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長生不老藥」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第2頁:人類究竟能不能造出長生不老藥
盒子裡裝的神秘藥丸,就是東晉名士趨之若鶩的五石散 快報記者 顧煒 攝●南京出土的「不老仙丹」為何深藏庫房近半個世紀
●古人吃的「長生不老藥」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如皋是個有名的長壽之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多了去了,據統計,這裡的百歲老人多達251名。在當地坊間,流傳著一個神秘傳說:當年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就派徐福到東海尋找長生不老仙丹,沒想到徐福在海上遇到了狂風大浪,找來的長生不老仙丹全撒在了如皋,從此這裡的水土有了一種靈氣,長壽老人就特別多。
這種傳說不無道理,因為在中國古代,希望通過服食丹藥而長生不老的人特別多,那麼真有這種「不老仙丹」嗎?發現周刊記者在探尋這個問題時,意外發現,南京市博物館就收藏了這種丹丸,從出土至今,鮮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見過它們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從出土至今,不老仙丹從來沒有展覽過,一直「養」在地庫中。
南京專家考古發現神奇「紅色米粒」
故事要從1965年說起。當時的考古發掘人員在象山的東晉大墓裡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東西,它們有米粒大小,通體紅豔,看上去直徑0.4~0.6釐米,每顆重量也不一,大的有0.468克,小的為0.275克,平均每粒重約0.372克。
當時一共發現了200多粒這種東西,部分已成粉末,「剛發現的時候,它們放在一個直徑約10釐米、圓形的漆盒內,就放在墓主人的頭部位置,可見它們對墓主人來說是何等重要。」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志高介紹說,「古墓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的,王彬的長女,字丹虎,死的時候58歲,由於終生沒嫁人,死後就葬在了父母墳的右邊。」
讓考古專家們高興的是,這一粒粒紅豔豔的小丸子雖然已經1600多年了,至今還比較完整,看上去還有幾分可愛。只是,它們是什麼?是1600年前的水果?還是主人生前最喜歡的藥呢?
對這些只有米粒大小、圓乎乎的小顆粒,考古專家們一時也摸不清它們究竟是什麼,因為,這樣的寶貝當時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它們不能摸,不能碰,更不能去咬……
神奇小丸竟然就是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
為了解開這些小丸子的身份,有關專家拿了其中三粒,對它們進行化驗,最終認定它們就是東晉時期非常流行的「長生不老仙丹」。
「從墓誌看,王丹虎死於東晉昇平三年(359年),這個時期正是煉製金丹及士大夫階層倡導『服食』盛行的時代。『服食』就是『服石』,就是服用一種所謂能長生不老的丹藥。」「長生不老仙丹」究竟由什麼成分組成?它們是如何煉成的?不要說現代人搞不清楚,就是在東晉,對於那些吃不上仙丹的人來說,也是顯得撲朔迷離,加上煉丹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師徒相傳,並且嚴守秘密,這給「不老仙丹」更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再次發現不老仙丹是1998年發現高崧家族墓。「1998年6月17日,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新校區在道路施工中發現一處六朝磚室墓群。在江蘇省文化廳及南京市文物局的直接領導和協調下,我們迅速組織考古隊於6月下旬至8月上旬對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在當年轟動一時,並被列入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王志高回憶說,當時一共發掘了3座磚石墓,磚墓規模較大,全長7米以上,墓葬形制為凸字形單室墓,出土了金器、銅鐵、玉石玻璃、琥珀、水晶、陶瓷等文物200餘件。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樣寶貝讓專家們很眼熟,那就是紅色的「不老仙丹」,只是和王丹虎墓出土情況不太一樣的是,丹藥擺在墓主人的手邊,在右側手臂附近,還有一個精緻小巧的鎏金帶蓋銀鼎,像是專門用來盛放丹藥用的。但是,這些「不老仙丹」由於氧化很快就成了粉末。
「這說明,在東晉大宅門裡的名士們都吃這種小藥丸,這種藥丸也是秦始皇派人苦苦尋找的長生不老仙丹。」
「不老仙丹」出土半個世紀為何見者寥寥
在南京市博物館《六朝風採》撤展前,記者有幸看到了「不老仙丹」的克隆品。穿過幽靜的樓道,在展廳二樓青瓷蓮花尊的後面,一粒粒如米粒大小的顆粒狀物體藏在一個小玻璃盒子裡,雖然燈光偏暗,但它們看上去相當鮮豔,隔著玻璃也能看到它們泛著橘紅色的光。細細看去,它們就像是用紅橡皮泥捏出來的一粒粒小藥丸,有的呈圓形,也有的呈橢圓形……
事實上,記者看到的只是「不老仙丹」的複製品,原件從來沒有展出過。據南京市博物館保管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從1965年,「不老仙丹」被考古發掘入藏後,就再也沒出過庫房的大門,近半個世紀以來從來沒有對外展出過,甚至連博物館的很多內部人士都沒見過它們的「廬山真面目」;展廳內對外展出的不過是為了滿足現代人的好奇心,而後期加工的「克隆品」。「真的不老仙丹被放在地下庫房中,放在一個錦盒當中,每天都有人專門照顧它們,看它們的溫度溼度,觀察它們入藏博物館後有沒有變化。」據了解,這些丹丸雖然已經有1600多年,但直到如今也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顏色依舊豔麗,看上去就像剛從煉丹爐內拿出來的一樣。不過也有的「不老仙丹」,由於在底下埋藏了千年,考古發掘的時候已經變成了粉末,很難保存。
它們究竟有多寶貝,為何不能拿出來亮相呢?專家說,它們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藥類文物,為研究東晉時期丹藥的化學成分與作用,提供了實物依據。「見過『不老仙丹』原件的人屈指可數。」這位負責人說,雖然丹丸是用多種礦物質煉製成的,但經過1600多年,溫溼度、光線稍有變化,對它們都會造成一定的殺傷力,保存它們的最好辦法就是放在庫房內不要動它們;「原件不能展出,它們對外界環境變化太敏感了」。
那麼,南京市博物館一共收藏了多少顆不老仙丹?它們都有多大?這麼多年來有沒有變色、變形?相關負責人笑笑說,從入藏至今,「不老仙丹」都沒有發生大變化,至於它們的體重、身高等等,都是秘密,不能對外透露。
這種仙丹妙藥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上世紀60年代的化驗顯示,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這是一種毒性很大的化合物,其中硫的含量為13.0%,汞的含量為60.9%,另有約26.1%的成分目前尚不清楚為何物。」王志高說,那時的技術並不發達,因此「不老仙丹」中的成分無法完全解碼,如果今天再拿去檢測,應該可以把不老仙丹中的成分100%都解讀出來,只是現在無人提出這個請求。
為什麼魏晉名士都那麼痴迷這種小藥丸呢?甚至死後都要把它們帶進棺材?「東晉時期,大宅門裡的男男女女們都很迷戀它,每天都少不了。王羲之整個大家族,高崧大家族,還有皇帝也吃,在吃『不老仙丹』風靡一時的朝代,煉丹家也應運而生。這些煉丹家像現在的明星一樣走紅。」
「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介紹了煉丹的過程。由於丹砂的化學成分是硫化汞,加熱後它分解出汞,即水銀;冷卻後,水銀和硫磺蒸汽又相化合,再生成硫化汞。
這些辛辛苦苦煉成的丹藥真的能讓魏晉名流們如願以償嗎?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旭東說,丹藥其實是由石鐘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紫石英等五種礦物質煉製而成。丹砂在我國藥用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將它列為上品中的第一位,認為它可治百病、養精神、安魂魄,久服使人通神明,不衰老。但實際上,東晉人煉成的「不老仙丹」有很大的毒性,吃的時候要掌握藥量,很容易因為丹藥的毒性而喪命,熱衷於煉丹術的道士服藥中毒事件屢有發生,道士們便將服藥中毒猝死諱言為屍解或白日升仙,這不過是欺人的謊言。
在中國歷史上,信道士之言,服食長生不死之藥而死的皇帝約有10人,東晉的哀帝是第一位。公元365年,晉哀帝像往常一樣吃了「不老仙丹」,但身體很快燥熱難當,哀帝拼命喝酒想洩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但無奈,日積月累毒性太大,哀帝最終撒手人寰。可憐的他,死前連個繼承皇位的子嗣都沒有。
魏晉風度原來是痛苦的藥性折磨所致
「窮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後,一不小心,就會毒死。先吃下去的時候,倒不怎樣的,後來藥的效驗既顯,名曰『散發』。倘若沒有『散發』,就有弊而無利。因此吃了之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吃「不老仙丹」是非常麻煩的事。
人吃了之後,身體先是發冷,接著發熱,就像得了瘧疾一般。「人吃進去後會面紅,五臟六腑都會感覺在燃燒,必須大量飲酒來排掉身體內的毒。」王旭東說,這種「不老仙丹」的名字其實就是「五石散」,又叫「寒食散」,按照史書上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但喝酒除外。服用五石散後必須喝好酒、醇酒,而且必須是熱酒,這樣才能散掉體內燥亂的熱氣。
五石散不僅對飲食要求極高,對衣著要求也很怪。吃藥之後會渾身長瘡,必須穿著寬袍大袖才舒服,如果穿緊身衣,就會和皮膚摩擦,就像刀一樣在身上割來割去;除了寬大,衣服的新舊也很重要,新衣服發硬,一般不受歡迎。又因皮膚敏感,衣物不能漿洗,新衣服和洗過的衣服比較硬,穿起來極不舒服。為了減少腳被摩擦的面積,他們不穿鞋而選擇穿木屐,所以,魏晉的人看起來個個都是寬袍大袖,表面高雅、飄逸得一塌糊塗,其實他們心裡苦得一塌糊塗。
因為幾乎不洗澡和換衣服,衣服和身體髒了,便成了蝨子的樂園,於是,「捫蝨而談」就成了晉朝名士風度的一部分。「晉朝人多是脾氣很壞,高傲,發狂,性暴如火,大約便是服藥的緣故。比方有蒼蠅擾他,竟至拔劍追趕;就是說話,也要糊糊塗塗的才好,有時簡直是近於發瘋。」王旭東說,在丹藥的毒害下,魏晉人的脾氣變得很壞,有時甚至性暴如火。「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因經常服用五石散,結果有一次一隻蒼蠅過來煩他,他竟氣得拔劍追趕。在說話方式上,魏晉名士也以說胡話、瘋話為榮。其實並不是他們想要表現得多麼「有性格」,而是因為在藥物和酒精的毒害下,他們根本管不住自己的情緒,也管不住自己的舌頭。
「不老仙丹」既是毒藥為何能在東晉盛行
既然「不老仙丹」其實是取人性命的毒藥,為何在魏晉時期,名門望族們還對它如此熱衷,白白丟了性命呢?南京文史專家薛冰說,這和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有關。魏晉200多年是一個黑暗時期,政權頻繁更迭,戰禍屠殺,幾無寧歲,再加上天災和瘟疫,人民生活動蕩不安。「東晉政府從中原被趕到了南京,這種遷徙之痛,讓名門望族們頓時消極。」殘酷的現實使名士內心的壓抑和痛苦越來越深。為了擺脫內心的苦悶和不平,他們不再談論政治,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解脫。道家「消極避世,任情自然」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名士的這種心態,於是他們便開始轉求三玄之學,把對現實的關注移到那些玄遠哲理上,以期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沉浸於虛無縹緲的境界,達到精神上的麻醉。「這是魏晉名士在遭遇生命的危險和心靈的苦悶下,在精神層面尋找慰藉和解脫的一種方式。」
「在魏晉時期,漢代主張的『獨尊儒術』正統思想被打破,儒家思想不再是主流,人們的思想文化趨向於多元化。而道家思想比較關注自我,主張無為而治,在名士們都消極悲觀遁世之際,乘虛而入。」當時,道教中還分離出了一支神仙道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葛洪,他把長生成仙作為道士修煉的最終目標和自己的核心思想,把長生術突出為一切方術的核心,為神仙道教奠定了宗教神學體系,構造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理論框架。此外,葛洪神仙觀的核心內容中,還有一個「地仙」的概念,這就是修仙者可以先服用半劑金丹,成為「地仙」,在地上人間恣情享樂,直到想做「天仙」時,再將剩餘的半劑金丹服下升仙。「地仙」的神仙世界是現實和超現實的奇妙重合,葛洪描述的這種「地仙」,不過是在世俗生活的延長線上補充了道士的宗教理想,是當時貴族名士安逸、放蕩和嗜欲生活在神仙世界裡的投影。
東晉時期,雖然還存在著多種道教派別,而經過葛洪的改造,理論化了的天師道——神仙道教是最重要且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當時的高門貴族之中,信奉道教的現象非常普遍,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琅琊顏氏、高平郗氏、長平殷氏、太原王氏等,其家族全體或部分家族成員都是信奉道教的。
本版主筆
快報記者 胡玉梅 毛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