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榮獲「共和國勳章」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榮獲「共和國勳章」後,一般人都以為他已功成名就,可以馬放南山了。沒想到這位90歲高齡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仍在堅持做著一件與全世界人民有密切關係的事情,真是令人敬佩。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袁隆平是湖南人。其實他祖籍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於1930年9月7日生在北平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裡。因民國時局混亂和日寇入侵,他兒時就跟隨父母先後遷居到天津、江西、湖南、重慶和湖北生活與學習。1949年8月,他考入了四川省西南農學院(現為大學)農學系學習,1953年8月畢業後,便被分配到了湖南省洪江市(現為懷化市)安江鎮農校教書。
安江農校地處偏僻的雪峰山下,袁隆平天天跟農村的學生打交道。因當時的糧食產量很低,他看到當地的農民絕大多數人都吃不飽飯,甚至還發生過多起餓死人的事件,這讓年輕的袁隆平覺得很痛心。
袁隆平在研究雜交稻
袁隆平覺得自己是學農業技術的,看到大家餓肚子就像醫生沒能給病人看病一樣失職了,心裡挺難受的。因此他決心把自己學到的農業技術發揮出來,解決人們的「餓肚子」難題。當了16年教師的他終於走出校門、走向田野,做起了水稻的種植試驗和研究工作,每天風裡來雨裡去在水田中勞動和試驗非常辛苦,昔日臉上白淨的教書先生,幾年後就變成了與當地的農民一樣臉上黑黑的。
袁隆平心裡想的是老百姓有飯吃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1961年7月5日,袁隆平幸運地在一片水稻田中發現了一株高出其他稻苗的特殊水稻。憑藉多年觀察水稻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讓他很快得出:這就是一株天然雜交水稻。他仔細看後,發現這株雜交水稻稻穗較長、顆粒飽滿,產量比一般的水稻要高很多。於是,他便產生了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
袁隆平在寫研究論文
有道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便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經過5年的雜交水稻培育和研究,他的第一篇研究雜交水稻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很快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學通報》1966年第17卷第4期上。正是這篇論文改變了我國雜交水稻此後多年的研發路線,也讓袁隆平成為知名的雜交稻專家。從那以後,他又相繼培育出「南優2號」等雜交水稻品種,並逐漸在全國鋪開種植。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已擴大到2.4億多畝,佔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而雜交水稻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年增產水稻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袁隆平獲頒「馬哈蒂爾科學獎」
與此同時,在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引種我國雜交水稻的面積也高達700萬公頃,種植面積最大的印度有350多萬公頃。袁隆平高興地說:「全世界如果有一半即8000萬公頃稻田種上雜交稻,按每公頃增產兩噸估算,每年增長的稻穀就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上許多政府首腦、國際組織負責人、農業專家和普通老百姓的好評。
袁隆平繼續為世界糧食安全作貢獻
袁隆平院士曾多次說過:「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對全世界來說也是如此,所以他表示:我們要讓最好的雜交水稻品種走向世界,爭取儘快提高到800萬公頃。我要在百歲之前努力完成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20噸的目標,在「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事業中引領糧食產業的進步,為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希望讓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能吃飽飯。
袁隆平,這位年邁九旬的農業科學家,不愧為一位值得點讚的優秀中華兒女,讓我們衷心祝願他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