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流失海外的國寶文物

2021-01-15 品歷史HISTORY

我國還有大量珍貴的文物流落海外,遲遲不能回歸故土。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地區、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有100餘萬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

1924年華爾納從敦煌盜走的唐代壁畫。現藏於哈佛藝術博物館。

《歷代帝王圖》: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作為唐朝人物畫的最高水平之一,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作品在多次傳承後於1931年被漢奸梁鴻志賣給了日本人富田幸次郎,最終流落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十二生肖獸首:全稱為「圓明園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1860年,被英法聯軍劫走。目前,牛、虎、猴、豬、馬5件青銅獸首已在21世紀初被分別通過拍賣購買回國,收藏於保利藝術博物館。鼠首、兔首被存於法國一家拍賣行,龍首存於臺灣。而蛇首、羊首、雞首、狗首等4件仍然下落不明。

《女史箴圖》。東晉畫家顧愷之依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的插圖性畫卷,原作已消失於世,現存有唐代摹本,但原本的12段摹本中現在也僅剩9段。原為清朝內府所藏,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被英軍劫走。現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此雕塑為中國遼代南海觀音木雕同樣收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賓大博物館藏 昭陵六駿其中兩匹 (左 颯露紫 右 拳毛騧)

唐代紫檀木畫槽琵琶,藏於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

相關焦點

  • 一場暴雨衝出古墓群,引發村民瘋狂盜寶,5000件國寶文物流失海外
    一場暴雨衝出古墓群,引發村民瘋狂盜寶,5000件國寶文物流失海外所謂「國寶」,是指一國之寶。對於研究過去歷史文化充實我國文化底蘊有著重要的價值。若這些先民遺產流失國外,那麼對於華夏子孫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古人留給後人的共同財產。
  • 重磅: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流失的國寶級文物清單一覽
    #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國家文物局今天通報,經過持續25年的跨國追索,68件流失英國文物已成功歸國。1995年2月,英國偵破一起國際文物犯罪案件過程中發現疑似中國文物。經多方努力,10月19日,68件文物回到祖國!這些文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
  • 我國近代流失的1000萬件國寶在何方,這6個國家最多
    我國近代流失的1000萬件國寶在何方,這6個國家最多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化古國。從8000年前的石器時代,跨越了數十個朝代,中國在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上長期領跑世界。中國古人創造了輝煌絢爛的中華文明。
  • 1928年美國古董商重金購買唐陵石獅,國寶級文物流失海外只差一步
    1928年,一位美國古董商探得河北隆堯唐祖陵有一對唐代帝陵石獅,堪稱國寶,便打算花重金買走。他找到原武安縣縣長、古董商高少穆,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以5000元大洋成交。在運輸過程中,被隆平縣(1947年隆平縣、堯山縣二縣合併為隆堯縣)保安隊追回。好險!這對國寶級文物流失海外只差一步。
  • 中國文物流失至日本360萬件 部分為絕世孤品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多年來,文物流失一直是國人心中的痛。那麼,文物外流的原因有哪些?外流文物現存何處?又有哪些追回的方式呢?
  • 那些流失文物背後的唏噓往事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付之一炬,包括獸首在內的大批珍貴文物就此被掠西去。  圓明園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十二生肖噴泉構件,由清乾隆年間西洋畫師設計,中國宮廷匠師製造,融合東西方文化特色。獸首用料考究,形態逼真,展現出很高的工藝水準。  20世紀80年代以來,包括圓明園獸首在內的中國流失文物陸續現身海外,引發國人和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
  • 「沉睡」的國寶如何被喚醒
    央視《國寶檔案》欄目創辦於2004年10月4日,每天只有10分鐘的日播節目,這是央視第一次以電視欄目的形式,為國寶級文物重器進行揭秘建檔。節目形態以實物舉證、故事講述為主,穿插器物展示、情景再現、專家點評,講述巍巍中華燦爛文明,集權威性、故事性、觀賞性於一體。那些歷經滄桑,被歲月塵封、時間銷蝕的曠世瑰寶之背後,隱藏著多少艱辛曲折的故事,有幾人知曉,又有幾人能真正理解和體悟到蘊涵其中的文化神韻?
  • 賭王女兒何超瓊捐馬首背後,中國的一千萬件文物還流失在哪些國家
    情真意切的講話,讓無數國人潸然淚下,但與此同時,人們也不禁在想,馬首回歸了,可其他文物呢?中國到底還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 01、擁有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國家,究竟是誰? 說起擁有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國家,就不得不提到英國。
  • 何超瓊代賭王捐馬首背後,中國的1000萬件文物還流失在哪些國家?
    情真意切的講話,讓無數國人潸然淚下,但與此同時,人們也不禁在想,馬首回歸了,可其他文物呢?中國到底還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01、擁有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國家,究竟是誰?說起擁有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國家,就不得不提到英國。
  • 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
  • 離家160年「駿馬」歸園,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銅像亮相圓明園
    作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重要文物,它的回歸,也讓國人心中有了一份對「十二獸首重聚圓明園」的期盼。綜合新華社、央廣報導160年前,圓明園慘遭焚掠,自此下落不明的馬首銅像於12月1日回歸故園。國家文物局當天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宣告這匹「駿馬」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 還有1000萬件國寶,何時可以回家?
    這是160年來,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除了赫赫有名的獸首銅像,我們流失海外的國寶還有多少?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統計,中國出境文物總量約164萬件,分布在47個國家的200餘家博物館。對於那些在戰亂年代被掠奪、流傳過程不清晰的國寶,我們通常只能在拍賣會上一窺它們的動人風採,然後對著高企的拍賣價格扼腕嘆息。在這樣的背景下,每一個從拍賣會回歸祖國的國寶,都凝聚著無數愛國同胞的心血。今天,阿信就想來講講那些關於拍賣會和國寶的故事。
  • 圓明園銅豬頭將返祖國 文物專家質疑銅狗頭真偽
    中新網9月19日電 據信息時報報導,中國保利藝術博物館與中國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昨天下午在香港聯合舉行記者會宣布,圓明園豬頭銅像最終搶救程序已經完成,圓明園國寶大水法十二生肖銅像已有4件回到祖國,並將不日一起亮相北京。同時,文物專家們表示質疑原定在香港拍賣但突然擱置的銅鑄狗頭的真偽。
  • 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出土於山東濱州 曾流失海外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日訊「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目前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山東參展的是一件蟬冠菩薩像。這尊佛像1976年在濱州博興的龍華寺遺址出土。1994年7月被盜,隨後開始了一段曲折的回歸之路。
  • 濱州市出土文物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
    蟬冠菩薩像佛像的五官清晰,面帶微笑佛像近照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9月17日訊(記者 張爽 通訊員 宋可 溫明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9月17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
  • 土耳其向中國移交文物 半個月內已有3件國寶回家
    土耳其向中國移交文物 半個月內已有3件國寶回家  黃琨 • 2019-11-26 19:52:13
  • 中國書法的「聖經」,流失海外多年,意外以450萬美元低價回歸
    但它們險些永久流失海外,機緣巧合之下,才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原版的《淳化閣帖》,在宋代就是稀罕寶貝。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得到了它,非常珍視,還留下了自己的印章。他也知道四、七、八卷是原本,其餘是其它版本拼湊的,但依然非常喜愛。後來的藏家也很重視,整件文物傳承有序,但在晚清民國的那段動蕩歲月,它卻突然下落不明了。
  • 流失海外,被誤讀的一對青銅國寶——虎食人卣
    民國時期,為解決軍費問題,軍閥盜墓和變賣文物成了公開的秘密。在當時,很多文物被盜挖出土後流失到了國外。有一對商代的青銅「雙生子」,出土後因為長得「奇」、「醜」無比,被當作不祥之物嫌棄並賤賣到日本和法國。這對「雙生子」從此天各一方。幸運的是,外國人將它們入藏博物館,並視為珍品。
  • 我國東海打撈1艘日本沉船,竟有中國失蹤文物,日本卻說還給他們
    電影講述了1945年,日軍投降後,郭達飾演的廚子機緣巧合下登上了運送日本傷兵回國的貨船,卻意外發現此船真正的目的是將日軍劫掠的中國文物偷運回日本。為了不讓文物流失海外,郭大叔一夥齊心協力炸掉了日本貨船,將文物成功留在了中國的海域之內。這是中國非常優秀的一部抗戰題材的喜劇電影,但是觀眾們在享受電影帶來的歡笑時,卻往往會忽略一個事實。
  • 280餘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展出作品均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流散海外文物的複製品,包括東晉十六國到北宋的絹畫、紙本畫、印刷品、經卷等。展出作品均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流散海外文物的複製品,包括東晉十六國到北宋的絹畫、紙本畫、印刷品、經卷等。 丁小嵐 攝  這些原作收藏於大英博物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等海外收藏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