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一條消息刷屏了:馬首銅像「回家」了!這是160年來,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除了赫赫有名的獸首銅像,我們流失海外的國寶還有多少?
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統計,中國出境文物總量約164萬件,分布在47個國家的200餘家博物館。
而根據這個數字,中國文物學會估算認為,中國流出的文物總數達1000萬件,是博物館藏品的六倍。
為了追回失落的國寶,我們曾經付出了艱難的努力,並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2015年4月,法國皮諾家族將大堡子山被盜的4件猛禽金首移交中國駐法大使館,並沒有索要任何補償,此前他們還歸還了圓明園遺失的2尊獸首銅像;
2017年1月,加拿大將查扣的中國兩件文物和兩件化石歸還中國;
今年10月,經歷25年的跨國追索,68件流失英國文物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王處直墓漢白玉彩繪浮雕武士像,一尊在2001年拍賣前被緊急追回,另一尊由紐約收藏家無償捐贈,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我們能成功追回這些文物,得益於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0年通過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等國際公約,與22個國家籤署了打擊文物非法販運、促進流失文物返還的雙邊條例。
但是,公約的追溯期限有限制,且只對籤署協議的國家才生效,約束力有限。對於那些在戰亂年代被掠奪、流傳過程不清晰的國寶,我們通常只能在拍賣會上一窺它們的動人風採,然後對著高企的拍賣價格扼腕嘆息。
在這樣的背景下,每一個從拍賣會回歸祖國的國寶,都凝聚著無數愛國同胞的心血。
今天,阿信就想來講講那些關於拍賣會和國寶的故事。
清乾隆六方套瓶,一次嘔心瀝血的犧牲
《一槌定音》是嘉德創始人陳東升回顧自己創辦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帶領中國拍賣市場從無到有成長壯大的回憶錄。書中的一個故事讓阿信印象深刻:
時間回到2000年4月,一條令全國人民關注的新聞,在香江兩岸傳開:圓明園被掠文物「六方套瓶」等四件文物,將於5月2日現身香港蘇富比拍賣行。
舉國轟動。
所有人都有同一個想法:被掠奪的圓明園文物不應該被拍賣,應該歸還中國!
國家文物局也在第一時間出面阻止這次拍賣,但在那時候,香港沒有參加有關的國際公約,無法阻止拍賣。
眼看著拍賣日期就要到了,如果再不採取有效的措施,這些難得一見的文物就可能再次流失海外。
於是,北京文物公司向北京市領導做了匯報,決定參拍639號拍品——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
決心已下,但是,出資多少成為了難題。
在此前的拍賣中,另一款拍品——清乾隆花蝶紋綬帶耳葫蘆瓶,以3304.5萬港元成交,相較21年前增值整整60倍。
價值遠超前者的「六方套瓶」曾經在1988年拍賣成交價為170萬港元,如果也按增值60倍計算,價值可達1億元。怎麼辦呢?
經過慎重研究,北京文物局和決定由北京文物公司總經理秦公在北京坐鎮指揮,由在香港第一現場的劉巖參加競拍。
為了打好價格心理戰,他們採用了特殊的叫價策略:在初期叫價時拖長時間,每一個競投價維持一分鐘左右。在價格上千萬之後,叫價速度加快,向別的競拍者施加更大的壓力。
終於,5月2日,這件曾牽動了億萬人心神的稀世國寶,經過44次叫價後,被北京市文物公司以2094.7萬港幣拍回。
然而,對於「六方套瓶」的真偽和價格的議論接踵而來,再加上連續幾天的不眠不休,一力主持國寶拍賣的秦公在8天後心臟病突發,病逝在工作崗位上。在他去世的前一分鐘,他還在和公司的專家討論著「六方套瓶」。
6月25日,這件流落海外140多年的寶瓶終於回到北京,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經過鑑定,把它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完罍歸湘,一次眾志成城的報價
2018年登上《國家寶藏》節目的皿方罍,是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青銅方罍,被譽為「方罍之王」。
1919年,它在亂世中被村民挖出,然而,它重見天日的那一刻,也是器身與器蓋離散的開始。
皿方罍的器身在文物販子手中流落海外,幾經輾轉,而器蓋上的銘文被有識之士認出,得以在國內保全。
皿方罍蓋子上的銘文
1956年,罍蓋被移交給湖南省博物館。一個偶然的機會,湖南省博物館時任館長、青銅器專家高至喜在檔案中發現了方罍的身世。
在幾代文博人的堅持查找下,方罍器身的流落之處逐漸清晰:
1992年的一天,湖南省博物館前館長熊傳薪接到了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的電話,對方肯定地說,方罍身找到了,就在日本收藏家新田棟一手裡。
1993年春,高至喜、熊傳薪、副館長陳建明受邀踏上了東京之旅。然而,這次的交涉以失敗告終:新田不願意捐獻,要想取回器身,只能通過買賣交易。
但是,價格太高。
事情的轉機出現新千年。
2001年,新田為了籌措錢財,決意出手自己的寶物。那次的拍賣中,也有來自中國的競拍者舉牌:上海博物館和保利藝術博物館在得知信息後,火速聯手籌集了300萬美金,這已經是當時外匯管制下的極限數字了。
然而,一位來自法國的買家舉牌報出了創紀錄的924.6萬美元,這項青銅器拍賣紀錄保持了四年。
2014年,萬眾矚目的皿方罍再次回歸拍賣場。
有收藏家回憶,當時,世界各地飛赴紐約的頭等艙裡,坐滿了古玩商。紐約的酒店裡、餐廳裡、大街上,到處都能看到古玩界的「熟臉」和國際頂級藏家。
那個時候,對於從拍賣會上拍回流失文物,國人已經有了很多經驗。
為了促成洽購,6家湖南企業慷慨出資,湖南收藏家譚國斌和湖南廣電、省博的專家組成了8人團飛赴紐約,行前,他們確定了3套方案。
第一選擇是洽購。跟佳士得方面溝通,企業出錢,湖南省博物館進行洽購的相關事宜,儘量在2000萬美元左右拿下。
如果洽購不成,則派代表在拍賣現場競拍。這是第二個方案,預計會舉牌到3500萬美元。
如果湖南在拍賣場上舉不動了,收藏家劉益謙表示願意出力,有6000萬美金保底,皿方罍也許不能回到湖南省博物館,但是起碼能回中國。這是第三個方案。
經過三天三夜的談判,最終,皿方罍器身以低於預拍成交價約一半的價格購得。
難得的是,佳士得與每個支付了拍賣訂金的買家都進行了電話溝通,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所有人都欣然放棄,對湖南省博物館表示了祝福。
紐約時間3月20日,原本會上演一場激烈的報價交鋒的時刻,佳士得拍賣師在展示現場宣布了洽購成功的消息:
皿方罍將被捐給湖南博物館永久保存,永遠不會再出現在拍賣市場。
修1公裡地鐵,還是換20幅國寶?
除了流失海外,我們還有許多流落民間的珍貴文物,通過拍賣公司回歸國家的懷抱。
《出師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書法孤品。
1922年,溥儀以賞賜溥傑的名義將《出師頌》攜出宮外,1945年後一直下落不明。
2003年,在嘉德徵集拍品的過程中,一位老先生找到嘉德古籍善本部總經理拓曉堂。他拿著的「這個東西」上,有著太平公主的藏印、宋高宗的篆書、乾隆皇帝的御筆、大書法家米友仁的題跋。
曾拍賣《出師頌》無款殘卷的拓曉堂知道,這就是《出師頌》的本幅,一件即將轟動文物界的藏品出現了。
這是從故宮流傳出去的文物,故宮對此志在必得。
7月8日,北京市文物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向嘉德發出《關於指定故宮博物館優先購買〈出師頌〉帖的通知》,指定故宮博物院為《出師頌》的優先購買單位。
嘉德作為中間人與賣家溝通,最終,故宮以2200萬元購得了《出師頌》本幅。
2003年8月18日,在五名持槍警衛的護送下,《出師頌》重新回到離開八十年之久的紫禁城。
此前,故宮還從日本拍賣回了宋代米芾的《研山銘》。
當時作為鑑定專家的啟功還有顧慮:《研山銘》好是好,確實精彩,但是花了將近三千萬,值得嗎?
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打了個比方:「北京修1公裡地鐵要6個億,能買20幅《研山銘》,您說是修1公裡地鐵,還是買20幅《研山銘》好?」
啟功明白了:地鐵什麼時候都能造,但《研山銘》要被外國的博物館買走了,就永遠回不來了。
從2002年開始,國家財政第一次設立了「國家文物徵集專項經費」,用於回購流失的重點文物,當年安排5000萬元。
用政策的支持,保護文物不流失
可能有人要問:拍賣是市場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能保護好文物不流失海外嗎?國家的文物回購撥款終究是有限額的,我們怎麼保護好我們的國寶?
陳東升在《一槌定音》中回憶,在與文物局的不間斷溝通中,嘉德創造了拍賣業的「星號制度」,成為了行業內第一個成文的制度:
舉辦藝術品拍賣會之前,全部上拍標的物都要向文物管理部門進行申報,文物管理部門在對標的進行審檢時,對認為應該禁止出境的標的加標星號,拍賣後不得攜帶出境。
除此以外,還有國家優先購買權制度,這也是為什麼故宮能在《出師頌》中獲得優先購買資格。
1994 年嘉德秋拍,首次增加了古籍拍賣。第一場最大亮點就是孫中山的手稿,手稿雖然估價不貴,但因為意義重大,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是拍賣中第一次出現一級文物,當時政策沒有規定。怎麼解決呢?
各方溝通後,約定僅限於國家圖書館、博物館等國有機構購買,這個政策後來就演變成「國家優先購買權」制度。
關於保護文物、追回國寶,可以述說的故事真的太多太多了。
在這些回家故事的背後,不僅僅需要祖國同胞的慷慨解囊、文物部門的長期海外追索,也需要國家體制的支持,和拍賣行在與賣家溝通中的傾力配合。
每一件能夠回家的國寶,都是歷史的見證者:不僅僅是我們落後挨打、國寶流失的歷史,也是我們富強崛起、收復失物的歷史。
參考資料:
1. 《一槌定音》,中信出版集團,陳東升
2. 《海外尋孤: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央視國際
3. 《中國流失海外文物已達千萬件,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澎湃新聞,唐際根
4. 《故宮如何購買自己心愛的國寶?》,Vista看天下,沈佳音
5. 《完罍歸湘——皿方罍長達一個世紀的歸家路》,北京日報,孫文曄
6. 《1000萬文物流失海外,回家之路還很漫長》,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