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最當心的事情正在發生,屆時恐怕「無糧可食」

2020-08-28 用戶3016668634942731

說到袁隆平這名字相信身為中國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他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曾經培育出人工雜交水稻為億萬中國人解決了溫飽問題。60年代初期,我國處於嚴重的困難期苦不堪言,那時候別說吃頓飽飯了,連天天喝粥都成問題,大多數的老百姓都吃不上米飯只能忍飢挨餓或者挖野菜啃樹皮充飢。

1953年,袁隆平被分配至湖南安江農校教書,老百姓們的處境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下決心要人工研究出一種多產量的水稻,以便生產出來更多的糧食解決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確定好自己的目標後,便開始了漫長的探索、實驗過程。

烈日炎炎之下,正是南方水稻遍地開花的時候,袁隆平頭頂「火球」腳踏爛泥,拿著放大鏡在安江農校農場的稻田裡尋找著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好幾天都過去了,他都兩手空空毫無收穫。直到第14天,袁隆平才發現了第一株雄蕊退化的水稻不育株。後面9個月的時間裡,他總共檢查了約14000個稻穗,成功的發現了6顆雄性不育植株,並對他們的雜交第一代和第二代進行了研究,向世界吹響了&34;的號角。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1975年在袁隆平的不懈堅持下,試驗田內的水稻植株第一次獲得了成功,為1976年國內大面積推行的「雜交水稻」培育出了大量的種子,隨後雜交水稻在全國各地種植開來。大豐收時,老百姓種植的雜交水稻產量十分樂觀,大大的增加了糧倉的儲存量,大家開始漸漸告別了吃不飽飯的時代。

而在如今豐衣足食的二十一世紀,袁隆平最當心的事情卻正在發生,屆時恐怕「無糧可食」。對此很多朋友滿是疑問,認為這不太可能,如今人人都有米飯吃,存糧也滿倉滿倉的,連街上的乞丐都少了很多。而水稻種植技術越來越先進,產量及種植效率都普遍提高了很多,認為無糧可食純屬無稽之談。

確實,如今種植技術先進很多,曾經的插秧演變成了拋秧,人牛耕田人工收割變成了機械耕田機械收割。但隨著種植成本上漲糧食價格卻只漲一點點,很多老百姓覺得不划算都不願意再種田,成群結隊的往城市裡擠,農村裡則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荒田荒地。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的播種面積下跌至了2010年的水平,也使得我國進口糧食物在增多。

更可怕的是如今社會上糧食浪費的現象日益嚴重,大城市、小城鎮隨處可見丟棄米飯的現象,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這個數字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那麼這些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大概多少人呢?相當於約2.1億人一年的口糧。

按照糧食種植面積在減少,浪費現象卻在加劇的情況,袁隆平擔心老百姓將來「無糧可食」不是沒有道理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以後無糧可食呢?很簡單。從自我做起,在家做飯,吃多少煮多少,剩餘米飯不丟棄留做下一餐食用;飯館吃飯,吃多少盛多少,堅決不浪費米飯。從娃娃抓起,從小灌輸節約糧食,糧食來之不易不能浪費的概念。

相關焦點

  • 袁隆平海水稻「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對「海水稻」提出了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八千萬人口。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荒蕪的、白花花的鹽鹼地。鹽鹼地的鹽分濃度高,大部分植物不能生長,更不用說種糧食。
  • 天倫樂母仔同食日糧(三)
    請點藍色字關注我們 ↑ ↑ ↑上個回合說到有位邏輯思維能力超群的優秀群眾認為母豬與仔豬共同採食同一種日糧這件事情有點兒懸
  • 中國農民最敬佩的人是袁隆平,沒有袁隆平就沒有我們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湖南農業大學譽名校長。
  • 袁隆平+鍾南山=醫食無憂
    今天,一條袁隆平和鍾南山的視頻在微博上熱傳。 2011年,鍾南山在某頒獎盛典上為袁隆平頒獎,期間還打趣說:「我剛給隆平大哥檢查過身體,但是以後別再抽菸了,好不好?」 眾多網友向這對「醫食無憂組合」致敬。
  • 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
    重要的在於,袁隆平院士身上體現出一種勤勤懇懇、一門心思做事情的敬業精神,而這種敬業精神,是現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所欠缺的。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把工作當成事業,有的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情,但是把這個事情完成到最完美的行業標準。
  • 主播:我和袁隆平院士有個「約會」
    ■ 袁隆平袁隆平院士為廣東豐收節錄製視頻世界我說:「誰要是想『約會』袁隆平院士,前提必須是得愛國愛家愛人民,愛專業愛生活愛小動物。」小夥伴們聽了,捂嘴笑了,「這不就是袁院士嘛」。袁院士一直喜歡貓,那隻他笑眯眯在寵物店挑的小奶貓小花已經長大了。我問:「這就是那隻小奶貓嗎?「「嗯,小懶貓。「辛主任回答。
  • 世界糧食日和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在京舉行
    世界糧食日和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在京舉行 2014-10-16 19:20:41中國現有承包農戶2.3億戶,家庭農業對保障中國人口糧食安全及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農業部副部長牛盾表示,「家庭農業是中國農業的經營主體,農民支撐著國家糧食的供給,他們辛勤的勞動不僅為全社會創造了物質財富,還傳承了中華優秀的農耕文明。」  目前,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市場供應充足,糧食庫存充裕,社會各方面的糧食需求得到了及時可靠的保障。
  • 地球正在發生磁極翻轉,屆時部分地區將無法居住
    地球正在發生磁極翻轉,屆時部分地區將無法居住但近來,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大氣與空間物理實驗室主任丹尼爾·貝克在一份新的報告中稱,有跡象表明有磁極逆轉的跡象。研究發現地球上重要的磁場在過去的200年裡已經減弱了15%。如果長此以往,這可能造成地球兩極發生翻轉。他表示,如果這種逆轉真的發生,有可能通過淘汰電網使這個星球的一些地區「無法居住」。
  • 罕見「全環食」10年後再現 屆時我國可見偏食
    相比於本次全環食,我國海南,廣東,福建,臺灣屆時可見食分極小的偏食。    日食,又叫日蝕,在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並在一條直線上時發生。這時對地球上的部分地區來說,月球位於太陽正前方,來自太陽的部分或全部光線被擋住,因此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日食分日全食、日環食和日偏食三種。
  • 袁隆平:如果世界一半稻田種雜交稻將多養活五億人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8日報導,在剛剛結束的2017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表示,他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如果能實現,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多養活五億人口。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這是個好事情,為什麼不讓世界共享?為什麼不讓呢?&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現在國家還有錢買糧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這個是問題,是大問題。
  • 袁隆平成長簡史
    或許就是從在重慶的那些日子開始,袁隆平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土地產生了濃鬱的感情,悽厲的警報聲和震耳欲聾的轟炸聲,讓他痛楚地感受到了祖國大好河山正在被侵略者摧殘,這是國難,激勵自己要做個有用的人報效祖國。當然了,在袁隆平的興趣愛好中,怎麼能少得了遊泳這個項目呢?1951年春季,袁隆平作為西南農學院的運動員參加西南地區第一屆運動會,袁隆平取得了遊泳比賽第四名的好成績。這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由此可見袁隆平絕不是個只知道讀書的書呆子,而是個時時刻刻關心祖國命運的熱血青年。
  • 天下「糧」心,袁隆平90歲生日,許下了一個願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視頻方式參與了首場直播,日前,袁隆平院士剛剛度過了90歲生日,他在湖南長沙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在直播中這位新晉「90後」深情呼籲更多「90後」年輕人投身農業。
  • 周公解夢:夢見這4件事情,要當心,預示有人正在尋找機會傷害你
    周公解夢:夢見這4件事情,要當心,預示有人正在尋找機會傷害你1、夢到雞蛋雞蛋的夢表明做夢者在他的生活中會出現令人驚訝的奇蹟,表明你意識到一些強烈的創作之後當心受傷。戀愛中的人都夢到去餐館吃飯,這表明最近彼此寬容,不去爭論狂躁、充滿希望的婚姻。夢到開一家餐廳,消除財富的毀滅,但不要緊張,災難會降臨。在餐館吃飯的夢表明做夢的人周圍都是小人,會傷害你。夢到在餐館裡遇到男人,表明渴望浪漫或性壓抑。
  • 30日將發生半影月食天象,我國各地可見帶食月出
    天文專家介紹,一次半影月食天象將於11月30日在天宇發生,這也是12月14日日全食天象的前奏,屆時,如果天氣晴好,我國各地可見帶食月出。天文預報顯示,本次半影月食自北京時間11月30日15時30分半影食始,19時56分半影食終,全部過程歷經4小時26分鐘。
  • 30日將發生半影月食天象,我國各地可見帶食月出
    新華社天津11月28日電(記者周潤健)天文專家介紹,一次半影月食天象將於11月30日在天宇發生,這也是12月14日日全食天象的前奏,屆時,如果天氣晴好,我國各地可見帶食月出。  月食分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其中,半影月食是指月亮只進入地球的半影,而不進入本影。
  • 奧斯陸正在發生哪些重大事情?
    Oslo Knowledge Update(簡稱「OKU」)創立於2012年1月,旨在讓全世界了解奧斯陸正在發生的事情。第一期刊物對信息與通信技術 (ICT)、漁業以及石油天然氣行業進行了報導。該通訊有多個常規版塊,可讀性強,其中包括概述奧斯陸媒體新聞的版塊 The Newsstand 和奇聞趣事版塊 Oslo Etc。
  • 90歲的袁隆平正在做一件大事,與全世界每個人都有直接的關係
    沒想到這位90歲高齡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仍在堅持做著一件與全世界人民有密切關係的事情,真是令人敬佩。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袁隆平是湖南人。安江農校地處偏僻的雪峰山下,袁隆平天天跟農村的學生打交道。因當時的糧食產量很低,他看到當地的農民絕大多數人都吃不飽飯,甚至還發生過多起餓死人的事件,這讓年輕的袁隆平覺得很痛心。
  • 事情正在發生變化——華創投顧部債券周報2019-1-27
    寬信用能否兌現是影響2019年金融市場和債券市場趨勢的最核心的因素,這也是市場上分歧最大的點,多數機構對信用能否擴張還是持有懷疑的態度,這決定了市場對經濟的悲觀預期恐怕短期內難以根本的改善。我們對信用擴張的效果相對更樂觀一些。隨著推動寬信用政策的不斷出臺,事情正在起著細微的變化,信用擴張可能會逐步體現出來。
  • 農民扛起「金扁擔」,倉廩盛滿「中國糧」
    在湖南,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雲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通過遺傳改良不斷提高水稻單產,並持續提升稻米品質。將這些『高產+穩產』技術推廣,將牢牢端穩自己的飯碗。」「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想當初,在小麥拔節關鍵時期最需要水肥的時候,趙保獻因為疫情不敢下地,一張卡幫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