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這位太監權傾天下,還是皇帝的大伴,盟友死後就被皇帝抄了家

2021-01-14 讀天下史

明朝這位太監權傾天下,還是皇帝的大伴,盟友死後就被皇帝抄了家

文│小先生

提到太監,我們心目當中大多會浮出一個奸佞或者權臣的形象,因為諸如魏忠賢,王振,劉瑾,十常侍這樣權勢滔天的大太監實在是太多了,他們的惡劣影響一直流傳到了今天,以至於人們提起太監這個詞語的時候,腦海裡往往都是一些不好的印象。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既然有那些架空皇帝的大太監,那麼自然也有輔佐君王治理朝政的太監。就比如漢朝時期設置的中外朝,中朝之中的黃門侍郎等等官職正是皇帝設置用來和三公九卿大臣抗衡的所在。

而最有名的輔佐朝政的太監,恐怕就莫過於萬曆時期的「大伴」馮保了。眾所周知明朝太監有二十四監,其中的一些機構並無多大權力,比如給皇帝看守陵墓,那是終生鬱鬱寡歡,不過有一個機構卻是權勢滔天,那就是著名的司禮監。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勢和明朝的內閣大臣所差無幾,僅次於內閣首府,歷朝歷代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無不是權傾一時。而馮保在擔任掌印太監之前,在隆慶朝掌管御馬監,等到嘉靖朝做了秉筆太監,不過和大學士高拱看不對眼,因此遲遲得不到上升。

其實馮保在宮中多年,資歷深厚,按道理應該升任掌印太監,但是穆宗並不欣賞馮保,再加上大學士高拱推波助瀾,建議尚膳監的孟衝補缺,可是實際上孟衝的資格並不足以擔任掌印太監。因為這件事使得馮保恨上了高拱,等到隆慶帝駕崩之後,馮保假傳遺詔說掌印太監和內閣大臣一同顧命,因此和張居正,高拱等人一起登上了明王朝權力的最高舞臺。隨著萬曆小皇帝登基,馮保終於從秉筆太監升任為掌印太監,專門負責萬曆皇帝的教育,被稱之為「大伴」。

尤其是萬曆登基的時候,馮保堂而皇之的就站在龍椅旁邊,文武大臣見了無不吃驚,尤其是和馮保素來不和的高拱更是大怒,組織大臣上書彈劾馮保,而馮保則是趁機抓住了高拱那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的話向李太后告狀,高拱因此被革職回家。馮保還是不肯放過這個老對頭,恰好此時王大臣行刺皇帝被抓住,馮保趁機誣陷高拱,好在葛守禮楊博等人要求三司會審,因此高拱被洗刷了冤情,沒有獲罪,不過張居正如願以償的成為了首輔大臣。

張居正與馮保結為政治盟友,在太后的支持下推進了改革,使得明王朝活力激增,生機勃勃。不過馮保雖然在政治上全力支持張居正,但是自己卻貪戀財寶,張居正也送給他不少寶物。馮保雖然是個太監,但是文學修養很高,尤其是在司禮監任上刻了很多書,而且書法水平非常高,萬曆皇帝早年喜愛書法就是受到了他的影響,他甚至還在《清明上河圖》上面刻過字,不過萬曆皇帝的書法愛好被張居正廢掉,也為後來埋下了禍根。

在對萬曆的教育過程之中,廢去了他的愛好,而且非常嚴格,因此憋壞了萬曆,小皇帝對馮保和張居正耿耿於懷,隨著1582年張居正身死,萬曆決心親政並且消除張居正的政治痕跡,盟友的死亡也標誌著馮保末日的到來。馮保為人貪戀財貨,更何況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久之後馮保家產被抄沒,被罰去了南京種菜,一代權宦鬱鬱而終。

相關焦點

  • 明朝最忠心最男人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而死,死後令後人敬仰
    像王承恩這樣從小到大一直照顧崇禎的太監,更加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他也值得崇禎皇帝信任。王承恩原本是曹化淳手下的,曹化淳也不是一般太監,在崇禎繼位之初,負責處理魏忠賢時期造成的冤案,平反高達兩千多件。作為一個太監,曹化淳給王承恩做了一個好榜樣。曹化淳與王承恩,是明朝最後歲月裡,是兩個好太監,至少在明朝歷史中這兩個是忠心,為崇禎辦事。
  • 明朝內官權力的擴張進程,越過皇帝,到達權力的頂峰
    而且這些文官相當於是"君王的筆"用作批改,真正做決定的還是皇帝,所以權力還是集中在皇帝手中。即使這樣,還是需要皇帝親力親為,還是比較苦的,所以朱元璋就依賴上了宦官。甚至由於不信任一些文官,設立了宦官特務錦衣衛,而且權力非常之大,只聽命於皇帝,於是宦官初期涉政的現象就出現了。
  • 他是大明的首輔,死後被抄家,堪稱明朝真正的政治家!
    明朝276年,張居正是最大的內閣領袖,在張居正統治期間,他執行新協議,建立等級制度,任命了救亡圖存、延續明朝的人才。張居正本人也是位極榮寵。他被任命為太傅和太史之前,他死了。這個這兩個職位都是名義上的,沒有實權,但都是在明代專利意味著張居正死後被授予這兩項榮譽,因此被稱為「活著的首席大師」我有。不料,在他死後不久,張居正是受自己學生的委託進行搜房的耳朵。
  • 明朝16位皇帝的血緣關係是什麼脈絡,混亂嗎?看完一目了然!
    那時候皇帝的妃子們不配備司機保鏢,宮裡能出現在她們面前的都是如真包換的假男人。只要沒有假太監混入,嬪妃們生的孩子都是老朱家的,沒摻外人的血緣,純正的朱元璋後人。所以這乞丐皇帝打下江山一代一代往下傳,血緣是不會亂的。真要有嬪妃出軌了,那就不好說了。
  • 明朝皇帝朱厚照,別人眼中的昏君,皇帝只想做個普通人而已
    我們知道明朝有許多皇帝,其中第十個在位皇帝是明武宗。這位皇帝原名朱厚照,他非常幸運,一出生就決定了他未來肯定是皇帝,因為他是上一任皇帝唯一的兒子。朱厚照這一輩子在位十六年。他還有個名字叫朱壽,可能他不滿意其他的名字,又親自取了一個。
  • 崇禎皇帝後代隱居在此山村,專家得知後趕來印證,看到三樣明朝文物
    不少的亡國之君,其實都是他們活該,因為他們都是在位的時候,每天驕奢淫逸,根本不管百姓的生活,但是明朝的這位亡國之君,是真的倒黴,他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他可是歷史上有名的工作狂皇帝。這位皇帝在位的時候,也是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就是因為自己的前幾任,太能折騰了,敗了明朝的江山,所以到他那裡,其實是沒辦法再力挽狂瀾了,所以他最後在清軍入關的時候,選擇了自縊。
  • 大明朝史:明朝太監和宮女「對食」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明朝時期的,太監和宮女對食來,那就讓人很無奈了,其實這就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產物,而且這個產物還很悲劇。在明朝時期對食的意思很簡單,直白的說就是太監可以和宮女談戀愛搭夥過日子,這就是所謂的太監和宮女對食。估計說到這裡很多小夥伴都會很懵,宮女怎麼會和太監談戀愛呢?太監根本就不是男人啊?
  • 身為皇帝卻成為戰俘,終得釋放後,為何卻又有家歸不得?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便也是位皇帝,他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他不是因為他的才能和治國之道而名流千古,而是因為自己悲慘的經歷而別古往今來的人而銘記於心。他之所以出名還要拜一個名叫王振的太監所賜,因為聽信了這位太監老師的讒言,他曾經御駕親徵前去平定叛亂,但是他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子為何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崇禎皇帝只好「御駕親徵」,親自上馬持槍突圍,兵力是幾十個太監。誰知到了朝陽門,守將已降,閉門不納,向北轉走安定門,可太監們卻砍不開被鎖住的城門。崇禎皇帝只好無奈返回皇宮。此刻天色已明,朱由檢在前殿最後一次敲響鐘聲,這本是召集大臣早朝的鐘聲,而彼時卻是朱明王朝的最後喪鐘,此後於煤山自縊身亡。
  • 崇禎皇帝歪脖樹上吊死後,屍首呢,埋哪兒了?
    01 皇帝之死明朝崇禎十七年 (公元1644年) 三月十九日拂曉,皇帝朱由檢身邊只剩下太監王承恩一個人了,他們爬上了紫禁城北邊的萬歲山,到達山頂壽皇亭。在這裡放眼望去,只見北京城火把沖天,殺聲不斷。環顧四周,崇禎皇帝早已經絕望了。他們拿出事先預備好的繩子,拴到了兩棵樹上,留下遺囑然後就自縊身亡了。這時的崇禎皇帝享年33歲。
  • 他是帝國的第七位皇帝,在任八年;死後未葬入皇陵,對手太無恥!
    這個人就是大明帝國的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珏,他也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他發明了皇貴妃的品級。」在他之後有了有名的萬貴妃,而他立的皇貴妃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貴妃。景泰皇帝朱祁珏的出身非常不光彩,生母吳氏原是漢王朱高煦府中的侍女。
  • 大明最悲劇的皇帝——崇禎皇帝
    亡國之君各有特色,暴虐寡恩的秦二世,昏庸慢懶得宋理宗,懦弱無嫩的晉惠帝,而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此後十七年,在和皇太極,張獻忠,等曠世梟雄的鬥爭中,在與身邊官員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奇特關係中,崇禎皇帝用權的道與路,用人的得與失,戲劇性的浮出水面,驚心動魄令人扼腕嘆息。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軍攻進北京城,三十五歲的崇禎皇帝無力回天,上吊自殺,三百年的大明帝國轟然倒塌。崇禎皇帝作為大明末代的君主,與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不同。
  • 父親一生碌碌無為,嚴嵩替父親完成志向,最終卻毀掉了嚴家
    今天我們所要講到的主人公嚴嵩便生活在這樣一個朝代明朝。提到這個朝代,我們應該都是知道的,但是在我們大眾心中,對這個朝代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在普通人眼裡對明朝沒有好印象是挺正常的,因為明朝兩百年的歷史。可以說除了開朝的幾位皇帝算是做出一些成就,後面的就是一代更甚於一代墮落。
  • 崇禎皇帝最後的日子:死時無人陪伴,死後無人厚葬
    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當年李自成帶兵攻入北京,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在煤山上吊自殺,年僅33歲。臨死之前在黃袍上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史上最仁慈的皇帝,被口水噴到臉上不敢說話,死後全國哀悼
    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國家權力最大的那個,任何人都要對皇帝畢恭畢敬,可以說掌握著一個國家的生殺大權。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敢當面反駁皇上。但是,有一個皇上卻是當之無愧的史上最仁慈的皇上。他就是宋朝的第四個皇帝宋仁宗,甚至於被臣子的口水噴到都不敢說話,而在他死後,全國所有百姓都為他哀悼。
  • 此人被斬,天地異象,百姓心痛,皇帝後悔
    西湖是個神奇的地方,它不僅僅是一個山清水秀之地,還是眾多英雄豪傑的墓冢。其中最為出名的是宋朝抗金名將嶽飛,明朝的智將于謙,還有一個是明末的張煌言。他們都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湖的守護神,被人們所尊敬,其中嶽飛祠堂是最受人歡迎的,但是,于謙的祠堂反而是相當的幽靜冷清。
  • 為明朝的無能背黑鍋,他不死明朝不滅?帶你了解一個有能力的太監
    就是這樣一個人死後393年,卻被人洗白成忠臣,甚至有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的說法,他組織了一個黨派叫閹黨,專門排除異己,甚至專斷國事,那個時候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在魏忠賢勾搭上客氏後,因此很快當上了司禮秉筆太監,不僅如此他還把手伸向朝廷,當時這個皇帝非常喜歡玩木工。而魏忠賢每次都在他玩的時候來打擾他,讓他來「批紅」,這讓朱由校很不耐煩便說:「這些事你處理吧,不要煩我了」。
  • 堂堂萬曆皇帝,為何在即位初期混得這麼慫?
    到了宣宗接手,他發現文官的權力已經很大的,必須要遏制,他便扶持太監讀書來克制文官的權力。不過畢竟太監的能力有限,而且對於太監有很多限制,比如不能出宮、不能出去逛街買東西等等。就算混到劉瑾、魏忠賢的地位,只要皇帝一聲令下,這些太監全得玩完。
  • 明朝歷代皇帝聊天群,明太祖朱元璋該打誰
    如果歷史有假如,那麼假如明朝歷代皇帝齊聚一堂,明太祖朱元璋會對他們說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想我朱元璋一生,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大元,建立明朝,廢宰相集皇權,興科舉,懲貪官。你們這些臭小子告訴我,為什麼我大明卻只有276年而已。孫兒你先說,今天我一定要找出那毀我大明江山的敗家子。
  •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
    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為啥是內官監而不是司禮監的太監?了解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是中國有名的太監王朝,太監的權利變得十分的大,尤其是以司禮監尤為出名,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掌握著披紅的權利,掌印太監甚至被稱為「內相」,是宦官的巔峰,論權利,甚至可以和內閣首輔一爭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