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址 解讀青海千年木乃伊

2020-12-06 華夏經緯網

   無意中發現千年乾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域廣闊,存留大量的古代文明遺址。從1982年開始,我省就對這裡做了大規模的搶救性考古發掘。19876月,在進行全省西部文物大普查時,胡曉軍和另一位考古人員李特爾與烏圖美仁鄉的牧民交談時,得到了一條極有價值的線索。經過考古調查後,在烏圖美仁鄉的沙丘上發現千年乾屍,經發掘出土了兩具。

 

  「當時因沒有發掘工具,我們只好先用手在沙漠中一點一點地挖,等挖不下去時,只好又從很遠的牧民家裡借來鐵鍬等工具。兩具千年乾屍都用獸皮裹住,而且很完整,經過仔細辨認,我們發現兩具千年乾屍一具為兒童,一具為成年人,兒童的身體保存較為完整,頭髮呈金黃色;成年男性的身體裝在一條類似皮革製品的連體褲裡,顏色呈灰白色,是原始色,沒穿上衣,頭和身體也已分開。而且,肌膚還有一定的彈性,頭骨等部位發出臭味,將兒童裹在裡面。同時出土的還有鐵劍鏃和皮革製品,當時因工作條件有限,未能及時取出。」

 

  19929月,青海省博物館派李國林、呂百令、張琦三人再次前往發掘。

 

  參與此次考古的李國林告訴記者:「這座出土乾屍的墓室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結構。墓室西部墓口大部分被破壞,據當地牧民介紹,該墓曾在1962年被挖過。清理中,在距墓口的沙土下發現有零散的毛皮和木片等物。墓室西南發現一個成人頭骨,面向上,張口,皮肉均包於骨頭上面,呈烏黑色。在成人頭骨東側,距墓口處發現一男性小孩屍,無頭,仰身,兩臂彎曲上舉,下肢無左腿,右腿稍曲,上肢右臂還套有一少部分皮製衣著。從個體和牙齒判斷約為五歲左右兒童。在小孩乾屍之下,又發現一具成年男性乾屍,年齡50歲左右,腿向西南,俯身直肢,無頭,下肢左側下面發現一小孩頭骨,面向西,頭上有黃色毛髮。墓內兩具屍骨,身首分離,不在同一平面。根據個體、性別、年齡判斷,很可能成人頭骨就是成人肢體的,小孩頭骨就是小孩肢體的。由於該墓葬先後進行了幾次挖掘,形成這樣狀況的原因,目前尚難以作出正確結論。」

 

  千年乾屍的隨葬品

 

  李國林和同事在填土中發現鹿角飾一件,在墓室東部有馬頭骨2個,牛肩胛骨1個,羊頭骨14個;在馬頭骨上發現一件腐朽嚴重的銅飾。1987年試掘中,在填土中曾發現骨鏃三枚,一枚鋒部為菱形,鏃挺部為兩翼形,中部開口,磨製精細。一件平面呈三角形,斷面為菱形,下部有圓形銎,磨製。另一件為三角形,尖部銳利,斷面呈三角形,端部有圓形銎,磨製精細。

 

  烏圖美仁古墓雖被損壞,但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墓內兩具乾屍均身首分離。成人頭骨不在原位,但肢體規整,頸骨沒有損傷痕跡,似為後人破壞所致;小孩兩臂彎曲上舉,下肢又缺一腿,右腿亦呈彎曲狀,似作掙扎狀態,可能系非正常死亡。墓中成人應為墓主人,其葬式規整,並有牛、羊、馬等隨葬。這種以家禽頭骨隨葬的現象,至少表明墓主人生前與畜牧業的關係甚為密切。

 

  以前烏圖美仁地區曾發現過這類出土乾屍的古墓,被認為是元代墓葬。現在烏圖美仁地區的居民大部分是蒙古族牧民,民間不見這種葬俗。現從殘留腐朽的皮毛遺物和骨鏃的古樸形制判斷,這座古墓的時代還要更古老一些。

 

  是戰死沙場的將士嗎

 

  1989年,青海省博物館進行考古發掘時由當時在青海省博物館工作的李國林(現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等考古人員將兩具千年乾屍提取出土,通過青海醫學院(現為青海大學醫學院)的醫學處理後在青海省博物館正式展出,現在保存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海西博物館內。

 

  在採訪中胡曉軍介紹:「這座墓的千年乾屍在我省是第二次發現。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在諾木洪發現的,但當時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烏圖美仁出土的兩具千年乾屍則是我省保存較為完整的,同時,由於當時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沒有前列參照物,沒能及時界定兩具木乃伊的年代。後來經過考古學者的多次鑑定,年代確認為元代時期。這兩具乾屍的發現,為研究當時的人種、風俗提供了線索和資料,而這種資料很少見,是很寶貴的資料。同時,古代有馬革裹屍的風俗,戰死沙場的將士也用馬革裹住屍體後埋葬,但這兩具乾屍則是用獸皮包裹的,具體是什麼獸皮還在進一步考證。兩具千年乾屍的出生地、年齡以及人種等到目前還是個謎。」(記者 祁國彪 )

 

  為何保存如此完整

 

  那麼,這兩具千年乾屍為何保存得如此完整呢?

 

  對此,胡曉軍介紹,由於烏圖美仁地區屬沙漠地區,比較乾燥,雨水少,屍體不容易腐爛,才很好地保存了下來。提起古代乾屍,人們常把它們稱作「木乃伊」。據國內外已有的發現和研究,古屍大致可分為乾屍、溼屍、凍屍、臘屍和鞣屍幾種類型。這兩具出土的古屍均屬於乾屍類型,它是一種未經人工處理而在沙漠乾燥、無菌、高溫的特殊條件下自然形成的,完全是大自然的傑作。同時,由於海西位於古絲綢之路,在歷史上又是各種族、民族遷徙、交會和融合之處,加之這裡氣候乾燥、雨量稀少等特殊的自然環境,使得海西有了這樣的乾屍。

相關焦點

  • 圖:古新疆木乃伊亮相東京絲綢之路展
    4月15日在東京舉行的絲綢之路展上,來自日本的記者們正在觀看2002年出土於中國古城樓蘭遺址的木乃伊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古新疆木乃伊將繼續在日本博物館中對外展出。
  • 一生一定要走的古絲綢之路
    扁都口是 青海 東部通往 甘肅 河西走廊 的一條最為便捷的重要地段,在 中國 歷代軍事、商貿、民族交流等方面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扁都口不僅僅是一個關口,舊稱「大鬥拔谷」指的是一條險要狹長的山谷,是古時關隴及河湟地區進入 河西走廊 ,通往西域的重要 通道 。扁都口峽谷險隘深邃,谷長將近公裡,時寬時窄,險要無比。
  • 湖南博物館看古秘魯展,真實的千年木乃伊
    古秘魯的神秘程度和中國的樓蘭古城,貴州的夜郎古城一樣,有著萬年的神秘歷史,讓人們一直探索。在這次的湖南博物館展覽的157件(套)來自古秘魯出土的文物,讓我們更加了解古代秘魯國的生活方式、習慣等,看完展覽,真的讓我大吃一驚,這是什麼樣子的國家能把生活演繹的像童話故事裡的那般美好,出土的這些文物更像是卡通動畫裡的那般美好。
  • 全球四大千年最出色鮮活的女木乃伊,專家:栩栩如生!
    古埃及人為什麼要製作木乃伊呢? 有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古埃及人相信 「來世永生」。據推測,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埃及人就恐懼死亡。製成木乃伊;相信來世的存在或多或少能擺脫這種恐懼。因此,當時的人們在埋葬死者時就進行了精心的準備。
  • 青海都蘭考古驚現「五神殿」 千餘件文物出土印證古絲綢之路文化
    位於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熱水鄉的熱水墓群,於1982年發現,是公元6至8世紀的重要墓葬群,其中編號為「血渭一號墓」是規模較大的一座墓葬。2018年,熱水墓群發生被盜事件,涉案文物達到646件。最近,考古人員又獲得了重要發現。「五神殿」墓室結構 印證史料記載考古工作者在「2018血渭一號墓」的發掘過程中,發現墓葬為木石結構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組成。地上為墓園建築,這在熱水墓群是首次發現。地上墓園平面呈方形,由塋牆、祭祀建築,以及封土和迴廊組成。而地下墓室結構複雜,且規模較大。
  • 最創新博物館:帶來古埃及大量文物,不僅有人木乃伊還有貓木乃伊
    而且進去前就聽說這裡面展出了真正的木乃伊,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我們就進去啦。一入大門便能看到牆壁上很大的法老像,在燈光的照射泛著光澤感,而旁邊則是本次展覽的主題,細心的朋友想必也能發現,整個牆壁上都是一些古老的埃及文字、圖騰,非常的用心。而作為遊客的雨融也在這擺拍了兩張遊客照,不過這裡就不放上來了。
  • 福建泉州:千年古港重塑「海絲」輝煌
    新華社福州12月1日電(記者 邰曉安 宓盈婷 胡蘇)精彩紛呈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節」系列活動11月25日至12月5日在福建泉州舉行。藉助「一路一帶」戰略春風,泉州這座古代東方大港正著力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重新譜寫「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壯美詩篇。
  • 絲綢之路為什麼要經過青海?途經高原路途坎坷,當時怎麼想的?
    後來考古工作者揭開了青海地區另一條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近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多次在青海地區發現西亞的錢幣,如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出土薩珊波斯的銀幣,1999年在青海烏蘭縣出土了羅馬查士丁尼一世時的金幣。同時還有許多來自西方的珍貴文物。這些金幣出土的地方,都可以視作是貿易的大都市或是主要交通幹道。
  • 國外的研究機構,學習古埃及技術,復原了製作木乃伊的方法
    一直以來,埃及木乃伊都是充滿了神秘的文物,對普通人來說它讓人感到毛骨悚然,而對科學家們來說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寶貝」。2011年,紐約大學的考古學家史蒂芬·巴克利及其團隊,用埃及古法成功製作了一件木乃伊,準備揭秘埃及木乃伊的神秘面紗。究竟巴克利教授是怎麼做的呢?
  • 世界上存世量最大的「千年古珠」,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鑑證!
    很高興大家能來這裡閱讀我的內容,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西亞古珠」來自千年以前、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寶石。它從什麼地方起源,又是在什麼時候悄悄地進入中國。為什麼會被西藏宗教和君主當做第二代天珠的替代品?它到底具備哪些頂級珠寶加工工藝。
  • 蒙古現千年木乃伊 一匹母馬被殺死陪葬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蒙古國發現1500年前突厥女木乃伊。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蒙古國阿爾泰山脈海拔2800米處發現了一具木乃伊。專家判斷,這具木乃伊可能是公元六世紀的一位突厥女性,現在只有一隻手和穿著靴子的雙腳可以被看到,考古學家正在小心翼翼地繼續挖掘。
  • 千年木乃伊「五一」將在瀋陽展現「生前容顏」
    千年木乃伊「五一」將在瀋陽展現「生前容顏」   本報大連消息 (特派大連記者李霖) 距今1300多年前的木乃伊將在「五一」期間首次展現「生前容顏」!日前,本報報導了旅順博物館專門聘請專家,為館藏的千年木乃伊繪製復原像的消息,引起了讀者的廣泛興趣。
  •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和地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和地圖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廣西。2013年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
  • 古道博物館再現青海燦爛歷史文化
    馬丁 攝   中新網西寧8月6日電 (張海雯)「日月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國家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三大古道之一。博物館的建設能讓遊客短時間之內了解青海的歷史,直觀感受青海燦爛的文化。」青海古道博物館館長劉磚6日告訴記者。
  • 台州四大千年古樟
    石灘古樟隋樟唐樟三門縣沙柳鎮板樟山村有棵千年古樟三門縣政府於2003年11月對古樟掛上省古樹名木保護牌;保護等級為國家一級。千年樟樹古藤盤根錯節,若虯龍巖蟒相纏互繞。古樟中空處長出兩棵百年古樹:一棵是194年的樸樹;一棵是214年的糙葉樹。古樟樹旁立一石碑,書有紅色大字:「浙江第一樟」。三門亭旁石灘村老爺殿前有棵千年古樟,虯枝斜橫若龍騰飛。古樟高10米,胸徑約3米,樹心中空, 中空處可容納10餘人。
  • 社會哥古墓尋寶藏,遭遇千年木乃伊復活
    今天給大家講個探險家發現千年寶藏卻遭遇木乃伊復活的神奇故事,發生在幾千年前的古埃及,那時候的國王是相當的有錢,全國上下都得聽他的,他不高興可能就要任何人灰飛煙滅,但是有錢也不是萬能的,他娶了一個他小十幾歲的小嬌妻,雖然得到她到人,但始終得不到她到心,這個小嬌妻,一看就不喜歡大叔類型
  • 「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民族融合的多彩文化
    展覽以青海歷史發展為主線,以農耕與遊牧的大視角切入,展示青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所蘊含的文化特徵;每部分單列出青海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內容,展現「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所蘊含的文化交流信息。多彩驚豔的史前文化一進展廳,玻璃展櫃裡的各種彩陶器立刻吸引了記者。彩陶是馬家窯文化的代表器物。馬家窯文化產生於距今5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到夏、商以後才逐漸結束。
  • 沉寂兩千年的埃及動物木乃伊,新科學技術破解死亡之謎
    公元前13世紀塞提一世墓的象形文字這些動物們被做成木乃伊化是古埃及文化和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動物們是如何被殺死及保存的非常重要。過去,想要近距離的觀察就會破壞上千年歷史的古老屍體。當人們拆開木乃伊時,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會四處移動。研究完想要把骨架重新放回木乃伊時,很難將它們再拼放在一起。如何在不破壞動物木乃伊的情況下進行研究是具有挑戰性的。
  • 李建華再登央視《百家講壇》 探千年絲路古道之謎
    此次登上《百家講壇》,李建華挑選了6件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極具代表性的絲綢國寶,揭開千年古絲路的起源之謎,並從歷史走向現實,用絲綢人的獨特視角解讀絲路精神,闡釋「一帶一路」倡議背後的現實意義。探秘千年古道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不曾隱沒絲綢之路的長長古道。由此,世界不僅認識了柔軟的中國絲綢,更觸摸到了深厚的中華文化。
  • 作家朱鴻推散文新作 講述絲綢之路起點的秘密
    在書中,朱鴻沿著時間和空間的經緯線,從絲綢之路的通絕興衰,從漢唐兩代長安城重要地標建築與絲綢之路的具體聯繫,再到長安城中因絲綢之路而烙印下的宗教痕跡、異域色彩與文化遺存,系統地闡述了長安與絲綢之路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朱鴻認為,正是有了絲綢之路,大家對長安,才有了一個世界性、國際化的認識。漢代詩人辛延年的《羽林郎》中寫:「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