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與青海湖湟魚

2020-11-23 青海省人民政府

  從青海這樣一個以「生態保護優先」為發展理念的省份來講,它又意味著經過長時間以來艱辛的努力,青海人民有充足的底氣來向全國人民曬曬我們在生態保護上所取得的一些成績。因為青海湖是青海的一張門面,看看它的門面,就能推知它的家底,推知它那遍布在山川河流之間,被萬千生靈所共享共愛的「無盡藏」。

  自5月23日起,由中央電視臺和青海衛視聯合製作的《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大型新聞報導播出後,眨眼之間,網絡、微信、廣播、報紙等新舊媒體,一呼百應地把這樣一個關注高原珍稀物種和青海生態的信息,像漣漪般蕩漾開去,以致形成了一段時間以來大家茶餘飯後必不可少的談資;以致讓眾多外地的遊客按捺不住興奮,紛紛陸續踏上探望青海湖之旅……

  靜下心來,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讀這次報導所形成的新聞「漣漪效應」。從國家層面來講,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聯合報導,它在宣傳手段上動用了現代世界最先進的記錄技術——水下機器人、陸上飛行車、空中航拍這一海陸空三位一體的立體直播方式,確確實實讓人們既看到了一個夢幻般的青海湖,也看到了一個揭去面紗露出真容的青海湖。從青海這樣一個以「生態保護優先」為發展理念的省份來講,它又意味著經過長時間以來艱辛的努力,青海人民有充足的底氣來向全國人民曬曬我們在生態保護上所取得的一些成績。因為青海湖是青海的一張門面,看看它的門面,就能推知它的家底,推知它那遍布在山川河流之間,被萬千生靈所共享共愛的「無盡藏」。

  現在,世人無論從遙感監測得到的數據,還是從一幀航拍照片那裡,都能真切地看到青海湖美麗的身形不單正在日益變得豐滿,世人還頭一次藉助水下攝影,看到了青海湖4389平方公裡的水下世界,依舊是清澈的。在這樣一個時刻,所有的青海人,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青海人——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過來的青海人,當他們從電視和網上看到這次盛況空前的報導,他們的內心有著久久不能平復下來的一種激動,因為這些人數龐大的青海人,對青海湖、對青海湖湟魚,都有著一種異地他鄉的人們所沒有的、念茲在茲的情結。這份特殊而深沉的情感,讓他們在這裡安居樂業,繁衍子嗣,即便他們中的一些人如今移居到了別處,可在此刻,在看到湟魚的清清世界和它們節日般的洄遊畫面,每個人都會在心裡不約而同地、鄭重地感嘆一聲:「別來無恙」!

  這聲感嘆的意味太深長了,深長得難以言表。粗略說來,就是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他們每個人的心底裡都被一種感恩和歉疚的矛盾心情牽繫著、縈繞著;長期揪在他們心靈裡的一次次扯心,以及隨後全體青海人對當年過失的彌補,使得世人共同見證到一個湖清魚歡的生態善果,他們的內心裡豈能不掠過一絲絲釋然和寬慰,豈能不甜甜地歡欣上一陣子!

  是的,在青海,沒有哪一種生物能像青海湖湟魚一樣,成為青海人、青海老百姓腦海裡特別的一種記憶;沒有哪種水域動物能像青海湖湟魚一樣,成為整整幾代青海人的一種集體記憶。人與一種生靈,不,跟萬類生靈之間,真真實實像焊疤一樣牢牢焊接在一起的共生共存的關係,不過是在人與湟魚絲藕一般的牽連中,投射下了一幀令人難以忘懷的縮影。

  青海人最清楚青海湖禁漁的由來,他們更清楚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活命,不得不把飢餓的目光伸向這片自古以來不曾撒網的蔚藍色湖泊,伸向湖泊的精靈——湟魚。那可是青海人向大自然過度索取的一次規模空前的行動。為了部分還原那個特殊年月、特殊歷史情境下所發生的情境,我從我父親那裡——當年青海湖捕魚的經歷者,鉤沉到如下寶貴的歷史記憶——

  據我父親回憶,三年饑荒時期,具體是1961年,他們由單位——青海日報社——抽調十多個人組成的打魚隊,駐紮在剛察縣西南部的泉吉公社(註:1984年改為泉吉鄉,沿用至今)。與報社打魚隊毗鄰的單位還有青海電影製片廠、青海新華印刷廠、剛察縣水文站等單位。報社的打魚隊由賈世明、鍾永年任正副隊長,我父親和報社其他八九位同志是隊員。當時環湖地帶幾乎被省上各個單位及農村人民公社組成的打魚隊圍滿了。條件好的單位有木船,青海湖漁場還有機帆船。青海日報社打魚隊因為沒有船,便選擇了靠近布哈河、沙柳河的泉吉公社。當時他們在河道下網的時節,正是端午節前後。五六月份的布哈河、沙柳河河水凍得人直打擺子,加上風特別大,所以他們下河捕魚時身上都要穿上厚厚的皮襖。為了便於捕魚,還要把皮襖上捲起來扎在腰間,下身則只能穿上短褲。那時候沒有酒,為了驅寒,他們就喝上幾口用酒精勾兌過的酒暖暖身子。河床坑坑窪窪,河水深淺不一,過河時要特別小心,得一個人拉著一個人。一不小心,湍急的河水會把人衝倒。遇上山洪,把人捲走的事也時有發生。

  當時在布哈河、沙柳河產卵的湟魚多得能在人的腿肚子上撞來撞去,牧民騎馬過河,馬蹄都會踩到湟魚。有時候人用手猛地一抓,也能逮到一條。拉網後,他們會把小魚又放回到水裡。一般情況下,捕到的單個湟魚小則有兩斤左右,大則有三四斤。捕到魚後,他們便掏去魚的五臟。魚的五臟也被充分加以利用,是擱在一種鐵篩子裡控著,下面用臉盆接著,這樣經過日曬便可濾出魚油,潷去混到魚油裡的水,就可以用這種魚油炸大麥麵油餅。他們每人輪流值灶一周。我父親屬於那種愛鼓搗吃的人,遇上他值灶,隊員們最是歡喜,因為他會想出許多吃的花樣。除了乾菜(曬成幹的蘿蔔纓子之類),他會把魚肚(俗稱魚泡)做成涼拌。他還會做魚肉餅、魚肉麵片,把肥厚的魚舌用刀削下來,做成乾菜合子。湟魚的營養很快就把每個打魚的人都吃圓了,沒有一個人出現浮腫——那可是那個年代由於饑荒和營養不良而遍及全國城鄉的流行病症。

  燒飯的燃料用的都是牛糞,全是從泉吉山附近撿拾來的。吹火用的家什是用羊皮做的火皮胎,一頭大一頭小。小的一頭有風嘴,鼓風的時候,人用力把火皮胎壓下去就是。牛糞火十分環保,發出的是藍藍的火苗。

  晚上青海電影製片廠打魚隊還會在大帳篷裡放電影。

  十幾個人擠住的帳篷裡,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那時候打魚隊還配備有七九式步槍,到了晚上還要警惕天峻山裡的土匪、國民黨空降特務,警醒的耳朵隨時注意著動靜,注意有沒有駝鈴的響聲和馬蹄聲。

  我父親還回憶說,那時候周圍的沙灘上墳頭特別多,都是淹死的漁工和捕魚者,枯水井也多。還有,他們在少數湟魚的五臟裡發現有帶子狀的絛蟲。

  除了捕魚,看日出也是他們的一種享受,紅紅的太陽升起來,就像是從青海湖裡冒出來似的。

  對於這段經歷,我父親有兩句感慨:一句是:「是青海湖湟魚救了青海人的命!」另一句是:「那日子雖苦,但享福。」

  我的同行周小建5年前在《江河源》副刊上發過一篇文章,其中寫到:「在上世紀的1960年到1962年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青海省糧食產量和人口數量直線下降。困難危機關頭,有關部門發出各行各業『獵山漁水』,開展生產自救的號召,一時間數萬飢餓的人群湧入青海湖環湖地區日夜不停地捕撈湟魚。3年的捕撈量將近7.3萬噸,其中青海湖的捕撈量一天竟最高達到七八十噸。偉大的湟魚,用它豐富的高蛋白不知拯救了多少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掙扎的人們的生命。據記載,從1958年到1985年,青海湖至少給青海人民奉獻了近20萬噸湟魚,按當時全省300萬人口計算,這期間全省人均吃掉了67公斤湟魚。就是在極度困難的1960年到1962年三年當中,青海人也人均吃掉了33公斤湟魚。真是救命的湟魚啊!」

  所以,在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青海人均魚產品竟然居於全國之首,這在西陲高原堪稱奇蹟。那段歲月裡和後來的一些日子裡,青海人家家戶戶都有過用幾毛錢端來一臉盆湟魚吃的經歷,在青海人的記憶裡,那些日子的空氣裡總是飄滿了魚腥味兒。

  不妨我們把湟魚的厚生之德來一次合情合理的放大:在那個飢餓的年代,湟魚不但救活了無數青海人的命,讓一個個家庭得以倖存、完整,讓那代人和他們一個個臨盆的孩子有了來自動物營養的滋補,那代人的大腦裡,也確定無疑地增多了一些多巴胺和內啡肽這類左右人類大腦的快樂物質。那時候,如果有親戚從遠處帶來幾條湟魚或單位搞福利給職工分配湟魚,那就意味著家家戶戶迎來了一個人世間最隆重而欣喜的節日。人們在那個時候就知道湟魚的珍貴,湟魚的奉獻。目光更其深邃的人,或許會看到,整個青海大地上所發生的所有拓荒創業的傳奇,青海人在酷寒之地所創造的一個個奇蹟,都離不開這片水土上包括花鳥蟲魚、草木山川、溪流泉源慷慨而無私的饋贈。

  正是那段時期過度的捕撈,讓湟魚資源陡然間失去了生態平衡。這也就是為什麼1982年以來,青海省痛下決心,先後四次封湖育魚,尤其是第四次封湖育魚——從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禁捕時間長,禁捕力度大,明確規定在封湖育魚期間任何單位、集體、個人不準捕撈、加工、運銷湟魚。

  三十多年的努力,換來了令人欣慰的結果。據青海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提供的分析監測數據和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最新的遙感監測結果顯示:在過去的40年裡,青海湖面積呈先減後增的變化趨勢,不過面積增長還沒有恢復到1974年的水平。長時間封湖育魚計劃的實施,讓裸鯉資源量得到十幾倍多的增長。同時,青海湖鳥類的種類也從1989年的164種增加到目前的220多種。

  這一雄辯的事實再次證明了中國人的一條古訓: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這一切我們贏得得多麼不容易,這一課我們又補得多麼真誠,多麼實在。如此,我們才葆有了青海湖魚翔淺底、百鳥酬鳴的景象;如此我們才沒有讓青海湖變作一湖死水,讓鳥島變作一座荒島。

  生態之美僅僅是青海湖呈現給世人萬方儀態中的一種。它還有著讓世人魂牽夢縈的人文之美。兩年前,我曾經通過青海湖周邊名聞遐邇的另一種高原動物——剛察馬,書寫下動物之美,人文之美,書寫下動物與人文相互輝映著的那麼一種惟獨青海這片大地的高陸所存有的絕世影像——

  棗騮色的剛察馬,額頭寬大,軀幹頎長,在身影遠去的遊牧者馳騁的疆域,在朝霞與落暉,在銀色的光瀑,或徐或疾飄動琴音一樣緬邈的鬣鬃。白雲停泊蔚藍色穹空的日間,因為被青草屢屢觸及長長的眼睫毛而不時虛眯起來的眼睛,之前或者之後,它銅鈴般的大眼睛裡,可是一再閃爍過巖畫上遊牧部落武士和獵人佩帶的縋杖,空中無數的雨滴折射的七彩拱門,還有角什科貢麻村嘛呢石刻上綠度母神像的光彩。

  而它的耳廓,縈繞不已的傾聽,乃是每年夏季來自沙柳河、布哈河十萬尾湟魚洄遊梭織的交響,仿佛攀登在倒立的河床,娓娓搖動著它們自備的槳葉,劃呀劃,劃呀劃,劃呀劃呀劃呀劃。它們嵌著黑斑的金黃色肚腹,各個攜帶數不清的粟米似的魚子,在淡水的波流,排布生生不息的種苗。剛察馬似乎聽到了金眼圈與金眼圈錚錚作響的一環又一環餘音。

  剛察馬的鼻翼,飄過一聲熟稔的水晶晶花、黃燦燦油菜花的幽息,飄過藍色的青海湖溼鹹的水光。

  水乳大地,剛察馬的主人再一次地用他的黃銅茶炊,煮釅又一壺款待客人的奶茶。

  此刻,所有的青海人都聽到了青海湖那深情款款的蔚藍色濤聲,我們的耳廓又依稀聽到了很多年前央視著名播音員趙忠祥先生在《動物世界》裡以他那詩化的、磁性的抒情解說風格,為青海湖、青海大地的一次遼闊的解說——

  ……

  在湖面達海拔3200米的青海湖裡,還有青海裸鯉,俗稱湟魚。湟魚的鱗已完全蛻化掉了。每年夏天,魚群沿著大小河流逆水而上,離開鹹澀的青海湖到淡水中產卵。其遷徙隊伍頗為壯觀。

  在湟魚產卵的季節,鸕鷀也來到青海湖修理舊巢、孵化幼雛。大多數鳥類在緊張的繁殖階段後,就開始換羽了。為了不喪失飛翔能力,舊羽毛對稱脫落,先是更換尾羽,最後更換頭部羽毛。

  談起高原上的水域動物人們總想起青海湖,其實在阿尼瑪卿山和巴顏喀拉山之間的谷地裡,也有一片野生水域動物的樂園。鄂陵湖、扎陵湖、冬給錯那湖像絢麗的藍寶石,像細膩的絲綢陶醉了它所擁有的天地。

  ……

  離開藍馬雞的故鄉,向南另有一方晶瑩碧透的藍色世界。這裡是青海南部玉樹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4300米的隆寶灘湖。

  ……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誠哉斯言!(馬鈞 劉文靜)

相關焦點

  • 青海偷吃湟魚「戲法」百出 不法商販瞄上珍貴魚種
    青海湖裸鯉又稱「湟魚」,是極為珍貴的高原魚種。近期,隨著青海旅遊旺季的到來,一些不法商販為了牟取暴利,置青海省封湖育魚的法律法規於不顧,高價銷售湟魚製品。多年來,青海省各級漁政、工商、公安等部門嚴厲打擊偷捕、偷售湟魚的違法行為。而魚販和餐廳老闆們為了逃避執法人員的檢查和處罰,可謂「戲法」百出——戲法一:食客進暗室。
  • 男子曬吃湟魚被罰 湟魚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處核心地位
    【男子曬吃湟魚被罰二級保護動物了解一下!】2018年10月13日,某視頻平臺中一段視頻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有網友指出視頻中男子在烹飪的魚是明令禁止捕撈的青海湖湟魚。  視頻中,有數條魚在鍋內被烹煮。有網友看出,在鍋內被烹煮的是青海湖特有保護動物湟魚。
  • 半月談|生生不息青海湖
    一次次向沙漠發起進攻、一次次抗擊自然的威脅……青海,終於為祖國交出一份「綠色」的「高分」答卷。讓綠色書寫歷史青海湖又名「措溫布」,在藏語中有「青色的海」之意,青海省即以此得名。青海湖以西,是廣袤的柴達木盆地,正因有了青海湖這個「天然屏障」,西部沙漠化向東蔓延的態勢才得以遏制,東部河湟谷地的生態安全才得到保證。
  • 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從打響保衛藏羚羊的第一槍,到青海湖湟魚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棲息環境。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以生命為代價的繁衍,青海湖之中獨特的勵志生物
    這種三文魚的精神確實在我們每個人學習,聽起來也特別的悲壯,這種以生命為代價的繁衍,其實在西藏青海湖這邊也在每年都上演,不知道大家對青海湖的了解有多少,青海湖之中生活著一種魚類被稱之為湟魚,而這種魚其實也跟三文魚有相同的經歷,可以說也是在意生命為代價進行繁衍,是青海湖中最勵志的魚群,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 僅我國青海才有,40多年前是救命糧,如今爆紅全國卻無人敢吃
    這種魚的名字叫做「青海湖裸鯉」, 又稱湟魚、鰉魚、裸鯉等,原本是黃河鯉魚的後代,不過因為生活在青海高原地區,其鱗片退化,成了無鱗魚,因此才叫裸鯉,又因這種品種的魚僅在我國青海的青海湖及其附屬河流才有,故而得名「青海湖裸鯉」。
  • 以山為筆、以水為墨│青海繪就國家公園省的壯美畫卷
    青海,書寫著國家公園省的壯美畫卷可可西裡玉珠峰當可可西裡的新生藏羚羊第一次睜開眼當雪豹在阿尼瑪卿終年的積雪上留下一串串腳印當荒漠貓在祁連山灌木叢中優雅轉身當青海湖億尾裸鯉頂著水流溯源而上當大天鵝、斑頭雁、棕頭鷗……從鳥島振翅高飛
  • 青海湖的水溫隨季節而變化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湖區全年日照時數大部分都在3000小時以上,較青海以東同緯度地區高出700小時左右;年日照百分率達68~69%。
  • 青海湖上遊惟一國家溼地公園生態效益顯現
    記者26日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獲悉,總投資7690萬元人民幣的青海湖環湖惟一國家級溼地公園——沙柳河國家溼地公園生態效益已經顯現。沙柳河是青海湖第二大入湖河流,也是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湟魚的主要洄遊河道,溼地公園修建以來,通過此地洄遊的湟魚數量逐年增加。中新社記者 趙凜松 攝6月25日,航拍沙柳河湟魚洄遊通道。
  • 青海漁業的先行者,歷史上隻字片語的乙弗勿敵國
    394年,鮮卑禿髮部為了徹底徵服河西鮮卑各部,對摺掘和乙弗發起攻擊,迫使乙弗鮮卑遠遁至青海湖一帶。乙弗鮮卑遷徙到青海湖畔後,「養民務農,修結鄰好。」與此同時,吐谷渾北渡黃河,向北推進,環湖地區被吐谷渾佔領,青海湖畔的乙弗勿敵國被併入吐谷渾。444年,北魏晉王伏羅率兵徵討吐谷渾,吐谷渾王慕利延不敵被迫遠逃,併入吐谷渾的乙弗人首領匹知降魏。北魏軍隊撤退後,吐谷渾王慕利延捲土重來,乙弗人重歸吐谷渾,隨著時間的推移,乙弗人逐漸融入到了吐谷渾族中去。
  • 黃石自駕西藏18天:白天爬上車頂看青海湖,晚上打卡黃河第一橋
    第十八天數據路上的風景中午「大白」停在倒淌河青海湖青海湖,藏語名為「措溫布」,即「青色的海」。青海湖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青海湖由祁連山脈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青海湖是一個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幹,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
  • 青海湖~心臟聖湖
    青海湖中最大的湖泊,中國的湖泊,藏族人中心的聖湖。我一直想去嚮往很久了,真面目一探廬山。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開展。直到夏天假期,女兒高考結束,拿到了成績,也有了成績。答應給她一個成人禮,正好!底的青海湖是最美的季節,油菜花開花,溫度適宜,一家人乘青海湖!一圈360公裡,按計劃在4天內完成。
  • 為青海湖添綠
    青海積極推進青海湖國家公園規劃建設。圖為青海湖風光。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攝  青海湖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維繫著青藏高原生態安全。青海湖以獨特的「水—魚—鳥」共生溼地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被稱為「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  30歲的王淑寧是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日前,她和同事在這裡種下了丁香、水栒子等樹種。  王淑寧說:「我們用自己的雙手讓『高原藍寶石』青海湖變得更美,為美麗中國行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 西藏湖泊釣魚,遊釣名貴湟魚和裂腹魚,它屬於保護魚種必須放生
    由於當地藏族人不吃魚的原因,所以西藏眾多湖泊的野生魚常年繁衍過多,湖泊支流水裡隨處都是魚類,羊卓雍措主要是裂腹魚和名貴湟魚居多。湟魚是名貴魚類,是高原湖泊的特有魚類,目前青海地區和西藏地區的野生湟魚是國家保護魚種,管控極為嚴格,所以一般釣到都必須放生,很多非法捕撈野生湟魚出售的人都會受到法律制裁,由於野生湟魚價格及其昂貴,但凡吃過野生湟魚的人都是非富即貴的。
  • 裏海和青海湖都是鹹水湖,為何裏海被稱為海,青海湖卻叫做湖?
    比如說,我國的青海湖,中亞地區的裏海,雖然它們的水也是鹹的,但四面都被陸地包圍,並沒有與大洋相連,所以這種水域,只是鹹水湖,而不是海。再比如歐洲的黑海,地中海,雖然幾乎完全被陸地包圍,但因為通過海峽和大洋相連,所以它們被稱作內海,而不是湖。不過凡事也有例外,有些水域,雖然不是海,但卻可以被命名為海。比如說上面提到的裏海,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
  • 青海湖比洱海面積大,為何洱海被稱為海,青海湖卻叫做湖?
    但我國的洱海和青海湖卻是兩個例外,洱海是淡水湖,面積256.5平方千米,因沉降侵蝕形成,屬高原構造斷陷湖泊,無論是從成因來看,還是從水域面積、水的鹹淡來看,洱海和海都沒有一點關係。而青海湖卻是鹹水湖,而且面積達到了4435.69平方千米,是洱海的十倍有餘,兩者相比,肯定是青海湖更像海,那麼為何洱海被稱為海,而青海湖叫做湖呢?首先說一說洱海為什麼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