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出土於山東濱州 曾流失海外

2020-12-05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日訊「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目前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山東參展的是一件蟬冠菩薩像。這尊佛像1976年在濱州博興的龍華寺遺址出土。1994年7月被盜,隨後開始了一段曲折的回歸之路。

今天,濱州博物館派出兩位講解員來到國家博物館,現場為觀眾講解講述這件珍貴的流失文物背後的故事。

「那個面部表情啊,服飾流動的那種感覺,能看出來當時佛像的時代特點,就是發展到北齊、北魏那個時期的一些特點,佛像身上穿的衣服很繁瑣很複雜,跟其他朝代的佛像感覺還是有差別的,因為常見的感覺比較簡單流暢一點。」在蟬冠菩薩像前,來自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延佳琦和王宇談論著菩薩像的造型藝術。在聽完菩薩像失而復得的故事後,兩個人非常開心。「菩薩像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故事,最後終於一個完整的形態呈現出來,挺開心的,而且我們倆本身就是學古代文學的,聽到這樣的故事,確實由衷地高興。」

1976年,山東省博興縣一位村民在挖土墊房基時,無意間挖出了一些佛像,這些佛像整齊地擺放在土坑中。縣文物部門聞訊趕到出土地點時,很多佛像已經被村民當作石料挪作他用。經過幾年的辛苦努力,文物工作者完成了對這批佛像的搶救、徵集、修復等工作,最終獲得造像、座等殘件73件。「蟬冠菩薩像」就是其中一件,被發現時就已斷為三截,當地文物工作者李少南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分三次從三位村民家中找到,終於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

這尊蟬冠菩薩像是北朝時期的一尊青石圓雕單體菩薩立像,造像形體高大,約有1.2米。菩薩的面容溫潤,頭後的項光內飾有雙重蓮花瓣紋,中間有六道同心圓紋,頭冠高聳,冠下束帶串著花朵,兩旁的繒帶垂至耳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冠上的蟬紋,一隻蟬伏在冠上,活靈活現,佛教蟬冠在世界範圍內十分罕見,因此非常珍貴。

蟬的這個造型,其實是一個道教當中的一個題材素材,羽化升仙這個詞,本身就是道教當中的一個詞彙,佛教無論是在它的思想還是它的造像藝術,在進入中國之後,都是在不斷的漢化。其中一個漢化的體現就是,它和道教的思想互相融合的基礎上,才發展出來的,其實不僅是道教對佛教有影響,佛教對道教也是有挺深的影響,道教以前是不造像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也出現了一些造像,這是受佛教的影響。

菩薩全身雕飾華麗細緻,身著輕薄的天衣,上有華繩,下垂鈴鐺,華繩瓔串隨天衣帛帶相交於腹前奇大的圓形凸起的寶珠處。雖然此像的前臂雖有殘斷,就其整體動態和精神風貌、雕刻細節來看卻仍然是一幅佳作,這要得益於北朝時期雕刻藝術家巧奪天工的技藝。造像整體造型美輪美奐,朦朧中透著神秘,慈祥中露出智慧,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被世界藝術界、佛教考古界等很多專家、學者稱為「東方維納斯」。

然而在1994年7月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收藏在博興縣文物管理所的蟬冠菩薩像不翼而飛。後來輾轉到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館(MIHO MUSEUM)花費巨資購得,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直至1999年12月,兩封信函幾乎同時揭示了蟬冠菩薩像的迷蹤。一封是託名北京大學中國著名學者宿白先生書寫的寄送給中國社科院楊泓先生的神秘信件,另一封是來自米西奈斯古代藝術基金會主席瑪利奧·羅伯特先生的信件。

尤其是那封神秘的來信,透露了「蟬冠菩薩像」的蹤跡——匿名寄來的日本美秀博物館展覽圖錄,在印有「蟬冠菩薩像」的那一頁,夾有國內考古期刊的複印件,其中一張白紙上寫有「國寶」二字。確定為中國的被盜文物後,我國政府嘗試用外交手段收回國寶,在國際友人的協助下,進行多輪磋商洽談,美穗(MIHO)博物館同意無償歸還文物。2004年4月16日,中國國家文物局與美穗(MIHO)博物館舉行了中國被盜文物返還問題的籤字儀式,日本美穗(MIHO)博物館收藏的中國被盜北齊石造像的所有權正式歸中國所有。2008年1月,在外流浪長達14年的「蟬冠菩薩像」終於回到故鄉山東,入藏山東博物館。

這尊石造像的順利返還是我國借鑑國外追索被盜文物的成功經驗,首次通過民間友好協商解決我國被盜文物的返還問題,它提供了在無法適用有關國際公約的情況下,成功追索我國被盜文物的先例,為追索流失海外的我國被盜文物提供了一條新路。

濱州市博物館館長高曉勇說,組織這次蟬冠菩薩像現場講解活動的目的,就是想以此為契機,讓更多的人了解濱州濃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蟬冠菩薩像自從1976年出土,到1994年被盜,經歷了非常曲折的過程,「之所以被盜,跟我們當時的文物保護環境、和我們安全工作的軟體硬體各方面的薄弱,都有非常大的關係。現在我們山東濱州的文物工作,尤其是文物安全工作,已經具備了跟過去無法比擬的軟體硬體條件。我們還將不斷地加強文物的安全與保護意識,讓過去的歷史悲劇不再重演。」

閃電新聞記者 廖亮

相關焦點

  • 濱州市出土文物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
    蟬冠菩薩像佛像的五官清晰,面帶微笑佛像近照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9月17日訊(記者 張爽 通訊員 宋可 溫明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9月17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是首次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展覽匯集了來自13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餘件回歸文物參展,濱州市博興縣出土的蟬冠菩薩像亮相國家博物館。
  • 濟寧市汶上縣:佛教文物啟程赴山東博物館展覽
    原標題:汶上佛教文物啟程赴山東博物館展覽  6月3日上午9時,搭載著寶相寺珍貴佛教文物的車隊,在工作人員和武裝警察的護送下緩緩駛出汶上,正式啟程奔赴山東博物館,開始為期3個月的對外文物交流。來自齊魯電視臺、濟南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記者全程進行了拍攝,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 離家160年「駿馬」歸園,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銅像亮相圓明園
    2019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上,馬首、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齊聚一堂。這三件圓明園獸首銅像現藏於保利藝術博物館。2003年初,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在美國尋訪到豬首的下落。經過努力爭取,美國藏家同意將豬首轉讓給該基金會。2003年9月,何鴻燊向該基金捐款人民幣600餘萬元將豬首銅像購回。其後轉贈保利集團,現由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
  • 重磅: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流失的國寶級文物清單一覽
    #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國家文物局今天通報,經過持續25年的跨國追索,68件流失英國文物已成功歸國。1995年2月,英國偵破一起國際文物犯罪案件過程中發現疑似中國文物。經多方努力,10月19日,68件文物回到祖國!這些文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
  • 中國沉香文化展亮相山東博物館
    原標題:中國沉香文化展亮相山東博物館   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 1月8日,《空靈之約——中國沉香文化展》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由山東博物館和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共同主辦。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常務館長黃毅、中國沉香保育委員會主任鄧翀介紹了此次展覽的概況。
  • 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你最喜歡哪一件?
    接下來,就帶著大家走進山東博物館,領略一下「十大鎮館之寶」的風採。先聲明一下,這「十大鎮館之寶」一說,既不是山東博物館自己評的,也不是我信口開河憑空捏造的,而是山東博物館自2010年11月16日開始,向全社會徵集選票,共計回收約15萬份問卷,選出了30件最具代表性的展品,此後又經過觀眾代表評選和專家覆審等層層環節,最終於2011年3月17日公布了票選結果。
  • 五億年前有孔蟲亮相市博物館 濱州市民可憑身份證免費參觀
    11月26日,《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將在市博物館開展。25日上午,市博物館一樓展廳內已經布展完成,一個個展櫃內擺放著精緻細小的展品,這些小展品肉眼無法看清其形態,每一個小展品都配有一個放大鏡,而放大百倍之後也僅僅有豆粒大小,這些小展品就是來自五億年前的有孔蟲。
  • 「中華飛天第一硯」等首次亮相山東博物館
    「中華飛天第一硯」等首次亮相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右)為硯雕大師吳笠谷(左)頒發收藏證書 應妮 攝   中新網4月22日電 由著名硯雕大師吳笠谷設計製作的「中華飛天第一硯」和「中華潛海第一硯」隨著《中華硯文化展》22日在山東博物館首次展出。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山東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
    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英文名稱是Shandong Museum,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館藏歷史文物14萬餘件,以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璽印、簡牘、漢畫像石、書畫、善本書為主要收藏特色。
  • 在著名的山東博物館,你知道第一「鎮館之寶」是什麼嗎
    山東作為孔孟之鄉,曾見證了無數文明的興盛與衰落,文藝瑰寶、歷史古典乃至人文盛景,興起於斯,流傳於此,山東博物館便是集大成者。現如今,各種省級市級的博物館不在少數,但要說像山東博物館這樣歷史悠久、藏品豐富的,還真是不多見。
  • 細數山東六個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下)
    山東一共6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上篇文章談了前3家的鎮館之寶,今天我們來看看另外的3家。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一為東平漢墓壁畫2007年發現於山東泰安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我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 92年前洛陽金村驚現8座東周天子墓,5年被盜空,絕世珍寶流失海外
    如果說當地村民只是無知,尚能原諒,那麼像盧芹齋這樣的古玩奸商就是不可饒恕的罪人。盧芹齋也算是我國民國時期的古董大鱷,得知金村出現古墓後,派人赴金村收集大量古玉倒賣給西方收藏家。其中美國銀行家溫索浦就是盧芹齋最重要的買家。除此之外,盧芹齋還為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等提供古玉貨源,致使金村古玉大量流入海外。
  • 那些流失海外的國寶文物
    我國還有大量珍貴的文物流落海外,遲遲不能回歸故土。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地區、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有100餘萬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1924年華爾納從敦煌盜走的唐代壁畫。現藏於哈佛藝術博物館。《歷代帝王圖》: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作為唐朝人物畫的最高水平之一,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 賭王女兒何超瓊捐馬首背後,中國的一千萬件文物還流失在哪些國家
    中國到底還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 01、擁有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國家,究竟是誰? 說起擁有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國家,就不得不提到英國。在英國倫敦的羅素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大英博物館,那裡收藏的中國流失文物,堪稱世界之最。
  • 何超瓊代賭王捐馬首背後,中國的1000萬件文物還流失在哪些國家?
    中國到底還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01、擁有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國家,究竟是誰?說起擁有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國家,就不得不提到英國。在英國倫敦的羅素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大英博物館,那裡收藏的中國流失文物,堪稱世界之最。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從考古大咖到省博掌舵人,華麗轉身的背後,是鄭同修對考古、文物、歷史刻入生命的熱愛。 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的科研成果亦是碩果纍纍,其代表作《山東漢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通過研究出土陶器對山東漢代考古進行了科學分期,一舉奠定其山東漢代考古權威的學術地位。
  • 那些流失文物背後的唏噓往事
    13日,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這也意味著,離家一個半世紀有餘的圓明園馬首銅像正式回歸。  捐贈儀式結束後,馬首銅像併入正在舉行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與公眾見面。  其實,在這個展覽上亮相的每一件珍寶,背後都有一段令人唏噓的往事。
  • 盤點國家博物館中關於羊的國寶知多少?
    羊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國寶上,國家博物館為觀眾整理並介紹了一系列帶有羊形象的國寶。四羊青銅方尊 商後期(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1938年湖南寧鄉黃材出土國博銅觀音菩薩坐像18世紀 高16釐米觀音菩薩頭戴寶冠,上身袒露,左肩斜系羚羊皮,下著刻花長裙,側坐於蓮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