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袁隆平這名字相信身為中國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他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曾經培育出人工雜交水稻為億萬中國人解決了溫飽問題。60年代初期,我國處於嚴重的困難期苦不堪言,那時候別說吃頓飽飯了,連天天喝粥都成問題,大多數的老百姓都吃不上米飯只能忍飢挨餓或者挖野菜啃樹皮充飢。
1953年,袁隆平被分配至湖南安江農校教書,老百姓們的處境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下決心要人工研究出一種多產量的水稻,以便生產出來更多的糧食解決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確定好自己的目標後,便開始了漫長的探索、實驗過程。
烈日炎炎之下,正是南方水稻遍地開花的時候,袁隆平頭頂「火球」腳踏爛泥,拿著放大鏡在安江農校農場的稻田裡尋找著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好幾天都過去了,他都兩手空空毫無收穫。直到第14天,袁隆平才發現了第一株雄蕊退化的水稻不育株。後面9個月的時間裡,他總共檢查了約14000個稻穗,成功的發現了6顆雄性不育植株,並對他們的雜交第一代和第二代進行了研究,向世界吹響了&34;的號角。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1975年在袁隆平的不懈堅持下,試驗田內的水稻植株第一次獲得了成功,為1976年國內大面積推行的「雜交水稻」培育出了大量的種子,隨後雜交水稻在全國各地種植開來。大豐收時,老百姓種植的雜交水稻產量十分樂觀,大大的增加了糧倉的儲存量,大家開始漸漸告別了吃不飽飯的時代。
而在如今豐衣足食的二十一世紀,袁隆平最當心的事情卻正在發生,屆時恐怕「無糧可食」。對此很多朋友滿是疑問,認為這不太可能,如今人人都有米飯吃,存糧也滿倉滿倉的,連街上的乞丐都少了很多。而水稻種植技術越來越先進,產量及種植效率都普遍提高了很多,認為無糧可食純屬無稽之談。
確實,如今種植技術先進很多,曾經的插秧演變成了拋秧,人牛耕田人工收割變成了機械耕田機械收割。但隨著種植成本上漲糧食價格卻只漲一點點,很多老百姓覺得不划算都不願意再種田,成群結隊的往城市裡擠,農村裡則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荒田荒地。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的播種面積下跌至了2010年的水平,也使得我國進口糧食物在增多。
更可怕的是如今社會上糧食浪費的現象日益嚴重,大城市、小城鎮隨處可見丟棄米飯的現象,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這個數字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那麼這些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大概多少人呢?相當於約2.1億人一年的口糧。
按照糧食種植面積在減少,浪費現象卻在加劇的情況,袁隆平擔心老百姓將來「無糧可食」不是沒有道理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以後無糧可食呢?很簡單。從自我做起,在家做飯,吃多少煮多少,剩餘米飯不丟棄留做下一餐食用;飯館吃飯,吃多少盛多少,堅決不浪費米飯。從娃娃抓起,從小灌輸節約糧食,糧食來之不易不能浪費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