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豐登迎新年#在農村,「洋姜」隨處可見,有的地方叫「鬼子姜」。這種野生作物,生長適應能力極強,乾旱低洼地帶、土牆廢墟、老宅屋旁、路邊土壕等,只要有土壤,洋姜的植株就能迅速生長。它不擇土壤,不選環境,幾年時間就能繁殖一大片;如果遇到雨水充沛的季節,洋姜就瘋長,長得很大很快。每到秋季,或初冬時節,田裡的農民到處挖洋姜,或自家吃,或拿到集市出售。那麼,種植洋姜不用管理,一次種植多年採收,農民為什麼不大面積種植,或作為產業發展呢?對此,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洋姜在農村沒有廣泛的市場。
我們查找資料得知,洋姜原產美洲,17世紀經歐洲傳入我國,它的學名叫「菊芋」,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稱為「21世紀人畜共用作物」。現在,農村到處生長的洋姜,在人們生活困難時期,它可是人們的救命食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洋姜在農村家中被作為生活補充食材,用來醃製、炒熟都是不錯的美味。有些農民在秋季,或初冬時節,在地裡專門挖洋姜,拿到農貿市場出售,增加收入。就是這樣的美味,農村人並沒有廣泛種植,也沒有作為產業發展,實在可惜。
第二,現在農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洋姜以出眾的繁殖能力和極快的生長速度,且對土壤和施肥沒有要求,只要埋在土壤裡一兩年時間,就能泛濫成災。在過去艱苦貧窮的歲月,洋姜就是人們的救命食材;隨著農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於野生洋姜慢慢失寵。但是對於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城裡人,以及生活優越的農村人生活返璞歸真,洋姜又一次回歸到了人們的生活中,但也僅僅只是食材補充。
第三,洋姜為什麼沒能成為產業?
現在,我們走到各大菜市場,沒有發現出售洋姜的菜販,也沒有批發洋姜的攤點,只有當地農民出售在田野裡挖的洋姜。可是,在市場上,洋姜的價格並不低,農民每斤賣到了五六塊,甚至七八塊的價格。
這樣的價格,對於農民來說不用種植,不用施肥澆水管理就能收穫,實在是不錯的產業。但經過走訪得知,洋姜只是生活的補充食材,食用者並不廣泛,處於小眾市場,且需求量不在,這就是它不能成為農民發展產業的根本原因。
第四,洋姜在民間如何食用?
只要有市場,就有產業,洋姜也一樣。我們吃洋姜,可以調節人體的健康,對預防一些疾病非常有好處。在農村,洋姜的嫩莖,可以用來餵牲畜;秋季或初冬挖的洋姜,洗淨生吃,香甜脆潤;涼拌吃,味道可口;冬季用來醃製鹹菜,味道生脆,是吃稀飯搭配最好的食材;除此之外,它還具有利水除溼、清熱涼血,益胃和中的藥用價值。
第五,洋姜的價值逐步被發覺。
現在,我們看到有的農民在自家田地裡,或田間地頭,或溝坎的地方發展洋姜種植。因為洋姜種植下去,不用管理、不用施肥、不用澆水,也不用耕作,都能生長得旺盛,幾乎不用成本就會收穫很多洋姜,拿到農貿市場上出售,每年都會有不錯的收穫。所以,因為洋姜的價值被人們不斷地發掘,這對於當前發展農作物種植成本太高的農民來說,種植洋姜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之,現在的農民發展什麼,種植什麼,都是根據市場的需求而定。農民種植農產品有利可圖,自然願意種植;無利可圖,自給自足食用時,自然不願意發展。我們說,洋姜在過去食糧緊張年代,是人們的救命食材;對於現在的農民來說,也逐步成為發展的產業對象。實事求是地說,洋姜在農村,還是很受農民待見的,只是沒有大面積種植而已。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