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
展覽現場 圖據「蘭州發布」
這個名為《「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的展品均為上個世紀流失到海外的敦煌藏經洞珍貴文物複製品,展示內容選自英國不列顛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
展出品複製了敦煌藏經洞流散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歷代絹畫、紙畫、麻布畫和經卷等各類文物共130件,均為原大原刻原色,讓文物通過復刻的方式「回家」。
展品 圖據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圓籙在16窟甬道發現了震驚中外的敦煌藏經洞(即後來的17窟),諸多珍寶重見天日,洞內藏有公元4至11世紀初的文獻、絹畫、紙畫、法器等各類文物,共計五萬餘件,所涉領域之廣、學科之博、信息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被稱為20世紀中國四大考古發現之一。這給敦煌帶來了盛譽,同時也帶來了無盡的劫難。盜寶者紛至沓來,使藏經洞的諸多珍寶流散海外。100多年來,中國學者不得不漂洋過海,去國外博物館研究本國國寶,更無法一覽敦煌遺書的全貌。
據《蘭州晚報》報導,酒泉市博物館王傑元館長表示:「自策劃此次展覽到成功展出歷時一年半時間。展出的所有珍貴文物複製品除了紙張與原件不同之外,配色、圖案、尺寸等在數位技術的運用下成功得以還原,可以說就是現代版的敦煌高真文物。」
此次展出的許多珍貴文物複製品以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居多。該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多達2.3萬件,所藏中國文物囊括了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樂大典》等超級國寶,可謂門類齊全,時間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後人總結說,藏經洞文物藏於英國者最多,藏於法國者最精,藏於俄國者最雜,藏於日本者最隱最秘。
紅星新聞記者 胡敏娟 綜合報導 編輯 李學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