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死後化為其他物體的記載,還得追溯到開天闢地的盤古。《五運歷年記》中記載盤古「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但盤古的年代畢竟離我們太遙遠,真實性難以檢驗。對比之下,有實物為證的「舍利子」研究性強多了。
「舍利子」,在影視劇中常常出現。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含義,現在大家通常用它專指得道高僧遺骨火化後留下來的珠狀結晶體。奇就奇在,舍利子的形態不固定,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像瑪瑙,有的像水晶。
大名鼎鼎的「虛雲禪師」,1959年在江西的真如寺圓寂,得數百顆五色舍利子。類似例子還有很多,民間對舍利子也十分敬奉,但在很多佛門中人看來,舍利子只是一種身體凝結出來的物質元素。
所以,舍利子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神異,佛門中人供奉舍利子,主要還是出於尊重高僧生前的智慧功德。但是,一般人死後火化只會遺留骨灰,為什麼高僧卻能留下舍利子呢?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
由於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科學解釋,各方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舍利子源於佛門修行者的戒定慧,因功德燻修而成,這主要是佛門解釋,大部分人可能難以理解。二,舍利子是一種結石,高僧圓寂之前,就已經潛伏在他們身體之中。
但這種說法反對者很多,畢竟如果真有那麼多結石在體內,人的身體早就發病症了,但高僧們卻通常身體安泰,毫無異狀;三,僧人們長期食素,大量的礦物質纖維素在體內堆積,因此火化後便會結成沉積晶體。
當然,這一說法也受到駁斥。世界上食素的不止僧人,其他食素者也不缺死後火葬的,從沒聽說誰肉身化舍利子。四,高僧火化時有不少物品戴在身上,例如寶石,這些東西在高溫下與人骨骼發生化學反應,最終生成晶狀體。
五,舍利子是人體骨骼在特定低溫下、經過灼燒產生重結晶,溫度的控制是舍利子產生的重要條件。不過,目前還沒有關於這個低溫到底該低到什麼程度的論述。唐代佛學典籍中還有這樣的說明:「若佛舍利,椎打不碎;若弟子舍利,椎擊便破。」
顯然,舍利也分類型。舍利崇拜在佛教中很常見,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天竺迎接高僧來中國,從那以後佛教便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舍利子更成了一種靈物,被用來宣傳教義。
隋朝時,隋文帝楊堅相信獨孤皇后死後去往極樂,受獨孤皇后影響,他廣修寺塔、供奉佛舍利,前前後後加起來,修了113座塔。這種供奉舍利的現象一直延續到今天,舍利子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神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