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噬人卣是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相傳是解放前於湖南省安化、寧鄉交界處出土。後來流落他鄉:一件藏於一件藏於法國巴黎市立東方美術館,一件藏於日本泉屋博物館。在此以後者為探討對象:高35.7釐米,中5.09千克,深褐色,兼有綠色。
從虎食人卣可以看出,早在商代,我國的青銅器製作技藝就已經非常成熟了。它造型優美、比例協調。虎以後足及尾支撐身體,並構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雙赤足踏於虎爪之上,雙手伸向虎肩。虎口張開露出鋒利的牙齒,抵在人首之上。虎肩端附提梁,梁兩端有獸首,梁上飾長形宿紋,以雷紋襯底。虎兩耳豎起,虎背上部有橢圓形器口,有蓋;蓋上立一鹿,蓋面飾卷尾夔紋,也以雷紋襯底,與器體一致。
整件作品,飾紋多而複雜。在雲雷紋的底紋上,飾夔龍紋、鱗紋、蛇紋等。而對它的意象觀念,在後人看來,也如那些飾紋一般,複雜而奇特,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虎食人卣所塑造的主體是人與獸——虎和人。乍一看去,老虎好似要將懷中所抱之人吞入口中。這也是我們稱它為「虎食人卣」的原因。而在日本,該國學者稱其為「乳虎卣」。命名的差異,歸根究底,是兩國學者對此件青銅器的意象觀念的認識不一致。而關於它的意象觀念,主要有以下五種說法:
一、表現統治者的專橫殘暴,以此造型威嚇奴隸。虎是奴隸主階級的象徵,人則代表了奴隸。二、將人獸之間的關係看作人藉助動物的力量溝通天地的祈願。三、象徵人的自我與具有神性的動物的統一,以便獲得強大的動物的保護。四、虎食人實際反映了「虎食鬼」的神話,即以威猛的虎驅逐惡鬼,有闢邪之意。五、虎代表自然界,象徵人對自然的恐懼,但又必須依附自然,所以虎食人表現了人性的軟弱。
以上觀點,各有理論依據。這些論述都是將目光聚焦於「虎與人」上得出的,但這件作品卻有「第三者」,它就是立於威嚴老虎頭頂的鹿。它形體矮小,站在萬獸之王的頭上卻不慌不忙,神情自若。它豎起的兩耳,從側面看,幾乎與虎的雙耳平行。基於此,我談一下個人淺見。
青銅器的主體「虎食人」這種令人恐怖的藝術形象,確與死亡的重大主題相關,而立於虎定之鹿是先民們對新生的期望。虎食人卣體現了商時人們對死生大事的原始思考。以下做詳細地論述
虎食人——死亡通道
虎口大開,籠罩在懷中所抱之人的頭頂。虎食人的意圖從整個青銅器後面看去,尤其明顯。
恐懼,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之前羅列的五種說法中的最後一種認為老虎是人類恐懼的自然界的代表,是以一定的依據的。中國文明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主要源頭,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因所處地域平原廣布,交雜山川,故而兼有遊牧文明的特點。
恐懼老虎,恐懼以老虎為代表的大自然,都是表象,更為深層次的是對死亡的恐懼。換言之,虎食人卣之虎是死亡的象徵。對於死亡,越是恐懼,人們就越容易對其產生神秘感,進而崇拜。尤其是在長期經驗積累下,人們對生、老、病、死的規律有了模糊的印象,而抗拒死亡的無力,也使人們對神秘的自然力量、客觀規律形成了一套認知,並試圖用以解釋這些現象。
再看老虎懷中所抱之人——雙目圓睜,表情肅穆,微張的雙唇又為整個面容染上了些微恐懼。虎人相互摟抱,他們的雙手、雙腳擺放的位置也呈對稱狀。一些專家對虎食人卣意象觀念解讀的糾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肯定了虎食人,但虎與人的摟抱姿勢又很親密。這似乎是荒謬的。
然而在上古時期,先民們對死亡的認識基於一種模仿的感性認識。比如日升日落,他們會認為是太陽死去,到了另一個世界,然後重生,輪迴往復。張光直先生曾經指出,許多文化中都有猛獸將口大張吞食人的形象,並認為這些「母型」蘊含著通向另一世界的路途。葉舒憲先生則進一步指出,通向另一世界實際上是通向死亡之途。
虎頂鹿——新生之路
對死亡的恐懼,表明了商時人們對死亡的重視。「重死」反過來說明了人們對自身的看重,對於生的熱烈的渴望。
西方哲學人與神做區分時將人定義為「終有一死者」。人們對「吾生也有涯」的認識,催生了對永生的無限嚮往。這樣的原始觀念在世界其他文明中都有留存,比如,古埃及法老不遺餘力地修建自己的陵寢——金字塔。而虎食人卣正是中國古人對生死命題的表達。
鹿在中國文化中的「熟面孔」。我們耳熟能詳的逐鹿中原、秦失其鹿、鹿走蘇臺等成語以及九色鹿等傳說,鹿被視為祥瑞的象徵,進而引申為帝位、正統等。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周易·屯卦第三》
「屯卦」象徵萬物初生。引用這一記錄,不是說此卦中「鹿」代表新生,只為表明以鹿這一動物入此卦,實是無獨有偶。
有了鹿的形象,虎食人卣所表現的意象觀念就更加完整了。鹿與被它「踏」在腳下的虎食人像相比,顯得嬌小稚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虎食人,莊嚴沉重,呈現的是死亡主題。然而生命並沒有因此斷裂,挺立於虎頂的鹿,表現了古人對新生的尊崇。
綜上,虎食人卣折射出上古時期先民對生死的認知——生而死,死而生,生生不息。這是先民對自身的稚嫩的認識,表現了他們對待生命的敬畏之情,蘊含了古老的智慧。
參考文獻:[1] 陳佩芬:《虎卣》,上海博物館1998年編印[2] 葉舒憲:《虎食人卣與婦好圈足觥的圖像敘事——殷周青銅器的神話解讀》,《民族藝術》,2010年第2期[3] 《周易》,中華書局,2006年9月[4]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5] 李先登:《商周青銅文化》,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6] 李萍,張智豔:《中國傳統鹿紋的演變及其吉祥寓意分析》,《藝術設計與文化》
感謝您的悅讀,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