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二零二零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今年疫情嚴峻形勢的考驗下,龘藏展現了超凡的韌力。通過聚焦客戶需求、多元業務模式、開拓平臺功能等舉措,使龘藏這一年依然成績斐然,傲視同濟。
歲末將至,歌敬冬綏;陰霾散盡,星河長明;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龘藏二零二零年冬季拍賣會也如約而至。本次龘藏冬拍,我們一如既往嚴苛的甄選標準和品質,為大家呈現執訶溯行--佛教藝術、昭雅正韻--當代玉雕翡翠、無雙閣--棋楠沉香、天工造辦--頂級文房、秋晴山房--中國書畫、天工造辦--頂級文玩六大專場;以及璞紫渾金--紫砂、虎蘭仙琥珀--洋酒、茶熟香溫--珍稀老茶、酒鼎合盛--國酒、第三隻眼--當代藝術五大季拍延續專場。
龘藏的歷次季拍,在不斷開拓新門類的同時,拍品的質量也在不斷的突破與自我超越。本季佛教藝術專場上半場封面作品「明代宮廷風格 鐵錽金銀灌頂嘎巴拉碗」,以及下半場封面作品「清代康熙宮廷銅鎏金嵌寶石雙身金剛持」,不論其藝術性、宗教性還是市場稀缺程度都是備受國內外藏家關注。
「龘藏,指引方向,帶你成長,一心做好負責的拍賣!」源於熱愛,純粹從未改變,一場藝術的激烈碰撞徐徐開場……
現在,讓我們一起欣賞2020龘藏冬拍佛教藝術專場上半場封面——明代宮廷風格鐵錽金銀灌頂嘎巴拉碗精彩視頻:
年代:15世紀
尺寸:整體高寬約17.5cm*12.2cm
風格:宮廷風格
質地:鐵錽金銀
參閱:
圖1,鐵錽金銀金剛斧,14世紀晚期,明洪武,波士頓美術館
圖2,鐵錽金銀金剛杖,15世紀早期,明永樂,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圖3,鐵錽金門飾,約1419年,拉薩色拉寺
圖4,鐵錽金碗盒,15世紀早期,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
圖5,鐵錽金銀嵌寶石龍紋馬鞍,15世紀早期,西藏或內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6,青花藏文高足碗,15世紀早期,明宣德,布達拉宮藏
圖7,青花纏枝蓮託八寶紋藏文僧帽壺,明宣德,西藏博物館藏
圖8,青花龍紋大罐,15世紀早期,明宣德,香港佳士得2016
圖9,青花藏文高足碗,15世紀早期,明宣德
圖10,「大明永樂年施款」紅閻魔敵緙絲唐卡,15世紀早期,明永樂,香港佳士得
圖11,香港蘇富比2011秋季拍賣會,清乾隆錘銀嘎巴拉碗,lot19739,成交價1,580,000港幣
圖12,中國嘉德2019春季拍賣會,清乾隆金質嘎巴拉碗,lot6026,成交價6,670,000人民幣
圖13,北京翰海2015秋季拍賣會,「大明永樂年施」款鐵錽金鉞刀,成交價66,700,000人民幣
明代宮廷風格鐵錽金銀灌頂嘎巴拉碗賞析
文/謝江
嘎巴拉碗又名託巴、顱器、人頭器,是用人的頭顱骨或其它材質做成的一種容器,以人骨制,乃是取其無常之意。藏傳佛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骨骼製成各種法器,製作嘎巴拉碗的頭蓋骨,必須來自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遺願製成。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嘎巴拉碗分為供器和灌頂器。
嘎巴拉碗作為供器使用時需按照嚴格的尺寸和儀軌,用金銀或銅、鐵、玉、瑪瑙、猴顱骨等製作的碗型供器,主要用於佛壇上盛放各種供養品,如紅白菩提、甘露、甘露丸、七寶、藏香、青稞酒、酥油等,其用途與灌頂甘露嘎巴拉碗有區別,而殊勝之意義無二,是眾多金剛乘弟子修習密法時的必備供器。灌頂器通常配有器蓋和底座,製作相對供養器更為複雜、華麗,這是由於灌頂儀式均由高僧活佛主持,場合相較於密供更為正式莊嚴,因此工藝等級普遍較高。在密宗修行者舉行灌頂儀式時,灌頂壺內盛淨水,嘎巴拉碗內盛酒,由高僧將淨水灑在修行者頭上,並讓其飲酒,之後修行者才有資格接受並修習相應密法。因此,灌頂嘎巴拉碗是藏密修行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法器之一。在歷史上,信奉藏傳佛教的元明清三代帝王如忽必烈、永樂皇帝、乾隆皇帝等均接受過藏傳佛教高僧的灌頂,灌頂嘎巴拉碗的宗教地位不言而喻。
此套灌頂嘎巴拉採用鐵錽金銀鏤雕工藝而制,全套由碗蓋、碗和底座三部分組成,工藝華麗,製作成本高昂,應當為重要灌頂儀式所定製。器蓋呈橢圓形,頂部蓋鈕為金剛杵造型。摩羯首雕琢細膩,鱗片、毛髮處纖毫畢現,眼部、牙齒等細微部位均錽以白銀,氧化出古舊的黑色,富有對比度,更加生動自然;承接金剛杵的器蓋頂部為一圈鏤空雕刻的十字金剛杵,平面刻畫的摩羯採用同樣精緻工藝進行修飾,十字杵內部結構錯綜複雜,卻又遵循著嚴密的構圖,複雜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是整件器物製作難度最大的紋飾之一。
蓋身表面飾大面積錽金鏤雕卷草,枝蔓之間相互交織纏繞,展示出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蓋身兩側各有一條騰飛的金龍,形象威猛,姿態飄逸,身體表面覆蓋一層細密的鱗片。龍的眼部、獠牙、和犄角同樣採用錽銀工藝,產生出如「畫龍點睛」般的生動效果。龍自古以來就是權利和等級的象徵,藏地雖未效仿內地宮廷對龍紋的使用等級進行嚴格劃分,但在元明時期的西藏,龍紋也僅僅能在高等級的器物上才能見到。龍的造型在元代傳入西藏後與藏地常見的摩羯形象發生融合,故而在碗蓋的紋飾中龍首和摩羯首的刻畫十分接近。 碗蓋的前後兩端分別飾有雙鹿和鳳鳥,雙鹿造型各異,生動活潑,身體的毛髮細膩自然,靈動的鳥獸圖案與威嚴的龍紋形成鮮明對比,使得整體效果更加富有生機。碗身形狀仿造顱骨而成,整體大面積錽金,周圍飾一圈纏枝紋,底部飾雙層仰式蓮瓣。底座呈三角形,象徵誅滅一切邪妄業障,以示邪魔不侵;底座滿布鏤空火焰紋,三角各裝飾一顆新鮮的人頭、乾枯的人頭和骷髏,以示生死無常。
鐵錽金工藝最早源自中亞,在宋元時期傳入西藏和內地。鐵密度高,材質較硬,因此無法使用銅器上常用的水銀鎏金法裝點鐵器,而是需要先在鐵器表面使用工具密集的陰刻出縱橫交錯的線條和坑窪,增大表面的摩擦力,之後再將金箔、金線敲擊至表面,形成比鎏金更加華麗的金層。因其製作工藝複雜、成本極高,鐵錽金器物自古以來就是最為昂貴的金屬器物之一。據清代匠作《則例》,不論錽金或鋄銀,都要經過發路、錽罩、燒砑、鉤花、點漆五道工序:一,發路:在鐵的表面用銼刀或平頭鏨子銼出或剁出細密如布紋的網格紋,近似極細的鋼銼; 二,錽罩:將金、銀絲或金、銀葉錘到網紋上,因金、銀軟於鐵,故能嵌陷入紋; 三,燒砑:把鐵葉放在火上燒一下,再用砑子將金、銀花紋擀砑光滑牢實;四,鉤花:用鏨子在花紋上鏨鑿紋理,如花瓣、花葉上的筋紋等;五,點漆:最後用漆塗點花紋以外的地子,襯託金銀紋樣,使其更加醒目。
在西藏,最富盛名的錽金匠人來自德格地區,那裡的匠人們世世代代生產藏地最精美的鐵錽金銀器物,直至今日仍是西藏最重要的鐵器製作地。隨著西藏與內地的文化交流逐漸密切,大量工藝高超的德格鐵器匠人前往內地供職,鐵錽金這一複雜的工藝因此開始被內地宮廷所掌握。據《元史》記載,元世祖(1260–1264) 中統四年在大都設御用器物局,並於其下設「減鐵局管勾一員,提控二人,掌造御用及諸宮邸系腰」。文中「減鐵」即指「錽鐵」,可見自元代開始內地宮廷就以有專人專司御用錽金器物;除宮廷自用外,錽金器物亦被用作國禮用以賞賜,以彰顯大國風範。如明代王世貞(1526—1590)《弇山堂別集·北部之賞》記載:「正統二年(1437)賜韃靼可汗 銀折鐵 刀並鞘一;八年(1443),賜可汗妃二人花 金鐵盔一頂,戧金皮甲一。」 元明清三代帝王對西藏採取懷柔政策,通過扶植藏傳佛教以及教派領袖來加強對西藏的統治,其中永樂一朝最盛。永樂皇帝出於經略藏地以及通過宗教標榜自身正統身份的考慮,多次詔令司禮監派遣官員及僧人入烏斯藏禮請高僧入京,除加封國師之外,更以優厚之禮物回賜,自此,秉承「眾封多建」之策,永樂皇帝對於藏地來京覲見的西藏高僧來者不拒,全部加以封賞,歷數年而基本控制藏地。《明史》載:「成祖兼崇其教,自闡化等五王及二法王外,受西天佛子者二,灌頂大國師者九,灌頂國師者十有八,其它禪師、僧官不可悉數。」為滿足如此眾多之封賞,永樂朝設御用監佛作,製作了形制豐富,工藝登峰造極的各式佛像以及法器。
明代宮廷風格錽金法器存世十分稀缺,從目前已公開的存世作品來看,帶有明代宮廷風格的錽金法器包括金剛杵、金剛斧、鉞刀、金剛杖、火供勺等種類,而嘎巴拉碗除本件作品外未見其二。雖缺乏同類標準器來對此件嘎巴拉碗進行準確的風格對比,但從存世的同時代法器以及瓷器、織物上的設計依舊可以對此件器物進行橫向的參照。
嘎巴拉碗金剛杵和摩羯首部的造型可對比現藏于波士頓美術館的洪武年制款金剛斧、大都會博物館藏永樂風格金剛杖(圖1、圖2),可以看到三件作品金剛杵的力度和線條十分接近;對摩羯鱗片的刻畫採用十分相似的鏨刻工藝,均使用圓形的鏨頭敲打形成細密的空心小圓點,龍的鱗片亦採用相同手法。此外,龍和摩羯的雙眼、獠牙等部位均點綴錽銀,以提高畫面的對比度,這也是明代宮廷錽金器物上的慣用裝飾手法,相同的刻畫能在多數同類器物上找到。
而在15世紀的西藏德格錽金作品中,則不常使用,如15世紀早期拉薩色拉寺鐵錽金門飾(圖3),可以看到龍的牙齒並未錽銀;另件一例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藏德格制15世紀早期鐵錽金碗盒(圖4),龍的造型、卷草的紋樣與本件嘎巴拉碗相似,而龍的眼睛、獠牙處並未作出點綴,這也說明明代御製器物在細節上相較於西藏作品有著更高的要求和製作標準。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一件鐵錽金嵌寶石龍紋馬鞍(圖5),館方將其定於15世紀德格或內地宮廷,其表面的卷草紋和龍紋的設計與本件嘎巴拉碗上的紋樣幾乎如出一轍,而龍的犄角、牙齒部位並未做任何的處理,說明大都會博物館馬鞍應亦為西藏製作。
裝飾性的紋飾如卷草、纏枝、蓮瓣等紋飾在各個時期均有不同的造型,因此成為器物類斷代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此件嘎巴拉碗蓋表面布滿卷草紋,這類卷草紋源自中亞,自元代開始大範圍的在瓷器和織物上出現,是元明時期最常見的裝飾性紋飾。西藏博物館、布達拉宮博物館等機構藏有數例永宣時期青花瓷,器身題有藏文,應當為明代宮廷為賞賜西藏地方而命景德鎮特製(圖6、圖7)。對比卷草紋樣式可見本例嘎巴拉碗上的設計與上述幾例瓷器上的紋樣高度相似,時代特徵十分鮮明。
永宣青花瓷偏好在器皿底部裝飾蓮瓣,這一設計與本件嘎巴拉的碗底蓮瓣相吻合,可參見一例明宣德青花龍紋大罐底部蓮瓣樣式(圖8);另見一例明宣德青花藏文高足碗底部的雙層蓮瓣(圖9),蓮瓣的輪廓,內部的翻卷亦本件嘎巴拉碗蓮瓣樣式相似。碗身一周大面積裝飾錽金纏枝紋,纏枝呈「s」型延申,兩側各自分出枝叉,這種卷草紋飾曾被廣泛的應用在明代的瓷器、織物表面,如「明永樂紅閻魔帝緙絲唐卡」中的背景纏枝紋樣(圖10)。
從目前世界範圍內零星發現的明代御製鐵錽金法器來看,帶有明確年款的僅有洪武、永樂兩朝法器,其餘均為無款。這批法器均為灌頂儀式及法會成套定製,種類包括金剛錘、金剛杵、金剛斧、金剛鉞刀、火供勺、朵瑪器等,而其中最為重要的灌頂嘎巴拉碗從未發現,本件作品應當為已知唯一一例明代宮廷風格鐵錽金嘎巴拉碗。而就使用等級而言,其餘種類的法器多由專職的喇嘛、護法,或主持儀式的高僧所操持,而灌頂碗則只能由地位最尊貴者手持,如法王或活佛,傳遞給接受教法的受灌頂人,是儀式中最為核心的器物。
此件嘎巴拉碗歷經數百年傳世,品相如新,錽金的保存度接近十成,令人驚嘆;而碗座、碗身、碗蓋依舊保持原狀一套,三者相扣嚴絲合縫,必是在傳世的過程中受歷代主人悉心珍藏,供之寶之,才能完好如初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就市場而言,宮廷御製嘎巴拉碗僅見清代兩例,均為乾隆一朝,且高價成交(香港蘇富比2011秋季拍賣會,清乾隆錘銀嘎巴拉碗(圖11),lot19739,成交價1,580,000港幣;中國嘉德2019春季拍賣會,清乾隆金質嘎巴拉碗(圖12),lot6026,成交價6,670,000人民幣);一件同為孤品的「大明永樂年施」款鐵錽金鉞刀更是在2015年北京翰海秋拍以66,700,000元的天價成交(圖13),刷新了明代宮廷法器的世界紀錄。此件明代宮廷風格鐵錽金嘎巴拉碗屬市場所見之唯一,其工藝代表了明代錽金技術的巔峰,它既是尊貴的法王手中最殊勝無二的法寶,也是彰顯大明盛世的國之禮器,更是明代鐵錽金法器中當之無愧的曠世傑作。
1月5日-1月6日
執訶溯行--佛教藝術
1月7日-1月9日
昭雅正韻--當代玉雕翡翠
1月10日-1月11日
無雙閣--棋楠沉香
1月12日
天工造辦--頂級文房
1月13日-1月14日
秋晴山房--中國書畫
1月15日-1月16日
天工造辦--頂級文玩
1月17日-1月18日
璞紫渾金--紫砂
1月19日--1月20日
虎蘭仙琥珀--洋酒
1月21日
茶熟香溫--珍稀老茶
1月22日-1月23日
酒鼎合盛--國酒
1月24日
第三隻眼--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