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大陸的主幹道,也是中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但絲綢之路不止一條,而是有三條,分別為主幹道、草原道和青海道。相比之下,青海道途經高原最為坎坷,既然如此,為什麼會開發這樣一條絲綢之路呢?
一、青海道
從中國通往西域的道路,人們主要關注的是以下兩條道路,一條是由長安向西北出發,經過六盤山北部,途經固原、靖邊,經過河西走廊進入新疆,然後沿塔裡木盆地邊緣翻越蔥嶺,通往西域。這條就是主幹道。另一條則是由中原地區直接北上,經陰山山脈到居延海,然後經天山南北麓到達西域。
後來考古工作者揭開了青海地區另一條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近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多次在青海地區發現西亞的錢幣,如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出土薩珊波斯的銀幣,1999年在青海烏蘭縣出土了羅馬查士丁尼一世時的金幣。同時還有許多來自西方的珍貴文物。這些金幣出土的地方,都可以視作是貿易的大都市或是主要交通幹道。
羅馬銀幣
於是,學者們開始進一步探索。他們在《史記》、《漢書》中發現「羌中道」的說法;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史書中發現有「吐谷渾道」的說法;兩宋時期又有「回紇道」「青唐道」。就這樣揭開了這條路的神秘面紗,這就是「青海道」。
青海道以西寧為中心,向東經過河湟谷地,到蘭州與絲綢之路主幹道匯合;南部路線與今甘南相連,通到今川北(此線一般是進入青海道的路線);向北則經祁連山麓直接通到張掖;向西則進入柴達木盆地,然後經德令哈,最後在新疆與絲綢之路主幹道匯合。
二、吐谷渾與吐谷渾道
青海道的形成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致是從4000年前的青海史前文化,即齊家彩陶文化,到西漢,這一時期此路已經形成,並承擔東西交通的一定職能,但還沒有成為東西商貿要道。
青海道被注意到始於漢武帝時。張騫第一次出西域,因為對西漢境外的路況不太理解,只知道通往西域只能通過匈奴統治的河西走廊。之後他被匈奴俘虜,逃出來後經千辛萬苦到達西域。他聽當地人說有一條「羌中道」不受匈奴控制,這便是青海道,他回來時走的就是這條路。
張騫出使西域
但當時羌人與匈奴關係密切,張騫還是被抓住送往匈奴。張騫趁匈奴內亂逃出來之後回到長安,向武帝介紹他途經的幾條路,人們才知道這條路的存在。不過漢代攻破匈奴,河西走廊得以暢通,所以在西漢人們也沒有太重視這條路。但隨著護羌校尉的設置,這條路還是得到了很大的建設與發展。
青海道的真正興盛,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原地區亂成一鍋粥,尤其在北方,各民族相繼建立政權,彼此之間紛爭不斷,尤其對南朝政權來說,絲綢之路基本在敵人的控制下。而在此時,青海地區興起了一個政權,就是吐谷渾。
吐谷渾文化
吐谷渾建立於東晉時,領土大概就是今青海省,因為當時國家實力弱小,吐谷渾採取中立而重商的策略,他向南朝各政權朝貢,又與北朝各國建立良好的關係,並利用交通優勢,在大型國際貿易中賺取收益。於是魏晉南北朝三百年間,青海道反超主幹道,成為絲綢之路的貿易中轉站。
(吐谷渾道)
三、唃[gū]廝囉和唐蕃道
隋唐帝國實現大一統之後,絲綢之路的主幹道又得以暢通。而吐谷渾也被吐蕃帝國滅掉,青藏高原進入吐蕃的控制時期。於是絲綢之路聯通西域的職能漸漸消亡。而這一時期,青海道的職能主要是漢藏交往,並連接中原同印度、尼泊爾等地的交通。
唐朝地圖
唐末藩鎮割據中,党項族漸漸在西北地區壯大。北宋仁宗時,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河西走廊就處於西夏的控制之下。西夏雖然沒有阻斷道路,但是對路上貢使、商人的盤查十分苛刻,還要抽取貨物的十分之一進行盤剝,抽取的還都是貨物中最貴重的物品。商人們苦不堪言,於是青海道再次被重視。
恰巧此時,青海地區被一個小政權唃廝囉佔據。唃廝囉採取與吐谷渾一樣的重商政策,通過中轉貿易賺取收益。
唃廝囉佛像
唃廝囉設置了許多驛站接待過往的使團和商團,同時要求國民與過往商團和諧相處,鼓勵和扶植他們開設貨棧,並要求食宿價格不能太過分。同時,大宗貨物和大型商團過境時,國家還會派兵保護,使他們能夠順利抵達北宋境內。同時,還有很大的稅費優惠。於是當時的青唐城(今西寧)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貿易城市,無數貢使和商團,紛紛改道於此。
西寧 青唐城遺址
宋廷南渡之後,路上絲綢之路基本被切斷,南宋面海立國,由陸上絲綢之路轉向海上絲綢之路。自此,青海道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光環也慢慢褪色。到了元明清三代,路上絲綢之路也在發揮光熱,但其主要來往人群已經不是商人,而是宗教往來者。
文史君說
青海道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當中原漢族政權勢力弱小,無法統一全國,河西走廊被強大的政權佔據時,青海道便會成為一條便捷又安全的商貿之路。而恰巧歷史會讓這裡出現一些小政權,因為資源有限,所以他們選擇以貿易中轉立國。正是由於青海道的存在,今天的西寧市,往昔的青唐城,才得以發展壯大,成為西部古往今來的交通樞紐。
參考文獻
崔永紅:《絲綢之路青海道盛衰變遷述略》,《青海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
侯光良:《絲綢之路青海道及出土文物》,《大眾考古》2019年第3期。
張清民:《絲綢之路青海道上的西寧及其歷史地位》,《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