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是佛家的至寶之一,也是大眾探索的對象。
依據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燻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測則認為舍利子的形成與骨骼和其他物體共同火化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有關;另有民間流傳認為,人久離淫慾,精髓充滿,就會有堅固的舍利子。
舍利的結晶體舍利子,其形成原因,在實驗研究方面沒有定論。而依據緣起性空的義理,佛教認為,舍利子只是物質元素並無靈異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於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強調舍利子和修行人的修行功德相關,。
印順法師認為,舍利子只不過是血肉精髓骨脂火化凝結的,是物質元素而並無靈異成分;佛弟子尊重舍利子,是由於高僧大德的慈悲智慧功德。
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在佛教中,僧人死後所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均稱為舍利;在火化後,所產生的結晶體,則稱為舍利子或堅固子。
舍利是印度語,梵文arīra,或譯室利羅、設利羅;義「骨身」、「體」、「遺身「,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但本意卻非如此。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
依於尊敬遺體的道理,高僧大德生前剃下的發、剪下的爪、牙齒、骨灰等,都是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發舍利、爪舍利、牙舍利 ,及發塔、爪塔、牙塔等。
而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堅固微粒,又名「堅固子」。舍利這一稱謂,至後世脫離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遺骨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結晶體。高僧大德火化後,常在遺體骨灰(舍利)中發現堅固或結晶的微粒。因此佛教徒,對此舍利中的「堅固子」,特別重視和尊敬,稱為「舍利子」。
舍利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兩漢之際,天竺僧人頻繁來華傳教,佛舍利大量流入中國。習慣直觀感性思維的中國人,難以理解極具理性思辨的佛教義理,而重視祖先崇拜與鬼神祭祀。佛教急速妥協中國固有的信仰傳統,傳教者大肆渲染佛祖神跡,佛舍利無形中被神化為無所不能的靈物。
如三國時,康僧會至建業,孫權初不信佛,康僧會為其打制舍利,具觀神奇,孫權大為磋服,於是建寺號建初寺。又《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載:
傳教者利用佛舍利的神奇來取信魏明帝,作為傳法開道具。
舍利作為傳法信物與崇拜主體,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故興教之後,有不可勝計的佛舍利流入中國。
佛舍利崇拜是佛教中的普遍現象。隋文帝曾廣建寺塔,供奉佛舍利,共修塔113座。即使在唐武宗會昌法難之前不久的會昌元年二月,京都長安還大肆崇奉佛舍利。又唐代佛教四大靈境,均以佛骨著名。由此可見,唐代時期,安置供奉佛牙、佛骨的佛寺就有數處。其他類型的佛舍利則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