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2018年12月18日,中國首都博物館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展廳展出。
展覽現場
《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展以17世紀下半葉為時間線索,以「三十年戰爭」的結束為背景,展現了西裡西亞地區巴洛克藝術的繁榮和社會經濟的復甦。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
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宮廷風尚
這部分由6幅油畫和11幅版畫組成。為觀眾講述了西裡西亞地區複雜多變的政治格局下,精英階層的變化,讓第一次接觸西裡西亞以及中歐歷史的觀眾,一方面欣賞到西裡西亞地區的繪畫作品,同時了解西裡西亞的時代背景。
漢斯•恩斯特•瓦恩斯多夫和安娜•索菲•瓦恩斯多夫肖像佚名畫家 1654年 西裡西亞 布面油畫 202×94×8.5釐米
這兩件巨幅肖像描繪了巴洛克時期西裡西亞貴族漢斯•恩斯特和他的妻子安娜•索菲。作為身份的象徵,瓦恩斯多夫夫婦二人的服飾反映了17世紀中期歐洲的宮廷風尚。
西裡西亞的巴洛克藝術
這第二部分的內容是展覽最具觀賞性的,展示了兩位「西裡西亞巴洛克藝術」的傑出代表——畫家米夏埃爾•威爾曼和雕塑家馬蒂亞•施坦因爾的30件作品。他創作了各類主題的作品,除了為修道院創作了大量宗教題材的油畫和天頂壁畫,還創作很多神話主題作品和人物肖像,展示了他多變的風格。這次展覽集中展出了他為盧比昂日修道院教堂的大量雕塑作品,特別是天使唱詩班座椅雕塑群。雕塑群中的每一件作品展現了巴洛克藝術的精美與生動。
自畫像米夏埃爾•威爾曼(1630-1706年) 1682年,盧比昂日修道院,西裡西亞 布面油畫 76×62×7釐米
大天使米迦勒馬蒂亞斯•施坦因爾(1644-1727年) 約1700年,盧比昂日修道院,西裡西亞木胎,石膏,泥塑,彩繪,鎏金 高:110釐米,寬:86釐米,厚:56釐米 在聖經中大天使米迦勒(或天使長)是眾天使之首。
吹笛小天使馬蒂亞斯•施坦因爾(1644-1727年) 1676-1696年,盧比昂日修道院,西裡西亞椴木,石膏,彩繪,鎏金 高:66釐米,寬:48釐米,厚:24釐米
施坦因爾為盧比昂日修道院教堂創作了天使唱詩班座椅雕塑群,其中有幾隻演奏樂器的小天使,好像一個天堂管弦樂隊。這些小天使具有巴洛克時期的典型特徵。
戰後復興的西裡西亞
這一部分展現了西裡西亞市民生活的重建和經濟的復甦。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為西裡西亞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人口驟減。而展覽所要展現的正是戰爭之後城市經過復興,重新走向了繁榮。展出的十幾件金屬手工藝品,均與行會有著密切的聯繫,而行會的興盛則是這一時期歐洲社會經濟繁榮的重要標誌。展覽中還展出了8幅版畫,既有展示城市風貌的全景畫也有表現城市生活悲歡離合的內容。
克沃茲科染料行會酒壺克里斯多福•漢斯 1659年,西裡西亞 錘揲和加工的黃銅及紅銅 高;44.5釐米,直徑:28釐米
壺體上是兩隻持行會標誌的獅鷲,標誌上裝滿植物染料的大鍋和兩隻交叉的攪拌棒,是由錘揲工藝製作而成的。
希維德尼察石匠磚匠行會迎客杯梅爾基奧爾•博特 1688年,希維德尼察,西裡西亞 鉛錫合金 高:45.5釐米,直徑:18釐米
這個迎客杯上有兩圈獅頭裝飾,獅頭銜黃銅環原用於懸掛盾形吊飾。杯蓋上是一個身披羅馬軍團甲冑的騎士小塑像,手握渦形飾牌上刻行會標誌。
帶子彈袋的火藥罐(切申風格)佚名藝術家 約1650年,切申,西裡西亞 木、鐵、牛骨、珠母貝、皮革高:14釐米,寬:12釐米,厚:6.5釐米
這個火藥罐是配合火器使用的,是西裡西亞切申鎮特有的產品。
2018年是波蘭重獲獨立100周年,也是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成立70周年,中波人民也即將於2019年迎來兩國建交70周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舉辦此次展覽,展示了來自波蘭西裡西亞的歷史與獨特文化,而首都博物館作為北京最重要的對外文化窗口,致力於加強與各國文化機構合作,發揮博物館文化闡釋和傳播的重要功能,為多元文化的互融互鑑貢獻應有之力,對於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交流,加深兩國人民的互信與友誼,具有格外重大的意義。
展覽的合作方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是波蘭文化部和下西裡西亞省共同管理的波蘭國家博物館體系中的一員。博物館由一個總館和三個分館組成,擁有20多萬件藏品,總館的藏品主要展示了古代西裡西亞和波蘭的藝術、工藝品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藝術珍品。
此次《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展所展出的正是該博物館館藏的西裡西亞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作,而且這次展出的所有展品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長皮奧特拉•奧施查諾夫斯基先生親自擔任此次展覽的策展人,選取了76件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使展覽既具有學術性又不乏觀賞性。
據悉,展覽將於2019年3月24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