞典探險家進入我國新疆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發現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它位於尉犁縣境內的荒漠地區,東距營盤古城47公裡,東距樓蘭古城233公裡,屬於孔雀河烽燧群的一座。考古專家表示,孔雀河烽燧群共有11座烽燧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布在庫爾勒市至營盤古城之間長約150公裡的範圍內。

20世紀初期,英國探險家在尉犁詳細調查了孔雀河烽燧群,對部分烽燧繪製圖紙,並且拍攝了大量照片。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進行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至今,新疆文物部門多次對孔雀河烽燧群進行考古調查。後來,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新疆考古文物部門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專家介紹,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修築於一處大型紅柳沙丘上,是由烽燧本體、居住房屋等建築構成的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綜合性軍事設施。

據考古隊統計,考古人員在遺址內發掘出土各類遺物1100餘件,其中包括珍貴紙文書、木瀆700多件。考古專家介紹,紙文書出土時多呈團狀,經初步釋讀,確認此烽燧遺址為一處遊弈所駐地。文書性質主要為唐武周至開元年間,遊弈所與下轄各烽鋪及上級管理機構之間的軍事文書,內容詳細記錄了與孔雀河沿線烽燧有關的各級軍事設施名稱。文書另見有授勳告身、帳單、私人信札、書籍冊頁、文學作品等內容。出土木牘保存完整、字跡清晰,內容主要記載烽鋪與遊弈所間計會交牌與平安火制度。

考古專家推斷,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是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設軍事設施。出土的大量珍貴文書、木牘等文獻資料,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學諸多方面內容,詳細記載了孔雀河沿線的各級軍事設施名稱,填補了歷史文獻關於唐代軍鎮防禦體系記載的空白。為了解唐代邊塞生活和軍事管理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用史料證實了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治。

相關焦點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七百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西域被認為是狹義上的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包括亞洲中西地區等。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有30多個國家分布於西域,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即漢武帝時期的西域由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掌管西域三十六國的事務,直到西漢王莽篡位,匈奴乘機統治西域。至唐末,唐軍消滅回紇、突厥勢力時,除高昌不受統治外,西域各國均臣服於唐政權。
  • 四川成都發現西漢大墓,出土4臺提花機,填補了我國紡織考古空白
    眾所周知,成都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成都屬於古蜀文物的發祥地,2001年成都市區發現了著名的金沙遺址,而這也是繼四川三星堆遺址後有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金沙遺址復活了一段失落的歷史,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並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遺址和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的發展演進。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探秘尼雅考古
    1900年,英籍探險家斯坦因第一次踏足尼雅,發現了這處沉睡在大漠深處千年的古城遺址。由於國家貧弱,無數珍貴的文物被斯坦因帶走。 1988年,一批考古工作者再一次來到尼雅,他們是改革開放後新疆首個對外合作文物考古項目——中日共同尼雅遺蹟學術考察隊的成員。在將近10年的考察中,考古學家們深入塔克拉瑪幹沙漠,發現了無數震驚世界的歷史遺蹟。
  • 成都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世人
    1號墓50餘木牘 有的用來求子出土文物:木牘50餘木牘 有的用來求子在此次發掘的1號墓中,出土了50餘枚木牘,數量之多,在四川考古史上也尚屬首次。「青川曾出土過一塊木牘,就已相當重要,如此之多,實屬難得。」
  • 考古成都展 文物「七宗最」
    熱鬧了兩個多月的考古成都展,8月19日正式落幕。事實上,這一「陣容豪華」的展覽,竟藏著成都文物的「7宗最」。  「最大」與「最小」  體量最大的文物當屬出土於商業街船棺葬的漆床,這件漆床長約2.55米、寬約1.3米、高約1.8米,是同時期中國出土最大、最完整的漆床,這也是它第一次對外展出。
  • 青海都蘭考古驚現「五神殿」 千餘件文物出土印證古絲綢之路文化
    同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始對被盜的「2018血渭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近三年的發掘,這座大墓已經出土了各類文物1000餘件。最近,考古人員又獲得了重要發現。「五神殿」墓室結構 印證史料記載考古工作者在「2018血渭一號墓」的發掘過程中,發現墓葬為木石結構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組成。
  • 成都考古的未解之謎:老官山漢墓為何下葬就被盜?
    謝濤講解老官山漢墓被盜之謎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曾貝佳 宋浩徵2001年,伴隨著金沙遺址的驚世出土,成都考古步入了黃金時代。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漢墓等被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越來越多的考古成果刷新了人們對成都歷史的認知。
  • 湖北鄖縣發現一塊猿骨化石,它是珍貴文物,填補考古史上三個空白
    誰也沒有想到,這塊頭骨化石經過專家的研究,竟然比發現的所有化石,都更珍貴。考古工作者們歷盡艱辛,最終成功修復了這件頭骨化石。這件頭骨化石成功修復後,竟然一下子填補了人類考古史上的三個空白。二、是填補了鄖縣考古的空白「鄖西猿人」頭骨的發掘和修復,讓古老的湖北鄖縣一下子站在了中國人類祖先發源地的高度。
  • 60年前江蘇甘露寺考古,挖出上百粒舍利子,專家:成因無法解釋
    引言唐代詩人杜牧在《赤壁》中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無數次的懷古既陶冶著人們的情操,也讓歷史的真相越來越明朗。所謂「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無論是歷史還是考古的最終目的都是用以啟發後人。
  • 尼雅遺址發現神秘木牘,專家說:文字一旦破解,必將揭開尼雅秘密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一直以來都不缺少人類的足跡,因為它被譽為「探險家的樂園」,尤其是沙漠中的尼雅遺址,更是無數考古界專家們魂牽夢繞的聖地。在此後的30多年間,斯坦因及其他西方探險家們,曾多次往來於尼雅遺址,同時也出土了大批珍貴的歷史文物。西方學者經過深入研究,認為尼雅遺址的年代在公元前2-3世紀,即我國漢晉時期。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 法門寺地宮:盛唐之光,佛國之秘
    1987年,隨著法門寺封存1113年的唐代地宮大門被重新開啟,4枚佛指舍利,以及消失千年的秘色瓷、來自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等2000多件唐代宮廷文物重見天日,佛教文化、宮廷文化、異域文化交織相融的盛唐氣象撲面而來。靈指再現,世界佛教界的一大幸事「不得了,佛指舍利!」
  • 長豐宋代古墓群發掘結束 填補江淮宋墓研究諸多空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26日,長豐縣埠裡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在長豐縣舉行。參會嘉賓包括眾多高校教授、國家和地方博物館研究館員共50餘人。記者了解到,長豐埠裡宋代家族墓地的發掘,填補了江淮地區宋代墓葬研究諸多空白,是兩宋之際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實證,結合該墓葬元素和出土器物,體現了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新聞回顧 長豐下塘發掘宋代家族墓葬2019年4月12日傍晚,在長豐縣下塘鎮埠裡社區淮南北路北延施工現場,工人施工時挖掘出疑似古墓。15日,省考古研究所張義中一行赴下塘鎮現場勘探古墓。
  • 新疆東天山發現詭異石陣,出土歐洲人陶俑,專家:他們屬於塞種人
    眾所周知,中國古史對西域的真實具體記載始於漢朝,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最早的陸上絲綢之路。而近代新疆各地考古發現,最晚在六七千年前,新疆地區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的新石器時期,當時天山南北各地都發現了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蹟,而在《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有關周穆王西巡崑崙山會見西王母的故事。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新疆昌吉無人區發現的石陣古墓,出土眾多與其金箔,還有長相像外國人的陶俑。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距今3—2萬年間的早期現代人類化石的發現更為難得,為東亞現代人本土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 新疆奇妙之旅:獨家體驗考古,夜宿吐魯番博物館及高崖子天文臺
    在展廳中,聆聽專家解讀吐魯番出土文書中記載的有關古代高昌國的趣聞軼事,揭密古代人們的社會生活。並在「大唐西域記」歷史文化講座中,為給小朋友講述唐玄奘與高昌國王鞠文泰的故事,以及《西遊記》中「八百裡火焰」的火焰山、葡萄溝裡的千淚泉等美麗的傳說。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疥疙洞出土距今3萬年左右的早期現代人化石,還發現有豐富的、共生關係清晰、且連續發展的小石片工業系統的石器,首次系統的展現了中國境內早期現代人的石器工業技術。該遺址最大的意義就是證明了中國並不存在10萬到5萬年前的人類活動空白期。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剛剛過去的「十一」大假,10餘萬觀眾湧入成都博物館,在秦漢石犀、漢代織機等精美文物前流連忘返,觸摸感知歷史的熱度。但在蜀地,過去卻從未發現任何絲綢文物予以印證,學界也對文獻記載蜀錦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直到2012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了4部木製錦織機模型和14個紡織工匠彩繪俑,這批迄今世界發現最早的提花織機模型,填補了中國紡織科技史和世界紡織史的空白,它們證明了四川早在漢代就以絲綢等產品加入東西方交流。四川是絲綢之路貨物的主要供給產地,成都織造的蜀錦也作為頂級絲綢產品跟隨貿易交流。
  • 成都工地發現古墓,考古隊趕來搶救挖掘,出土兩樣文物轟動中醫界
    成都工地發現古墓,考古隊趕來搶救挖掘,出土兩樣文物轟動中醫界成都老官山漢墓是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它之所以能入選這一考古界的奧斯卡,憑藉的就是其出土文物中兩件改寫中國醫學歷史的文物——醫學竹簡和人體經穴髹漆人像。
  • 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銀質香囊與楊貴妃有關,持平原理就像陀螺儀
    1970年10月5日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個高65釐米,腹徑60釐米的陶甕,裡面裝有大量金銀器;後經考古人員挖掘清理,於10月11日又發現一個大小類似的陶甕,內裝有金銀器和玉器;考古人員在陶甕的旁邊還發現了一件高30釐米,腹徑25釐米的銀罐,銀罐內裝有一件精美的鑲金獸首瑪瑙杯
  • 唐代古墓出土「外星人頭骨」,復原後專家更是驚訝:這麼高科技?
    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埋藏在地底下的文物不計可數。而對於那些考古工作者們來說,發掘出土的文物,有些是本身就精美無比的,但是還有一些好像是「穿越」過去的一般。這也讓人不得不感嘆我國古代是否真的有這樣的技術,能夠打造出這些現代工藝都製作困難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