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西夏、止於大明,懸於河西走廊北地的黑水城還藏著多少秘密?

2021-01-21 王豐觀古今

在河西走廊的正北方,是巴丹吉林沙漠,再往北便是1萬平方公裡的無人區。這裡不僅有流沙、鳴沙和湖泊,還有黑水城遺址。

如今的黑水城靜靜地臥在大漠裡,只有春天祁連山融化的雪水匯聚成額濟納河流過時,才給這裡帶來一些生機。但黑水城曾經的繁華和喧囂已經不在,只有殘垣斷壁依舊矗立。走在城中及其周圍,腳下有時會碰到碎瓷殘陶,它們有的斜插著,有的裸露著。只有這時才能看到曾經黑水城的盛景,故事漫漫鋪開。

黑水城西北角航拍圖

黑水城是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黑水鎮燕軍司治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最初是因額濟納河而得名,額濟納是西夏党項族語,意為「黑水」。故取名為黑水城。元代時又稱「亦集乃城」,但不論額濟納,還是亦集乃,都有黑色之意。

西夏在國境北地設置黑水城

當中原處在五代十國割據紛爭之時,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在北方草原徵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後,916年在上京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建立契丹國。到了960年,中原的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後,建立宋朝。1038年李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銀川),國號大夏,因地處中原西北部,史稱西夏。

西夏東北與遼朝西京(山西大同)相接,東面與東南面與宋朝為鄰。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諸部、甘州回鶻與西州回鶻相鄰。

黑水城及河西走廊區位圖

元昊的祖先因在的唐朝時平定「黃巢起義」有功受到封賞,被賜國姓。其父親李德明時期,李家人就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相繼攻佔了肅州(酒泉)、瓜州(安西)、沙州(敦煌)以及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等戰略要地。完成了西擊吐蕃、回鶻,北控大漠的戰略意圖,從而大大拓展了党項族的生存空間。

元昊為進一步消除後顧之憂,防衛吐蕃和回鶻以及大遼的進犯,1036年,也就是元昊即將稱帝前兩年,便開始向額濟納地區實行移民屯戊,修築黑水城。城池建好之後,又在這裡設置了黑水鎮燕軍司,承擔起守衛西夏北邊的重任。黑水城的修築以及疏浚河渠、引水灌田等六大工程的完成,為實現西夏王國「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夏簡史》記載黑水城居民有党項、漢、藏、契丹、鮮卑、回鶻等民族,基層社會組織以10戶為一小甲,五小甲為一小監,兩小監為一遷溜,居民亦民亦兵。党項族屬於遊牧民族,畜牧業是社會重要的經濟支柱。建國後同樣重視發展畜牧業,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群牧司。河西走廊及內蒙古鄂爾多斯、阿拉善及額濟納地區是西夏王國的主要牧區之一。畜類主要有牛、羊、馬、駱駝,還有驢、騾、豬等。党項人在黃土高原崛起的幾百年漫長歲月中,不斷學習借鑑漢民族文化,認可並接納了農耕文明成果。他們圍繞著流經黑水城的黑水河(弱水)支流兩岸,有大面積可以耕種的土地和草牧場。

建立西夏的李元昊

內蒙古文物部門調查發現,黑水城方圓數公裡均可看到大小縱橫交錯的水渠農田和聚落房舍、佛塔和寺廟等遺蹟,地表散落著瓷器的碎片,荒漠中隨處可見遺棄的石杵、石碾和石磨等生產工具,反映了這一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

從《西夏時期的黑水城社會》論述中得知,黑水城作為一座城市。不僅在城內設有官府、學校和寺廟等機構,還有營運的商鋪和作坊等場所。城內居住著商業和手工業者,城外分布有大量的農牧民。

西夏在與宋遼相比,無論經濟還是軍事,都不及這兩位大佬,故為了生存,時而附宋抗遼,時而聯遼抗宋。

黑水城淪陷在蒙古軍的鐵騎之下

1115年,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朝的興起,打破了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局面。金於1125年滅遼,兩年後滅北宋,西夏轉而依附金朝。

當時掌控棲居蒙古高原上的眾多蒙古部落原為女真人的臣屬。隨著金朝的衰落,蒙古部落也開始壯大起來,逐漸脫離金朝政權的統治。

畫家筆下的蒙古騎兵

金泰和六年(1206年)春天,蒙古貴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裡爾臺大會,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至此,大蒙古國建立,蒙古帝國正式崛起。因金朝與蒙古為世仇,伐金復仇是成吉思汗必須要做的一件事。由於處在蒙古西南方向的西夏王國是金朝的盟友,為了避免被西夏牽制,早在西夏天慶十年(205年),蒙古就向西夏首次顯現了其強大的武力。蒙古軍隊從黑水城以北的大戈壁南下,沿黑水河而上攻入河西,縱兵西夏的瓜、沙諸州。

1207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攻擊西夏要塞兀刺海城(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因西夏各路軍隊奮力抵抗,蒙古人才被擊退。

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走廊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蒙古第三次徵西夏即自河西入侵,經過黑水城以北的大戈壁向東,再次圍攻兀刺海城關口,夏襄宗李安全無奈之下,只好納女請和,向蒙古帝國稱臣,金夏同盟就這樣一下被拆散。

1214年,蒙古軍隊包圍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金宣宗完顏珣被迫向蒙古帝國稱臣,並在蒙軍撤退後遷都汴京(今開封),1234年,也就是西夏亡國七年後,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擊之下也最終走完了自己的歷程。

經年累月的戰爭使西夏的國力衰竭,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經濟趨於崩潰。此時,對孤懸大漠的黑水城來說,補給中斷,物資匱乏,已處於糧草不繼、朝不保夕的困境之中。

據黑水城出土文書記載:西夏乾定二年(1224年)的文書「黑水城守將告近稟帖」所說,當時守將仁勇的基本家庭情況,仁勇「原籍鳴沙(寧夏吳忠一帶)鄉裡人氏,因有七十七高齡老母在堂守畜產,今母病重,而妻兒子女向居故裡」。呈請「議司」轉任他就近任職。這封請求調離黑水城的文書,真實地反映出當時黑水城地區的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黑水城出土貴人圖

已經失去利用價值的西夏,很快就要成為蒙古帝國的盤中餐。夏寶義元年(1226年),成吉思汗親自統兵10萬,發起了對西夏王朝最後的致命一擊。蒙軍先攻破兀剌海城,再向西進,於當年三月即攻佔黑水城,而後一路攻取瓜州、沙州、肅州、甘州和涼州等地。河西走廊全部淪陷後,成吉思汗經六盤山向西夏都城中興府進軍時墜馬受傷,不久去世。1227年,夏末帝李睨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後被蒙古軍遵照成吉思汗遺囑所殺)。

由党項族建立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封建統治王朝,共經歷了190年的跌宕起伏,在蒙古大軍的鐵蹄踐踏之下,終於徹底土崩瓦解,宣告滅亡。

忽必烈時期黑水城的盛景

元朝建立後,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派遣軍隊駐防黑水城。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下設行省,亦集乃路則屬於甘肅行省。「亦集乃」為党項語,意為黑水,蒙古語為哈拉浩特。

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11月,跟隨父親和叔叔,從地中海東岸的阿迦城出發,經敘利亞、伊朗,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新疆。然後沿古絲綢之路東行,於1274年來到酒泉,再到張掖,後沿弱水(額濟納河)向東而行,曾經過亦集乃城。他在其《馬可波羅遊記》中寫到:「以此甘州城首途,若騎行16日,可抵一城,名曰亦集乃,城在北方沙漠邊界,屬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頗有駱駝牲畜」。元朝稱党項為唐兀或唐古特人,劃入二等居民。當馬可波羅經過這裡的時候,黑水城已經是元朝的一座邊防重鎮。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為討伐海都之叛,解除西北方面的威脅,在黑水城設置亦集乃路總管府。統轄這一地區及西寧、山丹兩州。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原來的黑水城已不能滿足居住生活需要。元朝在西夏黑水城的基礎上擴築和改造了原來的城池,在城內修建了總管府衙署等坊巷設施。擴建後的黑水城,區面積比原來大了近3倍,城市的防禦能力也得到加強。

亦集乃城內和關廂按區域劃分為坊,每坊設一巷長。掌印者達魯花赤統領亦集乃路,總管、同知、判官等高級官員由蒙古人擔任。

元朝從內地遷來許多漢人和蒙古人,利用額濟納河的水利資源開渠造田,與當地人共同發展農牧業生產。並調集甘州屯田新軍200人在亦集乃開鑿合即渠,屯田達九十餘頃。此外,西夏時期的灌溉水渠也得以充分利用。黑水城出士漢文文書所見灌溉渠道就有本渠、合即渠、額迷渠、吾即渠、泉水渠、沙立渠、耳卜渠、玉樸渠等渠,反映出了亦集乃地區大規模移民屯田的情況。

元朝時期的金令牌

元朝時期,亦集乃城是漠北通往內地的交通樞紐。元朝在亦集乃設置了納鄰驛道,以溝通南北和東西的交通與聯繫。通往嶺北行省的驛路分為帖裡幹、木林、納鄰三條驛道,亦集乃路境內的驛路被稱為納鄰驛道。這條驛道東起東勝州,西行至寧夏路,再轉亦集乃路北上到達哈拉和林蒙古大本營,全程共47站。東勝以東可接大都(北京)、上都(內蒙古正藍旗)和大同路的驛路,當時交通可謂四通八達。

大明的荒蕪之地藏著多少秘密

元末明初,安徽鳳陽的一個放牛娃當上農民起義軍首領,這個放牛娃就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幾計重拳將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打得連夜逃出北京城,標誌著元朝政權統治時代的結束。明洪武二年(1369年),元順帝病死在應昌(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元朝統治政權跨臺後,蒙古殘餘勢力退居漠北,1371年元順帝之子愛酞識理達臘北走哈拉和林(蒙古帝國時期的首都),改年號為宣光,國號仍稱大元,史稱北元。

臺北故宮裡的朱元璋畫像

為了徹底來清除北元勢力,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宋國公馮勝為右副將軍,出西路。以清沙漠。

馮勝率傅友德、陳德進兵河西走廊和攻打亦集乃路(黑水城)當時的元朝軍隊早已成了強弩之末,人心惶惶,兵無鬥志,不是一觸即潰就是舉城投降

以下是《明史》中記載馮勝進軍河西走廊和攻打亦集乃時的情況:擴廓在和林,數擾邊帝患之,大發兵三道出塞。命勝為徵西將軍,帥副將軍陳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肅,至蘭州,友德以曉騎前驅,勝復敗之掃林山,至肅州(今酒泉市),元將上都驢迎降,至亦集乃路,守將卜顏帖木兒亦降。次別篤山,岐王朵兒只班遁去,追獲其平章長加奴等二十七人及馬駝牛羊十餘萬。

這年6月11日,傅友德率騎兵馳抵亦集乃城下。接下來,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史料中沒有記載。唯一見證過當年發生這一切的只有迄今依然矗立在荒漠戈壁中的黑水城。雖然無法知道當年這裡發生的一切,但事情的最終結果卻是難以更改的。

城內的衙署,寺廟及其它房屋被大火焚毀,城外繁華的居民區,街道消失殆盡(考古證實)。

額濟納河(弱水)改道,亦集乃城軍民開墾耕種的農田因此荒廢(《額濟納志》等諸多史料可以佐證)。

遍地可見各種陶器碎片和保存完好的磨盤、石碾,但它們的主人卻不知去向(1908年3月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首次踏入黑水城時見到的真實場景)。

城內、城外地面上散落著大量人、畜碎骨(至今仍依稀可見)。

城的西北角佛塔群附近北城牆上有個人工開鑿的大洞(甘肅省金塔縣地灣城也有類似的情況)。

西北角佛塔群附近北城牆上的洞

不知道在這裡停留了多長時間,傅友德才率領著他的騎兵向位於正西方向的瓜州(今安西)、沙洲(敦煌)奔去,他此行的收穫同樣是巨大的。「至瓜沙州,獲金銀印及雜畜二萬而還」。傅友德西進時,馮勝和陳德留在亦集乃城周邊收繳戰利品,而本次清剿行動一直持續到十月二十四日才結束。然而,馮勝因被人檢舉有「私匿駝馬」的違法違紀行為(坐小法),雖西路軍出徵沙漠,在三路大軍中功勞當數第一,但卻主將馮勝未得明廷嘉獎。由於主將違紀,副將陳德、傅友德也同樣沒有得到朱元璋嘉獎。

明軍之所以要焚毀城池、改變河道荒廢農田、強迫居民遷入內地、趕走所有牲畜以絕後患。明朝統治者決定放棄這塊領地,將額濟納地區作為明朝肅州衛和甘州衛的邊外之地。

黑水城廢棄後,自然環境變化很大,城址及其周圍一帶流沙淤蓋的面積很大,城北的沙丘與城牆等高,黑水城一派荒涼景象。城址內每逢有風襲來,黃沙卷滾飛揚,不時迷入眼中,甚至有時會飛進嘴中。被認為是不適於人們久留之地。

隨著黑水城遺址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入居延遺址保護區。每逢旅遊季節,開放的遺址內,每隔一段距離,就有幾名黑水城的看護人員,手持話筒盯緊每位遊客,生怕哪一位遊客進入已經破損的遺址裡尋找寶物?即便是城牆之外的沙漠中,也會看到禁止進入的標誌和拉起的警戒線,偶爾也會看到有看護人員從沙丘後面閃出。黑水城經歷千年依然殘存,還是託了這裡乾燥少雨、人跡罕至以及流沙掩埋的福。

進入20世紀,俄國的科茲洛夫、英國的斯坦因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人相繼多次進出黑水城,挖掘盜取這裡的文物。致使目前黑水城的大量文物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英國倫敦、印度新德裡、日本東京、瑞典斯德哥爾摩、法國巴黎等國家的博物館裡公諸於世,但流失到國外的大量文物多被束之高閣。

但我們想說,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從中國領土上拿走的東西最終還是要歸還的。

參考《西夏簡史》、《明史》、《額濟納志》、《額濟納歷史上的那些事》、《內蒙古歷史名城》

相關焦點

  • 走進沙漠深處的「被詛咒之地」,《鬼吹燈》裡的黑水城
    玄幻小說《鬼吹燈》裡的黑水城,3D大片《龍門飛甲》中的龍門客棧,在哪裡?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的戈壁荒漠中黑水城,蒙古語哈拉浩特,又稱黑城,始建於西夏時期,當時西夏王朝在此設置"黑水鎮燕軍司",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驛站要道800年後的一個清晨,我們不遠千裡趕來被半掩在黃沙中的古城深深震撼,似曾相識,不知道是不是那一世結下的緣千年風沙,猶憶當時繁華時光漫延,唯有傳說不老相傳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哈日巴特爾
  • 一部關於河西走廊的編年史——紀錄片《河西走廊》觀後感
    河西走廊指今甘肅的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地,東西長約1200公裡,因位於黃河以西,又因其為夾在祁連山(亦稱南山)與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之間的狹長地帶,故被稱為河西走廊。紀錄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記載河西走廊歷史與文化的編年史,將漫漫歷史長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來。
  • 族群流動與社會平衡:馬鬃山在河西走廊多民族分布中的意義
    在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中,柴達木盆地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南文淵指出:「1725年編旗時,柴達木地區蒙古編為八旗:西前旗、西後旗、北左末旗、北左旗、北右末旗、西右後旗、西左後旗、西右中旗」。《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誌》指出:「肅北蒙古族的淵源,大部分是在清朝中後期從青海厄魯特蒙古中的和碩特部北左翼右旗,及北右翼末旗等遷徙發展而來的。」相應地,部分青海厄魯特和碩特部蒙古民眾也進入馬鬃山。
  • 自駕遊河西走廊,遇到了古羅馬軍團的後裔,他們真的是羅馬人嗎?
    自駕遊河西走廊,要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先來看一組我們在大漠中自駕途中隨拍的照片:古長城遺蹟實拍大漠戈壁難得一見的地標一天也沒多少車輛通過的公路隨處可見的城堡遺址破城子遺址一個紅旗標牌特別顯眼駱駝城遺址古長城遺址看過這些照片你對大漠還嚮往嗎?
  • 寧夏,一個低調得像是藏起來的地方,一個待你探尋的寶藏之地
    >它優雅、低調,它古老、神秘它也是很多人心中嚮往的地方在那裡,藏著中華文化的瑰寶藏著令人驚嘆的神奇風光寧夏,一個待你探尋的寶藏之地01銀川銀川作為寧夏的省會,也是去寧夏的必去之地,那裡有嶽飛筆下的氣勢恢宏的賀蘭山,有神秘的帝王陵園西夏王陵,有中華回鄉文化園,走進銀川,探索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 高山杉︱關於韋力先生拍到的西夏文殘經
    在2014年11月23日的北京德寶古籍秋拍上,有一批西夏文文獻被分成九個標的上拍,其中五個被韋力先生拍到,內容為印本和寫本佛教殘經。通過我們共同的朋友、布衣書局老闆胡同,韋力先生非常慷慨地把他拍到的殘經逐頁拍照發給我做研究。
  • 李並成:河西走廊歷史上人地關係的演變
    河西走廊歷史上人地關係的發展演變頗具典型意義、頗有代表性,很值得深入探討。一、河西走廊的區位特徵及歷史職能河西走廊南與青藏高原毗連,北與蒙古高原接壤,東與黃土高原鄰接,西與塔裡木盆地交界,成為我國唯一同時銜接起中原腹地、北部草原、天山南北與青藏高原四大亞區域的過渡地帶。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其若干特殊的、重要的歷史職能。
  • 中國古書上常說的河東、河西,到底是什麼地方?現在在哪裡?
    黃河從北向南流經山西省的西南部份,由於這片區域在黃河的東邊,所以這個地方叫做河東。  據史料記載河東有唐堯故地的稱呼,周朝時期晉國的首都也落在這裡。再往後到了秦漢時期,河東大體位置在山西的運城和臨汾一帶,等到了唐朝時期就把山西特指為河東地區了。  河東地區不僅僅是很多故國的重要地區,而且還培育了大批的人才,正可謂是人傑地靈、物華天寶。
  • 河西走廊兩國家自然保護區發現大量珍稀野生動物
    位於河西走廊沙漠地區的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大量野生動物,其中包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蒙古野驢和金雕,以及國內很少見到、多見於歐洲和非洲的鷗鴿等。 近日,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在對保護區內4部野生動物紅外相機進行數據收集和整理時,發現大量珍稀野生動物。
  • 河西四大板塊解讀,江心洲憑什麼是河西的未來?
    摘要:雖然江心洲現在二手房價格大多還比不上河西其他板塊,但是小區品質好一樣能賣高價,而且江心洲是有發展潛力的。河西中:   河西新城2.0版 新區中心河西中是河西新城初期發展規劃、定位最高的微板塊,主要承擔商業辦公、文化體育和中高檔居住功能,形成新區中心、中高檔居住區、濱江休閒地與都市產業園。
  • 她是西夏皇后,常把自己打扮起來,騎上名馬,和隨從出城入巷遊玩,惹...
    相傳,這種舞蹈起源宋朝初年,當時,吳起被西夏党項拓跋所侵佔,屬於時稱定邊縣下轄的今鐵邊城鎮。在這裡駐紮著一位非常厲害的西夏女王,當地人甚至傳說女王的墓地就在吳起一帶。雖然,人們翻閱史書卻找不到這位西夏女王的名字,但傳說還是非常生生不息地流傳了下來。女王為加強邊關防禦,招兵買馬日夜操練,自創了一套鐵鞭陣,屢屢挫敗進犯的敵軍。
  • 路還沒有走完,但《北徵賦》已經到站
    西漢末年,班彪因躲避戰亂,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北,走到今天的寧夏固原,寫下了《北徵賦》。根據之後的資料顯示,固原並不是班彪最終的駐留地,他又繼續向西,活動範圍到達了河西走廊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