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山洞發現真龍,當地村民不敢靠近,專家稱至少存在億年
引言:
「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杜甫 《洗兵馬》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龍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在民間有「生龍不生蛇」的說法,他不僅是因為在十二生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封建時代,龍作為天子的象徵,足以證明百姓對這神奇物種的崇拜,然而從古至今似乎從未見過其真身,不過,在湖南一山洞中,當地村民竟然發現了一條「真龍」,震驚了整個考古界,而經過考古專家調查之後,說出了一重要消息
龍的形象:
值得一說的是,時至今日,我們從影視劇中所看到龍的形象,均為兔眼、鹿角、牛耳、駝頭、蜃腹、虎掌、蛇頸、魚鱗、鷹爪,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但實際上,古書中曾記載,龍的形象是經歷不少朝代創而形成的,考古學者從一些股古代器皿上驗證了這一點
從殷商、西周,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龍的形象多為身體細長,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鰭,頭部似鱷魚,整體較瘦長,而在東漢時期,龍的身體多為粗壯,似老虎一樣,身體和尾部分明,唐宋時期的龍,逐漸恢復到蛇形,脊背至尾都有鱗,並且有鹿角等形態特徵,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奠定了龍的雛形,而從龍的形態發展變化,從無角到有角,從無翼到有翼,從無足到有足,也間接性看出一個民族文化變革,在歷史上,無論朝代怎樣更迭,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一,時至今日,海內外人都以「龍」作為華人的象徵
龍文化:
當然了,龍不僅作為華人的象徵,甚至還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從古至今,不管大街小巷,龍的形態就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整個層面,不管是建築當中,還是生活民俗,都足以驗證龍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從秦漢之後,龍似乎成為帝王的象徵,多代帝王都自稱「真龍天子」,不僅如此,從吃穿用行都會出現龍的圖騰
不過,說了這麼多,龍在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依舊成為一個謎底,而在中國正史當中有很多起有關龍的記錄,而到了近代,最令人熟知的便是營口墜龍事件,據說當時這個事件轟動全國,當地村民都親眼目睹真龍現身,然而因為當時處於戰亂時代,此事最後卻不了了之了,不過湖南一山洞的發現,再次引發不少專家關注
山洞發現真龍,村民不敢靠近:
根據資料記載,湖南省臨湖縣境內一村莊,當地村民如往常一樣上山勞作,其中一名村民無意間走入一山洞,並且在山洞當中發現一個「臥龍」,而此事,很快吸引全村民眾前來觀看,同時有村民直言「神龍再世」,不過因為山洞時常掉石塊,致使很多村民只得在洞門口,不敢靠近洞中半步,很快這個消息,便被當地考古專家獲知,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專家趕到之後,便迅速封鎖洞口,並且對該地進行勘探,而進入洞穴當中,村民所說的神龍再現,實則只是一塊巖石而已,經過專家勘探之後表示,由於巖石形狀似龍,而且由於巖石整體呈現了一種淡淡黃色,因此看起來活靈活現,當然了,像這樣一個巨作,也並非人能為之的,而是在大自然雕刻之下,才展現出這樣鬼斧神工的巨作
而且專家通過《臨武縣誌》中記載,這塊巖石很早以前就曾出現了,甚至有上億年的歷史,面對我國對龍的文化傳承,因此該山洞被稱之為龍洞,而很早以前也由於古人思想落後,才誤以為這是龍的居所,故才會爭相供奉,這些在書中都曾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