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外藏對鹿紋掛錦見吐蕃時期絲路多元文化的交融

2021-01-08 澎湃新聞

敦煌莫高窟去年舉辦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中有兩件罕見、織造工藝極高的大幅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這兩件掛錦主要為裝飾吐蕃贊普以及吐蕃貴族的行帳所用。筆者認為,兩件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產地在中亞,而非敦煌等地,並推測其產地極有可能就是中亞粟特布哈拉(安國)附近的贊丹尼村落。

吐蕃時期青藏高原的許多文物,既有中原漢文化影響的痕跡,又有來自於中亞、西亞的文化遺痕,這都充分展示出吐蕃時期絲綢之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交融頻繁這一時代特徵。

2019年7月3日至10月22日,一場名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在敦煌莫高窟舉辦。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收藏的中古時期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土的佛像、王冠、銀幣、生活器物等文物,以及國內21家考古文博機構的館藏文物精品、國之瑰寶,還有美、日、俄等國藝術館奉獻共計120餘件精美文物集體亮相。如此大規模、高級別展出吐蕃時期的文化遺存,這在國內是首次,引起了各界關注。其中展有兩件罕見、織造工藝極高的大幅聯珠團窠對鹿紋掛錦。這兩件掛錦主要為裝飾吐蕃贊普以及吐蕃貴族的行帳所用。本文擬通過對該掛錦的探究以還原吐蕃時期絲綢之路多元文化的交融與互鑑。

兩件聯珠團窠對鹿紋掛錦

第一件為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收藏的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掛錦長192釐米,寬160釐米。其超大的團窠由裡外兩部分組成,外環由八對瑞獸和寶相花構成,裡環又分為五層,三層聯珠紋中間夾著兩層由朵花組成的團窠。團窠中央圖案是站立的兩隻大角鹿,雙鹿以生命樹為軸,面面相對。雙鹿頸部飄逸的綬帶和聯珠紋項圈,與向背施展而恰似兩道平行線的枝形角,以及生命樹頂端綻放的枝蔓和花朵,如同五層宮殿錯落有致,使得掛錦中心布局顯得大氣大度。

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藏雙鹿身上布滿點紋與朵花,每隻單鹿足下卷草紋飾中寶相花和團花各開一朵。組成外環團窠的八對瑞獸均由半圓聯珠紋裝飾,雙鹿足下三對瑞獸向背依次奔騰狀,而雙鹿全身以上五對瑞獸又是相向相對奔騰,形態栩栩如生。掛錦四角由卷草紋裝飾,而掛錦底部為流蘇點綴。這是需要橫跨織機方能織成的圖案,足見當時織造技藝之精湛。筆者發現這件掛錦團窠外環圖案式樣與林梅村先生專著《西域藝術與考古》中所採樣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研究中心所藏的紅地大窠對立獅紋錦十分相似。第二件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為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研究中心所藏。掛錦長201釐米,寬173釐米。展覽方對其描述是:「作品採用了雙鹿面向生命樹的主題。畫面中,雙鹿均以後腿支撐身體,正在吃樹枝;其鏟形角表明它們是波斯特有的黃佔鹿(即扁角鹿)。」就其掛錦紡織技術,藏品所有者研究認為,雙鹿是由將緯線用染料浸透然後起畫與經線交織,是一種非常高超的織造技法。在雙鹿的外圍,是由聯珠紋組成數十個的圓環,圓環中的動物包括大象、鴨子等。主辦方在說明中給出了團窠內瑞獸的種類,對此筆者有不同認識,在後文中再做解釋。

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研究中心藏就其風格特徵,小聯珠紋團窠內的九對瑞獸與一組寶相花,構成了整個掛錦雙鹿主題紋飾的外環團窠,兩圈小聯珠紋夾著朵花形成了團窠的內環。雙鹿後蹄直立,前蹄搭在生命樹上,口含寶花,身上以圓點、聯珠紋飾為主,三角紋飾相對顯眼。外環團窠聯珠紋紋飾內的瑞獸個別不太容易辨認。掛錦瑞獸中頗具代表性的是外環聯珠紋含綬鳥紋飾。團窠山羊紋飾兩兩左右向背居於四角,掛錦底部是流蘇。敦煌文書中對此類織錦的記載

在這兩件掛錦展覽介紹中,其文物信息標記均有「中亞」字樣,筆者理解為這是其產地的標註。那麼,兩件掛錦當屬中亞系統織錦。從中亞織錦的基本技術特點入手,趙豐等在敦煌藏經洞中找到大概有9種屬於中亞系統的織錦,其中5件亦為對獸對鳥紋錦。有著「中亞」標籤的掛錦在敦煌文書記載中該是何種身份呢?我們先來看敦煌文書的有關記載。

關於敦煌文書中有關織錦資料能見「胡錦」和「番錦」的記載,經姜伯勤先生、趙豐先生先後統計,敦煌文書中共有關於6處「胡錦」「番錦」的記載。其中P.4975V《辛未年(971年?)三月八日沈家納贈歷》:「主人碧絹一匹,綠絹一匹,車影錦一匹,胡錦一匹,非(緋)綾一匹,甲頡(纈)一段,黃畫被子兩條」;P.2613《唐鹹通十四年(873)正月四日沙州某寺交割常住物等點檢歷》:「番錦腰雜漢錦夾纈者舌。大紅番錦傘壹,新,長丈五尺,闊一丈,心內花兩窠。又,壹張內每窠各師子貳,四緣紅番錦,五色鳥玖拾陸。」P.3432《龍興寺卿趙石老腳下依蕃籍所附佛像供養具並經目錄等數點檢歷》:「阿難裙,雜錦繡並雜絹補方,並貼金花莊嚴,番錦緣,及錦絹瀝水,闊兩箭,貳。」從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敦煌文書中對絹、錦、綾等織物的規格記載為匹、段、條、張等,對其尺寸記載有丈、尺、箭等,可見敦煌唐人對織物的規格和尺寸有很明確的用法。所以,胡錦與番錦的類別可以依據織物的規格做出判斷。

敦煌文書中對胡錦明確用匹作規格單位,P.4975V載「胡錦一匹」,又《宋會要輯稿·蕃夷》載:「李煜遣其臣客省使謝賜生辰國信,貢金器二千兩、銀器一萬兩、胡錦綺羅綾計一萬疋。」可見唐宋時期胡錦是用匹作規格單位的。除匹以外,段也是胡錦的規格單位。《宋史·外國傳》載:「建隆二年十二月,聖天遣使貢圭一,以玉為柙;玉枕一。本國摩尼師貢琉璃瓶二、胡錦一段。」番錦則是用「張」作規格單位,P.2613載「壹張內每窠各師子貳」,而且在西域或中亞系統的番錦中,其規格單位同樣是「張」。吐魯番哈喇和88號墓中所出土文獻裡記為丘慈中錦一張;另一件出自哈喇和卓99號墓的文書所提及的西向白地錦半張,計算下來長240釐米,寬約120釐米。總結起來看,這種以「張」為單位的織錦幅寬在100釐米以上,長則為200釐米以上。

上文提及的兩件掛錦中,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所藏長192釐米,寬160釐米;瑞士阿貝格基金會所藏長201釐米,寬173釐米。依據以上對織錦規格的分析,這兩件掛錦規格是

「張」,應屬於敦煌文書中的「番錦」範疇。番錦用途何在,敦煌文書中有明確記載,用來製作傘蓋。當然,番錦的用途肯定不只這一處,有待以後進一步考證。

趙豐團隊通過對大量團窠內對獅紋的織錦實例分析研究,並經過復原推測,認為阿貝格基金會收藏的瓣窠對獅紋錦Nr.4864與敦煌文書所載為極為相似的織物。林梅村先生也認為,敦煌文書P.2631中所謂「每窠各師(獅)子貳」錦,當指瑞士阿貝格基金會收藏的「團窠對獅紋錦」。既然阿貝格所收藏的瓣窠對獅紋錦Nr.4864實物與文獻高度吻合,那麼與其團窠圖案等風格一致的普利茲克藏對鹿紋錦,也可更進一步證明其中亞系統的「番錦」屬性。實際上,阿貝格藏對鹿紋錦上也有對獅紋錦上的「伍色鳥」,也就是主辦方所介紹的掛錦團窠中的「鴨子」。

綜上,兩件掛錦不管是從其規格大小「張」,還是聯珠紋團窠風格特徵,以及「伍色鳥」圖案都與敦煌文書記載和實物所見無二,毋庸置疑當屬「番錦」之列。

關於「番錦」的不同認識

關於「番錦」,姜伯勤先生有俠義和廣義的兩種判斷,認為俠義的番錦可能指吐番錦。林海村認為,姜伯勤先生將史書和敦煌文書所謂「番錦」指為吐蕃絲綢的說法不完全正確。他認為,番錦之「番」或稱「西番」,僅指吐蕃統治下的河西至青海一帶,而非整個吐蕃地區。西番之名一直沿用到元代,大德年間刻本《聖朝混一方輿一統圖》就將河西至青海一帶稱作「西番」。20世紀80年代青海都蘭古墓發現了大批古代絲綢。林梅村先生認為,都蘭發現的所謂「粟特織錦」多為8—9世紀中亞的織錦,其真實產地實際上在吐蕃,這類織錦在史書和敦煌文書中稱作「番錦」。敦煌文書所謂的「四緣紅番錦伍色鳥」,則指都蘭吐蕃墓出土的一種聯珠對鳥紋五色錦。而對都蘭出土絲織物有深入研究的許新國先生將對紋獅錦之「伍色鳥」和掛錦之「鴨子」紋飾稱之為「含綬鳥錦」。他認為,都蘭所出花瓣團窠含綬鳥錦與其他地方出土相同紋飾的織錦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也具有自身特點。許新國總結「伍色鳥」亦即都蘭「含綬鳥」的特徵表現在:單只鳥或對鳥構成主題花紋。在裝飾紋樣方面,都蘭錦團窠分圓形和橢圓形,均以花瓣構成團窠。含綬鳥均站姿,鳥足下均有平板裝飾連珠紋座。實物所見都蘭含綬鳥錦風格上,無論主題花紋的立鳥,還是組成團窠的華瓣與賓花,都刻意描繪細部,且色澤鮮麗不褪色。

我們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阿貝格基金會所藏掛錦之「鴨子」與都蘭「含綬鳥」體貌特徵完全相同。許新國認為該含綬鳥錦是對波斯錦的繼承和發揚,通過研究將這類含綬鳥織錦可歸入波斯錦之列。他同時指出,該含綬鳥錦出現在波斯薩珊王朝覆滅之後,排除了該織錦產自波斯的可能,而可能產自中亞。

斯坦因在對其所掠敦煌藏經洞織物的研究中也談到,薩珊波斯風格織物中最受歡迎、最持久的圖案就是成對的獸或鳥(無論這些織物是產自波斯還是波斯以外地區),並將對獸或對鳥置於圓形或橢圓形的團花中,系波斯紡織圖案最常見、最典型的特徵。他說:「我們發現,千佛洞藏品中有一組花綢,一律重複著對鳥或對獸的圖案和更典型的團花布局,而且沒有任何中國風格和中國工藝的跡象,這使我無法不想到它們可能產自西亞。」

大英博物館藏聯珠對羊對鳥紋錦(MAS.862),在聯珠團窠紋內站立一對相對而立的野山羊,賓花位置有一對鳥圖樣。同樣的圖案在伯希和收集品中也有一件(EO.1203/E)。筆者比對許多對獸織錦紋飾後認為,斯坦因和伯希和所掠目前被稱之為「紅地聯珠對羊對鳥紋錦(MAS.862,EO.1203/E)」的對羊實際為對鹿。這一點在斯坦因的《發現藏經洞》中得到了旁證。因而,可將此錦重新定名為「紅地聯珠對鹿對鳥紋錦(MAS.862,EO.1203/E)」為妥。作為圖案主題的對鹿紋樣造型與收藏於比利時輝伊(Huy)大教堂中帶有粟特文題記「贊丹尼奇」的織錦完全一致。

這與斯坦因的推論相同:「千佛洞中這幾件西亞織物並非來自波斯本土或再往西的近東地區,而是產自從法哈那到奧克蘇斯河之間的廣大粟特地區,古代工藝美術中心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就位於這一地區。中國開始向外出口絲綢後,這些城市肯定成了絲綢貿易的中心,所以也有可能較早地發展起自己的絲綢製造業。」對斯坦因的這一觀點,林梅村有不同看法。他指出都蘭吐蕃番錦的出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說明斯坦因發現了粟特織錦和粟特風格的吐蕃番錦。因此他認為,在敦煌吐蕃建立絲綢生產基地,其生產的織錦稱為「番錦」。

對於林梅村先生將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生產的織錦則被稱為「番錦」的結論,筆者有不同的認識。吐蕃統治敦煌乃至西域時期的所有文獻中除了有絲綿部落的記載,以及文書中有「番錦」記載外,再無紮實可信的文獻與文物能互證敦煌是「番錦」的產地。而粟特文題記「贊丹尼奇」(Zandaniji)的織錦能證明藏經洞所出「紅地聯珠對鹿對鳥紋錦(MAS.862,EO.1203/E)」的出生地———中亞,因為此錦與有題記的「贊丹尼奇」特徵完全一致。伊朗學者亨寧等在比利時輝伊聖母大教堂收藏的一塊織錦背面發現了一行7世紀粟特文題記,釋讀為:「長六十一拃,Zandaniji」。姜伯勤先生最早把「Zandaniji」譯成「贊丹尼奇」,尚剛先生考證《元史·百官志》後稱作此錦為「撒答剌欺」。但許多學者還是習慣用「贊丹尼奇」。「贊丹尼奇」作為中亞織錦,本為安國「贊丹尼」村所織錦,因質量好而成為「贊丹尼奇」。因此番錦產自中亞更符合歷史實際。

對於「贊丹尼奇」的基本技術特點,趙豐分析研究發現,它們一是採用三枚斜紋緯重組織,屬於標準的唐式緯錦之類;二是其經線總是加有強烈的Z捻,通常由2-3根並列而成,緯線非常平直;三是其圖案只有緯向循環而無經向循環,而且圖案的勾邊通常以二緯二經為單位。

康馬泰認為,這些贊丹尼奇的最重要圖像特徵是,首先有面面相對的動物、在生命樹中軸兩邊,站在形如薩珊王朝翅膀的寶座上。動物不是活脫脫可以叫喚的牛羊,而是僵硬、程式化的。在動物身上出現幾何紋,腳踝上出現小聯珠圈,康馬泰指出,這明顯是從薩珊藝術中借來的元素,也是為了迎合拜佔庭人們的口味。他說,當時受粟特文化滲透的拜佔庭織工,在贊丹尼錦創作中添加了拜佔庭元素。

對海外藏兩件掛錦的幾點認識

一、該兩件聯珠團窠對鹿紋掛錦彌補了敦煌文獻的欠缺。敦煌文書中記載「番錦」的最大用途是做成傘蓋,實物證明以「張」為規格單位的「番錦」還有裝飾點綴、美化生活環境做掛錦之用,以及其他用途,當然肯定是主要用於大件製作。

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收藏的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線描圖,楊旦春繪二、林梅村先生認為的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生產的織錦稱為「番錦」的觀點值得商榷。根據《舊唐書》所記載,儘管松贊幹布時期吐蕃有從唐朝求得蠶種,但是吐蕃自己是否養蠶織絲史料不詳,敦煌「絲綿部落」何以見得從事織錦行業,文物與文獻皆缺互證。三、可進一步說明具有薩珊波斯風格的聯珠團窠對鹿紋掛錦與其他「番錦」一樣產地在中亞,而非敦煌等地。四、斯坦因和伯希和所掠目前被稱之為「紅地聯珠對羊對鳥紋錦(MAS.862,EO.1203/E)」,應該重新定名為「紅地聯珠對鹿對鳥紋錦(MAS.862,EO.1203/E)」。

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研究中心所藏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線描圖,楊旦春繪五、兩件聯珠團窠對鹿紋掛錦既符合敦煌文書「番錦」的特點,又與「贊丹尼奇」的風格特徵完全吻合,表明這兩件掛錦具有雙重身份。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敦煌文書中的「番錦」符合粟特「贊丹尼奇」錦所應具備的所有條件,據此敦煌文書中之「番錦」就是粟特之「贊丹尼奇」。結語

通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以及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研究中心所藏兩件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產地在中亞,而非敦煌等地,其產地極有可能就是中亞粟特布哈拉(安國)附近的贊丹尼村落。「贊丹尼奇」是從6世紀興起的,是粟特織造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紋樣,直到薩曼王朝(819—1005)覆滅的11世紀初才漸漸消亡。這兩件掛錦不管是從其規格大小「張」,還是聯珠紋團窠風格特徵,以及「伍色鳥」圖案都與敦煌文書記載和實物所見無二,毋庸置疑當屬「番錦」之列。筆者認為,這兩件掛錦既保持了聯珠紋團窠、對鹿頸項上有飄揚綬帶這一薩珊波斯風格,又吸納了多見於敦煌唐代壁畫中的卷草紋、寶相花等樣式,這說明當時絲綢之路經濟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和密切,相互借鑑交融。

根敦群佩在《白史》中說,吐蕃與域外關係最密切的是波斯:「爾時波斯國中,非但盛行佛教,即博學大德,餘國亦無能比,西藏之王臣,似波斯之風尚,傳說『松贊王』以紅絹纏頭等,又披彩緞之鬥篷,著鉤尖之革履,此等皆同波斯之風俗。」10丹珠昂奔先生研究認為,古波斯文化對藏族的影響大概在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五六世紀至前三四世紀。第二時期時間大約在公元7世紀至9世紀中葉。這一時期進入興盛階段的吐蕃王朝對外採取的是一條擴張主義的路線,向東取得吐谷渾諸地之後,又向西奪得安西四鎮,繼而將觸角伸向中亞、西亞諸國。也許第二時期正是吐蕃與中亞、唐朝等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文化不斷地碰撞、交流、融合的高峰期。

無獨有偶,在同一展覽中有一件非科學出土於青海都蘭的名稱為「瑪瑙十二曲杯」的一級文物,這件文物是2018年由青海都蘭警方追繳所獲。筆者認為這件文物亦來自中亞,這是信奉拜火教的粟特人祈雨時用以貢獻雨神的載體。從斯坦因在敦煌漢代烽燧所獲的5封粟特人古信札我們就可看到,早在4世紀初就有粟特商人活躍於洛陽、長安、涼州、蘭州。康馬泰認為,4-6世紀在絲綢之路上進行貿易的人主要就是粟特人,粟特人和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有很緊密的聯繫;除了中國之外,他們與波斯人、印度人、突厥人都有很緊密的關係,學界認為這一時期絲路上的通用語言很可能就是粟特語。

絲綢之路的通暢,各種文明的交流,貿易往來的頻繁,使得文化因交流而顯得多元和燦爛。因此無論是海外藏吐蕃所用大幅對鹿紋掛錦,還是出土青海都蘭「瑪瑙十二曲杯」,以及出土於青藏高原的許多文物,既有中原漢文化影響的痕跡,又有來自於中亞、西亞的文化遺痕,這些都充分展示出吐蕃時期絲綢之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交融頻繁這一時代特徵。

(本文作者系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本文原標題為《海外藏對鹿紋掛錦所見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全文原刊載於《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 5 期,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時,注釋未收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吐蕃強盛時期佔領過恆河流域嗎
    從藏民族自己的創世神話來看和漢民族的盤古開天、伏羲女媧等傳說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事實上漢、藏兩族同根同源:都發源於今天黃河上遊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帶。 在夏、商、周三個上古王朝時代稱青藏高原上的民族為孟族。春秋戰國時代發羌、迷唐等羌族部落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並逐漸和當地土著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個部落。
  • 「多元一體、和而不同」之典型——白馬藏人
    原創:莫超 班尚孝關鍵詞:白馬藏人 多元一體 和而不同【中文分類號】G127 【文縣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7009(2020)06-0009-06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國發[2008]19號),甘肅文縣白馬藏人的「池哥晝」被列入傳統舞蹈儺舞當中
  • 《絲路山水地圖》首次全幅展出 故宮與香港文化交流再寫新篇
    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絲路山水地圖》是首次全幅展出,標誌著故宮同香港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增強。《絲路山水地圖》是一幅以青綠山水風格繪製的絹本手捲地圖,全長約30米,寬約0.6米,展現了明代絲綢之路的沿線面貌。
  • 名家丨「多元一體、和而不同」之典型——白馬藏人
    關鍵詞:白馬藏人 多元一體 和而不同【中文分類號】G127 【文縣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7009(2020)06-0009-06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國發[2008]19號),甘肅文縣白馬藏人的「池哥晝」被列入傳統舞蹈儺舞當中;2017年,
  • 張國才:隋唐歷史氣象恢弘 涼州文化豐富多彩
    該論文集內容涵蓋隋唐時期的涼州與河西地區的考古、經濟、民族與多元文化,涼州的地位和影響,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體現了涼州文化研究的最新水平。立足涼州,關注唐朝乃至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全貌,將武威置身於隋唐與絲路文明發展的宏大背景之中,對涼州文化進行了多層次、系統性的解讀與論述。三是研究領域拓寬。展現了一些新材料、新觀點和新課題,且緊扣隋唐史研究的前沿領域,對隋唐時期河西的歷史和絲路文化等進行了多視角、跨學科的學術解讀。四是研究目的明確。
  • 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在廣州舉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徐毅兒)「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11月25日下午在廣州太和堂舉行。廣東省關愛藝術家公益促進會主席何俊華,廣東地區藏文化愛好者50餘人出席座談會。與會人員就漢藏文化藝術、哲學、歷史等展開交流。
  • 揭秘吐蕃王朝的終極密碼和預言
    自他以後,吐蕃走向衰落。第二道密碼:緣於松贊幹布時期的吐蕃王朝大相祿東贊藏於密室的預言。在時任大相想要加害松贊幹布、奪取吐蕃王權時,祿東贊救了松贊幹布。663年吐蕃徵服後的吐谷渾地區,基本統一了青藏高原。祿東贊可謂是為吐蕃王朝統一青藏高原立下汗馬功勞。
  • 吳銘峰博士《中華絲路文化北美洛杉磯論壇》做演講
    中華絲路文化論壇洛杉磯當地時間2017年11月4日-11月5日,中華絲路文化論壇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州洛杉磯城勝利召開。論壇會現場貫穿此次峰會的《種子的力量》,是中華文化跨越宗教,種族及國界的融合與創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全球多種文明的交融互鑑的心血之作。
  • 全盛時的吐蕃可與唐朝相匹敵,那它是怎麼走向滅亡的?
    盛極一時吐蕃曾經攻入過唐朝都城長安,最終又是怎麼滅亡的呢? 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是由松贊幹布所建。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就是嫁給了松贊幹布,文成公主給吐蕃帶來了大唐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使得吐蕃與大唐的關係變得親密。
  • 兩漢時期的「西域質子」,在中原和西域文化交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師將軍之東,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入貢獻,見天子,因為質焉。二是「西域質子」在學習漢文化的同時,也通過物品渠道和人員渠道把自己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傳播到中原地區,從而促使中原漢文化和西域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大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西域質子」把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傳播到中原地區,主要通過物品渠道和人員渠道進行。
  • 文化的多元與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自秦統一以後出現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其分裂的時間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就已開始了。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交替執政,政局混亂不堪。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後於公元439年被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進入北朝時期。北魏後來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王朝,東魏、西魏不久又被北齊、北周所替代,最後,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公元581年,北周外戚丞相隋王楊堅篡位,建立隋朝。在南方,東晉滅亡後進人南朝時期,分別經歷了宋、齊、梁、陳四朝。公元589年,隋兵大舉南下,滅亡南朝陳,統一中國。
  • 《絲路長歌》合唱作品音樂會全國巡演盛大開啟 唱響民間古老歌謠
    該項目成功獲批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陝西省財政廳2019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作曲家們採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創作技術手法和音響觀念,來表現千百年來流傳於民間的古老歌謠,使絲綢之路上傳統樸素的民歌煥發出新的活力,以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文化精神內涵,帶人們踏上一條絢爛多姿的絲路文化之旅。
  • 文化基因——吐火羅
    二、大夏「夏」是中國古籍記載的第一個王朝,經過近代考古學發現研究和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明確了在中國四千年至三千五百年時期,中原地區確實存在過一個叫夏的王朝。三、吐蕃吐蕃一詞,始見於唐朝漢文史籍。蕃,藏語作「bod」,為古代藏族自稱。吐蕃,是在公元6世紀末,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到7世紀初,囊日論贊之子松贊幹布以武力統一青藏高原各部,並建立吐蕃王朝。大家所熟知的是貞觀年間,文成公主入藏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幹布事。
  • 帝國的詭詐——唐朝的反間計,吐蕃為何屢屢中招?
    吐蕃贊普達日年賽(松贊幹布祖父)時期,西藏各政權間兼併加劇,拉薩河流域地區僅餘兩大勢力,一為森波傑達甲吾,另一為森波傑棄邦孫。森波傑達甲吾的家臣念幾松背叛,殺其國王投奔棄邦孫。憑藉滅亡蘇毗的大功,韋·義策獲得墨竹地方的奴隸1500戶,韋氏、娘氏、農氏、蔡邦氏,成了吐蕃王國著名的四大貴族。《漢藏史集》記載:「達日年賽的兒子為朗日倫贊,他在位時由韋·朗心兒、蔡邦·那迎那森、娘·曾古、農·盤額松等人擔任大臣。
  • 「海上絲路」泉州緣
    這件事情,被史學家當做泉州海外交通見諸文獻的最早記載。刺桐港,就是現今福建省泉州的古稱。   南安市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長胡家其的敘說,讓人依稀可見當年九日山下延福寺眾僧來閩傳揚佛法的盛大場面。   東亞文化之都,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館……這一切,指向的都是泉州。   五代十國時期,「晉江王」留從效在初建泉州城時環城種植原產於印度和馬來西亞的刺桐。這一舉動,開啟了泉州與世界頻繁互動的按鈕。刺桐樹之後,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珍奇從八方湧進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
  •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
    進入新石器時代,我國遠古文化開始了由多元呈現到一體匯聚的文明進程。在甘肅地區新石器時代至先秦時期的文化遺存,主要有新石器時代早期,即前仰韶時代的大地灣文化、西山坪一期和師趙村一期文化;中期的大地灣二至四期文化,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青銅時代的四壩、沙井、辛店、寺窪文化和周秦早期文化等。
  • 新媒體系列短片《絲路微紀錄》第二季全球首發上線
    4月22日,五洲傳播中心與國家信息中心在京聯合舉辦了《絲路微紀錄》(第二季)全球上線首映禮。《絲路微紀錄》(第二季)攝製組的足跡遍布三大洲十二座城市,從人文交流、生態環境保護、物流貿易、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切入,記錄精彩動人的新絲路故事。走到「土地的盡頭」,挑戰建設極限《絲路微紀錄》(第二季)跟隨工程團隊來到位於北極圈內的亞馬爾半島,在這裡記錄下中俄法三國共同打造的「極地大工程」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從模塊組裝、運輸、搭建到最終建成投產的過程。
  •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呢?
    吐蕃帝國是西藏地區歷史上第一個有著明確史料記載的少數民族政權,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吐蕃帝國的實際立國者被認為是松贊幹布。青藏高原原本分布著許多少數民族部落,後來這些部落被吐蕃帝國統一,統一之後,青藏高原地區社會經濟得到發展,中原文化的傳入使青藏地區逐漸開化,古代藏族地區也第一次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