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華夏民族的圖騰——龍,就已經深深的烙刻在了每名華夏兒女的心中,那麼,龍圖騰究竟起源於何時呢?又有什麼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呢?下面的這件由2000餘片綠松石組成的「超級國寶」或許能給我們解開這些千年未解之謎。
2002年春,考古隊在清理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南院的一座墓葬時,發現了一件舉世矚目的綠松石龍形器。它長約65釐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其中,最小的綠松石片直徑僅0.2釐米,厚度約0.1釐米,在龍形器尾端不遠處,還有一個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乎垂直。
與今人喜金好玉不同,在夏商時期,綠松石一直被人們視為寶石,多為貴族所使用。因此,凡出土有綠松石飾物的墓葬,多是等級很高的墓葬,由於這件綠松石龍形器宛若一條遊龍,在中國發掘的早期龍形器中十分罕見,因此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國寶」。
隨著考古科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工作者已經基本將偃師二里頭遺址定為夏代遺址,那麼距今至少有3700多年的綠松石龍形器就是一個夏代的龍形器物,象徵著華夏文明的龍圖騰的形成。這一「超級國寶」的發現,專家學者無比興奮,大家一致決定將其命名為「中國龍」,並認為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據專家考證,龍是神異靈物,是多種動物的綜合,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早在舜禹時期就已經有「豢龍氏」,夏代孔甲時期有「蓄龍氏」說明古人曾經蓄養過「龍」(有可能是當年的黃河流域溼地沼澤中一種類似鱷魚的兩棲動物)。之後,龍發展成為中華文明的圖騰,經夏商周至戰國時期發展,到秦漢時龍的形象基本成形,中華民族的先人將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等諸多人格賦予其身,使得龍身上承載了他們的願景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