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有16個皇帝,有13個葬在了昌平區天壽山麓明十三陵。大家都知道,大明帝國朱元璋安葬在南京,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才定都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這麼算來,還有14為皇帝,為何卻是明十三陵呢?還有誰不在?為什麼不在?遇到史上最忘恩負義的皇帝——朱祁鎮。
這個人就是大明帝國的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珏,他也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他發明了皇貴妃的品級。」在他之後有了有名的萬貴妃,而他立的皇貴妃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貴妃。
景泰皇帝朱祁珏的出身非常不光彩,生母吳氏原是漢王朱高煦府中的侍女。後來,明宣宗邂逅了吳氏,因吳氏罪人之身不能入宮為妃,明宣宗只能將其安置在緊挨著皇宮的一棟大宅院中,時不時來臨幸一二,之後吳氏就懷孕,生下了朱祁珏。
明代是一個宦官亂政比較典型的朝代,明宣宗死後,朱祁珏的大哥朱祁鎮繼位為帝,稱明英宗。明英宗顧念朱祁珏是他的兄弟,封朱祁珏為郕王。朱祁鎮受宦官王振蠱惑御駕親徵,導致了「土木堡之變」,二十萬明朝大軍被也先的兩萬蒙古鐵騎打得落花流水。
國不可一日無君,明英宗所立的皇太子還只是個兩歲多的孩子,大臣們便請立郕王朱祁珏為帝,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于謙憑一己之力打敗了瓦剌,拯救了明朝。一年後,眼見俘虜皇帝並沒有帶來實際利益,於是瓦刺放朱祁鎮回國瓦解明朝。朱祁鎮回去後,等待他的是長達七年的「軟禁」。
試想:誰會甘心權力被人奪走呢?比如宋高宗殺了嶽飛,就是不願意他迎回二帝。朱祁鈺十分委屈地對大臣說:「朕當初只想好好地做個王爺,是你們把逼著朕當皇帝,現在又提出把哥哥接回來,你讓朕如何是好?」于謙說道:「請皇上放心,您依舊是皇帝,這一點不會改變。」
這就是奪門之變的起因,朱祁鈺如果跟趙構一樣,英宗也就回不來了,說到底還是景泰皇帝仁慈念兄弟手足之情。不過他沒有換來好的結果:自己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去世,沒有繼承人。當時自己又患了不治之症,,也許是天意。要不然,當時他完全有能力應付石亨,曹吉祥、徐友貞等人的復闢。
朱祁鈺重用于謙,沒有遷都金陵,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堪稱一代明君。然而,他死後卻不能葬入皇陵,原因只有3個字——不夠狠。明英宗復闢一個月以後,朱祁鈺死去,被以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為明朝遷都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皇陵的皇帝。朱祁鎮命好,遇到了仁慈的代宗朱祁鈺,不像宋徽宗命慘!不過朱祁鎮背上忘恩負義的罵名。
只是朱祁鈺生不逢時而已,論起當皇帝,他並不比明英宗差。在位期間,所頒布的政令,都有利於國家的發展。但是對權力把控方面,朱祁珏就有些差強人意了。他廢掉了朱見深,卻留下了朱祁鎮,明英宗怎能原諒他?後來明憲宗感念朱祁鈺的功績,又為其恢復了帝號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其實,奪門之變,沒有意義,因為按照古代的繼承法,朱祁鎮完全可以等到朱祁鈺去世後繼位。復闢後,朱祁鎮還好了傷疤忘了痛,竟然重用當年慫恿他御駕親徵的宦官曹吉祥,並殺掉了剛直不阿的于謙。雖然有史學家說:他那麼做是為了其子明憲宗朱見深,而大開殺戒,然後讓朱見深平反。比如,于謙死後,石亨等人都被處死,說明朱祁鎮不昏庸。
被囚禁瓦刺的時候,太監喜寧反了水,幾次都差點置他於死地。可朱祁鎮絕,騙瓦刺說自己給大明寫親筆信割地賠償,條件只有一個:叫喜寧去送信。就這樣除掉了漢奸。他和皇后稱得上中國歷史上一對模範夫妻,被俘後,錢皇后不惜用所有錢財去贖他。為了說服朝臣迎回英宗,她以死相爭,朱祁鎮被回來後,兩人被幽禁南宮。朱祁鎮也專情,對錢皇后依舊禮遇有加,別說是皇帝,就是今天那些一夜暴富的款爺們,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另外,他在位時規定全國百姓,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發放糧食錢帛,九十歲以上的加倍供給。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可免服官府差役。這大概是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福利政策」了。朱祁鎮聰明不假,可那都是小聰明,善良也不假,可也都是小恩惠,真正可以讓國家富強的大智慧,他是最欠缺的。
很多人問小編:明英宗是俘虜,為何卻能是座上賓,而不是宋徽宗一樣的階下囚?