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姜這麼好吃,農民為什麼不大面積種植?

2021-01-11 鄉村關中

#五穀豐登迎新年#在農村,「洋姜」隨處可見,有的地方叫「鬼子姜」。這種野生作物,生長適應能力極強,乾旱低洼地帶、土牆廢墟、老宅屋旁、路邊土壕等,只要有土壤,洋姜的植株就能迅速生長。它不擇土壤,不選環境,幾年時間就能繁殖一大片;如果遇到雨水充沛的季節,洋姜就瘋長,長得很大很快。每到秋季,或初冬時節,田裡的農民到處挖洋姜,或自家吃,或拿到集市出售。那麼,種植洋姜不用管理,一次種植多年採收,農民為什麼不大面積種植,或作為產業發展呢?對此,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洋姜在農村沒有廣泛的市場。

我們查找資料得知,洋姜原產美洲,17世紀經歐洲傳入我國,它的學名叫「菊芋」,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稱為「21世紀人畜共用作物」。現在,農村到處生長的洋姜,在人們生活困難時期,它可是人們的救命食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洋姜在農村家中被作為生活補充食材,用來醃製、炒熟都是不錯的美味。有些農民在秋季,或初冬時節,在地裡專門挖洋姜,拿到農貿市場出售,增加收入。就是這樣的美味,農村人並沒有廣泛種植,也沒有作為產業發展,實在可惜。

第二,現在農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洋姜以出眾的繁殖能力和極快的生長速度,且對土壤和施肥沒有要求,只要埋在土壤裡一兩年時間,就能泛濫成災。在過去艱苦貧窮的歲月,洋姜就是人們的救命食材;隨著農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於野生洋姜慢慢失寵。但是對於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城裡人,以及生活優越的農村人生活返璞歸真,洋姜又一次回歸到了人們的生活中,但也僅僅只是食材補充。

第三,洋姜為什麼沒能成為產業?

現在,我們走到各大菜市場,沒有發現出售洋姜的菜販,也沒有批發洋姜的攤點,只有當地農民出售在田野裡挖的洋姜。可是,在市場上,洋姜的價格並不低,農民每斤賣到了五六塊,甚至七八塊的價格。

這樣的價格,對於農民來說不用種植,不用施肥澆水管理就能收穫,實在是不錯的產業。但經過走訪得知,洋姜只是生活的補充食材,食用者並不廣泛,處於小眾市場,且需求量不在,這就是它不能成為農民發展產業的根本原因。

第四,洋姜在民間如何食用?

只要有市場,就有產業,洋姜也一樣。我們吃洋姜,可以調節人體的健康,對預防一些疾病非常有好處。在農村,洋姜的嫩莖,可以用來餵牲畜;秋季或初冬挖的洋姜,洗淨生吃,香甜脆潤;涼拌吃,味道可口;冬季用來醃製鹹菜,味道生脆,是吃稀飯搭配最好的食材;除此之外,它還具有利水除溼、清熱涼血,益胃和中的藥用價值。

第五,洋姜的價值逐步被發覺。

現在,我們看到有的農民在自家田地裡,或田間地頭,或溝坎的地方發展洋姜種植。因為洋姜種植下去,不用管理、不用施肥、不用澆水,也不用耕作,都能生長得旺盛,幾乎不用成本就會收穫很多洋姜,拿到農貿市場上出售,每年都會有不錯的收穫。所以,因為洋姜的價值被人們不斷地發掘,這對於當前發展農作物種植成本太高的農民來說,種植洋姜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之,現在的農民發展什麼,種植什麼,都是根據市場的需求而定。農民種植農產品有利可圖,自然願意種植;無利可圖,自給自足食用時,自然不願意發展。我們說,洋姜在過去食糧緊張年代,是人們的救命食材;對於現在的農民來說,也逐步成為發展的產業對象。實事求是地說,洋姜在農村,還是很受農民待見的,只是沒有大面積種植而已。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農村野生鬼芋頭,學名洋姜,還有這樣的神奇作用!怎麼做最好吃?
    農村野生的鬼芋頭,又名鬼子姜,洋姜,其實阿兮更喜歡它的另一個名字「菊芋」,覺得更能準確表述出其特性:菊科,向日葵屬,花朵金黃豔麗,如大朵菊花,小朵葵花,塊莖如芋。這也是為什麼說它野生的原因:因為你只要這個地方種過洋姜,算是挖不盡了,以後哪怕你繼續種別的作物,仍會有洋姜頑強地萌髮長大,生命力強大的讓人驚嘆,而且產量很高。那麼,洋姜有什麼神奇作用呢?要說洋姜最神奇的作用,那應該是它對糖尿病的雙向調節作用了。據醫學專家說,洋姜最強悍處在於,不管你糖尿病患者是低糖時還是高糖時,吃洋姜都非常好。
  • 被農民廣泛種植的紅薯,有哪些高產又好吃的品種?
    #帶你看三農#紅薯品種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栽培的紅薯就達2000多種;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和使用價值,農民也會種植不同品種的紅薯在我們南方紅薯多被種植在沙質土或者新開墾的荒地上,也有的與花生、果樹等作物進行套種,產量也是比較可觀的。通常紅薯的塊莖大小差異並不大,皮都是紅色的,但是有的紅心、有的白心。紅薯的水分、硬度有較大的差異,往往紅心的更甜更鬆脆;而白心的紅薯多用作飼料或者磨製紅薯澱粉。一、都有哪些高產又好吃的紅薯?
  • 有一種植物,農民看見它開花,就知道該種小麥了,現在咋不看了?
    在我們邯鄲平原,農民有一句農諺:洋姜開花,該播種麥子啦!咋現在洋姜花開正旺,別說農戶播種冬小麥了,就連夏玉米還沒收穫?洋姜,邯鄲很多農村的農民,都管它叫「洋山藥」「山藥瓜」,是近年來曾經有人大片種植幾百畝,有醃鹹菜的商販專門收購,當地農民才知道他叫洋姜。的確它的地下莖塊長的形狀和生薑一模一樣。洋姜,它的官名叫「菊芋」,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性,菊科草本植物。
  • 農村一種形似艾草的植物,根長得像洋姜,卻被譽為「天下第一藥」
    在四川江油一帶,經常能看到農田裡種著一種長得像艾草的植物,有些還種在玉米地裡,外地人看了很疑惑,當地農民說這種植物叫「附子」,它的根是一味大名鼎鼎的中藥,能回陽救逆,被譽為「天下第一藥」,功效非常強大。
  • 全身有毒又有刺,過去爛一地沒人要,如今常有農民種植,10元一斤
    導讀:全身有毒又有刺,過去爛一地沒人要,如今常有農民種植,10元一斤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兒時那會大多都有吃野果的經歷,畢竟在八九十年代以前,農村的生活條件可沒有現在這麼好,那時候想吃到水果可不容易,但是想要吃到野果就很容易了
  • 連續3年漲價,種植一畝利潤至少上萬元,多數農民卻不願種植
    導讀:連續3年漲價,種植一畝利潤至少上萬元,多數農民卻不願種植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增強,很多傳統的保健食材及藥材也水漲船高,於是很多從事傳統種植的農民朋友也開始轉型去種植藥材了,一度使藥材種植成為了十分火的種植項目,像前幾年的黑枸杞、天麻、金銀花等藥材的種植就是如此,有大批量的農民湧入
  • 一種滿身是刺的樹,果實似橘子還不能吃,農民卻大量種植80元一斤
    在我國農村裡有著許多的野生植物,要說那些野生植物為農民朋友所喜愛,筆者覺得自然是那些好吃的野菜和野果了,就像薺菜、馬齒莧、馬蘭頭、香椿、桑葚等,那可農民朋友每年必吃的野菜和野果,而在如今更是發展成為了特殊作物,不少農民朋友都會種植它們拿去賣錢。
  • 愛政村農民種植月莧草增收
    東北網綏化11月6日電海倫市愛民鄉愛政村規模發展月莧草種植,使其成為一項富民產業。  從1993年開始,這個村農民開始試種月莧草,但都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直到1998年,村裡與吉林省舒蘭市植物油廠聯繫,廠家提供種子,全村種植2000畝,收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農民種植月莧草的熱情逐年高漲,也使一大批農民通過種植月莧草發了家。
  • 全株都有毒,過去野生的沒人要,如今農民卻大量種植,種子很值錢
    導讀:全株都有毒,過去野生的沒人要,如今農民卻大量種植,種子很值錢在農村野外有著許多的野生植物,它們形態各種,姿態萬千,它們不僅將農村裝扮的綠意盎然,同時還有自身獨特的價值,給農民們帶來了諸多好處。別的不說,就單說野菜,不僅好吃有營養,還可以拿到集市上去賣錢。
  • 洋姜不是姜,竟然是向日葵屬的植物
    相信大家都吃過醃洋姜,鮮脆爽口,配粥下飯,再愜意不過!醃洋姜然而,洋姜不是姜?!別看洋姜和姜名字差不多,其實,二者完全不同,甚至都不是一個科的植物。洋姜,菊科向日葵屬多年生草本。洋姜洋姜,菊科向日葵屬多年生草本。
  • 農村種植蓖麻,為什麼農民現在不種了,對人們有哪些作用
    以前農村沒有電,電話,信息傳遞很慢,甚至有的農民一輩子都沒出過村莊,信息受阻隔,得不到外界的信息。那個時候農村發展很慢,農業都是政府帶領發展的,每個村配一個技術員,如果大村人口多,一個生產隊配一名技術員,對農民種植相關信息,技術和宣傳學習種植相關農業的知識等。
  • 種植1次收穫十年,過去農村的「救命糧」,現在卻都不愛種了
    這種農作物就是大家熟知的:洋姜。洋姜學名叫做:菊芋,是一種菊科植物,在我國種植的時間並不長,據說是鬼子來的時候帶過來的,所以也被大家叫做:「鬼子姜」,雖然外形外形上跟調味品的生薑極為相似,但口感味道是大有不同,洋姜吃起來爽脆多汁,帶有微微的甜味,和一股洋姜獨特的味道。過去的時候,農村種植洋姜的非常多見,尤其是北方地區,洋姜是冬季食用最多的食物之一。
  • 它在國外是主食,國內種植面積卻是世界第一,如今2元1斤熱銷
    國內是廉價菜,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地頭價8毛1斤,在國外卻是主食。大家好,我是小喬,與你每天分享有趣的三農美食知識。因為最近肺炎事件導致大家都不能出門,每天呆在家裡都在琢磨著怎麼吃飯。很多家庭幾天才會出門採購一些食材,購買的食材都是十分耐放的蔬菜,就算放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都不會壞掉。
  • ISAAA發布報告:轉基因作物種植23年,種植面積增加約113倍
    2018年共有70個國家種植或進口了轉基因作物,這已是全球連續應用轉基因作物的第23個年頭。26個國家(21個發展中國家和5個發達國家)共種植了1.917億公頃轉基因作物,比2017年的種植面積增加了190萬公頃。
  • 拒絕化肥農藥,酵素種植的瓜果蔬菜為什麼好吃?
    酵素種植農業,就是我們努力的目的。 雖然我們來自社會的最底層都是小人物,但是我們做我們可以做到的事情。 為什麼要推廣酵素種植 倡導把廚餘垃圾收集發酵做成環保酵素,用於改良土壤,營養作物,淨化環境,生產健康環保的有機作物。
  • 這三種常見蔬菜,被村民稱為「懶人菜」,種植一次能收穫十餘年
    對於種植蔬菜,有的時候是確實沒有時間和精力一直去打理的,這也就衍生了大家稱之為的「懶人菜」,這些懶人菜種植比較的簡單,而且管理相當的方便,最大的好處是種植一次之後,就不用再每年種植,有的能夠連續收穫十多年,這樣的種植方式,自然被當之無愧的「懶人菜」,在這些諸多的懶人菜之中,農村最為常見的三種是:洋姜;這種植物跟過去相比較
  • 農民種植的「它」被稱為小獼猴桃,帶皮吃營養價值更高
    我們吃過迷你火龍果、迷你榴槤、迷你西瓜而在廣西玉林清流村的農民金大智種植了一大片毛茸茸看起來很像青棗一樣的小果子,他種植的這種水果可以連皮一起吃,而且它還含有20多種胺基酸和很多種維生素,而它的維生素c和其他的水果相比起來,是它們的幾十倍高。
  • 經濟學家王福重說「農民對我們吃的糧食貢獻不大」,你怎麼看?
    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個問題,聽到王福重說的這句話,肯定第一反應都是很氣憤,王福重說「農民對我們吃的糧食貢獻並不大」,大家一定會群起而攻之,農民是最可愛的人,沒有他們咱們就吃不上糧食,要餓肚子,怎麼會對糧食貢獻不大呢?在這裡我要說的可能會招罵了。
  • 維C是蘋果80倍,一畝利潤2萬,農民卻不敢種,又是炒作的水果?
    於是有不少農民朋友都在問,明年到底種植什麼才會不虧本?才能賺錢?筆者也不少說,不過筆者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給農民朋友一些參考,希望能對農民朋友有幫助。接下來探討的主題是「維C是蘋果80倍,一畝利潤2萬,農民卻不敢種,又是炒作的水果?」到底是什麼水果這麼厲害?其維C含量能達到蘋果的80倍?
  • 依託算法,讓農民種植做到心中有數
    每到收穫季,在一些地方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農民辛苦一季,農產品豐收了,但賣不上價,導致收入不高,甚至有時還會出現生產越多、損失越多的情況。農產品滯銷不僅損害農民的利益,也挫傷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更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造成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