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佛教用語,它是梵語arīra的音譯,在印度就是「人死後的骸骨」的意思,僧人死後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都叫做「舍利」。而「舍利子」在很多種說法裡,是得道高僧火化後產生的結晶體,他們因生前戒定慧的功德,形成顆粒狀甚至五彩斑斕的微粒。
甚至在慈恩寺、九華山等地,還有坐化的高僧留下的「肉身舍利」,即屍身不腐現象。這種現象在《佛教聖徒傳》中所有記載,據說唐朝就已經出現過得道高僧的肉身舍利,死去564年依然宛然如生。
這些神奇的現象與佛教關聯上,立刻就會使人往神異的方面去想像。然而「舍利子」真的存在嗎?它又有什麼樣的科學依據呢?
其實在佛教中,舍利子只是一種物質元素,並無靈異成分存在。舍利在印度一直都指的是死者的骨頭一類物品,據記載,釋迦牟尼在火化後,留下的舍利就是頭頂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等等,不存在什麼「五彩斑斕」「晶瑩剔透」的珠玉瑪瑙般的晶體。
關於舍利子的誤傳,這只是其中之一,還有「舍利子比金剛石還要堅硬」、「舍利子遇到有緣人會生小舍利」等等,基本都是一些造假的謠言。那麼世界上有真的舍利子嗎?當然是有的,只不過並不漂亮,也沒有各種顏色,它更像是骨頭燒化後的小微粒,與普通人的骨灰確實會有一些差別。
高溫下骸骨一般會燒成灰燼,至於為什麼會留下這些燒不化的舍利子,用科學方法來解釋,則會有很多種猜測。有人認為是飲食習慣導致的,僧人常年茹素,攝入大量纖維素和礦物質,形成大量的磷酸鹽、碳酸鹽等等,就會以結晶的方式形成舍利子。
還有一種猜測是人體骨骼會有「重結晶」現象,特別是一些細小骨骼,很容易經歷重結晶現象而產生結晶外觀的「舍利」。至於「舍利就是結石」一說,並未得到太多認可,因為結石患者的骨灰中從未出現過舍利子,而這些高僧也大多都是身體康健、自然去世的老人。
而那些曾出現過的五彩斑斕、如珠似玉的舍利子,很大可能與高僧本人沒有關係,而是他焚燒時帶進去的隨身物品形成的。比如一些佛珠、玉石之類,以及信徒的供奉物品,這些寶石經過火化爐的高溫灼燒,就與骨灰混在一處,形成了「舍利子」。
總的來說,舍利子確實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一種佛教理念,又融合了佛教金剛不壞的概念,反映的是宗教信仰和聖物崇拜之間的現象。而現在市面上有些黑心商家,憑藉「舍利子」的噱頭欺騙大眾,造出各種五顏六色的假舍利子來販賣,無疑是一種對佛教的褻瀆。
玄奘法師所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有云: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佛法自在人心中,而非執著於外物,舍利本是為緬懷高僧而存留的紀念,它之所以珍貴無比,不是因為它的外表和價值,而是因為可寄託對佛陀的懷念,也可以激勵真佛弟子們努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