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我國青海才有,40多年前是救命糧,如今爆紅全國卻無人敢吃

2020-10-26 民生播報

前2年的時候,有一種魚在網上突然火了,到如今更是爆紅全國,起因是有人在網上發布了一段烹飪這種魚的視頻,結果沒過多久,卻被爆出罰款7千元,隨之讓這種名不見經傳的魚走進了大眾的眼裡,同時也讓這種魚的名字成了網上熱詞,很多人都很好奇它究竟是什麼魚?為何吃它會被罰款呢?

這種魚的名字叫做「青海湖裸鯉」, 又稱湟魚、鰉魚、裸鯉等,原本是黃河鯉魚的後代,不過因為生活在青海高原地區,其鱗片退化,成了無鱗魚,因此才叫裸鯉,又因這種品種的魚僅在我國青海的青海湖及其附屬河流才有,故而得名「青海湖裸鯉」。

沒有鱗片的魚我國有很多種,如泥鰍、鱔魚、鯰魚等都沒有鱗片,為何偏偏青海湖裸鯉這麼珍貴呢?這就要從青海湖裸鯉生存環境和種群數量說起了。

青海湖裸鯉是青海湖及其附屬河流中的魚,可以說是青海湖生態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如果青海湖中失去了青海湖裸鯉的話,那麼這個湖泊可能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

在青海當地有這麼一種說法,「湟魚和飛鳥,青海湖兩寶」。內陸魚絕大部分是淡水魚,而湟魚是難得的能適應內陸鹹水湖的魚類之一,帶活了青海湖的生態環境,足以說明它的地位。

此外就是其種群數量了,在很早之前,青海湖裸鯉其實是非常多的,在青海當地,對於吃肉很講究,那就是「沒有蹄子」的動物不吃,這就使得當地幾乎沒人會吃這種魚,因此在以前的時候,不說青海湖裸鯉泛濫,但至少在湖裡是隨處可見。

但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青海湖裸鯉卻被大量捕食,有老一輩的農民回憶說:「在40多年前的時候,整個青海面臨饑荒,糧食作物嚴重不足,除了藏民不吃魚以外,湟魚幾乎養活了大半個青海人口。在那個『以魚代糧』的年代,人們依靠湟魚填飽肚子、補充營養,可以說湟魚是當時青海人的『救命糧』都不為過。」

後來隨著外來人員的進入,青海湖裸鯉就變成了盤中餐,鹹水中的魚沒有腥味,肉質更為細膩,在市面上十分受人們的歡迎,所以很多不法分子大量捕撈青海湖裸鯉到市場上賣,謀取不當利益。

除了人為的捕撈之外,還有環境因素的影響,如青海湖水位的下降,遊客們亂丟垃圾等等,都對青海湖裸鯉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而青海湖裸鯉因生活環境較為極端,它們的繁殖能力比較弱,生長速度也十分緩慢,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它們的種群數量越來越少。

因此為了保護青海湖裸鯉,1994年的時候將其列為了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03年納入《青海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2004年被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物種,不能捕撈也不能買賣,更不能食用。

也是因為這些原因,使得青海湖裸鯉雖然在全國爆紅,但如今卻無人敢吃。好在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了保護青海湖裸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幾年一直在進行人工培育,然後每年再將魚苗放回湖中,如去年的時候,就將12萬尾青海湖裸鯉魚苗被投放入沙柳河中。

作為一種珍貴的經濟魚種,青海湖裸鯉值得我們小心地去守護。至於以後青海湖裸鯉是否還能像以前那樣作為食用魚食用,那就看以後能否人工養殖了。

各位朋友,你們是否見過青海湖裸鯉呢?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鹹水淡水均可生存,曾是青海人的救命糧,如今火遍全國卻無人敢吃
    正因為經歷了從大海到長江這段,江刀的價值才非常高。在青海也有一種魚,同樣能夠適應淡水和鹹水,但是它不需要刻意從海水遊到淡水中,這種魚也是青海獨有,主要生活在青海湖中。說起青海湖裸鯉,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因為這種魚現在稱得上是網紅,可謂是火遍全國。因為有人發布了一段烹飪青海湖裸鯉的視頻,卻被罰款7千元。
  • 長樹上的「西瓜」,在印度被當救命糧,我國卻不知道怎麼吃
    我國地域遼闊,從南到北各具顯明的地域特色,北方遼闊奔放,而南方溫婉柔情,就連在不同地域生長的動植物也各具千秋,北方的樹木樹葉長的都比較小,因為要保留樹木體內的水分,而南方雨水比較多,樹木吸收的水分也很多,所以南方的樹木樹葉都很大,一般都是那種闊葉植物,這些大葉子可以幫助樹木將多餘的水分蒸發掉,
  • 窮人的「雞腿兒」,富人說是人參,如今才知它價值可貴
    內容提要:窮人的「雞腿兒」,富人說是人參,如今才知它價值可貴!文:三農小七古人云:「食色性也!」很多人都離不開吃,中國人對吃的研究也極其深刻。俗話說:「天上飛的不吃飛機翅膀;地上跑的,不吃汽車輪胎」!可見,國人的食譜有多廣泛。
  • 曾是窮苦時的救命糧,很多農村娃愛吸它花蜜,如今被當綠化種
    我們日常生活裡總能看到很多的野生植物,它們之間的很多雖然現在一點也不起眼,被大家忽視或者當做豬食來使用,但是它們在以前生產力不發達,人民生活比較困難的時候,都是救命用的食物,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種植物就曾是窮苦時的救命糧,它的學名叫做芭蕉芋,也有些地方會把它叫做焦藕。
  • 酷似毛毛蟲,曾是窮人的救命糧,種苗45元一棵,如今大量種植致富
    幾年前已有人將它從外地引進,只是當下本地種植還不多。大多農民沒有親自種過也有聽別人說過。 其中在歷史當中,有很多個時期,桑葚在生活中扮演著救命糧的角色。
  • 長得酷似艾草,曾是窮苦人的救命糧,如今更是珍貴,見到請別錯過
    現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野菜野果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從而加以利用了,而有些野菜野果卻慢慢的被人們所遺忘,筆者個人覺得實在是太可惜了。所以大家應該多多了解一些野生植物的知識,將這些有用的野生植物合理地加以利用。
  • 袁隆平最當心的事情正在發生,屆時恐怕「無糧可食」
    說到袁隆平這名字相信身為中國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他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曾經培育出人工雜交水稻為億萬中國人解決了溫飽問題。60年代初期,我國處於嚴重的困難期苦不堪言,那時候別說吃頓飽飯了,連天天喝粥都成問題,大多數的老百姓都吃不上米飯只能忍飢挨餓或者挖野菜啃樹皮充飢。
  • 有網友問:沙漠裡遍地是西瓜為何無人敢吃?
    有網友問:沙漠裡遍地是西瓜為何無人敢吃?首先要確定那所謂的「西瓜」到底是不是西瓜,然後再問「為什麼無人敢吃」的問題,果實長得像西瓜的植物又不是沒有,其中一些還有強烈的毒性,吃了會嘔吐,嚴重者死亡。藥葫蘆打開以後也不像西瓜了,不同於西瓜的紅瓤,藥葫蘆裡邊是類似海綿的白色組織,在人渴到急處的時候,看到這類植物難免看錯,抱著啃一口可就要了命了。藥葫蘆的分布區域多在地中海等區域附近的沙漠中,它們的果實中含有強烈的毒性,由於「禍從口入」,會影響消化系統,又因為其中含有的一些生物鹼能夠進入血液,因此對肝臟、腎臟等也有一些危害,誤食的人輕則上吐下瀉,重則丟掉小命。
  • 種植1次收穫十年,過去農村的「救命糧」,現在卻都不愛種了
    導讀:種植1次收穫十年,過去農村的「救命糧」,現在卻都不愛種農村有種常見的農作物,在一些田間地頭,犄角旮旯地方尤其的多見,而且不用管理,每年都會有不錯的收穫。這種植物的塊莖,據農村老人說,在過去的年代,這種塊莖是「救命糧」,被當作糧食來食用,這也得益於這種植物生長速度快,耐性好,適應能力強的特徵,即便是不怎麼管理,依然會有收穫。這種農作物就是大家熟知的:洋姜。
  • 國慶新景點「虎門看日出」爆紅!男困虎門缺水糧,駕車10小時昏倒
    據指有司機由深圳回湛江花足40小時還塞路上,戲言是「英雄難過虎門關」,深圳交警亦在微博開玩笑:「祝賀你順利過虎門大橋!」「車上沒有放四五盒月餅,真的不敢走虎門大橋……來吧朋友,虎門渡口歡迎你」不少車主在網上上傳現場塞車圖片,有醒目的車主選擇改乘輪渡,避開車龍。此外,沿路上亦見有不少男司機乘客集體小解,不少人更浪漫地齊齊看虎門日出。
  • 鈣鋅含量高比菠菜芹菜高,被人稱為「小人參」,曾是人們的救命糧
    導讀:鈣鋅含量高比菠菜芹菜高,被人稱為「小人參」,曾是人們的救命糧!文:三農小七山野鄉間,令人神往,那裡沒有房貸壓力,沒有車貸煩勞;那裡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競爭……即便不長住,也是緩解壓力的好地方。而且,久居山裡,你會發現很多山裡的好東西。
  • 果實曾是救命糧,卻不知藤蔓價值高,湖南人從小吃到大,開胃下飯
    導讀:果實曾是救命糧,卻不知藤蔓價值高,湖南人愛吃,做酸菜開胃下飯文/農夫也瘋狂對於很多離家的遊子們來說,最思念的營養都是家鄉的味道。在城裡混得再好,可是也難以品嘗到媽媽做菜的味道。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離家的時候,總是會大包小包帶一些爸媽做的土特產進城,因為好些美食只有家鄉有,尤其是父母親手做的更讓人難忘。又快到了年底,大家是不是很想要回家呢?估計很多的父母早已經做好了各種美食,等待著離家的子女回家了。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種很有特色的家鄉菜。很多人只知道它的果能吃,在以前還是窮苦人家的救命糧。但是卻把藤蔓當垃圾扔掉了,殊不知它比果更好吃。
  • 英國又一泛濫物種:存在兩億多年的史前生物,肉質鮮美卻無人敢吃
    英國又一泛濫物種:存在兩億多年的史前生物,肉質鮮美卻無人敢吃大多數國家都曾面臨過物種泛濫的問題,比如英國的小龍蝦,澳洲的生蠔等等,這時候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網友,都會說把這個問題交給中國人,肯定能一下子就能給你解決。
  • 40年前作為食物引入我國,如今卻被列入黑名單,寄生蟲高達上萬條
    導讀:40年前作為食物引入我國,如今卻被列入黑名單,寄生蟲高達上萬條作為外來物種,小龍蝦無疑是十分成功,現在在我國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種夏季美食,在華中地區,小龍蝦也成了許多農村地區支柱型產業,不少農民都在從事小龍蝦的養殖
  • 西安一座「樂園」爆紅,僅距離市中心32.4公裡,斥資1.3億建造
    有人說,西安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000多年的造城史,這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每次想起西安,都會勾勒出長安繁華的一幕;有人說,西安地處關中地區,不僅是西部重要城市,也是我國科技、教育、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化大都市;此外,西安也是最好的旅遊城市
  • 爆紅後的華農兄弟:國慶有100多人來看竹鼠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24日電 題:爆紅後的華農兄弟:國慶有100多人來看竹鼠  作者:任思雨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竹鼠哇。」在這個秋天,華農兄弟突然火了。
  • 印度恆河鱉泛濫,無人敢吃,最後大多自然老死
    印度鯰魚因為無人吃,而泛濫成災的消息,許多人都看過,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你可知道在印度的江河裡,其實真正的「江河霸主」,並非鯰魚,而是一種在我國非常稀少的水族——甲魚。近日,一組「恆河甲魚泛濫成災」畫面,在網上引起許多網友的關注。可以看到,印度河裡的甲魚不僅密密麻麻、數量極多,還個頭驚人,不少都有十多斤以上!
  • 40多年持續燃燒的坑洞,卻無人敢撲滅,雖然每年都損失幾百億
    在這個世界上是有許多神奇的景色的,這些景色並不一定是自然風光,但是卻同樣非常宏偉和精彩。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因為意外的情況發生,但是同樣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比如說土庫曼斯坦的地獄之門,這就是一個因為意外而產生的景點。
  • 我國「私藏」一蛇島,棲息有13萬條毒蛇,除鳥類無人敢靠近
    我國是一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最早在5800年前後,在長江、黃河等地便是有了文明起源的跡象。現在歷史遺留下來的眾多古建築等也是發展成為旅遊景點,慢慢的被人們熟知。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一處非常危險的島嶼,這裡棲息著有13萬條毒蛇,許多人也是不敢靠近這裡,知道這裡的人也是非常的少,平日裡這裡只有一些鳥兒以及飛禽經過這裡,是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也是一處「私藏」在我國的一座蛇島。
  • 全國1/4野生鳥類青海有分布
    292種,全國1/4的野生鳥類在青海都有分布;  46種,分布在我省境內的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眾多;  從瀕危時的22隻增長到200多隻,經過多年努力,在我省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種群擴大;  今年3月22日至28日,3.8萬隻水鳥相聚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