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眾所周知,龍在中國的地位非常崇高。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一個默認的稱號,就是「龍的傳人」。而關於龍的形象,也流傳於歷朝歷代的文藝作品中比如唐代詩人李嶠的古詩《龍》將其描述為「銜燭耀幽都,含章擬鳳雛。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
我國有一本名為《山海經》的志怪地理書籍,堪稱中國古人的一本「動物世界」之書,但因為大多數動物無蹤可覓,所以有人說書中的上古神獸是古人虛構出來的,不過也有人說是因為這些動物早已滅絕或進化。比如,這本書中就收錄了非常多的龍,比如燭龍、蛟龍、應龍、夔龍等等。因此,也引發了後世人們的思考,龍到底存不存在呢?

01
其實《山海經》中的很多描述的地理位置都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部分文化也是真實存在過的,但是有一些十分奇怪的動物就很難考證了。不過在本世紀初「南水北調」的工程中,中國的考古專家們曾經挖到過一條「巨龍」,經過研究之後發現,這個物品的有6000年的歷史。
這條巨龍身長7米,是在湖北黃岡市的黃梅縣挖到的。考古學家們發現後,便立刻在發現這條龍的周邊地區進行了勘測。果不其然,經過一系列的研究之後,專家發現,這裡就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而這條「巨龍」是由鵝卵石鋪成的,身長7米,還有龍首和龍身、鰭尾、四足,這個形象和傳說中的龍的形象是十分符合的。考古專家表示,看來「龍」的存在是鐵證如山了。

6000多年前的遺蹟中,有如此清晰的「龍」圖騰,著實令人震驚。難道龍真的存在過?這麼說來,《山海經》裡的許多異獸是否也真的存在呢?畢竟,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和歷史變遷,並非所有異獸都能夠留下遺骸來等待人們的考證。
02
《山海經》中的燭龍就是神,它人身蛇面,燭龍睜開眼睛就是白晝,閉上眼便是黑夜,如果它吸氣的話就是冬天,然後一呼氣又變成了夏天。這些充滿奇幻色彩的描述,蘊含了中國古人對於龍這種神秘動物的各種聯想。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如果描寫燭龍的人,的確碰見了燭龍這種神奇的動物,只是非常直白地描述了它的形貌,那麼,《山海經》可能就不會這麼出名了。因為在科技遠遠不夠發達的古代,人們對大自然充滿疑惑和好奇,而人們賦予奇珍異獸的各種神奇能力,則能幫助他們解釋這種疑惑。
除燭龍之外,《山海經》中的夔龍長相就如牛一般,而夔龍的原型或許真的就是一頭巨型的牛。古時候,人們會拿牛皮製作成牛皮鼓,設計而製作成為打擊樂器。相傳,黃帝就是因為得到了夔龍,才能夠有震懾蚩尤軍隊的巨大威力,從而打敗蚩尤。所以說,龍在我國的神話故事中,幾乎都是非常勇猛、神聖的存在。

03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考古學家們也發現了很多有著「龍形」的動物遺骸。在日本一個叫做瑞龍寺的地方,就有一條「真龍」的標本,日本人說他是從中國流入日本的。
據傳當時有一個打魚的人找到這條「真龍」,但是被日本人看見了,於是他們就花了高價買下這條龍,並將其帶回了日本。但這條龍根本就不適應日本的氣候,沒過多久就死去了。日本人覺得這條龍死了很可惜,於是就把它製作成為了標本,這麼多年一直存放在瑞龍寺中。但是,日本人居然不允許其他國家的相關專家檢驗標本,所以瑞龍寺的真龍標本到底是不是真實的,還無法得知。

雖然日本人不讓別人研究真龍標本,但我國專家也發現了「新中國龍",只不過這個化石是在貴州發現的。這種動物的化石和鱷魚的長相有點類似,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新中國龍"有犄角並且有長長的脖子,和神話中的東方龍長得很像。可是,根據記載,新中國龍是2.2億年前的生物,早就已經滅絕了。
結語
或許在遙遠的古代,龍是真的存在過,可是後來因為氣候的變化和自然災害,讓龍在自然界中消失不見了。其實,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物種消失,而地球上有那麼多物種,人類了解到的只是「皮毛」,誰又能說龍真的不曾存在呢?6000年前的古人可以砌出龍的樣子,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想像力豐富嗎?
參考資料:
《龍》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