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對中國人有著特別的意義,然而在「生物龍」存不存在這一問題上,幾千年來卻一直說不清:一方面古人認為龍是黃帝「合符」的產物,一方面古人又認為龍真實存在,畢竟「真龍天子」代表皇權,如果龍是虛構豈非否定皇權。
隨著近代科技昌明,學者普遍認為生物龍不存在,龍是古人「臆想」的產物。然而,從東北到貴州,不斷有史前「真龍」考古出土,卻又帶來了困惑,原因很簡單,藝術源於生活,如果沒有現實場景,古人為何能描繪出「真龍」?
近代以來,對於中國龍的起源,一直有兩個觀點,但每一個的前提都是:龍是上古先民虛構的形象,只存於神話傳說之中,不存在生物龍。
上世紀40年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就探討了龍的原型,他的觀點和黃帝「合符」造龍觀點差不多,區別在於聞一多認為最初原型是蛇。
龍......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和聞一多相似的,還有不少學者認為,龍的最初原型是鱷魚、蜥蜴和馬等,然後逐漸揉合了其他生物部件,最終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物種:龍!
另外一種觀點比較少見,就是認為龍是「電、雷」的變形,且龍的讀音「lón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蘇州大學的學者徐山,對甲骨文中的「龍、雷、電」等字做了詳細研究之後,做出這樣的判斷。
難道生物龍果真不存在?然而不斷出土的考古證據,卻又衝擊著這些觀點。
1982年,在東北遼寧的查海遺址,考古專家挖出了一條石堆塑造的真龍。專家確認,這一條石龍有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雖然顯得粗糙,但卻和後來的龍極為相似。而且,查海遺址距今有8000年的歷史,是截至目前的「中華第一龍」。
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考古專家又有巨大發現。在這一距今6500餘年的遺址中,不僅有蚌殼擺放了一條龍和一條虎,其中這條「真龍」有1.7米,還有人騎龍、人騎虎圖案,與傳說「黃帝騎龍而升天」、「顓頊乘龍而至四海」極為相符。
1993年,在湖北的焦墩遺址,考古專家又發現了一條卵石擺塑成的真龍,長約7米,龍首高昂,軀幹橫陳,揚角張口,腹下有足,背部有鰭,尾端上卷,鱗片層層,形態與後世的極為相似。這一遺址距今6000餘年,也是長江流域第一次挖出「真龍」。
從以上三座遺址考古發現來看,《史記》中記載的「黃帝合符造龍」歷史,已經被徹底顛覆了,因為黃帝距今不到5000年,而中國龍的出現至少有8000年歷史。
藝術源於生活,沒有現實場景的來源,8000年前的原始人難道真懂得「合符」造龍?貴州出土的一塊化石,或許就給出了真相。
1996年,在貴州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專家挖出了一塊化石(見上圖),總長7.6米,身長2.7米,尾長3.7米,身寬約68釐米,頭部呈三角形,嘴長43釐米,頭部最寬處大約32釐米。
經過精心剝離,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在這一化石生物的「龍首」上,竟驚奇地出現對稱的一對「龍角」,與神話中的中國龍非常相似。需要說明的是,在古生物家眼裡,長角的龍不存在,不長角的「龍」有不少原型,比如蛇、蠑螈等。
貴州這一條長角的「真龍」,是我國首次發現,屬於水陸兩棲爬行生物,為古代傳說中長角的神龍提供了實物佐證。當然,和我們熟知的中國龍,還有一定的差別。
不管貴州這一條龍,會不會就是中國龍的最初原型,但它的出現,卻可以帶來這麼一個思考:滄海桑田,時間磨滅了很多生物,曾經認為長角的「龍」不存在,如今卻找到極為相似的生物,所以真正的生物龍,會不會還埋在地下,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