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代詩人杜牧在《赤壁》中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無數次的懷古既陶冶著人們的情操,也讓歷史的真相越來越明朗。所謂「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無論是歷史還是考古的最終目的都是用以啟發後人。
01
對於神秘的佛教,人們向來心存敬畏。不管是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還是高僧的「肉身不腐」都為世人所津津樂道。而高僧死後屍體焚化形成的舍利子更是讓人驚訝無比。關於舍利子的形成,至今依然沒有科學研究的定論,而根據佛教的說法,舍利子是因為僧人生前有大功德大智慧,圓寂之後才會形成。中國神話故事中則認為舍利子是佛教弟子真靈和修為的聚集體,可以助僧人轉世輪迴後恢復上一世的修行和記憶。如果站在科學的角度,多數人推測是因為在焚燒屍體時骨骼與某些物質起化學反應而形成的。

不過,也有人不相信舍利子的存在,畢竟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見不到有關舍利子的展覽,即使在寺院裡也只能見到用於盛放舍利子的佛塔,而其中是否真有舍利子也不得而知。但是舍利子確實是真實存在的,這一事實無法改變。南京檔案館現在就存有一份舍利子出土的完整記錄,為原南京博物院院長梁白泉所作。這份記錄的內容是1960年在江蘇鎮江考古發現的,關於甘露寺鐵塔地宮出土的上百粒舍利子。

當時南京博物院創立了江蘇文物工作隊,而梁白泉時任鎮江分隊隊長。當時甘露寺鐵塔塔基年久失修,所以鎮江分隊啟動了修復塔基的工程,並且決定乘此機會發掘一次塔基。連續10天的發掘工作中,總共發掘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
這些文物的年代大多是唐末。唐朝自玄奘大法師西遊取經後,佛教大興,因此也流傳下很多關於佛教藝術的文物。而甘露寺鐵塔下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不少是這些佛教藝術文物,如琉璃、瓷器、漆等,還有釋迦牟尼佛舍利子總計11顆,是從南京古長幹寺帶來的。

02
據筆記記載,舍利子裝在地宮裡的大石函中,石函還有宋代的刻字——潤州甘露寺重瘞舍利塔記。其中除了靈骨、銅錢等還有兩個較小的石函,這兩個石函都被錦繡包裹著,一看就知道其中的物品不是凡俗之物。果然其中就盛放著舍利子,兩個石函內裡均有金棺銀槨,分別裝著瘞禪眾寺的舍利和瘞長幹寺的舍利。另有一個方銀函,裡面同樣裝著舍利。

除此之外,大石函中還有兩個珍貴的唐代石刻,均出自名臣李德裕之手,分別為《李德裕重瘞長幹寺阿育王塔舍利記》和《李德裕重瘞上元縣禪眾寺舍利記》,其中記載了重瘞舍利的原因與經過。還有一處題記在石函蓋陰上,出自宋代,上書「阿育王釋迦舍利十一顆」。這些文物和記載填補了考古史中這一塊的空白。

此外,據筆記記載,60年前的江蘇鎮江甘露寺考古一共挖出了佛舍利子有772粒,其中唐代瘞下的共計有兩處:長幹寺舍利小金棺內 11粒,禪眾寺舍利金棺內156粒。宋代瘞下的一共有兩處:銀函內56粒,銀元盒內 177粒,木函內372粒。這對江南佛教史的研究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也佐證了舍利子確實是真實存在的,至於怎麼形成的,專家則表示,成因無法解釋。
03
事實上,1960年的鎮江考古,收穫遠超出人們的想像,金棺銀槨對考古隊員們造成的視覺衝擊只能以震撼來形容。在甘露寺鐵塔最上面的數層中,還出土了很多各式各樣的錢幣,經過專家們的考證證實了這是來自不同年代的錢幣,其中包括了明朝的「泰昌通寶」、清朝的順治通寶和乾陵通寶等。甚至考古專家們還在其中發現了極為罕見的毛筆題字真跡,而作者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而且字跡清晰完好,其中包含了許多可供考古研究的信息。

如今,考古早已成為老百姓心中較為神秘的熱門話題,考古劇《鬼吹燈》更是帶起了相關小說和影視劇的潮流。在這些故事中,古墓被作者們描述得兇險而又神奇,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但事實上真正的考古並沒有這麼多戲劇化的場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檔案館看看保存的「考古筆記」和出土的珍貴文物,這才是考古最大的價值。
結語
考古既是探險,也是解謎。古人在不經意間留下的種種線索如果能被後世串聯起來,當時的場景就能夠被高度還原。王國維先生提倡「二重證據法」,就是把書本上的記錄與地下的文物相互印證來確保真實性,這樣才能還原真實的歷史。就像我國傳說中的夏王朝就是因為幾乎沒有文物存留,所以得不到世界的承認,文明也就「少了一千年」,殊為遺憾。考古的魅力是無窮的,後人找尋到前人的記憶,這就是文化和歷史的延續。
參考資料:
《赤壁》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