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考古」,想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很陌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就應該是《盜墓筆記》之類的玄幻小說;但是「考古」可不同於盜墓,簡單的解釋,「考古」是官方行為,盜墓則是非官方行為;「考古」主要是研究歷史文化等科考之用,也正是有了這一行業,我國歷史才得以完善和佐證,就比如秦始皇追求一生的「長生不老藥」,在今天考古專家的不懈努力下,真相也終於浮出了水面。
所謂的「長生不老藥」最早的記載就出自秦始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其功績更是影響了後世兩千餘年;雖然秦始皇半生殺戮,但終究抵擋不了歲月的侵襲,身體逐漸衰弱也讓這位千古一帝開始痴迷尋找「長生」的奧秘。但當時科學有限,不為人類理解的事物還有很多,為了能夠很好的解釋這些現象,自然而然的就出現了「仙神鬼怪」之說;當然,秦始皇時代「道教」還未正式興起,最被世人熟知的則是「方士」。
「方士」就代表著仙人或是長生,「仙人」大多指的是擁有法術,當時最流行的法術則是「點石成金」;「長生」自然很好理解,其代表就是「煉製仙丹」,後來仙人和長生又同歸於道教。秦始皇欲得長生,不僅派「徐福」尋找長生不老藥,其身邊也聚攏了一批「方士」為自己煉製所謂的「長生丹」;可事實上「秦始皇」還是沒能戰勝時間,終究被埋入驪山陵,但是「煉丹」卻並沒有就此銷聲匿跡。
就在1965年,考古專家在南京發現了一座「東晉」時期的大墓,最讓人驚訝的是,裡面竟然真的發現了「長生不老藥」;這些所謂的「長生仙丹」在今天看來並沒什麼特別之處,由一個小瓷瓶裝盛,既沒有傳說中的香氣四溢,也沒有「金光閃閃」。倒出來的只是數十粒紅顏色的球形藥丸,但是經過1600年的氧化,這些「仙丹」一碰就成了粉末狀;那麼問題來了,僅憑這些就能斷定這些紅色藥丸就是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嗎?
關於這一點,在場的考古人員也提出了同樣的質疑,因此將這些紅色「藥丸」馬上送到有關部門進行化驗,試圖分析出裡面的物質成分;結果卻令人很意外,所謂的「長生藥」主要成分竟然是硃砂類的「硫化汞」,不僅不能藥用,而且會對人的身體造成重大傷害,屬於典型的重金屬劇毒。但是「考古」專家們卻高興壞了,斷言這就是傳說中的「長生仙丹」;考古專家口中的「長生仙丹」當然不能從醫學的角度去理解,而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
東晉時期,「道教」風行於世間,其代表人物就是「葛洪」;「葛洪」是當時著名的道教人物,擅長內丹和外丹的修煉。「葛洪」在當時的影響力非常大,他煉製的「丹藥」一度被世人所爭搶,上至皇帝、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可以說,東晉時期是一個全民追捧「道教」的時代,而「葛洪」煉製的丹藥之所以被世人所追捧,就是因為他們追求的是「成仙得道,長生不老」,就連「王羲之」和「高崧」這樣的當世名人也不例外。
而這些「道教」人士煉製丹藥也有很多名字,諸如金丹術、鍊金術、點金術、黃白術等等;「葛洪」曾在自己的書中詳細記載了煉製丹藥的諸多配方,他曾提到「金丹以『硃砂』最上,次之黃金,次之白銀……」這就是考古專家為什麼聽到 「硃砂」就興奮不已的主要原因;而東晉士人熱衷於服用這些丹藥,就是看中了它能「長期服用,輕身不老」的功效,因此這種丹藥的另一種名字就叫「長生丹」或者「長生不老藥」。
因此,考古專家敢斷言這就是「長生不老藥」,可不是從醫學角度去看,而是從歷史角度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