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和你們一樣愛好娛樂,每天關注娛樂新聞的【之娛人】,跟著我帶你們每天看最新資訊。
西域被認為是狹義上的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包括亞洲中西地區等。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有30多個國家分布於西域,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即漢武帝時期的西域由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掌管西域三十六國的事務,直到西漢王莽篡位,匈奴乘機統治西域。至唐末,唐軍消滅回紇、突厥勢力時,除高昌不受統治外,西域各國均臣服於唐政權。唐太宗在安西設置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但安史之亂後,唐太宗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又紛紛獨立。
又名「羅布淖爾」,尉犁因「羅布泊」而得名,意為「水草肥美的湖泊」。十九世紀末,瑞典探險家為了進行考古調查,進入我國新疆地區進行挖掘,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發現烽火臺遺址。該寺坐落於尉犁縣的沙漠地帶,東距營盤古城47公裡,東距樓蘭古城233公裡,屬孔雀河烽火龍群。考古學家說,孔雀河烽火群共有11個烽火小組,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東南方向,距庫爾勒市與營盤古城約150公裡。
二十世紀初,英國探險家在尉犁詳細考察了孔雀河烽燧群,繪製了部分烽火圖樣,並拍下了大量照片。從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到現在,新疆文物部門多次對孔雀河烽燧群進行考古調查。隨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新疆考古局在克亞克庫都克烽火遺址開展主動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學家介紹,克亞克庫克烽火遺址是在一大片紅柳沙丘上修建的,是由烽火主體、民居等建築組成的結構完整、功能齊全的綜合性軍事設施。
根據考古小組的統計,考古人員在遺址內發掘出1100多件各類文物,其中有珍貴的紙文書、木瀆等700多件。考古學家介紹,紙文書出土時多為團狀,經初步釋讀,確認此烽火遺址為遊弈所所在地。其文書性質主要是唐武周至開元年間,遊弈所與下轄各烽鋪和上級管理機構之間的一份軍事文書,內容詳細記載了與孔雀河沿烽火有關的各級烽火臺名稱。文件上又見授勳告身、帳單、私信、書冊、文獻等。出土文物木牘保存完整,字跡清楚,內容主要記述烽鋪與遊弈所間計交、平火制度。
考古學家推測,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火遺址,為焉耆鎮下轄的安西四鎮之一。出土文物中出土的大量珍貴文書、木牘等文獻資料,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學等多個方面,對孔雀河沿線各級兵營名稱進行了詳細記載,填補了唐代軍鎮防禦體系史書記載的空白。這為研究唐代邊塞生活和軍事管理體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並以史料證明了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統治。
以上是(之娛人)為大家介紹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區留言評論哦~了解更多的娛樂資訊,請關注(之娛人)!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之娛人)首發,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