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2021-01-13 紅星新聞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

展覽現場 圖據「蘭州發布」

這個名為《「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的展品均為上個世紀流失到海外的敦煌藏經洞珍貴文物複製品,展示內容選自英國不列顛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

展出品複製了敦煌藏經洞流散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歷代絹畫、紙畫、麻布畫和經卷等各類文物共130件,均為原大原刻原色,讓文物通過復刻的方式「回家」。

展品 圖據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圓籙在16窟甬道發現了震驚中外的敦煌藏經洞(即後來的17窟),諸多珍寶重見天日,洞內藏有公元4至11世紀初的文獻、絹畫、紙畫、法器等各類文物,共計五萬餘件,所涉領域之廣、學科之博、信息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被稱為20世紀中國四大考古發現之一。這給敦煌帶來了盛譽,同時也帶來了無盡的劫難。盜寶者紛至沓來,使藏經洞的諸多珍寶流散海外。100多年來,中國學者不得不漂洋過海,去國外博物館研究本國國寶,更無法一覽敦煌遺書的全貌。

據《蘭州晚報》報導,酒泉市博物館王傑元館長表示:「自策劃此次展覽到成功展出歷時一年半時間。展出的所有珍貴文物複製品除了紙張與原件不同之外,配色、圖案、尺寸等在數位技術的運用下成功得以還原,可以說就是現代版的敦煌高真文物。」

此次展出的許多珍貴文物複製品以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居多。該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多達2.3萬件,所藏中國文物囊括了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樂大典》等超級國寶,可謂門類齊全,時間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後人總結說,藏經洞文物藏於英國者最多,藏於法國者最精,藏於俄國者最雜,藏於日本者最隱最秘。

紅星新聞記者 胡敏娟 綜合報導 編輯 李學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280餘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280餘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2019-09-02 19:49: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重磅: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流失的國寶級文物清單一覽
    1860年(清鹹豐十年) 英法聯軍入北京,焚掠圓明園及「三山」,先劫掠文物,然後付之一炬。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駐北京美國公使館秘書衛三畏趁機盜走50餘件原藏清宮的瓷器,現陳列於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
  • 「文物數位化」加速甘肅與絲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甘肅文物文博系統與美國、英國、日本、阿富汗、印度、奧地利等60多個國家進行文物文博領域的學術交流與研討活動,舉辦「絲路·敦煌壁畫精品展走進聯合國」「絲綢之路上的宗教藝術—敦煌佛教石窟展」「中國秦漢藝術帝國時代展」「絲綢之路上的唐代胡人俑特展」「敦煌建築藝術展」「絲綢之路文物展」等以絲綢之路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外展30餘次。
  • 那些流失海外的國寶文物
    我國還有大量珍貴的文物流落海外,遲遲不能回歸故土。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地區、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有100餘萬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1924年華爾納從敦煌盜走的唐代壁畫。現藏於哈佛藝術博物館。《歷代帝王圖》: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作為唐朝人物畫的最高水平之一,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唯一能夠讓文明延續幾千年的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無數了奇珍異寶,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導致我國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外,有些文物的流出是正常的文化交流,比如在唐朝,周邊的國家慕名中華文化,紛紛派遣唐使前來學習,這些遣唐使在回去的時候帶走了一些中國的物品。
  • 直擊大英博物館體驗店 40件1:1複製品講述三大古文明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汪偉秋9月22日報導:去年曾在上博引來人山人海的大英博物館展覽今天再次空降上海,正逢中秋假期,上海市民在家門口又能再一次領略大英文物的風採。記者了解到,此次大英博物館《亙古奧秘》流動體驗館為全國首站,除了展出40件鎮館之寶的1:1復刻品,還有VR體驗及各種文物周邊。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他湊近觀察原塑身,接著用粉筆在自己臨摹塑像上做著修改記號。臨摹涉及到後續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 這原本是個冷門的行當,近年來卻不斷受到關注。從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給今年考上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祝福,到4萬人報名故宮文物修復師,從豆瓣評分9.4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熱播兩季的《國家寶藏》,一個接一個文化現象背後,是社會對文物和考古相關事業的認同。
  • 敦煌文物珍品 回鶻文木活字
    第二次是俄國人奧登堡率領的考察隊於1914年在莫高窟北區洞窟中盜掘時發現的,共計130枚,現存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第三次是1944~1949年間,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收集的回鶻文木活字6枚。至於這6枚回鶻文木活字是何人何時何地所收集,已無從考辨,估計也出自莫高窟北區。
  • 「凡是國寶 都要爭取」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信札入藏國圖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儀式上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關心下,文化部文物局曾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搶救流散香港文物,開啟了流失文物回歸的恢弘篇章。鄭振鐸先生是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以他為代表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畢生以為國家保存文化為己任,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一言一行均踐行了「凡是國寶,都要爭取」的諾言。當天,劉玉珠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德公司」)頒發捐贈證書並宣布展覽開幕。
  • 四獸首「回家」引出圓明園文物話題(圖)
    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的時候搶走了絕大部分文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劫掠的圓明園文物通過各種拍賣會等途徑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還是保存在英法兩國。  大英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館中保存了兩萬多件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英軍曾將所劫走的圓明園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這部分敬獻文物連同被拍賣的圓明園文物都收進了東方藝術館。
  • 賭王女兒何超瓊捐馬首背後,中國的一千萬件文物還流失在哪些國家
    情真意切的講話,讓無數國人潸然淚下,但與此同時,人們也不禁在想,馬首回歸了,可其他文物呢?中國到底還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 01、擁有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國家,究竟是誰? 說起擁有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國家,就不得不提到英國。
  • 江青煽動紅衛兵:敦煌莫高窟是精神鴉片
    從其商品部購得一冊《莫高窟史話》,書中也有這樣的內容:「從1900年藏經洞被發現,接著就是外國探險者接踵而來,大量的文物因而流向海外……所以陳寅恪先生嘆息道:『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這句話被勒石刻碑,又被書籍徵引,似乎坐實了陳寅恪先生所言的真實性與權威性。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 何超瓊代賭王捐馬首背後,中國的1000萬件文物還流失在哪些國家?
    然而,1900年,英國士兵卻從圓明園中搶走了在這幅傳世名作上,並將這搶來的寶貝大鳴大放的陳列在大英博物館中。同樣流失英國的還有唐代的《妙法蓮華經》。這部中國和日本的天台宗共同推崇的經文,原本藏於敦煌莫高窟。可惜,1907年,幾名英國「探險家」們來到莫高窟,他們使盡各種手段,將這件國寶帶到英國,並將此事作為他們訪華之行的一大收穫加以慶祝。
  • 從絲線經緯中窺見中華文明 《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驚豔上海書展
    、瓷器、金銀器、刻本插圖等與服飾有關的文物圖像近2000幅,其中包括流散於海外的珍貴資料和近年的考古新發現。「當時沈從文先生跟我說,『我非常遺憾的是,我搞傳統服飾研究,到現在還沒有去過敦煌,也許我一輩子都去不了敦煌了。』」  沈從文先生直至去世都沒有去過敦煌。但座藝術殿堂沈從文先生心中的地位之高,給高春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之後,他曾二十幾次去敦煌做研究。  第一次進敦煌,高春明只有二十幾歲,當時敦煌條件非常艱苦,水非常金貴。
  • 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開幕式在上海交大舉行
    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旭東,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楊秀清,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處副處長範泉,敦煌研究院接待部邊磊,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宣傳處處長陳郭華;83級校友、攜程聯合創始人、校文化發展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範敏,83級校友、上海紅酒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校文化發展基金理事會理事吳文峰,敦煌文化大使、資深媒體人、策展人崔豔;上海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校黨委副書記顧鋒,各機關部處、院系領導
  • [華人世界]海外尋寶覓珍:機遇與挑戰 (上)
    1993年,一位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學者在紐約一家古董店,無意中發現了許多被賤賣的中國文物,其中一些在國內甚至可以堪稱國寶。這些流散在海外的中國文物為什麼有的並不被人重視呢?類似於這樣的文物又有多少呢?這位學者後來利用出國訪問的機會對海外流散文物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和研究,出版了《四海尋珍》一書。也從那時起,海外流散文物逐漸走進國人的視線。
  • 文物回歸:必達的終點 漫長的道路
    目前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有超過160萬件中國文物來源自1840年以後的非法掠奪,其中一半以上來自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洗劫。這些流失的文物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保存在世界上多家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法國楓丹白露宮博物館等,同時還有大量的精品流散海外被私人收藏。
  • 敦煌第一次將壁畫與遺書結合!
    >東漢應邵注《漢書》中,釋「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是塵世中的奇蹟,這裡匯聚了數種文化,成就了一處舉世震驚的文明聖地。它訴說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科技、經濟、文化、風土人情、自然風貌等等。這套敦煌拾遺,有留存千年的文字、佛像、壁畫。收藏它,是收藏歷史,更是收藏敦煌記憶。它足以是一次精明的投資,時間越久,越能彰顯價值。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研究院編 樊錦詩 主編 趙聲良 副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孫儒僩先生繪製的莫高窟第237窟單層木塔圖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劉玉權先生的手稿《敦煌藝術大辭典》壁畫類詞條百年之業敦煌,一個流光溢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