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字面意思為,心中有一頭猛虎,嗅著美麗芬芳的薔薇。這句話實際上是描述了一個畫面,隱藏著深層含義。延伸意思為,兇猛威武的老虎,它有時也能表現出溫暖、柔情、細膩的一面,會停下來感受美好的事物。
這句話可不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俗語,而是來自西方。
英國現代作家西格裡夫·薩松(1886年——1967年)在1920年左右寫了一首詩歌,第一句為「In me,past,present,future meet.」,翻譯成漢語就是「於我,過去、現在和未來」,西方詩歌通常喜歡把一首詩的第一句作為題目,因此,翻譯成漢語,延續了這個叫法。
這首詩裡有一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漢語為「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著薔薇」。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因為源於內心的信仰,西方人大多有懺悔的做法。每當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會以虔誠的心面對上帝傾訴和認錯,請求饒恕。
西格裡夫·薩松寫這首詩時,是他剛自願退出一戰戰場後不久。因為他在戰場上見識了戰爭帶來的太多的殘酷無情,一個個戰友瞬間就跟其他人生死兩重天,戰場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把一個個生命無情地吞噬掉。因此,他對戰爭產生了無以言狀的恐懼和反感,決定離開這裡,然後寫了那首詩。
上世紀70年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在翻譯這首詩時,結合這首詩上下句的意思,翻譯成了「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非常符合我國傳統詩歌的意境。
這首詩自問世後,被一個個讀者不斷加入新的理解,最終上升到了揭示人性,甚至萬物屬性的兩面性和複雜性的高度。
關於人性的複雜,歷來是人們喜歡探討的話題。東西方都有闡述人性複雜的故事,比如,古羅馬神話故事中的「母狼乳嬰」,狼在人們眼裡,一直兇殘的動物,但在某個時刻,它可以表現出仁慈高貴的一面,救活兩個孩子,等於間接挽救了羅馬。
我國成語故事中的「口蜜腹劍」,「指鹿為馬」,「請君入甕」,都是對人性複雜的另一種解讀,當一個人沒有受到外界威脅和傷害時,哪怕他是窮兇極惡的人,他也能表現出崇高的一面。但如果處在險惡環境,他能表現出排山倒海的破壞力。
猛虎和薔薇兩個意象,就如同人性中的兩面性,一面象徵著兇殘、剛烈,一面寓意著慈善、柔和,只有它們和諧共生,處於一種平衡狀態,才能體現出溫情美好的一面。
猛虎和薔薇又如同人性中的愛與恨,情與仇,或者是水與火,熱烈真摯的愛可以感化和融化仇恨,可以消解一個人內心的陰暗,讓他陽光起來。反過來,暴戾的仇恨可以抹殺濃情蜜意,破壞應有的氣氛。水可以澆滅火,但過於旺盛的火,水卻對它無能為力。
世間萬物都是一物降一物,任何東西逃不出這個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