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才:隋唐歷史氣象恢弘 涼州文化豐富多彩

2021-01-10 澎湃新聞

隋唐歷史氣象恢弘 涼州文化豐富多彩

——《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果綜述

張國才

《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了2019年9月在武威舉行的「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提交的26篇論文。反映了隋唐時期武威是維繫隋唐王朝經營河西、西域的重要基地,同時,以涼州為核心的河西地區,也是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與重要貿易節點,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橋梁,中西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河西文化。

該論文集內容涵蓋隋唐時期的涼州與河西地區的考古、經濟、民族與多元文化,涼州的地位和影響,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體現了涼州文化研究的最新水平。既有宏觀的整體論述,又有具體的文獻考證,對積極推進涼州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提高涼州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意義重大。論文集呈現出五個特點:一是研究內容廣泛。基本涵蓋了隋唐時期涼州及河隴地區的各個發展階段,突出了武威在隋唐時期的重要地位和經濟、文化繁榮的面貌。二是研究視野廣闊。立足涼州,關注唐朝乃至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全貌,將武威置身於隋唐與絲路文明發展的宏大背景之中,對涼州文化進行了多層次、系統性的解讀與論述。三是研究領域拓寬。展現了一些新材料、新觀點和新課題,且緊扣隋唐史研究的前沿領域,對隋唐時期河西的歷史和絲路文化等進行了多視角、跨學科的學術解讀。四是研究目的明確。切實踐行了學術研究服務國家治國理政、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責和使命擔當,為多方位挖掘武威歷史文化內涵,凝聚區域人文精神,提升地域文化品牌,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學術支撐。五是老中青三代結合。既體現出隋唐史研究的深厚底蘊,也體現出涼州歷史文化研究的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論文集學術觀點鮮明,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武威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涼州是河西重鎮,為歷代所重,唐朝尤甚。從敦煌文書中的許多記載看,涼州在唐代具有高出河西其他地區的政治和法律地位,成為漢唐時期我國西北地區除長安之外最大的城市和政治、軍事、商業、交通中心。二是武威的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安史之亂前的涼州,在隋唐一百多年的直接經營下,形成了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融合了多民族與多元文化的絲路大都會。三是武威是多民族融合的熔爐。涼州是中國古代多民族融合的熔爐,也是最著名的西域粟特胡人的聚居地。涼州文化對整個民族文化和民族團結有著重要意義。要以更寬廣的胸懷,跳出涼州說涼州,給涼州在中華文化發展中以更高的定位。

根據研究方向,這些論文大致可以分為四組。第一組是關於隋唐時期涼州重要地位的概觀性文章,既有對涼州及河西走廊的重要作用及貢獻的闡釋,又有對涼州文化特質的發掘;第二組是關於隋唐時期涼州多元民族文化的探討,展示了隋唐時期涼州作為絲綢之路重鎮的多元化意義;第三組是關於隋唐時期河西地區官府廢置等相關文章,進一步夠勾勒出河西地區行政建構的基本面貌;第四組是關於涼州及河隴地區宗教、祭祀、交通方面的內容。這些研究成果基本涵蓋了隋唐時期河西的各個發展階段,展示了河西歷史文化的繁榮與多元性。

張國才,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黨組書記、院長,甘肅省社科院武威分院院長(兼),副研究員。《涼州文化研究》雜誌主編。主編出版了《涼州文化概覽》《中國國家人文地理·武威》《涼州文化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涼州文化論叢》等學術專著,在《植物檢疫》《社科縱橫》《發展》等中文核心期刊、省級期刊雜誌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參與完成省級以上課題5項。

《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敦煌學研究中心、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 編

中西書局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ISBN:978-7-5475-1750-5

內容簡介

《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是2019年「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結,收錄了相關論文30餘篇。河西是絲綢之路的主幹道,是歐亞大陸交通的重要橋梁,尤其是在陸上絲綢之路高度繁榮之時,絲路上的商人和使節攜帶了大量的貨物、書籍、技術等往來,極大地促進了中外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也在隋唐時期的河西地區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整體面貌。論文集所收論文涉及隋唐時期的涼州與河西歷史,河西地區的考古、文物情況,涼州在隋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的地位,絲綢之路與中西交通,以及武威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等內容。

文章目錄

致辭一 柳鵬

致辭二 田波

河西走廊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與貢獻簡論 李並成

法典、城居、西秦:敦煌文書涼州資料舉隅——兼評「白衣為主」祥瑞說 黃正建

遊牧與農耕交錯、東西與南北交通視野下的河西走廊——以隋及唐前期的涼州為例 孟彥弘

隋唐時期涼州文化特點研究 張頤洋

武威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初探 王守榮

西北生態變遷之見證——《鎮番遺事歷鑑》及其史料價值 潘春輝

銅奔馬的身份與位置 單繼剛

涼州胡睦伽陀的種族與唐初河西局勢 馮培紅

武威粟特康氏與涼州薩寶之職再探——以出土墓誌《康阿達墓志銘》為中心 張國才

涼州與長安之間——新見《唐故左羽林軍大將軍康太和墓誌》考釋 雷聞

涼州安氏粟特人在安史之亂中的政治傾向 李元輝

中古吐谷渾王族婚姻略考 陳麗萍

唐朝吐蕃統轄河西政教方略探析 程對山

唐代沙州升為都督府時間考定——以《唐會要》版本考察為中心 劉安志

唐代武威郡望小考 梁繼紅

隋唐涼州州鎮長官拾補 劉琴麗

《涼州府志備考》「隋朝職官」訂補 楊琴琴

唐代涼州縣官略考 劉婷

河西節度使楊休明補考 劉子凡

再論張議潮時期歸義軍與唐中央政府之關係 李軍

五代前夜:秦岐置州所見唐末「地緣政治」 張達志

唐乘恩涼州本《大乘百法論卷下》臆測 馬德

唐代驛路與券食之制 牛來穎

文武垂範:唐代武廟建設背後的政治權衡 王博

唐代涼州的賽神風俗兼王維入涼淺探——以王維的兩首詠涼詩為例 柴多茂

唐宣宗大中初年涇州復置佛寺問題探磧——以甘肅省涇川縣高峰寺《高公佛堂碣》為中心 黃樓

後記

作者工作或學習單位

來源:涼州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自駕武威

在武威,走街串巷找美食

春天裡的自駕遊,在武威是這樣的

在春天裡踏青,遇見沙漠的詩意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及時審核處理。

原標題:《張國才:隋唐歷史氣象恢弘 涼州文化豐富多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地理】天梯山,隱藏在歷史塵煙中的石窟密碼
    但是,隨著經濟地緣的演變,涼州這段輝煌的春秋大夢已然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暗淡,曾經的過往也被人們漸漸遺忘,其中的故事卻依舊鮮明,仍然值得我們去追溯回味。一 文化承襲與營國模板河西的輝煌,毫無疑問是從屯田開始的。這裡的石羊河,在西漢時是一條大河,其流域發展出了當時河西最大的農兼牧綠洲。
  • 武威市博物館線上展覽《塔映燈輝——涼州會盟暨藏傳佛教文物展...
    以漢唐絲綢之路文物、歷代佛教文物和少數民族文物最具特色,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2019年,武威市博物館新館建成並面向社會開放。新館建築面積198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7000 多平方米,現舉辦有《河西都會 天馬故鄉-武威歷史文物展》和《天梯神韻 涼州佛光-天梯山石窟專題展》兩個常設展覽,以及《儒風蔚然——武威儒學文化展》、《塔映燈輝——涼州會盟暨藏傳佛教文物展》、《可移動的敦煌壁畫展——武威市博物館館藏精品水陸畫展》三個臨時展覽。
  • 武威故事|詩人王維在涼州
    《武威故事(第一輯)》由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組織市內20多位作者編寫,於2020年7月由讀者出版社出版。該書內容涵蓋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縣的歷史、名人、地名、傳說等故事,融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內容生動活潑,情節引人入勝。
  • BBC恢弘經典紀錄片《交響樂的歷史》
    紀錄片《交響樂的歷史》,從「橫空出世」到「浴火重生」,共四集,是交響樂發展史上最鼎盛 莫扎特的精緻與悲傷 貝多芬的反叛與創新 海頓的沉靜與幽默 柏遼茲的野性與浪漫 舒伯特沉寂與爆發 華格納的恢弘與狂熱
  • 尋根·長城|河西涼州尋故邊 數九寒天沙漠間
    張明弘-尋根·長城河西涼州尋故邊,數九寒天沙漠間。---張明弘涼州三龍交匯涼州三龍交匯處又是一年冬天,卻是團隊第一次在冬天出發。駛過一座座矮矮的村莊,村後出現了斷續的邊牆,在張掖修整後開車約3個半小時,到達武威市涼州區黃羊河農場。
  • 採石遺址,恢弘壯觀,宛若天成
    石頭,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採石、運石、砌石、雕石,築城、建橋、建閘、築壩、造屋、石刻、石雕,形成了豐富深厚的石文化,直到近代鋼筋水泥的出現,石頭才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人們在長年累月的採石過程中,留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採石遺蹟。
  • 李並成:河西走廊歷史上人地關係的演變
    >武威南城門樓 攝影/劉忠又如地處河西東部的武威(涼州),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稱其:「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唐代詩人岑參吟道:「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涼州城內居民多達十萬家,漢胡雜居,經濟興盛,不愧為國際性都會,以至漢唐時期發展成我國西北除首都長安之外最大的城市。
  • 「隋唐航空」來了!
    「隋唐航空」來了!已制定公司章程;2.已與陝西公路集團有限公司籤訂了辦公場所租賃合同;3.民航局已批准其從杭州圓通貨運航空有限公司引進3架B737貨機;4.已與西安鹹陽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基地機場服務保障協議;5.民航西北管理局已同意使用西安鹹陽國際機場的航務管理通信服務;民航西北空管局已同意為其提供航行通告、氣象等服務保障
  • 另一個角度看明朝城牆倒塌:全球變暖,西安氣候或回歸隋唐時代?
    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也大量使用了夯土工藝。使用夯土建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勞動力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以上。所以,上古時代的大型夯土建築,也是我國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有力證據。 到了夏、商、周、秦、漢時代以後,中國古代各種宮殿、城牆、住宅、墓葬都大量使用夯土,包括萬裡長城、秦始皇陵、唐大明宮、元大都城牆、明清紫禁城都缺不了夯土。
  • 元旦假期,隋唐洛陽城應天門3D投影秀每晚兩場
    剛剛,洛報融媒記者從洛陽文保集團獲悉,元旦假期(2021年1月1日至1月3日),隋唐洛陽城應天門3D投影秀每晚將推出兩場表演,分別為19:30和20:30。同時,隋唐洛陽城應天門南廣場和二層平臺還設置了非遺宮燈、桃花樹和二十四節氣國潮燈籠,為大家送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國潮燈展」。
  • 考古學者:隋唐洛陽城設計「法天象地」是當時世界性大都市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25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考古隊隊長石自社副研究員25日說,隋唐東都洛陽城的設計採用「法天象地」理念,通過與洛陽盆地的山水融合,成為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的典範。隋唐洛陽城面積約47平方公裡,人口逾百萬,是當時世界性的大都市。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敦煌是幸運的,自西漢設郡以來,中原雖然經歷了三國紛爭,兩晉聚合,南北動亂,但是敦煌從未受到大範圍的破壞,反而由於遠離中原而成為世外桃源,避難而來的人們聚居在河西之地,獨享清平,而後是隋唐時代,對於西北的重視與開發,再次提上最高議程,作為西北門戶的敦煌之地繁榮依然。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河隴陷於吐蕃,敦煌的漢文化傳統被截斷。
  • 河北:關於唐山陶瓷歷史與文化的哲學思考
    二、夏商至隋唐五代,遺存豐富   夏商至隋唐五代時期,唐山地區社會穩定、人口繁盛、文化發達,孤竹國、無終國等唐山地區的古代侯國曾經創建了高度的社會文明。這些史實,充分說明唐山地區的文明發展史與中國文明發展史是同步的。  這一時期,唐山地區有較為豐富的古陶窯窯址、古陶瓷器物等陶瓷歷史文化遺存。
  • 涼州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學習會
    12月17日,涼州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學習會議鞠毅強調,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增強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確保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在涼州落地生根要科學謀劃抓落實,結合涼州實際,廣泛徵求意見建議,科學謀劃編制全區「十四五」發展規劃,引領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走在前、作表率。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思路】1、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⑴國家的統一是社會繁榮的基礎。通過思維導圖解讀的方式,了解隋唐統一的線索和概況。⑵社會的繁榮,有政治上的穩定、經濟上的發展、文化上的繁榮等諸多方面。由於不能妥善解決封建制度下的種種問題,隋唐終究避免不了走向衰亡的命運。以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式,指出隋朝滅亡的原因、安史之亂、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黃巢起義、五代十國等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2、認識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的新成就。⑴以思維導圖解讀的方式,簡明扼要地概括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發展強大、衰落的歷史。
  • 肅王府:蘭州厚重的歷史文化
    在600多年的歷史歲月中,肅王府歷盡滄桑,其建築已面目全非。但毫無疑問,肅王府的遷蘭,對明代及其以後的蘭州歷史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蘭州肅王府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朱楧為漢王,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肅王,就藩甘州(今張掖)。建文元年(1399年),朱楧請求移藩蘭州獲準。移蘭後,朱楧即大興土木,營建肅王府。
  • 頂尖團隊、頂級專家攜手打造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定檔1207
    (以下簡稱伯璟文化)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即將於12月7日19:30登陸湖南衛視、芒果TV。  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同時也被列為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中國》將在這個冬天再現華夏歷史切面,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為觀眾帶去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提升民眾文化自信。
  • 水泥歷史:中國第一家水泥廠 馬牌水泥
    唐山啟新水泥廠,成立於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是中國第一家水泥廠,具有100多年的歷史,中國第一桶(舊時水泥按桶計量啟新水泥凝固成中國水泥一段段傳奇,鑄就中國水泥工業發展那恢弘斑斕的歷史:從上世紀初的上海外灘、北平圖書館、南京中山陵,到解放後的北京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天安門廣場等,無不留下它的身影。1976年,隨著大地劇烈地搖晃,啟新90%的生產建築遭到了破壞,297名工人在地震中遇難,90臺主機嚴重損壞,19臺設備徹底報廢,損失達2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