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長城現狀
梳理長城文化
挖掘長城藝術
保護長城遺產
跟隨我們的腳步
感受不一樣的長城之旅
張明弘-尋根·長城
河西涼州尋故邊,數九寒天沙漠間。
半生落落髭鬚白,京都一別去六年。
---張明弘
涼州三龍交匯
涼州三龍交匯處
又是一年冬天,卻是團隊第一次在冬天出發。駛過一座座矮矮的村莊,村後出現了斷續的邊牆,在張掖修整後開車約3個半小時,到達武威市涼州區黃羊河農場。在寒冷的日子裡,在漫長的無際荒野中,使得裹挾著寒流的北風像是強效洗滌劑,大地經過北風的滌蕩,綠色被徹底過濾乾淨,只剩一片灰黃,和雙手中一小團的溫暖和安寧。
回溯到四年前,2016年10月,【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沿著明長城主線第一次來到這裡—-明長城三龍交匯處,那時四周還殘留著未被收割的灰黑向日葵和焦黃的玉米杆。三龍交匯是指:從山海關由東向西的長城,在黃羊河農場繼續向西走向嘉峪關,而此處節點有另一條附線長城由此向南--即武威至蘭州段,整體成Y字型。在戰火崢嶸的歲月裡,長城交匯又分開,始終堅守著衛護的重任。
張明弘老師手繪三龍交匯處示意圖
在河西走廊尋著長城蹤跡行走4年之後又回到這裡,作為2020年【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打卡的第一站,團隊將由此展開明長城武威到蘭州段的行走。【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長城的變化,邊牆的現狀,越來越多的人因此開始關注長城。只有走近長城,我們才能看見長城背後的故事和發展起落。
古浪元墩
明長城-涼州·古浪分界線
明長城自涼州區土塔村黃羊河農場春風水渠豁口處進入古浪縣境內,路的兩側,一側是甘肅省人民政府立的明長城-涼州段的標示牌,一側是明長城-古浪段的標示牌,曾經連貫一氣的長城已經完全退去了當初最重要的軍事防禦功能,在過去的歲月裡被侵蝕,被裁剪,被取用,但是留存下來的邊牆仍舊挺立。
明長城-泗水段 元墩子
進入古浪段的長城考察。傍晚時候沿著路線來到元墩,元墩位於古浪縣泗水鎮光輝村元墩組元墩堡西南角。元墩堡是一個兵堡,後來改做民用,堡子平面略呈梯形,但是毀損較為嚴重,南側有村民新修的圍牆,原來的堡牆已被毀,東堡牆長50米,南、北、西三面堡牆均長40米左右。堡牆是就地取土夯築,夯層厚約15釐米,堡牆底寬1.5米—5.5米,頂寬0.8米—4.5米,高1米—5.5米,但是自然垮塌嚴重。堡子的西北角樓已經沒有了,東北角樓位於北牆外側,元墩子烽火臺是西南角樓,東南角樓為元墩1號敵臺。敵臺建於牆體上,均為黃土夯築,平面為長方形,剖面為梯形。
古浪縣元墩村 孫發茂、郭宗芳夫妻
圍繞堡子走了一圈,天漸漸黑了,飛起來的無人機已收入背包,張老師在路邊仍然興致勃勃的講著元墩的情況。遇到了熱心又熱情的老鄉孫發茂、郭宗芳夫妻。外出回家的他們停在路邊,在知道我們是來做長城考察的時候,以不容拒絕的態度邀請整隊人去他們家裡留宿。兩夫妻常年在外跑大車,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十分健談。跑運輸的艱辛是長年長時間在路上,家裡供了兩個讀大學的娃娃,他們卻說不辛苦,誰言寸草心。屋子裡生了爐子,偌大的房間裡暖意融融。
泗水堡
張明弘老師根據老鄉口述繪製泗水堡規製圖
泗水堡分內外兩重,屬回字形堡。《中國長城志》載:泗水堡內堡牆高「三丈七」,厚「兩丈」,周長「二百六十丈」,開東門,上砌門樓一座;外堡牆高「二丈九」,厚「一丈三」,周長「七百二十丈」,開東、南、北3座門,各有門樓一座,現已毀壞。
古浪泗水鎮 82歲的楊發順老先生
泗水鎮上的考察,遇到了82歲的楊發順老人,老人健談,對原來的泗水堡記憶清晰深刻。外城與內城之間設有護城河,堡子內有四個澇池,分布於堡子的西南角、東南角、西北角及內城的北面。進東門,在堡城的內牆和外牆之間,由西向東依次建有老君廟、土地廟和龍王廟,地藏寺則建在西北角澇池邊上。西北角寇家墩還有部分存留,可以找到。但是堡內已經沒有任何老建築了。
採訪進行的順利,以至於走的時候落下了一臺無人機在老鄉的三輪車上都沒人發覺,直到第二天下午接到老鄉寇師傅的電話,說是掉了飛機在他三輪車上,有空回去取,眾人才驚覺少了一臺無人機。慶幸的是採訪完特意回去送了我們的手冊給老鄉,上面有聯繫方式可以聯繫到我們。更慶幸的是無人機落在了大西北這樣一輛普通的三輪車上仍能失而復得。最需要檢討的卻是我們的大意粗心和後知後覺。在西北,大約除了無人機自己飛走,落在不知何處,其他的情況應該都能找回來。
四方墩
明長城-古浪段 四方墩
按著老人指明的方向,印證了張老師之前做的功課,車行在張老師的方向指揮下,一行人順利來到四方墩,武威至蘭州方向的長城經黃羊河農場過元墩子再到賈家團莊往南奔蘭州方向。四方墩是烽火臺,位於泗水鎮光豐村賈家團莊東南大約300米處。方墩平面是長方形,剖面呈梯形,黃土夯築,夯層厚約20釐米,墩子保存狀況較差,現在墩子底部東西約長16米,南北寬12米,高7米。
方墩置於315省道東側的荒草灘中,一蓬一蓬的草散漫又散亂的長著,地上有羊群來去的痕跡。站在烽火臺旁,彷佛狼煙、戰鼓、鐵騎的影子從遠古湧來,又漸漸遠去。冬雪初霽的大地上,只留下斑駁的歷史印記。
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在六隻腳App打點定位
行走,讓我們見到熱鬧而平靜的西北百姓生活,人們按著幾十年甚至是幾代人延續下來的方式,在這個時間流動的時空,慢慢生活,自得其樂。色彩也像氤氳的水汽,一點點由深處浮現出來,閃爍,跳躍,一片灰黃中更加鮮豔奪目。或許,西北就是這樣一種存在。深入其中之後不難發現,寒冷、遼闊、空曠之下她的溫暖、體貼與獨特。
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
記 2020年11月18日
2020年11月19日所歷
我們把這段旅程稱為【尋根 ·長城】 ,就是想通過對長城的一路考察,走進長城歷史,尋找那些遺失的傳統長城文化根脈。去弘揚長城文化,重新認識和思考傳統長城文化對於今天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