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1次收穫十年,過去農村的「救命糧」,現在卻都不愛種了

2020-12-06 棒奔霸

導讀:種植1次收穫十年,過去農村的「救命糧」,現在卻都不愛種

農村有種常見的農作物,在一些田間地頭,犄角旮旯地方尤其的多見,而且不用管理,每年都會有不錯的收穫。這種植物的塊莖,據農村老人說,在過去的年代,這種塊莖是「救命糧」,被當作糧食來食用,這也得益於這種植物生長速度快,耐性好,適應能力強的特徵,即便是不怎麼管理,依然會有收穫。這種農作物就是大家熟知的:洋姜。

洋姜學名叫做:菊芋,是一種菊科植物,在我國種植的時間並不長,據說是鬼子來的時候帶過來的,所以也被大家叫做:「鬼子姜」,雖然外形外形上跟調味品的生薑極為相似,但口感味道是大有不同,洋姜吃起來爽脆多汁,帶有微微的甜味,和一股洋姜獨特的味道。過去的時候,農村種植洋姜的非常多見,尤其是北方地區,洋姜是冬季食用最多的食物之一。

洋姜的主要作用是醃製鹹菜。脆生生的洋姜切成絲或者切成細絲,淋上香油和食醋。就是一道開胃的小菜,過去的時候,洋姜是北方地區冬季主要的下飯菜,幾乎家家戶戶都是使用罈子之類的,醃製上滿滿當當的一攤子洋姜,作為冬季食用。洋姜也伴隨著很多人度過了風風雨雨。洋姜種植之後幾乎不用打理,每年都會準時地發芽、開花。

洋姜繁衍能力超強,秋季收穫的時候,土壤裡面會留有一些種球,到來年的春季,洋姜就會茂盛的生長出來,不用幾年就會繁衍成為一大片,而且如果不想種植洋姜了,很難根除,每年都會生長,所以也被大家叫做「萬年髒」,洋姜過去的時候種植數量非常的多,幾乎每個村子都會看到洋姜,尤其是在一些邊角之地和一些相對貧瘠的地方,大家都會種植上洋姜,不用澆水,不用施肥,每年準時都會有滿滿的收穫。

洋姜這幾年種植的數量明顯變少,有的村子除了野生的洋姜之外,很多村民幾乎不再專門種植洋姜,不愛種植洋姜的原因有很多,雖然洋姜過去作為「救命糧」,起到過很關鍵的作用,但洋姜的食用方式太過於單調,除了醃製之外,其他的烹飪方式都不盡人意,所以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現在已經不是過去冬季蔬菜匱乏的年代,時令蔬菜、反季蔬菜的興起,也讓作為鹹菜大戶的洋姜,慢慢的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慢慢地就被大家不再種植。

洋姜現在雖然種植的數量減少了很多,但也依然有村民每年都會保留一些洋姜,作為冬季醃製鹹菜食用,這也是一種習慣而已,醃製的數量跟過去相比較,已經變得少了很多很多,對于洋姜,你喜歡吃嗎?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曾是窮苦時的救命糧,很多農村娃愛吸它花蜜,如今被當綠化種
    我們日常生活裡總能看到很多的野生植物,它們之間的很多雖然現在一點也不起眼,被大家忽視或者當做豬食來使用,但是它們在以前生產力不發達,人民生活比較困難的時候,都是救命用的食物,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種植物就曾是窮苦時的救命糧,它的學名叫做芭蕉芋,也有些地方會把它叫做焦藕。
  • 這三種常見蔬菜,被村民稱為「懶人菜」,種植一次能收穫十餘年
    對於種植蔬菜,有的時候是確實沒有時間和精力一直去打理的,這也就衍生了大家稱之為的「懶人菜」,這些懶人菜種植比較的簡單,而且管理相當的方便,最大的好處是種植一次之後,就不用再每年種植,有的能夠連續收穫十多年,這樣的種植方式,自然被當之無愧的「懶人菜」,在這些諸多的懶人菜之中,農村最為常見的三種是:洋姜;這種植物跟過去相比較
  • 農村種植蓖麻,為什麼農民現在不種了,對人們有哪些作用
    以前農村沒有電,電話,信息傳遞很慢,甚至有的農民一輩子都沒出過村莊,信息受阻隔,得不到外界的信息。那個時候農村發展很慢,農業都是政府帶領發展的,每個村配一個技術員,如果大村人口多,一個生產隊配一名技術員,對農民種植相關信息,技術和宣傳學習種植相關農業的知識等。
  • 酷似毛毛蟲,曾是窮人的救命糧,種苗45元一棵,如今大量種植致富
    此時為了配合農民進行春耕,農村的大集上出現了扎堆賣種苗的人,有人賣青棗苗、有人賣柚子苗,還有人買一些比較新品種的作物。據筆者了解,這種長條桑葚對農民來說已不是什麼新鮮的植物。幾年前已有人將它從外地引進,只是當下本地種植還不多。大多農民沒有親自種過也有聽別人說過。
  • 種植一次收穫十餘年的懶人菜,如今卻種植的不多,為啥呢?
    懶人菜是許多村民的最愛,種植後,您可以繼續收穫,有些可以繼續收穫超過十年,這是典型的懶人菜,例如著名的韭菜和黃花菜,一旦種植,就可以每年收穫,韭菜每年收穫好幾茬,而且黃花菜每年也能夠收穫數次,其實還有一種懶人菜,據說可以種植一次並連續收穫超過10年,它就是蘆筍。
  • 農村老人說明年是「三蛇鬧春,十鼠搶糧,十一牛耕田」,是啥意思
    雖然農村的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是每個人的肚子裡的墨水卻卻不少,聽農村老人說,2021年是「三蛇鬧春,十鼠搶糧,十一牛耕田」,這是什麼意思呢?農村老人所說的「三蛇鬧春,十鼠搶糧,十一牛耕田」是來自《灶馬頭》一書。
  • 果實曾是救命糧,卻不知藤蔓價值高,湖南人從小吃到大,開胃下飯
    導讀:果實曾是救命糧,卻不知藤蔓價值高,湖南人愛吃,做酸菜開胃下飯文/農夫也瘋狂對於很多離家的遊子們來說,最思念的營養都是家鄉的味道。在城裡混得再好,可是也難以品嘗到媽媽做菜的味道。很多人只知道它的果能吃,在以前還是窮苦人家的救命糧。但是卻把藤蔓當垃圾扔掉了,殊不知它比果更好吃。在湖南很多人就喜歡用它來做酸菜,開胃又下飯。南瓜的科普南瓜這種蔬菜,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這也是在我國種植範圍非常廣的一種蔬菜,它對生長的環境基本不怎麼挑剔,馬路兩邊、荒草地、房前屋後的空地都可以種植。並且南瓜是一種管理粗放型的作物,種下以後哪怕不怎麼管理,一樣產量很高。
  • 關於做好2017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
    國家糧食局、農業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國婦聯決定共同組織開展2017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活動主題2017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改變移民未來——投資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發展」。2017年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的主題是:「愛糧節糧保安全,優糧優價促增收」。
  • 俗稱「啤酒花」,種1次管25年,過去大量種植,如今很少人認識
    導讀:種1次管25年,是釀啤酒必備原料,過去大量種植,如今很少人認識雖然夏季已經快要進入尾聲了,暑假也即將宣告結束了。但是在晚上夜宵攤上生意依然很火紅。>現在很多人估計都不認識啤酒花了這種作物曾經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大量種植,如今卻在好些地方淪為了野菜,就連認識它的人也很少了。
  • 以前在農村常見種植蓖麻,為什麼現在種植少了?蓖麻有什麼作用?
    在阿兮家鄉膠東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聽從號 召,確實集 體種植了不少蓖麻。阿兮還記得最大一片蓖麻地,在村北,原屬於貧瘠鹽鹼地,種啥莊稼都不愛長,不想種植蓖麻後,卻壯實得很,可見蓖麻適應力極強,不怕鹽鹼地。
  • 洋姜這麼好吃,農民為什麼不大面積種植?
    現在,農村到處生長的洋姜,在人們生活困難時期,它可是人們的救命食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洋姜在農村家中被作為生活補充食材,用來醃製、炒熟都是不錯的美味。有些農民在秋季,或初冬時節,在地裡專門挖洋姜,拿到農貿市場出售,增加收入。就是這樣的美味,農村人並沒有廣泛種植,也沒有作為產業發展,實在可惜。第二,現在農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 「春滅一條蟲,秋增萬粒糧」,你真的會種地嗎?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史,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具有實用性、指導性很強的農諺,不但在氣象科學不發達的過去,對促進農業生產豐產豐收有重要意義,而且在科學種田較普及的今天,仍有現實意義。1、春滅一條蟲,秋增萬粒糧種過莊稼的都知道,莊稼怕遇到了蟲害,這些蟲害會影響植物的正常新陳代謝,導致植物發生病變的現象,輕則引起莊稼減產,嚴重的甚至會絕收。
  • 種植之後連續幾年都有收穫,一年比一年產量大,農民朋友紛紛種植
    這些年來,很多的農民都開始選擇種植果樹來代替農產品。廣大的農民們都認為果樹的種植成本要種莊稼省錢,還有就是果樹的壽命長,僅僅種一次就能年年有收穫,只是在於產量多少的問題。在南方地區幾乎都開始種果樹了。
  • 農村門口常見,現在成了種植熱門,1斤20塊,俗稱:鑽地老鼠
    導讀:農村門口常見,現在成了種植熱門,1斤20塊,俗稱:鑽地老鼠在農村的庭院之中,或者是大門兩側,都愛種植一些樹木、蔬菜或者是花花草草,一來可以起到遮蔭的作用,二來可以食用或者是觀賞。尤其是隨著這幾年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村民越來越愛種植一些花花草草。每到花開的季節,色彩斑斕,觀賞性極佳。其中就有一種非常多見的花草。大家叫它「燒湯花」。為什麼叫做燒湯花呢?因為這種花兒愛在傍晚的時候開發,天色漸晚該燒湯做飯的時候,這種花兒也正值盛開,所以大家就把它叫做了燒湯花。
  • 為何農村老人都不喜歡閏四月?
    現行農曆「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作為一種曆法現象,「閏四月」比較罕見,一般相隔8年或11年,最長相隔38年出現一次。 就21世紀來說,「閏四月」的年份一共有8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壬辰年),再下一次是2058年(戊寅年)。可以說農曆閏月並不罕見,但是閏4月就相當罕見了,這也是農民為什麼不喜歡閏4月的原因。
  • 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程相文:傾力讓中國碗裝滿中國糧
    這就意味著,要想提高產量,必須一年一換種,必須有大量的種子支撐。在北方,一年只能種一季玉米,當年收穫的玉米種子在第二年育出來,農民到第三年才能種上。如果靠這樣的節奏,勢必拖慢品種選育和應用的進程。程相文想到了地處熱帶、稻可三熟、菜滿四季的海南——如果當年玉米11月拿到海南島播種,來年3月就能收穫,4月就能趕上北方播種,育種時間比在當地提前一年。
  • 節約糧食 國家機關在行動(愛糧節糧 從我做起①)
    愛糧節糧的好習慣怎樣養成?本版今起推出「愛糧節糧 從我做起」系列報導,走訪國家機關、餐飲企業、學校、社區、家庭和行業協會,探索愛糧節糧的好經驗、好做法,敬請關注。愛糧節糧、厲行節約,國家機關有哪些好做法、好機制?記者日前對農業農村部、國家信訪局和由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提供後勤保障服務的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進行了走訪。
  • 形似無花果的野果,過去農村娃拿它當主食,現在卻成了淘汰品
    現在城市的人們,放假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帶著自己一家人。去郊區的農場採摘,享受那種模擬的田園生活。我們農村人可不愛這樣的休閒方式,因為在農村老家的山間,就有很多的野果,小時候精力旺盛,每天都去山上吃各種各樣的野果,這些野果中有一個野果,長相和無花果相似,但是每次吃完之後,肚子飽飽的,回家就不吃飯了。有的愛吃這種果子的小孩,都拿這個果子當主食吃。
  • 黃花菜種植一次可以連續收穫十幾年,如何進行種植呢?答案來了
    黃花菜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百合科植物,南北皆有種植,黃花菜的種植區域很廣泛,在很多地區都可以開展種植,黃花菜也被叫做金針菜、健腦菜、忘憂草等等諸多的名稱,曬乾之後,能夠貯存很久的時間,味道鮮美,是製作湯菜的鮮美食材,黃花菜對於環境和土壤要求不高,而且種植一次,可以連續採收很多年,是一種種植方便,
  • 農村經濟林木:農村適合種植這幾種樹木,有你想要種植的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我國雖然現在輕工業旅遊業之類的第二第三產業比較發達,但第一產業的比重還是沒有比之前降下去多少,而農業中很多人會選擇種植業,比如種一些觀賞植物或者是經濟林木,像小編的身邊就有好幾位親戚包括我的父親也是搞種植林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