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為解決軍費問題,軍閥盜墓和變賣文物成了公開的秘密。在當時,很多文物被盜挖出土後流失到了國外。有一對商代的青銅「雙生子」,出土後因為長得「奇」、「醜」無比,被當作不祥之物嫌棄並賤賣到日本和法國。這對「雙生子」從此天各一方。幸運的是,外國人將它們入藏博物館,並視為珍品。
這對青銅「雙生子」有個令人驚悚的名字叫「虎食人卣(yǒu)」,出土於湖南省安化和寧鄉交界處的溈山,高約36釐米,重約5千克,造型古樸渾厚,威嚴肅穆,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之作。
「虎食人卣」出土時是兩隻,因其猛虎食人的恐怖造型讓人們認為是不祥的「邪物」,據說以30塊大洋的極低格被賤賣。如今一隻收藏在日本泉屋博物館,另一隻收藏在法國賽努奇博物館。
卣,是一種盛酒器,其最大特點是有提梁,是商周時期重要的青銅禮器。在甲骨文和《左傳》中都有「鬯一卣」的記載。鬯(chàng)是一種用鬱金草和黑黍釀造的高級香酒。商周時期,人們認為神是不吃東西的,但喜歡聞香味,「芬芳香氣,動於神靈」,所以釀造香酒以祭祀降神。卣就是專門用來盛香酒的。
「虎食人卣」得名於它的造型:一隻「憨憨」的老虎兩耳豎立,兩隻後足和捲曲的虎尾形成三個支點作踞蹲狀,大張的虎口下有一個衣著華麗的人,雙腳分踏在兩隻虎爪上,雙手向上緊抱虎身。虎背上部開有橢圓形器口,有蓋,蓋上站立著一隻小鹿,在提梁和卣身的連接處各裝飾有兩隻鹿首。
人們對這兩隻青銅卣所表達的主題一直爭議未決,主要有以下觀點:
避邪說:以馬承源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這對青銅卣表達的是「虎食鬼」的神話,以此驅逐惡魔,以避邪穢;
圖騰說:有人認為虎是商朝虎方方國的圖騰,虎與人和詣相擁,表現的是其部族的起源,即該族人誕生於虎類;
警示說:猛虎食人,兇狠凌厲,以此來顯示貴族的威嚴,震懾被統治階級;
虎乳人說:日本很多學者認為,《左傳》中有「虎乳子文」的故事(鄖國國君的女兒與表兄相愛,私下生了鬥子文,其母深覺羞恥,將子文棄於荒野,不想有虎母乳之,便覺此子得神眷顧,接回養大。子文成人後果然有經天緯地之才,官至令尹),這對青銅卣表達的正是人與虎和詣共處的主題。
從這兩件青銅卣的造型來看,老虎雖然大張其口,露出尖牙,卻並不兇狠,反倒有幾分「呆萌」。人虎相擁而立,虎威而不兇,人亦未見有驚恐慌亂之神色,反而睜大了雙眼,似乎有所期盼,站在老虎頭上的小鹿也並沒驚慌要逃跑的樣子,人、虎、鹿呈現出一種和詣共生的景象,神秘而充滿意趣。
因此,又有人提出了「人虎交歡」說和巫覡通靈說(巫覡以虎為靈媒,勾通天地,神力無邊)。甚至還有人說,「虎食人卣」的名字並不切合這兩隻青銅卣所要表達的主題,那又該怎樣來命名這兩隻青銅卣更貼切呢?這成了一個歷史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