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採石、運石、砌石、雕石,築城、建橋、建閘、築壩、造屋、石刻、石雕,形成了豐富深厚的石文化,直到近代鋼筋水泥的出現,石頭才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人們在長年累月的採石過程中,留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採石遺蹟。
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的上化山採石遺址、寧海縣長街鎮的伍山石窟,台州溫嶺市新河鎮的長嶼硐天,都是人類的採石傑作,雖由人作,宛若天成。
長嶼硐天,位於浙江省台州灣南隅溫嶺市新河鎮長嶼村,這一帶屬於雁蕩山餘脈,崗巒綿延起伏,青松翠柏成蔭,遠看形如浩瀚碧波中的綿長島嶼,因此而名長嶼。
長嶼一帶的山體是由晚侏羅紀的噴出巖構成,巖石種類較多,火山碎屑巖、花崗巖,以及流紋巖、玄武巖、安山巖、輝綠巖等等,從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開始,人類就開始在這裡開鑿石材,用於築城、建橋、建閘、築壩、建屋等等,於是形成了規模龐大的人工開鑿石硐,世稱長嶼硐天。
1997年,長嶼硐天榮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石硐,硐天寶碗。長嶼成了舉世聞名的「石板之鄉」。
長嶼硐天由八仙巖、雙門硐、崇國寺和野山四大景區組成,硐群景觀主要集中在八仙巖和雙門洞,景區門口的「長嶼硐天」四字,趙樸初先生題寫。
長嶼硐天的石材開採,從南北朝至隋唐,開採規模逐漸擴大。
公元1138年,南宋南遷都城到臨安,即今杭州,帶動了江南發展,石材使用量急劇增加,長嶼石材開採,空間興盛。
公元1387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啟用開國重臣信國公湯和,到東南沿海抗倭,湯和主持在沿海一帶建造城池70多處,長嶼石材大量使用。
清代時,石雕工藝日臻精湛,石材用途拓寬,長嶼石材開採達到高峰期,留下了大量的覆鍾式半露天採石遺址,大量石窗、石臼、石盆、石碾等石雕作品,散布人間。
民國時期,長嶼石材銷往臨海、黃巖、寧波等地,更遠銷東南亞國家。
解放後,用石需求急劇增加,現代採礦技術也得以運用,開採速度大幅提升,迅速向山體內部延伸,於是形成了恢弘壯觀、結構複雜的採石洞窟群。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鋼筋水泥大量運用,石材逐漸淡出建設領域,石材開採急劇減少,曾經採石留下來的遺蹟,成為了人們的旅遊觀光點。
長嶼硐天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持續開採,留下了28個硐群,1314個形態各異的硐窟,集雄、險、奇、巧、幽為一體,「雖由人作,宛若天成」。
石硐依山勢取石而成,其硐有的孤立,有的相連,有的環生相疊,有的幾硐並峙,深幽曲折、層疊有致、雄偉險奇、變幻莫測,宛若石硐迷宮。
《神鵰俠侶》、《鹿鼎記》等影視劇曾來此取景拍攝。
長嶼硐天景區雙門硐內,有「寧波鄞江鎮採石遺址」的介紹。
介紹說,「寧波鄞江,始興於晉開皇九年建句章縣治於小溪,此後唐代它山堰等水利工程的建設,導致了採石活動的興起。寧波鄞江採石迄今應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鄞江採石遺址為橫向的順層硐穴,硐頂底順層而平坦,留有粗大的礦柱保護山體穩定。所採巖石為紫紅色的砂巖和粉砂巖。」
寧波市海曙鄞江鎮上化山採石遺址,現在已經開闢為鄞江攀巖公園。
鄞江鎮的它山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修築它山堰所用的條石,就採掘於上化山。
上化山歷經上千年的持續開採,形成了採石後的獨特景觀,巖壁如刀削,兀立數丈,鑿壁而採,於是形成了石窟。
石窟內石柱林立,錯落有致,歷經千年風化,層層疊疊,斑駁參差。
石窟迂迴曲折,深入窟內,寂靜幽深,涼意襲人,幽暗處偶有蝙蝠驚飛,驚心動魄。
石窟穿山而過,在磕磕碰碰中摸索前行,出得洞口,豁然開朗,別是一番風景在眼前。
它山堰,唐代縣令王元暐主持修建於大和七年,即公元833年,至今已經1186年。
在全靠人力的年代,採石,運石,再砌石,何等艱辛,十兄弟修堰殉身,當年之艱辛,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石頭會說話,一定知道流在石上的血與汗。
採石遺址,是歲月的腳印,也是光陰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