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袁隆平英文致辭走紅:真正厲害的人,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2021-01-09 驛鹿向北

有人說,決定你人生質量的永遠都不是年齡,而是你對待生活的態度。

你平常見過的90歲老人的生活是什麼樣?

是兒孫繞膝,家人陪伴在側,安享天倫之樂?

但有一位老人,依舊奮鬥在一線,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心繫國家,常常頂著烈日拼搏著,令我十分敬佩,願他健康長壽,致敬袁老。

周潤發在電影《無雙》中說:

任何事,做到極致就是藝術。這個世界上,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主角,而這個主角,必定是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01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前兩天,一段視頻走紅網絡,獲贊數百萬。

視頻的主人公不是網紅,不是明星,而是89歲的袁隆平,那個曾多次出現在教科書裡的老人。

6月27日,有報導稱,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記錄,這一天也正好是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的日子,為此袁隆平獻上了一段英文致辭視頻。

袁老說,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並且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你見過的平常人家九十歲的老人是什麼樣?

兒孫滿堂,安享天倫,靜靜的享受生活的美好。

可是袁老在耄耋之年,依舊奮鬥在一線,依然心繫家國,當他認真誠懇的說出每一句英文,無人不為之感動。

正如評論裡有人說的那樣:可以看出來,袁老真的老啦,90歲了還在忙碌,重於泰山的一生。

他靠一己之力,讓全國乃至世界幾十億人免於飢餓,他將自己一生80%的時間都獻給了水稻研究。

當別人功成名就後,專心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時,他卻還在專注於一個角色:做好一個「農民」。

去年八月,四十度的長沙,正值酷暑季節,也是稻穗生長的最佳時節。

當大家都在吹著空調避暑時,88歲的袁老背著所有人,悄悄下田了。

因為只有認真看過稻穗的生長情況,他才能放心,不論如何,每天必須要去試驗田察看,這一看就是六十年。

曾有人勸他:你已經是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頂級科學家,這種小事讓助手去做就好。

可他一定要親力親為:只有下田最讓我快樂,從事水稻研究就是我生活的意義所在。這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袁老曾先後獲過國內國際多項大獎,有人說他的資產早已過億,他對此一笑了之,依舊過著一個平常百姓的生活。

有時候衣服破了補一補繼續穿,買過十塊錢的襯衫,吃著素食,住著普通的房子。

黝黑的皮膚和臉上被暴曬過的痕跡,全都是這一生勤懇的榮譽證明。

「80多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他常常這樣形容自己。

若不是逐漸彎下的身軀,若不是出門時坐著輪椅,也許難以看到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

他在採訪時說道:我要在90歲前實現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1200公斤,向黨的100歲生日獻禮,這是我的一個願望。

彈指一揮間,有的人早已將一輩子奉獻給了祖國和蒼生。

即便這世間仍有諸多對他的誤解,但他從不在意,只要造福人民,他甘之如飴,唯願來年,稻香依舊遍布華夏大地。

當代神農,當之無愧。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

02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知乎上有個問題:一個人的什麼品質讓你望而生畏?

有人回答道:不遺餘力的去做一件事,永不放棄的堅持。

不久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又一次佔據了各大新聞頭條版面,她帶領團隊取得了青蒿素的新突破,也因此震驚了醫學界。

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他們經過多年攻堅,如今終於有了新的發展。

這不僅是醫學的進步,也意味著很多人將有重獲新生的機會。

因為紅斑狼瘡一直被稱為「不死的癌症」,全世界每年有多少人深受其折磨,而青蒿素是治療的首選藥物。

宣布這個消息時,屠呦呦已經89歲高齡了,和袁老一樣,她依舊堅守一線。

2015年,她獲得了諾貝爾獎,同年,被評為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今年年初,被BBC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阿蘭·圖靈這三位科學家並列。

當歷史的車輪轉回60年代,那時的屠呦呦還在四處走訪,埋在各種醫書典籍中,找尋抗瘧藥物的線索。

儘管當時技術落後、設備不足,困難重重,但是30多歲的她從未放棄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從兩千多個藥方中,重重篩選,確定了「青蒿」的抗瘧價值。

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和團隊付出了嚴重的代價。

不少科研人員產生了過敏反應,而她由於吸入過多乙醚,患上了中毒性肝炎,不得不住院治療。

為了驗證在人體使用的安全性,她不顧藥物的毒副作用,將自己當做「小白鼠」,做了試驗品。

真正的勇士是什麼樣,莫過於為他人謀福利而不惜以命相博。

青蒿素的誕生,是全人類的福音,而這背後卻是這位89歲老太太一生的心血。

醫者仁心,日月可鑑,救人治病,大愛無言。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這是她的名字的由來,也是她一生的故事。

有的人似乎從不知疲倦,忙忙碌碌一生,卻不是為了自己,英雄不問出處。

儘管默默付出,但他們早已用超人的專注和堅持詮釋了「極致」二字。

03

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王陽明在《傳習錄》裡寫道:

「『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

用專心、耐心、恆心去做一件事情,即使多麼困難,也終將會有「鐵杵磨成針」的成果。

這個世界,令人分心的事情太多,能守好本心,持之以恆的人變得越來越少,「放棄」變成了常事,而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的品質也愈發顯得彌足珍貴。

英國作家約翰生說:成大事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

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的人,勝過做了一百件平庸之事的人。

還記得那個月收入八萬的京東快遞員嗎?儘管很多人質疑這個消息的真假,但事實就是如此。

真正的高手,能得常人之所不得,必能忍常人所不忍,及常人所不及。

這個快遞員曾向記者坦言,在今年的2月底到3月底,他一共收了13萬個快遞,甚至有時候一天能收3萬個快遞。

久而久之,除了能力,還有薪資,他早已將大多數普通的快遞員甩了身後,因為他沒有止步於開始,從未停止進步。

日本一位名叫「新春津子」的保潔員被封為「國寶級匠人」,她所負責的機場連續四年被評為「世界上最乾淨的機場」。

她憑藉自己過人的清潔技術拿到了「日本國家建築物清潔技能士」的資格證書,有人評價稱:「她的工作已經遠遠超越了保潔工的範疇,而是在幹技術活。」

榮譽背後,離不開她幾十年日復一日的不懈努力。

其實職業並沒有高低之分,你若能將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極致,便是真正厲害的人。

你的生活是什麼樣,往往取決於你對待它的態度。

正如詩中寫的那樣:

凡心所向,素履之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相關焦點

  • 人生的贏家,都懂得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看起來學習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上課好好聽講,課後好好練習就行了,但是真的和那些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比起來,自己往往就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就像學生時期的那些學霸,看似你和他們一樣在好好學習,可事實上,你的做到和他的事成之間,隔著許多的思考和付出。
  • 從「80後」變「90後」的袁隆平: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外媒曾這樣報導他:中國目前最值錢的人就是袁隆平,單他個人的品牌價值就達到數千億。他是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的這一生,從1964年起,一直在做一件事:研究雜交水稻
  • 89歲袁隆平發表英文致辭,真正的中國驕傲!
    我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研發人。正如你們所了解的,雜交水稻的產量遠高於傳統水稻。目前,中國的雜交水稻產量已達到1700萬公頃,產量約每公頃8噸。當前我們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年目標產量為18噸每公頃。將會有一個7人組成的設計團,我很高興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研發雜交水稻,幫助他們克服糧食短缺問題。我也很自信,這些目標在未來將會實現。
  • 年近90歲袁隆平英語演講,還自嘲英語爛,一開口就是「王炸」!
    剛開場,袁隆平謙虛地說「I speak poor English」(我的英文不好),緊接著他開始了長達20分鐘的英文演講,全程幾乎沒有停頓和錯誤。在演講中,袁隆平向與會人員介紹了超級雜交水稻,他卓越的科學貢獻和精彩的「袁氏英語」贏得了全場掌聲!你有聽過嗎?年近90歲的袁隆平老先生飈英文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
  • 袁隆平用英文向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致辭
    央廣網長沙6月28日消息(記者姜文婧 鄧文輝 堯遙)首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正在湖南長沙舉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英文向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獻上了一段視頻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來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這是不久前,在長沙舉辦的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袁隆平獻上的一段英文致辭。在致辭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非常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 真正厲害的人,都在堅持做這3件事,越活越精彩
    縱觀古今中外,多少厲害的人士身上均有共通之處。這些人或表於色、或藏於內,但都在堅持做一些事。真正厲害的人,都在堅持做這3件事。1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堅持不放棄,熬出來的。《荀子勸學》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人世間所有的美好都是長期堅持的結果。
  • 90歲的袁隆平正在做一件大事,與全世界每個人都有直接的關係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榮獲「共和國勳章」後,一般人都以為他已功成名就,可以馬放南山了。沒想到這位90歲高齡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仍在堅持做著一件與全世界人民有密切關係的事情,真是令人敬佩。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袁隆平是湖南人。
  • 袁隆平院士,祝賀!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生命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由三人平分,使用方式不受限制。而就在昨天(9月7日),袁隆平院士剛剛過完他88歲生日。未來科學大獎迄今已頒發兩屆這三位獲獎的原因是——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
  • 袁隆平用英文回答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對很多人來說,飢餓都已經是一個頗為遙遠的話題。但在非洲,短短的10秒裡,就可能有一個人因飢餓離開這個世界。然而,因為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這個問題如今已經得到了一些改善。13年的「援非」之路中,袁隆平及其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使得雜交水稻比當地的品種最高增產300%之多。為什麼要在非洲做這些事?袁老用英文堅定地回答:「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昨晚(1月11日)播出的央視《主持人大賽》節目中,來自CGTN、被譽為「一開口就是滿分作文」的選手鄒韻,講述了袁隆平的這段故事。
  • 陳岱孫:26歲成哈佛博士,28歲成清華院長,如何一生專注一件事?
    那就是,人生很難只做一件事。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只有一個人真正做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陳岱孫26歲當上哈佛博士,28歲當清華院長。所以,陳岱孫怎麼能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呢?有什麼關於陳岱孫的傳說嗎?事實上,關於陳岱孫的一切,都要從他出生開始說起,在陳岱孫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決定了他與別人的不同。
  • 90歲袁隆平的3位孫女曝光,看到她們的打扮,我不淡定了……
    而這裡面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這位90歲的老人——袁隆平。一我們認識的袁隆平,大多來自課本、電視。在多數人的印象中,袁隆平擁有最響亮的頭銜就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四袁隆平曾經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正是這份質樸和堅定,讓袁隆平在重重阻力和各種困難面前不灰心、不放棄,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次實驗,總結每一次經驗。
  • 穀雨影像|袁隆平90歲不服老:仍舊每天下田,想讓所有人吃飽飯
    如果你拿起袁隆平年輕時的照片,保準嚇你一跳:健美的倒三角身材,熱衷遊泳、騎馬,甚至開飛機! 他是教科書裡的傳奇人物,也是網友們爭相傳送的表情包達人。私下,他愛打麻將,愛吃零食,看到鴨子開心地「嘎嘎」學鴨叫。如今,90歲的袁隆平有些力不從心,但仍舊每天堅持下田。「你們年輕人不知道,那個時候饑荒時代,沒飯吃真難受,餓死人了。」他說,心心念念的三個願望,每個都跟吃飽飯有關。
  • 90歲袁隆平3位孫女曝光:低調家風,到底有多重要?
    在《時代我》這部紀錄片中,90歲的袁隆平爺爺首次曝光了袁隆平的三個孫女:袁友晴(16歲)、袁友清(14歲)、袁友明(12歲)。令人意外的是,三個小姑娘梳著相似的娃娃頭髮型,穿著樸素,言談舉止也和爺爺袁隆平一樣,幽默中透著質樸和可愛,絲毫沒有因為爺爺是袁隆平而驕傲自大。在採訪中,三個孫女還說:長大後我們也要成為像爺爺那樣的人。一個有夢想,並願意為之去努力奮鬥,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人。
  • 90歲袁隆平現身整形科室,接受整形手術,整容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接受過手術的明星也不在少數,但真正承認的卻沒有幾個。就拿楊穎來說,她的美貌卻是令人驚豔,但卻一直被質疑整過容,是後天美女。畢竟她的舊照片中,確實和現在有著很大的出入。不過楊穎從來都沒有承認過自己整容,更是為了證明自己,接受了專業醫生的鑑定。
  • 袁隆平院士過90周歲生日了,說說有關他生日的3件事,想知道嗎
    袁老的豐功偉績在此就不多說了,今天是他生日,這裡說說跟他生日有關的三件事。一、生日按農曆過還是公曆(即新曆)過。去年在長沙舉行慶祝袁隆平院士90大壽晚會的日子是8月9日晚,那天對應的農曆也是七月初九。從這兩次過生日來看,都是按農曆過的。
  • 90歲袁隆平:你們吃飽了,我也變老了丨百家故事
    2020年9月7日,袁隆平90歲了,他不可避免地老了。為了讓更多的人遠離飢餓,他從未停下過腳步,那片稻田是可以讓這位老人安身立命的地方。所有人視他為英雄,卻鮮有人意識到英雄也是人。人會老,會脆弱,會疲倦,會走路需要有人攙扶。年至九旬的袁隆平不服老,可那雙顫抖的雙手已經在告訴我們,他也是個普通的老人。
  • 87歲袁隆平全程飈英語演講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
    你聽過87歲的袁隆平老先生飈英文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嗎?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 這些與雜交水稻有關的數據,恐怕沒有誰比袁老更清楚了吧。 如網友所說:用英文介紹雜交水稻,不止是英語要好,還要懂很多專業術語! 在現場聆聽袁隆平的英文演講時,中青網記者也被震撼到了。
  • 「你們吃飽了,我也變老了」,今天,是袁隆平院士90歲生日
    這個出現在我們每一個人教科書中的老人,記憶中的他依舊在農田裡專心研究,而現在,他終於走不動了,因為,今年他已經90歲高齡了。長大後他在偏遠的安江農校裡教書,在這裡,他看到了太多因為飢餓而倒在路上的百姓,這也讓他下定決心,在餘生接下來的時間,只幹一件事,那就是解決人們吃飯的問題。於是,他開始把所有的熱情和青春,全部投入到了水稻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