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一種很神秘的生物,有人相信它的確存在,也有人覺得這只是一種想像出來的神話傳說圖騰。史書上對龍的記載不少,最早的就是御龍氏劉累,相傳他曾經養過兩條龍。此外《晉書》、《後漢書》、《清史稿》等史書中對龍的目擊事件都有記載,而近代最有名的則是「營川墜龍事件」,讓龍的傳說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而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與龍有關的文物出土於西水坡遺址,距今約6400多年,這條「龍」是目前全國考古發現中年代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界譽為「中華第一龍」。這條龍的出土,無疑讓世界上是否曾經存在龍的爭論又一次甚囂塵上。
1987年河南省濮陽市正在修建引黃供水調節池,本意是為解決濮陽的工業和城市用水,沒想到卻在施工處發現了一處早期仰韶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們激動不已,連忙終止了施工進程,開始對這處遠古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
在這處遺址的45號墓室中,一條栩栩如生的「中國龍」吸引了所有人的視線,可以看到這座墓室中部擺放著墓主人的骨架,而他的兩邊是用蚌殼精心擺放的圖案,一龍一虎,極為生動。龍圖案長1.78米,高0.67米,虎圖案長1.39米,高0.63米。龍和虎將墓主人夾在中間,呈拱衛之勢,又像是千百年來墓主人的守護神。
當時正好是農曆龍年,濮陽又是黃帝子孫顓頊的故鄉,這條「中華第一龍」的出土頓時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史書曾記載:「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所以當時也有專家猜測45號墓室的墓主人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
這條龍的出現,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龍」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形象,並非是後世的其他動物演變而來。讓人不禁想起史書中對於龍的種種記載,比如《史記·封禪書》中的「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新唐書》中的「貞元末,資江得龍丈餘」,或者是《江西通志》中的「冬十二月,龍見豐城田中,身長四十餘丈,頭似鱗,七日後飛翔挾風雨而去」等等。
這些記載加上「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讓人不禁思考,龍到底是傳說中想像的生物,還是的的確確曾經存在過的真實物種?
在濮陽西水坡遺址被發現以後,考古學家鄒衡曾題詞道:「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1995年濮陽還舉辦了「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研討會,在會上濮陽被正式命名為「龍鄉」,代表了其龍文化起源的地位。
如今這條「中華第一龍」被藏於河南濮陽博物館,還曾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無論人們對它的認識如何,對「龍」的存在又有著怎樣的看法,龍文化都已經在千年的時光變遷中深深印刻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對我們的血脈歸屬感和文化自豪感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