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為什麼要經過青海?途經高原路途坎坷,當時怎麼想的?

2020-11-22 騰訊網

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大陸的主幹道,也是中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但絲綢之路不止一條,而是有三條,分別為主幹道、草原道和青海道。相比之下,青海道途經高原最為坎坷,既然如此,為什麼會開發這樣一條絲綢之路呢?

一、青海道

從中國通往西域的道路,人們主要關注的是以下兩條道路,一條是由長安向西北出發,經過六盤山北部,途經固原、靖邊,經過河西走廊進入新疆,然後沿塔裡木盆地邊緣翻越蔥嶺,通往西域。這條就是主幹道。另一條則是由中原地區直接北上,經陰山山脈到居延海,然後經天山南北麓到達西域。

後來考古工作者揭開了青海地區另一條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近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多次在青海地區發現西亞的錢幣,如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出土薩珊波斯的銀幣,1999年在青海烏蘭縣出土了羅馬查士丁尼一世時的金幣。同時還有許多來自西方的珍貴文物。這些金幣出土的地方,都可以視作是貿易的大都市或是主要交通幹道。

羅馬銀幣

於是,學者們開始進一步探索。他們在《史記》、《漢書》中發現「羌中道」的說法;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史書中發現有「吐谷渾道」的說法;兩宋時期又有「回紇道」「青唐道」。就這樣揭開了這條路的神秘面紗,這就是「青海道」。

青海道以西寧為中心,向東經過河湟谷地,到蘭州與絲綢之路主幹道匯合;南部路線與今甘南相連,通到今川北(此線一般是進入青海道的路線);向北則經祁連山麓直接通到張掖;向西則進入柴達木盆地,然後經德令哈,最後在新疆與絲綢之路主幹道匯合。

二、吐谷渾與吐谷渾道

青海道的形成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致是從4000年前的青海史前文化,即齊家彩陶文化,到西漢,這一時期此路已經形成,並承擔東西交通的一定職能,但還沒有成為東西商貿要道。

青海道被注意到始於漢武帝時。張騫第一次出西域,因為對西漢境外的路況不太理解,只知道通往西域只能通過匈奴統治的河西走廊。之後他被匈奴俘虜,逃出來後經千辛萬苦到達西域。他聽當地人說有一條「羌中道」不受匈奴控制,這便是青海道,他回來時走的就是這條路。

張騫出使西域

但當時羌人與匈奴關係密切,張騫還是被抓住送往匈奴。張騫趁匈奴內亂逃出來之後回到長安,向武帝介紹他途經的幾條路,人們才知道這條路的存在。不過漢代攻破匈奴,河西走廊得以暢通,所以在西漢人們也沒有太重視這條路。但隨著護羌校尉的設置,這條路還是得到了很大的建設與發展。

青海道的真正興盛,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原地區亂成一鍋粥,尤其在北方,各民族相繼建立政權,彼此之間紛爭不斷,尤其對南朝政權來說,絲綢之路基本在敵人的控制下。而在此時,青海地區興起了一個政權,就是吐谷渾。

吐谷渾文化

吐谷渾建立於東晉時,領土大概就是今青海省,因為當時國家實力弱小,吐谷渾採取中立而重商的策略,他向南朝各政權朝貢,又與北朝各國建立良好的關係,並利用交通優勢,在大型國際貿易中賺取收益。於是魏晉南北朝三百年間,青海道反超主幹道,成為絲綢之路的貿易中轉站。

(吐谷渾道)

三、唃[gū]廝囉和唐蕃道

隋唐帝國實現大一統之後,絲綢之路的主幹道又得以暢通。而吐谷渾也被吐蕃帝國滅掉,青藏高原進入吐蕃的控制時期。於是絲綢之路聯通西域的職能漸漸消亡。而這一時期,青海道的職能主要是漢藏交往,並連接中原同印度、尼泊爾等地的交通。

唐朝地圖

唐末藩鎮割據中,党項族漸漸在西北地區壯大。北宋仁宗時,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河西走廊就處於西夏的控制之下。西夏雖然沒有阻斷道路,但是對路上貢使、商人的盤查十分苛刻,還要抽取貨物的十分之一進行盤剝,抽取的還都是貨物中最貴重的物品。商人們苦不堪言,於是青海道再次被重視。

恰巧此時,青海地區被一個小政權唃廝囉佔據。唃廝囉採取與吐谷渾一樣的重商政策,通過中轉貿易賺取收益。

唃廝囉佛像

唃廝囉設置了許多驛站接待過往的使團和商團,同時要求國民與過往商團和諧相處,鼓勵和扶植他們開設貨棧,並要求食宿價格不能太過分。同時,大宗貨物和大型商團過境時,國家還會派兵保護,使他們能夠順利抵達北宋境內。同時,還有很大的稅費優惠。於是當時的青唐城(今西寧)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貿易城市,無數貢使和商團,紛紛改道於此。

西寧 青唐城遺址

宋廷南渡之後,路上絲綢之路基本被切斷,南宋面海立國,由陸上絲綢之路轉向海上絲綢之路。自此,青海道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光環也慢慢褪色。到了元明清三代,路上絲綢之路也在發揮光熱,但其主要來往人群已經不是商人,而是宗教往來者。

文史君說

青海道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當中原漢族政權勢力弱小,無法統一全國,河西走廊被強大的政權佔據時,青海道便會成為一條便捷又安全的商貿之路。而恰巧歷史會讓這裡出現一些小政權,因為資源有限,所以他們選擇以貿易中轉立國。正是由於青海道的存在,今天的西寧市,往昔的青唐城,才得以發展壯大,成為西部古往今來的交通樞紐。

參考文獻

崔永紅:《絲綢之路青海道盛衰變遷述略》,《青海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

侯光良:《絲綢之路青海道及出土文物》,《大眾考古》2019年第3期。

張清民:《絲綢之路青海道上的西寧及其歷史地位》,《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青海都蘭考古驚現「五神殿」 千餘件文物出土印證古絲綢之路文化
    青海都蘭熱水聯合考古隊石晶:主墓室的發掘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有主墓室,南北兩個側室,正好符合古書記載的五神殿墓室。截至目前,在青藏高原,我們墓葬發掘過程中,它的體系最為清晰,結構最為完整,等級也是非常高,是一個高規格的墓葬。
  • 一生一定要走的古絲綢之路
    【峨堡古城】絲綢之路 是溝通古代中西方文明最重要的 通道 ,更是古代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象徵。 中國 ,不僅是 絲綢之路 的起點,更是 絲綢之路 經過的最重要的路段。絲綢之路 在 中國 境內長達1700餘公裡,在這漫長的道路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驛站。
  • 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址 解讀青海千年木乃伊
    經過考古調查後,在烏圖美仁鄉的沙丘上發現千年乾屍,經發掘出土了兩具。    「當時因沒有發掘工具,我們只好先用手在沙漠中一點一點地挖,等挖不下去時,只好又從很遠的牧民家裡借來鐵鍬等工具。兩具千年乾屍都用獸皮裹住,而且很完整,經過仔細辨認,我們發現兩具千年乾屍一具為兒童,一具為成年人,兒童的身體保存較為完整,頭髮呈金黃色;成年男性的身體裝在一條類似皮革製品的連體褲裡,顏色呈灰白色,是原始色,沒穿上衣,頭和身體也已分開。而且,肌膚還有一定的彈性,頭骨等部位發出臭味,將兒童裹在裡面。同時出土的還有鐵劍鏃和皮革製品,當時因工作條件有限,未能及時取出。」
  • 高原精靈——青海沙蜥
  • 青海海西7處小眾古址,在高原風光中尋找曾經記憶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駐德令哈市,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這裡南通西藏,北達甘肅,西出新疆,處於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也曾是通往西域的古「絲綢之路」輔道。這裡的戈壁與草原,有著別樣遼闊的風情,也讓詩人海子寫出了《今夜我在德令哈》。一起來看看這片土地上至今留存的小眾古址,或許你也值得一遊。
  • 青海火流星查明,10餘次燃爆後或有430噸,隕石來襲怎麼防禦
    落在青海玉樹的"火流星"引起了巨大反響,引起網友們的廣泛關注,最近關於該"火流星"已經初步查明其來源,科學家們也公布了相關數據。有幾個問題值得探討:一是為什麼這個"火流星"臨近地球會多次燃爆,二是為什麼明確知道著落地點卻很難找到,三是這樣大隕石來襲我們怎麼防禦。
  • 護佑高原精靈 青海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
    央廣網西寧10月31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李梅英)為保護高原精靈——雪豹,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日前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據現有科學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呼籲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將可以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合作,攜手開展雪豹研究與保護,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介紹:「我們先聯合青藏高原六省區開展雪豹的研究與保護,採取一系列的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行動來保護雪豹。
  • 青海火流星初步查明,10餘次燃爆後或有430噸,隕石來襲怎麼防禦
    落在青海玉樹的「火流星」引起了巨大反響,引起網友們的廣泛關注,最近關於該「火流星」已經初步查明其來源,科學家們也公布了相關數據。有幾個問題值得探討:一是為什麼這個「火流星」臨近地球會多次燃爆?二是為什麼明確知道著落地點卻很難找到?三是這樣大隕石來襲我們怎麼防禦?
  • ...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西寧9月19日電題: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新華社記者張旭東、陳凱、王大千、陳煒偉青海,是民歌中「那遙遠的地方」,受平均4000米以上高海拔等自然條件所限,這裡也成為決戰「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的重要陣地。
  • 青海撒拉族:中國的「土庫曼斯坦人」
    青海撒拉族:中國的「土庫曼斯坦人」 2014-07-03 13:42:17  四合院坐落在青海高原循化縣的黃河之畔,這裡曾是「大禹治水於積石,至龍門,入於海」的地方。循化是中國惟一的撒拉族自治縣。  「房子是20年前修建的,所有的設計都由我親自完成。當時,雕刻師傅看到我畫的圖紙時,感到很不可思議。」老人說。  四方的院落中間,別致的雙層花壇中滿是開得正豔的月季,花香陣陣。
  • 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科研儀器架設落地青海茫崖
    樊萬珍 攝中新網西寧8月26日電 (孫睿)記者2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合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海西州茫崖氣象局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任務「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科研邊界層塔和微波輻射計儀器架設選址工作結束,經過兩日的考察遴選,兩項科研儀器架設初步選定在青海茫崖大烏斯地區和花土溝鎮
  • 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在青海,試爆卻在羅布泊,沿途運輸動用了三萬部隊
    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青海研製成功,試爆區卻選在新疆的羅布泊。這是因為羅布泊那裡更加遙遠而人煙稀少,從而能夠避免誤傷和輻射,茫茫大漠中也不會造成地質坍塌之類的問題,尤其羅布泊遠在內陸腹地,可以避開國外勢力的偵察和窺視。 無論當時還是現在,核武器的儲存和運輸問題都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 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
    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新華社記者在2020年夏秋之交來到這片山宗水源的土地,聆聽浩蕩江河、廣袤牧場、搬遷新村的迴響:一個個脫貧故事,在離天最近的高原大地上,定格成像,匯聚成光。  「無際草原上的新村落」  從省會西寧驅車向西南方向行駛5個小時,景色也從高樓林立的都市變成了一望無際的高原草場。
  • 青海龍羊峽--青藏高原上的科羅拉多
    當下正在熱播的戶外競技真人秀《奔跑吧·黃河篇》本期深入青海當地,跑男團帶我們走進黃河母親源頭處--龍羊峽,探尋水清如鏡的龍羊湖。
  • 各地林草頭條丨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青海省溼地類型多樣,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孕育了獨特的高原溼地生物基因庫。 據青海省林草局溼地管理處副處長宋維菊介紹,總投資100萬元,實施期限為三年的該項目,將實現對高原鄉土溼地植物開展人工培育及小規模栽植等技術研究,選育出適宜湟水流域適生的特色溼生植物,為湟水流域乃至其他高原溼地公園溼地植物系列繁殖及綜合集成配套溼地景觀綠化提供技術示範,為今後研究高原溼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 青海人與青海湖湟魚
    從青海這樣一個以「生態保護優先」為發展理念的省份來講,它又意味著經過長時間以來艱辛的努力,青海人民有充足的底氣來向全國人民曬曬我們在生態保護上所取得的一些成績。因為青海湖是青海的一張門面,看看它的門面,就能推知它的家底,推知它那遍布在山川河流之間,被萬千生靈所共享共愛的「無盡藏」。
  • 王俊傑:在離天最近的地方仰望星空丨四講四愛之高原工匠
    天文學研究需要選擇合適的天文臺址,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國家天文臺前身)組織進藏尋找合適的天文臺址無果後,2004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又啟動了新一輪天文臺選址工作,起因與當時中德雙方討論KOSMA亞毫米波望遠鏡搬遷西藏的可能性有關。隨後幾年,選址隊伍的足跡遍布川西、雲南、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 張信剛:絲綢之路在哪裡?居民是誰?宗教都是什麼?
    一九一〇年,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Hermann)主張絲綢之路的涵義應該延伸到通往敘利亞的道路上。他們那時所說的「絲綢之路」就是剛才我說的「綠洲絲綢之路」。第三條主要是南北向的道路網。它把北邊的河西走廊、隴中、隴南和漢中地區跟南方的青海、川藏、雲貴地區以及再南的南亞次大陸、印支半島連接起來。
  •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大多高?
    眾所周知,我國有四大高原,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另外三座高原是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以及黃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