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長城|河西涼州尋故邊 數九寒天沙漠間

2020-12-01 張明弘尋根長城

考察長城現狀

梳理長城文化

挖掘長城藝術

保護長城遺產

跟隨我們的腳步

感受不一樣的長城之旅

張明弘-尋根·長城

河西涼州尋故邊,數九寒天沙漠間。

半生落落髭鬚白,京都一別去六年。

---張明弘

涼州三龍交匯

涼州三龍交匯處

又是一年冬天,卻是團隊第一次在冬天出發。駛過一座座矮矮的村莊,村後出現了斷續的邊牆,在張掖修整後開車約3個半小時,到達武威市涼州區黃羊河農場。在寒冷的日子裡,在漫長的無際荒野中,使得裹挾著寒流的北風像是強效洗滌劑,大地經過北風的滌蕩,綠色被徹底過濾乾淨,只剩一片灰黃,和雙手中一小團的溫暖和安寧。

回溯到四年前,2016年10月,【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沿著明長城主線第一次來到這裡—-明長城三龍交匯處,那時四周還殘留著未被收割的灰黑向日葵和焦黃的玉米杆。三龍交匯是指:從山海關由東向西的長城,在黃羊河農場繼續向西走向嘉峪關,而此處節點有另一條附線長城由此向南--即武威至蘭州段,整體成Y字型。在戰火崢嶸的歲月裡,長城交匯又分開,始終堅守著衛護的重任。

張明弘老師手繪三龍交匯處示意圖

在河西走廊尋著長城蹤跡行走4年之後又回到這裡,作為2020年【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打卡的第一站,團隊將由此展開明長城武威到蘭州段的行走。【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長城的變化,邊牆的現狀,越來越多的人因此開始關注長城。只有走近長城,我們才能看見長城背後的故事和發展起落。

古浪元墩

明長城-涼州·古浪分界線

明長城自涼州區土塔村黃羊河農場春風水渠豁口處進入古浪縣境內,路的兩側,一側是甘肅省人民政府立的明長城-涼州段的標示牌,一側是明長城-古浪段的標示牌,曾經連貫一氣的長城已經完全退去了當初最重要的軍事防禦功能,在過去的歲月裡被侵蝕,被裁剪,被取用,但是留存下來的邊牆仍舊挺立。

明長城-泗水段 元墩子

進入古浪段的長城考察。傍晚時候沿著路線來到元墩,元墩位於古浪縣泗水鎮光輝村元墩組元墩堡西南角。元墩堡是一個兵堡,後來改做民用,堡子平面略呈梯形,但是毀損較為嚴重,南側有村民新修的圍牆,原來的堡牆已被毀,東堡牆長50米,南、北、西三面堡牆均長40米左右。堡牆是就地取土夯築,夯層厚約15釐米,堡牆底寬1.5米—5.5米,頂寬0.8米—4.5米,高1米—5.5米,但是自然垮塌嚴重。堡子的西北角樓已經沒有了,東北角樓位於北牆外側,元墩子烽火臺是西南角樓,東南角樓為元墩1號敵臺。敵臺建於牆體上,均為黃土夯築,平面為長方形,剖面為梯形。

古浪縣元墩村 孫發茂、郭宗芳夫妻

圍繞堡子走了一圈,天漸漸黑了,飛起來的無人機已收入背包,張老師在路邊仍然興致勃勃的講著元墩的情況。遇到了熱心又熱情的老鄉孫發茂、郭宗芳夫妻。外出回家的他們停在路邊,在知道我們是來做長城考察的時候,以不容拒絕的態度邀請整隊人去他們家裡留宿。兩夫妻常年在外跑大車,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十分健談。跑運輸的艱辛是長年長時間在路上,家裡供了兩個讀大學的娃娃,他們卻說不辛苦,誰言寸草心。屋子裡生了爐子,偌大的房間裡暖意融融。

泗水堡

張明弘老師根據老鄉口述繪製泗水堡規製圖

泗水堡分內外兩重,屬回字形堡。《中國長城志》載:泗水堡內堡牆高「三丈七」,厚「兩丈」,周長「二百六十丈」,開東門,上砌門樓一座;外堡牆高「二丈九」,厚「一丈三」,周長「七百二十丈」,開東、南、北3座門,各有門樓一座,現已毀壞。

古浪泗水鎮 82歲的楊發順老先生

泗水鎮上的考察,遇到了82歲的楊發順老人,老人健談,對原來的泗水堡記憶清晰深刻。外城與內城之間設有護城河,堡子內有四個澇池,分布於堡子的西南角、東南角、西北角及內城的北面。進東門,在堡城的內牆和外牆之間,由西向東依次建有老君廟、土地廟和龍王廟,地藏寺則建在西北角澇池邊上。西北角寇家墩還有部分存留,可以找到。但是堡內已經沒有任何老建築了。

採訪進行的順利,以至於走的時候落下了一臺無人機在老鄉的三輪車上都沒人發覺,直到第二天下午接到老鄉寇師傅的電話,說是掉了飛機在他三輪車上,有空回去取,眾人才驚覺少了一臺無人機。慶幸的是採訪完特意回去送了我們的手冊給老鄉,上面有聯繫方式可以聯繫到我們。更慶幸的是無人機落在了大西北這樣一輛普通的三輪車上仍能失而復得。最需要檢討的卻是我們的大意粗心和後知後覺。在西北,大約除了無人機自己飛走,落在不知何處,其他的情況應該都能找回來。

四方墩

明長城-古浪段 四方墩

按著老人指明的方向,印證了張老師之前做的功課,車行在張老師的方向指揮下,一行人順利來到四方墩,武威至蘭州方向的長城經黃羊河農場過元墩子再到賈家團莊往南奔蘭州方向。四方墩是烽火臺,位於泗水鎮光豐村賈家團莊東南大約300米處。方墩平面是長方形,剖面呈梯形,黃土夯築,夯層厚約20釐米,墩子保存狀況較差,現在墩子底部東西約長16米,南北寬12米,高7米。

方墩置於315省道東側的荒草灘中,一蓬一蓬的草散漫又散亂的長著,地上有羊群來去的痕跡。站在烽火臺旁,彷佛狼煙、戰鼓、鐵騎的影子從遠古湧來,又漸漸遠去。冬雪初霽的大地上,只留下斑駁的歷史印記。

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在六隻腳App打點定位

行走,讓我們見到熱鬧而平靜的西北百姓生活,人們按著幾十年甚至是幾代人延續下來的方式,在這個時間流動的時空,慢慢生活,自得其樂。色彩也像氤氳的水汽,一點點由深處浮現出來,閃爍,跳躍,一片灰黃中更加鮮豔奪目。或許,西北就是這樣一種存在。深入其中之後不難發現,寒冷、遼闊、空曠之下她的溫暖、體貼與獨特。

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

記 2020年11月18日

2020年11月19日所歷

我們把這段旅程稱為【尋根 ·長城】 ,就是想通過對長城的一路考察,走進長城歷史,尋找那些遺失的傳統長城文化根脈。去弘揚長城文化,重新認識和思考傳統長城文化對於今天的價值和意義。

相關焦點

  • 武威故事|詩人王維在涼州
    《武威故事(第一輯)》由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組織市內20多位作者編寫,於2020年7月由讀者出版社出版。該書內容涵蓋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縣的歷史、名人、地名、傳說等故事,融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內容生動活潑,情節引人入勝。
  • 張國才:隋唐歷史氣象恢弘 涼州文化豐富多彩
    反映了隋唐時期武威是維繫隋唐王朝經營河西、西域的重要基地,同時,以涼州為核心的河西地區,也是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與重要貿易節點,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橋梁,中西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河西文化。
  •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河西寶卷」田野調查...
    武威古稱「涼州」,為河西四郡之一,地處古絲綢之路要衝,武威市涼州區、古浪縣、天祝縣是河西寶卷的重要流傳地。24日上午,在武威市古浪縣文化館,古浪縣河西寶卷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鍾長海等人向專家組念唱了《對趾寶卷》。
  • 武威市博物館線上展覽《塔映燈輝——涼州會盟暨藏傳佛教文物展...
    新館建築面積198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7000 多平方米,現舉辦有《河西都會 天馬故鄉-武威歷史文物展》和《天梯神韻 涼州佛光-天梯山石窟專題展》兩個常設展覽,以及《儒風蔚然——武威儒學文化展》、《塔映燈輝——涼州會盟暨藏傳佛教文物展》、《可移動的敦煌壁畫展——武威市博物館館藏精品水陸畫展》三個臨時展覽。
  • 中國古書上常說的河東、河西,到底是什麼地方?現在在哪裡?
    那麼河西是哪裡?河東又是哪裡?是怎麼區分的?    河西地區我們經常叫它河西走廊,它位於黃河的西邊,被兩座山夾在中間像一個走廊一樣,所以叫它河西走廊。具體位置在甘肅的西北部祁連山的北邊,和合黎山的南邊接壤,在烏鞘嶺的西邊,在甘肅與新疆交界處的東邊。它的長度大約為1000公裡,寬度在200公裡範圍內,在古代是通往西域地區的要地。古代涼州的州府就設立在此處,是整個西北地區的首府,不僅是軍事重地,更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
  • 嘉峪關的關城、懸臂長城、長城第一墩,冬天時分它們最美
    早上看嘉峪關城的日出,中午看討賴河峽谷邊的長城第一墩,下午或傍晚時候看懸壁長城,這樣才能把嘉峪關的精華美景,一次遊覽完,一定會給你帶來非常深刻的旅行印象。為什麼嘉峪關會是明長城西部的起點說起河西走廊上的歷史重鎮,就不能不提到戈壁上綠洲的形成。
  • 霍去病打下的河西四郡,千年未改名,如今成為旅遊勝地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嘀嗒五千年(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歷史長河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少年將軍,他的一生似乎就是為了贏而生,17歲率兵深入大漠,一路過關斬將,俘獲匈奴單于叔父;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
  • 嘉峪關-黑山深處藏巖畫 懸臂長城鎖龍關
    走進長城歷史 考察長城現狀 梳理長城文化 挖掘邊堡藝術 踐行長城精神 關注訂閱號 跟隨我們的腳步 去感受不一樣的長城文化
  • 一部關於河西走廊的編年史——紀錄片《河西走廊》觀後感
    關於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來自於學生時代的歷史課本和下發的《甘肅歷史》《甘肅地理》等書籍,那時候便知道我的家鄉酒泉就在這片神奇的走廊上,對沙漠、綠洲、戈壁、草原、紅柳、胡楊、沙棗、紅柳、芨芨草、駱駝早已司空見慣,但對河西走廊歷史卻一知半解,直到觀看了這部央視拍攝的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並買來了同名書籍細細研讀,才對這條走廊上跨越千年滄桑變化的歷史有了更為深入系統的理解。
  • 始於西夏、止於大明,懸於河西走廊北地的黑水城還藏著多少秘密?
    蒙古軍隊從黑水城以北的大戈壁南下,沿黑水河而上攻入河西,縱兵西夏的瓜、沙諸州。1207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攻擊西夏要塞兀刺海城(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因西夏各路軍隊奮力抵抗,蒙古人才被擊退。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走廊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