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發現千年乾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域廣闊,存留大量的古代文明遺址。從1982年開始,我省就對這裡做了大規模的搶救性考古發掘。1987年6月,在進行全省西部文物大普查時,胡曉軍和另一位考古人員李特爾與烏圖美仁鄉的牧民交談時,得到了一條極有價值的線索。經過考古調查後,在烏圖美仁鄉的沙丘上發現千年乾屍,經發掘出土了兩具。
「當時因沒有發掘工具,我們只好先用手在沙漠中一點一點地挖,等挖不下去時,只好又從很遠的牧民家裡借來鐵鍬等工具。兩具千年乾屍都用獸皮裹住,而且很完整,經過仔細辨認,我們發現兩具千年乾屍一具為兒童,一具為成年人,兒童的身體保存較為完整,頭髮呈金黃色;成年男性的身體裝在一條類似皮革製品的連體褲裡,顏色呈灰白色,是原始色,沒穿上衣,頭和身體也已分開。而且,肌膚還有一定的彈性,頭骨等部位發出臭味,將兒童裹在裡面。同時出土的還有鐵劍鏃和皮革製品,當時因工作條件有限,未能及時取出。」
1992年9月,青海省博物館派李國林、呂百令、張琦三人再次前往發掘。
參與此次考古的李國林告訴記者:「這座出土乾屍的墓室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結構。墓室西部墓口大部分被破壞,據當地牧民介紹,該墓曾在1962年被挖過。清理中,在距墓口的沙土下發現有零散的毛皮和木片等物。墓室西南發現一個成人頭骨,面向上,張口,皮肉均包於骨頭上面,呈烏黑色。在成人頭骨東側,距墓口處發現一男性小孩屍,無頭,仰身,兩臂彎曲上舉,下肢無左腿,右腿稍曲,上肢右臂還套有一少部分皮製衣著。從個體和牙齒判斷約為五歲左右兒童。在小孩乾屍之下,又發現一具成年男性乾屍,年齡50歲左右,腿向西南,俯身直肢,無頭,下肢左側下面發現一小孩頭骨,面向西,頭上有黃色毛髮。墓內兩具屍骨,身首分離,不在同一平面。根據個體、性別、年齡判斷,很可能成人頭骨就是成人肢體的,小孩頭骨就是小孩肢體的。由於該墓葬先後進行了幾次挖掘,形成這樣狀況的原因,目前尚難以作出正確結論。」
千年乾屍的隨葬品
李國林和同事在填土中發現鹿角飾一件,在墓室東部有馬頭骨2個,牛肩胛骨1個,羊頭骨14個;在馬頭骨上發現一件腐朽嚴重的銅飾。1987年試掘中,在填土中曾發現骨鏃三枚,一枚鋒部為菱形,鏃挺部為兩翼形,中部開口,磨製精細。一件平面呈三角形,斷面為菱形,下部有圓形銎,磨製。另一件為三角形,尖部銳利,斷面呈三角形,端部有圓形銎,磨製精細。
烏圖美仁古墓雖被損壞,但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墓內兩具乾屍均身首分離。成人頭骨不在原位,但肢體規整,頸骨沒有損傷痕跡,似為後人破壞所致;小孩兩臂彎曲上舉,下肢又缺一腿,右腿亦呈彎曲狀,似作掙扎狀態,可能系非正常死亡。墓中成人應為墓主人,其葬式規整,並有牛、羊、馬等隨葬。這種以家禽頭骨隨葬的現象,至少表明墓主人生前與畜牧業的關係甚為密切。
以前烏圖美仁地區曾發現過這類出土乾屍的古墓,被認為是元代墓葬。現在烏圖美仁地區的居民大部分是蒙古族牧民,民間不見這種葬俗。現從殘留腐朽的皮毛遺物和骨鏃的古樸形制判斷,這座古墓的時代還要更古老一些。
是戰死沙場的將士嗎
1989年,青海省博物館進行考古發掘時由當時在青海省博物館工作的李國林(現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等考古人員將兩具千年乾屍提取出土,通過青海醫學院(現為青海大學醫學院)的醫學處理後在青海省博物館正式展出,現在保存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海西博物館內。
在採訪中胡曉軍介紹:「這座墓的千年乾屍在我省是第二次發現。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在諾木洪發現的,但當時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烏圖美仁出土的兩具千年乾屍則是我省保存較為完整的,同時,由於當時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沒有前列參照物,沒能及時界定兩具木乃伊的年代。後來經過考古學者的多次鑑定,年代確認為元代時期。這兩具乾屍的發現,為研究當時的人種、風俗提供了線索和資料,而這種資料很少見,是很寶貴的資料。同時,古代有馬革裹屍的風俗,戰死沙場的將士也用馬革裹住屍體後埋葬,但這兩具乾屍則是用獸皮包裹的,具體是什麼獸皮還在進一步考證。兩具千年乾屍的出生地、年齡以及人種等到目前還是個謎。」(記者 祁國彪 )
為何保存如此完整
那麼,這兩具千年乾屍為何保存得如此完整呢?
對此,胡曉軍介紹,由於烏圖美仁地區屬沙漠地區,比較乾燥,雨水少,屍體不容易腐爛,才很好地保存了下來。提起古代乾屍,人們常把它們稱作「木乃伊」。據國內外已有的發現和研究,古屍大致可分為乾屍、溼屍、凍屍、臘屍和鞣屍幾種類型。這兩具出土的古屍均屬於乾屍類型,它是一種未經人工處理而在沙漠乾燥、無菌、高溫的特殊條件下自然形成的,完全是大自然的傑作。同時,由於海西位於古絲綢之路,在歷史上又是各種族、民族遷徙、交會和融合之處,加之這裡氣候乾燥、雨量稀少等特殊的自然環境,使得海西有了這樣的乾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